遼東學院/馬曉紅
流行樂是十分重要的藝術形式,流行音樂文化與其他音樂文化相互相輔相成、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精彩繽紛的音樂世界。中國流行音樂的發(fā)展離不開港臺流行音樂的影響,港臺唱法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大陸流行音樂發(fā)展進程。20 世紀在80 年代,鄧麗君、張國榮等港臺歌手走紅于海峽兩岸,成為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發(fā)展的源泉,中國的流行音樂得以高速發(fā)展。隨著新世紀的來臨,歐美流行音樂也進入到中國,中國內地流行音樂也漸漸與國際接軌,各種各樣的唱法融入中國本土流行音樂之中。新一代的中國流行音樂人也與時俱進,將中國民族音樂元素中融合歐美流行音樂元素,不僅與世界接軌,還形成了具有中國審美特色的流行音樂風格①。
審美形式多樣化。流行音樂作品中最為凸顯的魅力就是其多樣性的風格特點。在中國的音樂流行樂壇中,有民族風格、傳統風格等各種風格的音樂作品并存,既有作曲家的原創(chuàng)作品又有根據原作品改編的流行特色音樂作品②。例如歌唱家楊鴻基用西方演唱種美聲的唱法演繹通俗歌曲《再回首》、流行音樂代表歌手成方圓用通俗唱法詮釋美聲捷克的經典作品《月亮頌》、還有著名歌手與作曲家劉歡用傳統京劇的行腔韻味去演唱《情怨》等,充分展示了中國流行音樂作品的多元化。
審美對象的大眾化。隨著融媒體等新傳媒技術的迅速發(fā)展,流行音樂覆蓋了中國所有年齡段的人,使流行音樂的潮流穿透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審美觀念的阻礙,大眾成為流行音樂的審美主體。進一步使流行音樂走進大眾生活。促使各種形式的音樂盡可能地通俗化,以滿足大眾的音樂審美需求,使各類音樂作品從經典趨于世俗、高雅趨于通俗、傳統趨于現代,形成了雅俗共賞的音樂創(chuàng)作和表演潮流③。
獨特的時代韻味。中國流行音樂是在民族與西洋、傳統與現代、現實與未來等音樂風格的相互碰撞中成長起來的。無論流行歌曲風格的柔軟或嬌媚,還是粗獷豪放、搖滾風格的“西北風”時期,以及當代的多元化發(fā)展,都反映了時代的脈搏。當代主流流行歌曲的特色表現為歌詞很多,歌曲旋律采用說話式的音調,旋律是宣敘性的、朗誦般的音調。歌詞的內容多半是圍繞愛情主題,表達面對愛情的復雜情緒和疑惑,完美迎合了現代人大眾化的審美情趣。
實現了雅俗并存。中國流行音樂的“雅”與“俗”并非對立,而是會相互轉換的,例如本為俗樂的元雜劇在清代成為了雅樂。中國的流行音樂“雅”與“俗”并存,代表了不同的情感需求和審美傾向,代表了流行音樂人對傳統文化繼承和對現代音樂的接納,也反映了中國新時代音樂藝術包容與多元的特征。
與中國古代的“雅樂”相似,主旋律流行歌曲以歌曲的方式宣傳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反映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弘揚民族精神。主旋律流行歌曲體現出來的風格都是積極向上、健康樂觀的,同時也多是振奮人心的,能讓聽眾產生對祖國的自豪感與自信心。如王菲演唱的《我和我的祖國》、殷秀梅等美聲歌唱家演唱的《領航》、玖月奇跡演唱的《中國美》等等。
與“雅樂”對應的是“俗樂”。俗樂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情趣與思想?!对娊洝分械摹帮L”是從各地民間收集而來的詩歌,而“風”就是當時民間的流行音樂。20世紀初,上海流行音樂的興起與發(fā)展,讓以描繪世俗生活的“俗樂”傳統得到了繼承,使流行音樂成為反映百姓生活的一面鏡子④。在20世紀末陳紅演唱的流行歌曲《?;丶铱纯础防^承了“俗樂”反映現實的創(chuàng)作傳統:“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丶铱纯础返母柙~采用的是生活中的口語,非常有畫面感,引起了聽眾強烈的共鳴,也因此風靡全國,被人們傳唱至今。
流行音樂作為娛樂形式,為人們提供了精神上的愉悅及審美享受。流行音樂藝術首先必須具有娛樂性,現代生活的壓力下,流行音樂承擔的社會功能前所未有的重要。很多流行音樂作品給人以愉悅的情感體驗、精神上的滋養(yǎng)與穩(wěn)定情緒種的能量積淀,把流行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表演上升到精神層面。例如許多流行音樂那種獨出心裁的創(chuàng)意,以及抖音等網絡平臺上流行音樂的創(chuàng)新給人以鼓舞激勵,很多中小學生傳唱,歌詞積極向上,例如作品《孤勇者》等。
真正的流行音樂并不意味著流俗甚至低俗,而是一種非常嚴肅的大眾藝術。流行音樂作品所要追求的不僅僅是商業(yè)利潤,還應當追求思想的深度和人文的氣息,應該關注生命和生活,關注我們自身的生存方式。流行音樂盡管不能像高雅音樂那么深刻,但它有極大地廣度,它可以把人文關懷通過淺顯而又生動的音樂形式嵌入普羅大眾的文化審美層面,使人文精神為更多的人所接受,也能夠給流行音樂的創(chuàng)作、制作和表演帶來永不枯竭的發(fā)展源泉。
中國流行音樂的受眾因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融媒體科技的發(fā)展,而表現出新的特性:
網絡、手機等新興媒介的出現打破了原有傳統媒介——報刊、廣播、電視的壟斷局面,越來越多的媒介分散了受眾的關注力。在流行音樂受眾數量不變的情況下,各媒體的受眾數量被攤薄。目前所存在的海量流行音樂作品以及不斷推出的新人歌手,都使中國當代流行音樂受眾的選擇越來越多,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選擇抒情、搖滾、說唱、民謠等等;受眾也可以隨心所欲地選擇嫵媚或清純、穩(wěn)重或活潑等各有特色的歌手,也意味著流行音樂受眾的爭奪會非常激烈。
隨著受眾的選擇越來越廣泛,以及流行音樂新作品傳播速度的空前提高,受眾很難“從一而終”,明星的“鐵粉”數量也很難始終維持在高水平,受眾的管理和控制越來越難。對于信息化社會中的受眾來說,流行音樂的信息是海量的,而每位受眾的時間并沒有延長甚至還在減少,選擇的增多、時間的有限意味著受眾對流行音樂忠誠度的下降,而忠誠度曾經是流行音樂產業(yè)得以生存的根基之一。受眾在新媒體的影響下,“脫粉”和“移情”成為常態(tài),中國流行音樂產業(yè)的發(fā)展也面臨著新挑戰(zhàn)。
受眾欣賞流行音樂時間的媒介不斷增加,首先要歸功于不斷發(fā)展的傳播技術。在公共汽車上、電梯里、高鐵上,隨時隨地人們都處在各類媒體的包圍中,流行音樂的傳播也因此變得越來越快捷,人們也在主動或被動的成為流行音樂的受眾。短短幾十年間,流行音樂的傳播工具從磁帶、CD、VCD,過渡到MP3、MP4 等數碼播放器,再到當今的電腦和智能手機,流行音樂播放設備容量越來越大,體積卻越來越小;此外,互聯網等通信技術的發(fā)展使QQ音樂、網易音樂、抖音等流行音樂傳播軟件快速普及,更使受眾獲得了取之不盡的流行音樂資源⑤。
中國在20 世紀80 年代流行音樂的受眾是以青少年為主的。但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當年的70 后、80 后已步入中老年,他們作為流行音樂受眾的身份卻不會改變,盡管他們不一定會輕易接受新近推出的流行音樂明星和作品,但是“中國風”等流行音樂作品是受到所有年齡段受眾的歡迎的??傊?,受眾的年齡跨度越來越大,中國流行音樂產業(yè)也需要根據不同年齡段受眾的分化而做出改變。
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流行音樂創(chuàng)作。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流行音樂,例如《愛我中華》。中國民族多達56個,不同民族的文化、風俗和音樂有著不同程度的差異,作曲家徐沛東的音樂創(chuàng)作題材十分豐富。其將少數民族聚音樂風格最豐富的云南融入到其創(chuàng)作的通俗音樂作品中,如民族流行音樂中的《愛我中華》帶著明顯的少數民族風格,但還具有鮮明的流行特征。如《愛我中華》第一段的曲調活潑,節(jié)奏跳躍,旋律流暢;第二段的情緒激昂,充滿了活力。《愛我中華》的歌詞通俗又富有變化:“愛我中華,賽羅,賽羅,賽羅,賽羅,賽羅,賽羅嘿”。《愛我中華》的曲調和歌詞融合了流行音樂和民族曲風,既具有流行音樂的現代感,又充滿了民族曲調的美感。
改編古典音樂。流行音樂中保留古典音樂元素的創(chuàng)作十分難得,將古典音樂改編為具有符合現代審美特征的流行音樂作品,是中國流行音樂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途徑之一。例如“梁山伯與祝英臺”傳統戲曲和京劇得體裁作品。首席作曲家何占豪和陳鋼取材于傳統越劇創(chuàng)作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大獲成功,很快傳遍了全國大地⑥。此后,《梁?!酚直桓木幊射撉偾炔煌瑯菲餮葑嗟那?。詞作家閻肅根據小提琴協奏曲《梁?!穭?chuàng)作了歌曲《化蝶》,歌曲既有古典音樂的意境,又具備了現代流行音樂的特征,是中西結合的典范,也是中國現代流行音樂的經典之作。
“中國風”。流行音樂起源于西方,是一種超越國家和語言限制的、雅俗共賞的音樂藝術,傳入中國后也逐漸興盛起來?!爸袊L”這一名稱起源很早,法國媒體在18 世紀就提出了“中國風”的說法,主要指那些具有中國風貌的藝術品,例如音樂家普契尼將中國名曲《茉莉花》的旋律融入到歌劇《圖蘭朵》中,迪斯尼動畫電影《花木蘭》的插曲使用了中國傳統音樂元素及中國樂器,在中國流行音樂發(fā)展的過程中,西方音樂元素與中國音樂元素互相影響、融合。20 世紀80 年代中后期,中國“西北風”特色的流行音樂火遍全國,證明了中國風格的流行音樂完全可以與西方流行音樂并駕齊驅。盡管“西北風”沒有持續(xù)太長時間,但激勵了很多流行音樂作曲家將中國傳統音樂元素應用于流行歌曲的創(chuàng)作,例如陳升在20 世紀90年代初創(chuàng)作的《北京一夜》,融入了京劇老生、花旦的唱腔,先后被王菲、那英、李宇春等多位流行歌手翻唱,流行至今。隨著中國流行音樂的發(fā)展,“中國風”成為一種流行音樂派別,套用了歐美流行音樂“R&B”的風格,賦予其中國古典音樂的韻味,將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流行音樂融為一體,如周杰倫的《東風破》、胡歌的《風起時》等等。他們的走紅將“中國風”流行音樂推向了高峰。因為“中國風”引起了受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共鳴以及對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自豪感⑦,所以中國流行音樂的受眾對“中國風”作品的接受度非常高,這是由中國人的文化傳承決定的,也是“中國風”流行音樂持續(xù)火爆的根本原因。
過度追求商業(yè)利益。在經濟主導市場的今天,流行音樂作為具有商業(yè)價值的文化產業(yè)和文化消費產品得形式存在。例如加多寶在2013 年度《中國好聲音》的冠名費達到了高昂的人民幣,紅牛、百事可樂、青島啤酒等均在《中國好聲音》投放了巨額廣告費。很多流行音樂人為了追逐更多的商業(yè)利益而放棄了對音樂藝術的追求,致使有很多流行音樂作品表現得過于功利。音樂藝術本能夠反映人文精神、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但是很多流行音樂作品卻缺乏人文精神,成為沒有靈魂的音樂流水線復制品。過度追求商業(yè)利益致使流行音樂本來能夠提升人格精神的功能,變成了滿足人們膚淺欲望的工具。個別流行音樂機構通過過度的商業(yè)包裝乃至低俗手段增加收入,這不僅使流行音樂缺失了藝術本身所承載得藝術價值,也給流行音樂得創(chuàng)作帶來了一定得弊端⑧。
流行音樂作品質量良莠不齊。流行音樂得作品在大眾得受眾數量和質量上遠遠超過了古典音樂等其他音樂形式得存在,流行音樂使音樂最大限度地通俗化和大眾化。流行音樂具有一定的心理及社會意義,它的主要功能應該是使受眾感到身心愉悅并從流行音樂作品中體會到美感。但是流行音樂作品數量巨大,導致對受眾的爭奪非常激烈;而且流行音樂審美主體的需求有一部分是消極的、陰暗的和頹廢的,為了爭奪商業(yè)利益而導致一部分流行音樂作品質量良莠不齊、審美價值大打折扣。流行音樂人不應該去迎合這些負面的審美欲望,但某些流行音樂作品卻與此背道而馳,比如美國明星歌手Eminem 演唱的《Shake That》在中文網絡上熱度很高,其歌詞卻十分低俗,對我國青少年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導致教化功能缺失。
另外,中國流行音樂為大多數人所接受,并不像高雅音樂那樣只為少數精英所獨享。流行音樂得路線是一大眾得文化娛樂為受眾體,滿足著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娛樂需求,這既是音樂的屬性,也是商品經濟的結果。但是流行音樂也有嚴肅的一面,無論是說唱音樂還是網絡火爆歌曲,所有的創(chuàng)作者具有善、信、仁的傳播責任,流行音樂作品是要承載更多具有教化功能和傳統人文精神的功能,可以蘊含對大自然的所有熱愛和關注,對人類社會的責任感,以及對精神境界的追求。中國流行音樂的創(chuàng)作應該注重傳統文化、本土特色、需要更好地表達和詮釋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精神、民族氣概、民間特色傳承、民族文化審美需求和審美理念。然而,一些流行音樂恰恰在這個原則問題上出現了偏差。比如一些受到熱捧的網絡喊麥和說唱Rap,歌詞略顯低級,嚴重違背了主流價值觀,損害了年輕人的道德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等。
中國流行音樂隨著20 世紀80 年代改革開放,從對港臺、歐美、日韓等流行音樂的模仿,到逐漸融入全球化的潮流,開始探索中國流行音樂走向世界的路徑。中國流行音樂作品已經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風格、具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特點的音樂藝術,融合了全球化的音樂潮流與本民族音樂風格,傲然立足于世界樂壇?,F今中國流行音樂的發(fā)展影響和改變了中國的音樂文化,顯現出強大的活力和創(chuàng)新力,為廣大流行音樂受眾提供了豐富的選擇,也起到了維護中國音樂文化獨立自主發(fā)展、加強文化自信建設的功能。
注釋:
①唐羽昕.中國流行音樂起源與發(fā)展研究[J].喜劇世界(下半月),2019(9):18-19.
②宋珍歡.試論中國流行音樂的美學特質及審美意義[J].時代報告,2018(7):90.
③李一,趙巖.中國當代流行音樂中的多重審美路徑[J].藝術品鑒,2020(35):192-193.
④周睿澤.《樂記》視域下對中國流行音樂美育功能及其當代價值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22.
⑤王文琪.中國流行音樂的傳播媒介研究[D].遼寧大學,2019.
⑥王康.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西洋音樂民族化實踐——以《梁?!沸√崆賲f奏曲為例[J].湖北社會科學,2022(8):105-111.
⑦薛亮亮.21世紀初“中國風”流行歌曲審美觀念解析[J].遼寧經濟職業(yè)技術學院.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2(3):65-67.
⑧岳明俊.中國流行音樂發(fā)展問題探析[J].當代音樂,2018(7):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