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常樂 常瑞霄 黃碩果 郭瓊
口腔癌是最常見的頭頸部惡性腫瘤,據統(tǒng)計,全球每年新增口腔癌病例數(shù)高達40 萬,而亞洲居首位[1-2]。口腔癌以手術治療為主,輔以放化療。頜面部解剖結構的復雜性及特殊性易致使患者術后出現(xiàn)頜面部的畸形及功能損害,如進食嗆咳、張嘴受限和言語模糊等,對患者的生活能力、溝通能力,甚至生活質量均造成了嚴重影響。患者在重返社會、心理調節(jié)、出院準備等方面面臨重重阻礙[3-4]。由于醫(yī)療資源的長期不均衡性以及快速康復理論的推廣,患者在出院時并未完全康復,而處于院外恢復階段。因此,是否具備良好的出院水平以及對患者出院準備度的評估就顯得尤為重要。出院準備度指醫(yī)務人員綜合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健康狀況,分析判斷患者在多大程度上具備離開醫(yī)院、回歸社會、進一步康復的能力[5]。良好的出院準備度可以安全有效地促進患者由醫(yī)院向家庭過渡,降低再入院率,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6]。近幾年,醫(yī)學領域越來越重視醫(yī)務人員的出院指導、社會家庭支持對患者出院準備的影響,而忽視了患者本身的心理狀態(tài)、個人素養(yǎng)等特質[7-8]??谇话┗颊咝g后普遍存在心理調節(jié)障礙,角色行為強化,拒絕出院等多重問題,而健康素養(yǎng)不足的患者在做臨床決策時,則更容易發(fā)生障礙[9-10]。本研究擬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口腔癌患者的出院準備度現(xiàn)狀,并探討其與心理彈性及健康素養(yǎng)的關系,以期為醫(yī)務人員的出院準備計劃提供更多指導性意見。
選取2019 年1 月—2021 年6 月我科進行治療的口腔癌患者150 例作為調查對象。納入條件:首發(fā)病例,自愿接受手術治療,符合口腔惡性腫瘤的診斷標準[11];年齡≥18 歲;意識清楚,無智力和認知障礙;自愿參加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條件:合并其他基礎疾病,既往被診斷為心理或精神疾病者。
1.2.1 一般資料調查表 由研究者通過查閱文獻自行設計,包含人口社會學資料及疾病基本情況,即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參保情況、原發(fā)部位、病理分型、溝通/張嘴/吞咽情況。
1.2.2 出院準備度量表(RHDS)采用由Weiss 和Piacentine 等編制[12],后被翻譯并修訂為中文版的RHDS。該量表共包含1 道是非題和12 道評分題,分值0~10 分,總分0~120 分。1 道是非題為“您認為您依照計劃準備好出院返家了嗎?”。12 道評分題共包含個人狀態(tài)、適應能力和預期性支持3 個維度,得分越高,說明出院準備度越好。該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0.89,內容效度為0.88 。
1.2.3 心理彈性量表(CD-RISC) 采用由Conner和Davidson 編制,后經于肖楠等[13]翻譯并修訂的適用于我國的中文版的CD-RISC,該量表包括堅韌性(13 個條目)、自強性(8 個條目)、樂觀性(4個條目)3 個維度,共計25 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總分為100 分。該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0.91。
1.2.4 慢性病患者健康素養(yǎng)量表(He LMS) 本文采用的是由孫浩林[14]翻譯修改、編制而成的He LMS,該量表共包含24 個條目,采用Likert 5 級評分法,得分1~5 分,分值范圍24~120 分。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的健康素養(yǎng)水平越高。該量表共包含4 個維度,包含信息獲取能力、交流互動能力、改善健康意愿、經濟支持意愿4 個維度,其Cronbach’s α 系數(shù)依次為0.947、0.857、0.933、0.891。
由研究者在出院前1~2 d對患者資料進行收集,調查前采用統(tǒng)一指導語指導患者填寫,患者按自身真實情況進行獨立填寫,要求問卷在60 min 內填寫完畢,當場收回。
本研究根據統(tǒng)計學變量分析的要求,樣本含量至少應滿足涉及變量數(shù)的5~10[15]。本研究涉及的人口學及疾病相關資料8 個變量,出院準備度量表3個維度,心理彈性量表3 個維度,慢性病患者健康素養(yǎng)量表4 個維度,共18 個變量,因此本研究樣本量應在90 例以上,加上20%的缺失率,擬最少發(fā)放108 份問卷。本研究共發(fā)放問卷160 份,回收有效問卷150 份,問卷的有效率為93.75%。
應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進行處理,應用 Shapiro-Wilk 檢驗對所得數(shù)據進行正態(tài)性檢驗,Levene’s 檢驗進行方差齊性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shù)比較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采用Pearson 檢驗進行相關性分析,影響因素采用多元逐步回歸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研究共納入150 例口腔癌手術患者,其中,有115 例做好了“出院回家準備”,占全部患者的76.67%??谇荒[瘤術后患者出院準備度、健康素養(yǎng)及心理彈性的現(xiàn)狀。見表1。
表1 口腔癌術后患者出院準備度、健康素養(yǎng)及心理彈性的現(xiàn)狀
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文化程度、有無存在溝通/張嘴/吞咽障礙是口腔癌術后患者出院準備度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2。
表2 150 例不同特征口腔癌患者出院準備度單因素分析
2.3.1 出院準備度與健康素養(yǎng)的相關性 對口腔癌術后患者的出院準備度與健康素養(yǎng)各維度進行Pearson 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出院準備度與健康素養(yǎng)呈正相關(P<0.01),預期性支持僅與健康素養(yǎng)、信息獲取能力和經濟支持意愿有關(P<0.01)。而改善健康意愿與出院準備度無相關性(P>0.05),見表3。
表3 口腔癌術后患者出院準備度與健康素養(yǎng)的相關性
2.3.2 出院準備度與心理彈性的相關性 對口腔癌術后患者的出院準備度與心理彈性各維度進行Pearson 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出院準備度與心理彈性呈正相關(P<0.01),除預期性支持與堅韌性無相關外(P>0.05),其余各維度均有相關性(P<0.01),見表4。
表4 口腔癌術后患者出院準備度與心理彈性的相關性
以出院準備度總分為因變量,對單因素分析中的文化程度、溝通/張嘴/吞咽障礙情況進行賦值,見表5。將單因素分析及Pearson 相關分析中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經濟支持意愿、堅韌、文化程度、信息獲取能力和樂觀是患者出院準備度的影響因素,見表6。
表5 變量賦值表
表6 150 例口腔癌患者出院準備度影響因素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近年來,隨著口腔癌診斷及治療技術的發(fā)展,以手術為主,輔以放、化療等的綜合序列治療雖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時間,但口腔癌的治療對患者仍產生了嚴重的生理及心理影響,患者在出院后仍需面臨口腔功能鍛煉、心理調適以及如何融入社會等挑戰(zhàn)。若出院時不具備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溝通能力低下,預期性支持未得到滿足,則可能會增加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縮短再次住院的時間。出院準備度水平影響著患者出院后的安全性、治療的依從性以及下次入院時間。因此,對口腔癌術后患者進行出院準備度評估并從患者層面進行影響因素的探討則為本次研究的核心。
本研究結果顯示,僅有76.67%的患者在主觀意識中已經做好了出院回家的準備,150 例口腔腫瘤術后患者的出院準備度總分為86.33±18.91 分,患者總體出院準備度水平不高。這可能是由于:①頜面部位置及功能的特殊性:口腔癌手術危險系數(shù)高,常會發(fā)生氣道水腫、舌后墜,部分患者選擇氣管切開維持生命。其次,術后患者常需經鼻留置胃管補充營養(yǎng),因口腔部位的手術切口為清潔污染類,切口術后感染是其最為常見的并發(fā)癥,一旦感染,就會增加切口愈合困難、手術失敗的風險。研究表明[16],約半數(shù)口腔癌患者有交流和飲食障礙,患者常因吞咽咀嚼障礙、頻繁咳嗽、口腔咽喉黏液較多以及味覺異常等而不愿與他人交往,患者功能狀態(tài)及生活質量遭到嚴重影響。②由于醫(yī)療資源的不均衡性,三級甲等醫(yī)院床位緊張,患者在出院后獲得的延續(xù)性護理較少,患者希望能夠在醫(yī)院接受更長時間的醫(yī)療照顧,從而影響了其對出院準備的感知。③口腔癌患者普遍存在就醫(yī)延誤現(xiàn)象,一旦確診,則更容易被診斷為晚期腫瘤,患者心理難以接受,則更容易產生角色行為強化,希望住院時間延長。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文化程度越高的患者,其出院準備度越高。這可能是因為文化水平高的患者對疾病的理解接受能力更強。溝通/交流/張嘴能力受限的患者其出院準備度要顯著低于未受限的患者,這是由于患者日常交流及口腔功能下降,而導致患者出院準備度水平降低。
3.2.1 口腔癌術后患者出院準備度與健康素養(yǎng)的關系 結果顯示:口腔癌患者的健康素養(yǎng)越高,其出院準備度就越高,與國內外研究[5,8]基本一致。預期性支持與信息獲取能力、經濟支持意愿呈正相關,而改善健康意愿與出院準備度無相關性。這可能是由于無論患者出院準備度高低,亦或者在醫(yī)院或者院外,患者對自身健康的改善意愿均較高。進一步多元回歸分析,信息獲取能力和經濟支持意愿是影響患者出院準備度的主要因素。這是由于,健康素養(yǎng)水平低的口腔癌患者對吸收、理解和運用健康知識的能力不足,故而增加了對醫(yī)院及醫(yī)護人員的依懶性,減少了患者對出院準備的感知。而經濟支持意愿水平高提示患者更愿意對自身疾病投入財力,支付管理自身健康的費用,患者在出院后可能有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以及社區(qū)護理保障,故而成為影響出院準備度的主要因素。
3.2.2 口腔癌術后患者出院準備度與心理彈性的關系 結果顯示:口腔癌患者的心理彈性水平越高,其出院準備度就越高。心理彈性又稱復原力、恢復能力,高水平的心理彈性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個人狀態(tài),在遇到困境時更加富有韌性、適應性,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由醫(yī)院向家庭、社會進行角色轉化。進一步多元回歸分析,堅韌性和樂觀性是口腔癌患者出院準備度的主要影響因素。堅韌性指在面對高強度生活及工作壓力時,能表現(xiàn)出的一系列積極的態(tài)度、信念和傾向,使自己免于身心疾病的困擾[17]。堅韌性影響著患者的抗壓能力,堅韌性較高的患者會通過提升自我的應對方式,更高效地學習自我護理相關知識,促成其疾病及心理方面的康復。患者樂觀的水平越高,越傾向于以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對抗疾病,從而對出院準備度產生影響。因此,醫(yī)務人員應關注患者的心理彈性水平,及時評估,以充分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出院準備度水平。
口腔癌術后患者的出院準備度有待于進一步提高,經濟支持意愿、信息獲取能力、堅韌性、樂觀性及文化程度是影響患者出院準備度的主要因素。醫(yī)務人員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個體性、針對性的指導,以提高患者的健康素養(yǎng)及心理彈性水平,促進患者在出院時具備較高出院準備度水平,以使其獲得高效的居家護理。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納入患者僅局限于一所三級甲等醫(yī)院的口腔頜面外科病房,樣本量有限,未進行多中心研究,但為接下來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及參考價值,今后可更進一步細化患者的主要特征,利用“互聯(lián)網+”和大數(shù)據分析進行更具體、科學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