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鵬宏 林靜 錢張帆
上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益于獨特的歷史、地理和人文環(huán)境,既有鮮明的江南稻作文化特征,又融合了近代工商業(yè)文明特點,更兼具現代化的全球視野,在以農耕文明為主體的我國非遺體系中獨具特色。近年來,上海在健全非遺法律法規(guī)體系,完善非遺保護工作機制的基礎上,加大推動非遺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力度。所進行的一系列“非遺+”的探索,旨在重塑非遺的生命力,讓非遺為當代生活帶來全新的體驗。
推動非遺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首先要讓非遺傳承、活躍在社區(qū),血脈般融入千家萬戶的生活日常。由此,上海于2018 年發(fā)起推動了覆蓋全市的“非遺在社區(qū)”項目,通過積極引導各級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社區(qū)常態(tài)化開展演、講、示、教等傳承傳播活動,最終實現非遺項目“活動有陣地、資源有供給、管理有機制、推進有保障、社區(qū)有生態(tài)、國際有影響”的目標。隨著此項工作的持續(xù)推進,一個覆蓋全市街鎮(zhèn)社區(qū)文化活動中心、居村文化活動室、學校、商圈等點位的傳承傳播網絡得以構建,以500 多名簽約傳承人和廣大社區(qū)群眾為主體的基層社區(qū)傳承隊伍得以形成,并引導培育了19 個“非遺在社區(qū)”示范項目和14個示范點。在上海的“非遺在社區(qū)”實踐取得初步成效后,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于2020 年在全國拓展試點范圍,支持全國8 個城市開展試點工作,進一步培育非遺在城市中傳承發(fā)展的土壤,維護和營造非遺傳承發(fā)展的良好生態(tài)。
非遺作為文旅融合的重要文化資源,一方面符合景區(qū)對文化建設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非遺在保護傳承中得到有效利用的必然要求。
上海深度挖掘各類旅游休閑空間的非遺資源,通過非遺與文創(chuàng)、演藝、體育等融合催生新的旅游業(yè)態(tài)和體驗項目,將非遺的資源形態(tài)轉化為游客可感受、可體驗的旅游產品,同時形成融參觀、傳承、體驗、教育等功能于一體的非遺產品。上海知名旅游景點大世界、豫園等紛紛選擇以非遺為主要內容和特色打造景點形象,成為傳播非遺的新平臺。同時,上海古鎮(zhèn)作為傳統文化的天然載體,也積極與非遺項目合作,著力打造新的旅游熱點。2021 年,上海成立了上海古鎮(zhèn)保護利用聯誼會,助力全市古鎮(zhèn)實現資源共享、活動共辦、品牌共塑、宣傳共推,建設更具江南水鄉(xiāng)韻味的古鎮(zhèn)會客廳。依托這個機制,2022 年春節(jié)期間,金山楓涇、寶山羅店、嘉定南翔、州橋老街等古鎮(zhèn)通過展現各具特色的非遺項目,為市民帶來了“古鎮(zhèn)過大年”的非遺新體驗。傳統非遺與現代生活在地標性的旅游場景中共融共生,營造出可激發(fā)人們情感共鳴和文化自信的“新場景”。
為了向青年學子普及上海非遺,2011 年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通過整合全市非遺場館資源,啟動了“上海學子非遺展館行”教育品牌活動。活動聯合了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土山灣博物館、上海筆墨博物館、嘉定竹刻博物館、七寶皮影藝術館等13 家非遺展示場館,并設計印發(fā)了10 萬冊包括非遺護照、展館分布地圖在內的“參觀套件”,下發(fā)至全市社區(qū)文化活動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和少年宮,供上海全市學生免費領取,引導學生主動走進場館,感受非遺魅力。經過十余年的持續(xù)運營,學子行活動的參與對象由最初的中小學生擴展到了高中生、大學生,參與活動的展館也由原來的13 家展館擴展到了30 家。同時,有更多更豐富的活動圍繞著“學子行”得以開展,例如:“非遺之旅”深度體驗活動、“手藝學堂”非遺手工體驗課程、“發(fā)現傳統之美——非遺展館游記評選大賽”等,為廣大學生營造了走近非遺、了解非遺、沉浸式體驗非遺的大環(huán)境,受到了社會各界的熱切關注與積極參與。
上海擁有較為成熟的文化消費市場,歷來求新求變,引領時尚,因此在文化品牌建設和文創(chuàng)產品開發(fā)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商業(yè)優(yōu)勢和社會氛圍。對此,上海積極引導多方力量參與到非遺實踐中。自2016 年文化部、教育部啟動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以來,本市共有八所院校參與其中,數量位列全國第一。各研培高校在提升傳承人的設計創(chuàng)意能力之余,也在非遺產品開發(fā)、市場需求調研、銷售模式創(chuàng)新上進行了諸多探索。除高校力量之外,上海也積極為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老字號企業(yè)、傳承群體和個人等各類主體搭建交流合作平臺,支持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開展文藝創(chuàng)作和文創(chuàng)設計,拓寬產品推廣和銷售渠道。目前,上海國際手造博覽會、全國手工藝產業(yè)博覽會、長三角非遺博覽會等非遺品牌展覽已打響知名度;方興未艾的非遺集市、手作集市、互動體驗課程、非遺快閃店、國潮嘉年華等呈現形式也正為年輕人所追捧,這些都為非遺產品“被看見,可購買”提供了消費場域。
互聯網大潮下,快手、抖音、嗶哩嗶哩網站等視頻平臺把很多原本與我們日常生活漸行漸遠的傳統技藝再次拉回到了大眾視線中。如何抓住機遇,營造出有利于非遺傳播的網絡環(huán)境,是非遺宣傳面臨的新課題。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于2017 年策劃了《璀璨薪火——“海派百工”系列微紀錄片制作與傳播項目》,以8K 超高清形式呈現了100 個上海的非遺項目,以此紀錄非遺傳承人的生活故事或精湛的技藝。《海派百工》一經投放,就獲得了極高的話題度與關注度,在嗶哩嗶哩網站的播放更是獲得了大量來自年輕人的流量,當傳統文化遇上新媒體技術,古老而低調的非遺老手藝被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講好中國故事,是非遺在國際傳播中具有的優(yōu)勢。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這些年陸續(xù)推動上海非遺走出去,借助“歡樂春節(jié)”和傳統工藝展等主題,在比利時布魯塞爾、阿聯酋迪拜、澳門、臺灣等國家和地區(qū)舉辦了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活動,不斷擴大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近年來因為疫情原因,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轉變思路,積極探索上海非遺項目在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的線上展示,已在比利時布魯塞爾、丹麥哥本哈根和科威特的中國文化中心上線了非遺云客廳、蛋雕藝術展、絨繡藝術展等,多渠道實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國際交流。
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文明,我們將進一步倡導和推動更為廣泛、更有深度、更具活力的非遺保護、傳承、利用和發(fā)展工作,進而使非遺得到活態(tài)傳承,與時代步伐同頻,與現代生活共振,更好地服務當下,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