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佩瑤
始建于元代的萬松老人塔是為紀念金元時期名僧萬松老人而建,是北京城區(qū)僅存的一座密檐式磚塔。邊上的磚塔胡同因此塔得名,這條同樣始于元代的胡同被稱為北京的胡同之“根”,魯迅、張恨水等文壇名人都曾在這條胡同居住過。
2009年,在北京城正陽門一帶,出現了一間書店,專門記錄北京歷史、傳播北京文化。書店主人崔勇是一位“80后”,彼時他目睹北京日新月異的發(fā)展,便萌生了通過收藏和記錄整理,以圖文影像、實物資料為載體“留住”老北京城市記憶的想法。正陽書局因此誕生并逐漸被北京文化研究者、愛好者熟知。
2013年5月3日,萬松老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4月23日,第十九屆世界讀書日,正陽書局搬到了這座有著八百年歷史的塔院,以公共閱讀空間的形式向社會免費開放。正陽書局響應了北京市對文物建筑活化再利用的探索,不僅經營空間的房租得到減免,還作為社會力量提供專業(yè)公共文化服務。今天,作為首家“探路者”,正陽書局已在塔院中度過8個春秋。崔勇也有幸成為這座元代古塔的“守塔人”。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閉幕之際,崔勇與正陽書局的故事登上了《北京日報》。對于崔勇來說,一路走來的10年歷程非同尋常。“尤其在落戶萬松老人塔院后,在北京市西城區(qū)文旅局的支持下,書局節(jié)省了很大一部分經營成本,并把這部分成本與經營特色相結合,已經初見成果?!蹦壳?,正陽書局的文化出版品牌“正陽文庫”已出版圖書10種,圖書銷量達數萬冊,由書局收藏的老北京衍生文創(chuàng)產品也成為大眾喜愛。
除了做書與文化出版,正陽書局吸引讀者的地方在于隨處可見的京味細節(jié)。走入院內,一對胡同門板連同上面蒼勁的書法家訓引人注目,院子里的石頭門墩兒、木質雕花門梁,懸掛于墻的老北平地圖、“中華興”牌匾,資料庫中成箱的老照片和底片……這些都是崔勇多年來的精心收藏與積累,力圖以多元的方式,打造一隅深入北京歷史與文化的沉浸式空間。崔勇介紹,目前正陽書局內的5萬余張北京老照片正在進行數字化處理,“通過數字技術,正陽書局的特色場景、萬松老人塔的細節(jié)、磚塔胡同的歷史變遷、中軸線及老北京城的歷史影像都將進行立體、沉浸式呈現?!贝抻抡f。
今天,正陽書局已從一家單純收藏、展示書籍資料的書店,向文獻出版、影像數字化和實物收藏展覽等多維度的北京文化窗口蛻變。北京的歷史在這里得以通過更多形式被大眾所了解。
正陽書局也成為熱愛北京歷史文化的中外讀者的家。不少讀者因為和書局結緣,在崔勇的幫助和聯絡下成為了作者,將自己的北京記憶分享給更多的人。剛出版的《阜成門外關廂瑣記》中,作者張國慶記錄了他在阜外關廂生活六十余年的寶貴記憶,書的插畫作者楊寶忠也是正陽書局的一位忠實讀者。很多海外讀者、學者也將正陽書局作為了解北京的“據點”。崔勇介紹,就在今年,巴西駐華大使館的官員們在回國之前專程來到這里,為的是與他們喜愛的書店說再見,作為忠實讀者,他們還購買了一批北京歷史文化圖書,作為在北京工作生活的重要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