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何宇 劉鍇 王萍
肝臟是體內(nèi)具有較強再生修復能力的器官,既可通過成熟肝實質(zhì)細胞直接進入細胞周期完成肝臟的再生修復,也可以通過肝臟干/前體細胞成熟分化為肝實質(zhì)細胞完成再生修復[1]。在慢性肝臟疾病中,反復的肝細胞損傷修復過程導致肝細胞增殖能力耗竭,起源于終末膽管的肝臟干/前體細胞被活化,并成為主導肝臟再生修復的主要細胞類型[2-4]。因此,探討肝細胞增殖能力被抑制的情況下肝臟干/前體細胞主導的再生修復過程,有助于進一步揭示慢性肝病情況下肝臟的損傷修復的細胞分子機制。
糖皮質(zhì)激素誘導的腫瘤壞死因子受體(glucocorticoid-induced TNF receptor, GITR)主要表達于活化的效應T淋巴細胞、調(diào)節(jié)性T細胞、自然殺傷細胞等,GITR是效應T淋巴細胞活化的一個標志物,GITR與其配體(GITR ligand, GITRL)結(jié)合可作為協(xié)同刺激信號促進效應T淋巴細胞增殖和細胞因子分泌[5-7]。在CB17/Icr+/+ Jcl小鼠大腦中動脈閉塞卒中模型中,GITR活化后通過提高促炎性細胞因子的水平,加重腦卒中后缺血性損傷程度,抑制GITR的表達可以提高腦卒中后神經(jīng)前體細胞的存活[8]。此外,GITR在C57BL/6小鼠單純皰疹病毒1型感染以及Sv129小鼠卡拉膠致急性肺炎模型中的表達也上調(diào)[9,10]。而關于GITR/GITRL在肝臟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肝移植術后、基因治療后的患者免疫耐受與肝臟腫瘤的免疫治療方面[11-13],在肝臟再生修復過程中表達GITR的效應T淋巴細胞的變化情況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經(jīng)典的肝臟前體細胞活化模型——2-乙酰氨基芴聯(lián)合部分肝切除(2-acetylaminofluorene and partial hepatectomy, AAF/PH)模型,利用AAF有效阻斷肝細胞增殖進而活化肝臟前體細胞,觀察前體細胞主導的肝臟再生修復過程中效應T淋巴細胞比例的變化情況和GITR陽性效應T淋巴細胞比例的變化情況。
6~8周齡雄性無特殊病原體(SPF)級的C57BL/6J小鼠20只,體質(zhì)量(22.0±2.0)g,購自北京華阜康實驗動物有限公司,AAF購自美國Sigma公司。免疫熒光所用抗原封閉液購自美國Agilient Technologies公司,免疫熒光和免疫印跡用Sox9抗體購自美國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公司,Alexa Fluor 555標記驢抗兔IgG抗體購自美國Invitrogen公司,化學發(fā)光液購自德國Millipore公司。組織細胞分離所用的膠原酶D、DNaseI購自瑞士羅氏公司,Percoll、4%多聚甲醛購自北京索萊寶科技有限公司,紅細胞裂解液、TruStain fcXTM、BV421標記CD45抗體、PE-CY7標記CD3抗體、PerCP5.5標記CD4抗體、APC-Cy7標記CD8抗體、APC標記GITR抗體購自美國BioLegend公司。
將AAF溶解于含10%乙醇的玉米油中,濃度為3 mg/mL,實驗組小鼠連續(xù)5 d按30 mg/kg的劑量灌胃,對照組小鼠用相同體積玉米油灌胃。第6天實施肝部分切除術,1%的戊巴比妥鈉按50 mg/kg的劑量對小鼠進行腹腔注射麻醉,麻醉后取腹部正中切口,在距離肝門2~3 mm處結(jié)扎并切除肝左外側(cè)葉,保留中間葉、尾狀葉和右側(cè)葉,做1/3部分肝切除。術后繼續(xù)用30 mg/kg的AAF灌胃,分別于術后7 d、14 d處死小鼠,收取肝組織。
HE染色:將肝組織石蠟切片依次放入二甲苯和梯度酒精中脫蠟至水后,依次用蘇木素、伊紅進行細胞核和細胞質(zhì)染色,將切片依次放入梯度酒精和二甲苯中脫水透明,中性樹膠封片,熒光顯微鏡觀察拍照。
天狼星紅染色:將肝組織石蠟切片依次放入二甲苯和梯度酒精中脫蠟至水后,放入天狼猩紅染液中染色8 min。將切片依次放入梯度酒精和二甲苯中脫水透明,中性樹膠封片,熒光顯微鏡觀察拍照。
免疫熒光染色:石蠟包埋切片于70℃烤箱中1 h后,依次置于二甲苯、無水乙醇、90%乙醇、80%乙醇、70%乙醇、PBS中脫蠟水化。加入檸檬酸抗原修復液(pH=6.0)于高壓鍋中進行抗原熱修復。待冷卻后用PBS洗去抗原修復液,滴加抗原封閉液室溫封閉20 min,滴加Sox9抗體(用抗體稀釋液按1∶200倍配制)后于4℃孵育過夜。0.1%PBST洗次切片3后,加入Alexa Fluor 555標記驢抗兔IgG抗體(用抗體稀釋液按1∶600倍配制)室溫孵育20 min,0.1%PBST洗去抗體后滴加含DAPI的封片劑封片,熒光顯微鏡觀察拍照。
Sox9蛋白是肝臟前體細胞特異性標志物[14]。取小鼠肝組織稱重后剪碎,按10 mg/mL加入適量蛋白裂解液,勻漿器勻漿以提取蛋白,BCA法測定蛋白濃度,按每孔7 μg蛋白進行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之后用390 mA恒流電轉(zhuǎn)將蛋白轉(zhuǎn)印到硝酸纖維素膜上。硝酸纖維素膜經(jīng)含5%脫脂奶粉的TBST封閉2 h,兔抗Sox9抗體(1∶2000倍稀釋)或小鼠抗GAPDH抗體(1∶2000倍稀釋)4℃搖床孵育過夜。TBST洗膜3次后,對應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二抗(1∶3000倍稀釋)室溫孵育1 h后,TBST洗膜3次,加入顯色液顯影,應用伯樂分子成像儀ChemiDoc XRS+(美國)的Image Lab軟件(版本3.0)拍照。
GITR是效應T淋巴細胞活化的標志[15]。小鼠處死后,0.9%氯化鈉原位灌注至肝臟呈暗黃色以去除血液細胞,將肝組織剪成小塊重懸于含0.01%膠原酶D和0.001% DNase I的消化液中,勻漿器勻漿后于37℃水浴中消化35 min,80 目濾網(wǎng)過濾后加入含2%胎牛血清的PBS終止酶的消化作用。50×g離心5 min去除肝細胞沉淀后,上清液經(jīng)2000 r/min離心5 min,將細胞沉淀重懸于30% Percoll密度梯度離心液中,2000 r/min離心5 min獲得非實質(zhì)細胞。加入紅細胞裂解液冰浴裂解紅細胞,再加入PBS終止反應,2000 r/min離心5 min后棄上清,將細胞沉淀打散加入小鼠TruStain fcXTM防止非特異性染色后,再加入BV421標記CD45抗體、PE-CY7標記CD3抗體、PerCP5.5標記CD4抗體、APC-Cy7標記CD8抗體、APC標記GITR抗體于4℃中染色30 min,使用MACS Buffer洗細胞一次后加入1%多聚甲醛固定細胞,應用BD FACS AriaII流式細胞儀(美國)檢測,F(xiàn)lowJo流式分析軟件分析。
C57BL/6J小鼠在AAF/PH造模后,隨著術后恢復時間增加,肝中間葉體積顯著增大,肝右葉以及尾狀葉體積輕度增大。對照組小鼠(n=3)肝臟重量為(0.95±0.08)g,實驗組小鼠術后7 d(n=4)肝臟重量為(0.90±0.08)g,術后14 d(n=5)肝臟重量為(0.96±0.05)g,與對照組小鼠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與此同時,對照組小鼠肝臟與體重比為(4.20±0.40)%,術后7 d、14 d分別為(4.29±0.46)%、(4.37±0.17)%,與對照組小鼠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HE染色結(jié)果顯示,AAF/PH術后7 d肝組織內(nèi)未見明顯的炎癥細胞浸潤,術后14 d,匯管區(qū)出現(xiàn)明顯的炎癥細胞浸潤。天狼星紅染色結(jié)果顯示術后7 d肝組織中無明顯細胞外基質(zhì)沉積,而術后14 d匯管區(qū)周圍出現(xiàn)明顯的細胞外基質(zhì)沉積。見圖1。
圖1 小鼠AAF/PH模型肝組織的病理變化 A:對照組小鼠(HE);B:實驗組小鼠術后7 d(HE);C:實驗組小鼠術后14 d;D:對照組小鼠(PSR);E:實驗組小鼠(PSR);F:實驗組小鼠(PSR)
肝組織免疫熒光染色顯示與對照組小鼠(n=3)相比,PH術后7 d(n=4)、14 d(n=5)時,Sox9+細胞數(shù)量呈明顯的時間依賴性增加(圖2A)。蛋白質(zhì)印跡結(jié)果也顯示PH術后7 d、14 d時,Sox9表達亦顯著增加(圖2B),表明AAF/PH模型活化了肝臟前體細胞。
圖2 小鼠AAF/PH模型活化肝臟前體細胞 A. 肝組織免疫熒光染色示Sox9+細胞數(shù)量呈時間依賴性增加;B. 蛋白印跡示Sox9表達量在術后14 d明顯增加
利用膠原酶消化和Percoll密度梯度離心的方法獲得肝臟非實質(zhì)細胞,經(jīng)多色免疫熒光染色與流式分析結(jié)果顯示,與對照組小鼠(n=3)相比,PH術后7 d(n=4)時,CD4+T淋巴細胞(CD45+CD3+CD4+)和CD8+T淋巴細胞(CD45+CD3+CD8+)占CD3+T淋巴細胞(CD45+CD3+)的比例均沒有明顯變化,CD8+T淋巴細胞與CD4+T淋巴細胞的相對比例也沒有明顯變化(P=0.3541);術后14 d(n=5)時,CD8+T淋巴細胞占CD3+T淋巴細胞的比例明顯增加(P=0.0289),而CD4+T淋巴細胞占CD3+T淋巴細胞的比例仍無明顯變化(P=0.1250),CD8+T淋巴細胞與CD4+T淋巴細胞的相對比例亦沒有明顯變化(P=0.0874),見表1,表明CD8+T淋巴細胞是參與AAF/PH模型肝臟再生修復過程的重要淋巴細胞亞群。
表1 小鼠AAF/PH模型中CD8+、CD4+T淋巴細胞比例變化情況(±s)
流式分析結(jié)果顯示,與對照組小鼠(n=3)相比,CD8+T淋巴細胞中GITR的陽性率在PH術后7 d(n=4)時顯著增加(P=0.0098),在術后14 d(n=5)時顯著下降(P= 0.0427)(圖4);而CD4+T淋巴細胞中GITR陽性率在PH術后7 d時沒有明顯變化(P=0.1037),術后14 d時GITR陽性率顯著下降(P=0.0225),見表2。
表2 小鼠AAF/PH模型中CD8+、CD4+T淋巴細胞GITR陽性率變化情況(±s)
肝臟再生修復過程是由免疫系統(tǒng)主導的,由多種細胞因子和生長因子調(diào)控的復雜過程。本研究利用抑制肝細胞增殖以活化前體細胞的AAF/PH小鼠肝臟再生模型研究發(fā)現(xiàn)CD8+T淋巴細胞是參與活化前體細胞的肝臟再生修復的重要淋巴細胞亞群,且其活化標志物GITR的表達隨時間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變化趨勢。盡管前體細胞主導的肝臟再生修復過程中CD4+T淋巴細胞占T淋巴細胞的比例沒有顯著變化,但是在匯管區(qū)纖維化出現(xiàn)時GITR陽性、活化CD4+T淋巴細胞比例顯著下降。
肝臟前體細胞的活化過程伴隨著肝臟的炎癥細胞浸潤,肝臟中T淋巴細胞顯著增加。缺少T淋巴細胞的Rag(-/-)小鼠經(jīng)部分肝切除后肝臟損傷加重且DNA合成能力下降[16]。用CDE飲食喂飼缺少T淋巴細胞的CD3epsilon(-/-) and Rag2(-/-)小鼠,與正常對照小鼠相比,前體細胞的活化被顯著抑制[17],表明T淋巴細胞參與了肝臟再生修復過程,并具有刺激肝臟前體細胞增殖的作用。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小鼠AAF/PH模型中CD8+T淋巴細胞占T淋巴細胞的比例增加最為顯著,提示CD8+T淋巴細胞可能是參與肝臟再生調(diào)控的重要淋巴細胞亞群。
效應T淋巴細胞的活化過程是其增殖和發(fā)揮功能的關鍵,而GITR是重要的效應T淋巴細胞活化的標志物[5, 15, 18]。本研究在觀察到AAF/PH小鼠模型中CD8+T淋巴細胞比例變化的基礎上,檢測了GITR陽性的CD8+T淋巴細胞的比例變化情況,以反映組織浸潤的活化CD8+T淋巴細胞的變化情況。發(fā)現(xiàn)在前體細胞主導的肝臟再生的早期階段活化的CD8+T淋巴細胞比例顯著增加,而在匯管區(qū)形成纖維化的階段,活化的CD4+T淋巴細胞和CD8+T淋巴細胞比例均顯著下降,其具體的機制和與前體細胞的關系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綜上,AAF/PH小鼠肝再生模型中,伴隨著肝臟前體細胞的活化,CD4和CD8效應T淋巴細胞均參與了小鼠的肝臟再生過程,為后續(xù)進一步從T淋巴細胞的角度探索肝臟前體細胞調(diào)控的肝臟再生修復提供了研究思路與線索。
利益沖突聲明: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