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聰(江蘇: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新城小學)
關于學習的過程,2022年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學記》中曾有這樣的論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焙献鲗W習是小學數學課堂中必不可少的學習方式,學習的過程不是單打獨斗,學生與學生之間要互相切磋,彼此交流,才能收獲更多。在課堂上開展合作學習,找準合作的契機,可以幫助學生在合作中認清自我,了解彼此,更好地提升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對于合作學習這種學習方式,目前還沒有開展的學校是不存在的,但是落到實處的并不多,大部分的課堂合作學習徒有形式,缺乏設計。有些學校不過是在領導聽課、教研活動或參加數學競賽等公開展示時,才“擺擺樣子”,照葫蘆畫瓢,卻說不出開展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在一線教學的過程中,有些教師片面地理解合作學習,過分看重合作學習的形式,對于合作學習的內容、設計、組織等,都缺乏嚴謹思考,導致學生課堂學習的低效,甚至無效。小學數學并非所有的內容都適合開展合作學習,也并非每堂課都要進行合作學習,學生看似被分成不同學習小組,在課堂上展開討論,但是討論的內容或價值不得而知。真正有意義的合作學習是有明確指向和要求的,是教學相長的過程。數學的思維在合作交流中得以碰撞和升華,師生雙方都會得到成長與進步。
筆者認為,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中常見的一種學習方法,但并非任何時候都可以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數學的課堂學習不能為了合作而合作。在課堂上常會見到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最后小組中“最優(yōu)秀”的學生包攬回答問題的任務,其他學生變成了陪襯,不見得有多少提升。還有的問題很淺顯,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來,也就沒有了合作的必要。甚至有的課堂全程合作,卻沒有任何設計,學生更趨向娛樂。為了真正實現理想中的高效課堂,筆者把小組合作學習研究的重點放在了學習的“切入點”及合理的合作時機上。
銜接性學習環(huán)節(jié)是數學課堂中比較重要的部分。主要是處在新舊知識的交替處,例如,學習小數乘、除法是基于整數乘、除法的基礎,在教學小數乘、除法的時候,先復習整數乘、除法,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也為后續(xù)學習分數四則混合運算奠定基礎。每個環(huán)節(jié)的交替處就需要一定的銜接環(huán)節(jié)。
新的知識需要舊的知識做基礎,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新的建構,這對于學優(yōu)生來說可能很容易,但是對于一部分思維比較慢的學生而言,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在新舊知識的交替處,有時要設計小組合作,讓生生互動,讓學優(yōu)生去啟發(fā)思維略慢的學生,這樣也更符合學生的思維認知規(guī)律。
如,在認識分數的時候,分數是一個新的概念,教師可引出分蛋糕的情境讓學生思考,利用小組合作,討論兩個人分一個蛋糕怎樣分等等,讓學生在合作中發(fā)現,每人可以得到一個蛋糕的一半。再次開展合作學習,明白生活中的“半個”即為數學中的二分之一。在理解概念有困難的時候,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在生生交流中定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嘗試性學習是“以學定教”的基礎。讓學生先學習、先嘗試、先理解,是教學知識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學生先學了,教師才能教在學生不會處,這樣的教學才是高效的。嘗試性學習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新課標提出,數學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其實發(fā)散性思維就是核心素養(yǎng)的一部分。只有在嘗試中讓學生打開思維廣度,才能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打開學生的思維深度。
例如,在一年級教學“分一分”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書上的食物(青菜、辣椒、櫻桃、蘋果等)進行分類,互相交流討論可以怎樣分。有的學生是按種類來分,蔬菜分一類,水果分一類;有的是按顏色來分,青的一類,紅的一類;有的是按有無葉子來分;還有的是按能否生吃來分。教師在課堂上逐一肯定學生的不同分法,并引導學生得出:選擇的標準不同,分類情況也不同。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蘊涵著豐富的教學智慧,用數學的思維想問題、用不同的策略解決問題,從而逐個攻破不同層次的知識點。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可以使學生迸發(fā)意想不到的創(chuàng)新型思維火花。
互查互糾是教學中常用的方式,是讓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在上課前,其實每個學生的腦袋里都不是一無所有的,學生自己會去預習,會去思考。這其實是學生的“起點型”知識。學生在已有知識的情況下,完全可以開展小組合作。
互查互糾學習環(huán)節(jié)中,以游戲、比賽、上臺展示、計時練習等方式開展。在一定的訓練結束后,加入一個同桌互查、小組互糾的環(huán)節(jié),會讓整個教學活起來。學生的自主性增強,積極性變高,思維含量也有質的突破。
如,學生預習后,對于數學一些概念的理解可能會出現偏差或者誤解,教師可以設置各種形式的變式練習,讓小組進行互查互究。每個學生都能參與,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都能得到反饋。如若借助信息媒體,例如,希沃拍照、游戲比賽等,則可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法則歸納是充滿枯燥感的。學生在歸納過程中需要斟酌字句,調整表達的規(guī)范性,甚至有的法則還需要記憶。這時候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就非常適合。同桌互說、男女互說等形式,把枯燥變有趣,把無聊變生動,把需要記憶強化的內容變成小組競賽的目標。這樣一來,學生的興趣自來。
這段教學過程從已知到未知,讓學生在已有的學習基礎上,去感受發(fā)現,原來知道一個面積的計算公式就可以推導出其他圖形的面積。在這種概念學習過程中用上小組合作,既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又能讓學生在互幫互助中掌握其間的關系,效果顯著。
合作學習不僅僅是知識上的交流,更是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過程,應該盡量兼顧學生和環(huán)境的各個方面。合作的過程不僅需要學生去探討,也需要教師有效指導。首先,創(chuàng)設濃厚的合作學習氛圍,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其次,明確學習的任務和要求,指向性明確,讓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獲得進步與成長。最后,在交流匯報的過程中,合理分配角色,讓學生盡可能多地體會不同角色,傾聽每一位同學的聲音。
平時的分組形式可以是同質分組,或者異質分組。在鞏固訓練的時候,可以上學習成績差不多的學生在同一個小組,每個小組設置不同的作業(yè)。例如,作業(yè)超市,優(yōu)秀的小組可以選難一些的作業(yè),思維略慢的小組可以選一些基礎的訓練。也可以把學優(yōu)生和思維略慢的學生放在一個小組,全班可以出一道思考題,讓每個小組比賽,看看哪個小組最先做到小組內的每個成員都會做。
我們平時常說的讓“好”的“吃飽”、讓“弱”的“吃了”,在實際的教學中很難兼顧。而如果發(fā)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yōu)勢,既可以實施分層次教學,又方便個別輔導,兼顧起來就方便許多。
數學教學中經常出現的重點、難點問題,可讓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討論。這不僅能保證每一個學生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去,更能使小組成員集思廣益,優(yōu)勢互補,形成比較全面而且深刻的見解。在此基礎上進行集體交流,組與組之間又有更高、更深層次的相互補充。更重要的是,每一個學生都經歷了學習的過程,不但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還從他人的回答中得到啟發(fā)。例如,在五年級推導梯形、三角形的面積時,學生已有學習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基礎,但是梯形、三角形的面積求解中除以2,常常是學生容易忽視的地方。這時,教師要求學生在課上拿出梯形、三角形的紙片,提出要求:小組合作交流。在小組里,學生經過觀察、操作、比較、計算、驗證后,除以2的思想根深蒂固,順利解決了這一易錯點。
探究性學習是教學中的難點,同樣也是重點,這樣的環(huán)節(jié)采用小組合作方式才能更好地讓每個學生接受,并真正學會。在合作學習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積極、輕松的氛圍中接受新知識。
根據多元智能理論,讓每個學生發(fā)揮所長,在小組內優(yōu)勢互補,往往會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例如,計算陰影部分的面積,有這樣一道題(如圖)。
讓學生先獨立完成,再在小組里交流,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方法:一種是直接求解;另一種是割補的方法。這樣,在合作中,學生會發(fā)現這一題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剛開始沒有思路的學生在交流中能有所收獲,有思路的學生也可在交流中收獲不同的方法,再全班交流,總結解決問題的思路,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fā)揮了主動性,活躍了思維。學生不僅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而且掌握了學習數學的方法。創(chuàng)新性拓展環(huán)節(jié)的題目一般都有一定的思考性,一個人的力量可能薄弱,但是一群人的思考卻是捷徑。學生在合作中嘗試溝通幫助,反而更能打開思路,為以后做題形成有效的鋪墊。
在課堂中開展合作學習已被越來越多的中小學所認可并應用,成為學生一種必不可少的學習方式,也是現在教師開展課堂教學時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種常用方法。無論在理論依據上還是在實踐教學中,都可以發(fā)現合作學習的內在意義和巨大價值。
當然,建立有效的合作小組、充分營造合作的氛圍、確立有效的鼓勵機制都是合作課堂的關鍵。在合作教學中,筆者會繼續(xù)努力,抓住關鍵方式,以有效幫助學生提升數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在生活中使用合作學習的方式,促進學生有效進步、長足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