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博
威士忌是一種由大麥等谷物經(jīng)過發(fā)酵制成的蒸餾酒,它與白酒、伏特加、朗姆酒、白蘭地和金酒一起并稱為世界六大蒸餾酒。顧名思義,蒸餾酒比其他類型的酒多一個蒸餾的工藝過程。另外,在生產(chǎn)威士忌的時候,蒸餾之后還面臨著最關鍵的一步——熟成(maturation)。例如,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想要被稱作“蘇格蘭威士忌”,就必須將蒸餾后的酒液放在橡木桶中——必須是橡木桶,而不能是其他類型的木桶——熟成3年以上。而在木桶中熟成的時長就是它們的年齡。
因此,熟成過程對它們的“成長與成熟”至關重要。在這個過程中,酒液自身經(jīng)歷的變化、不同酒液之間以及酒液和木桶之間發(fā)生的相互作用,都會影響熟成后的威士忌所含有的化學組分(脂肪族和芳香族化合物)。從化學的角度來看,正是這些組分決定了酒的年齡,以及相應年紀所擁有的香味、風味和口感。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市場上大約90%的威士忌都是調和型(blendedwhisky)的。這主要是因為世界上沒有哪兩個單桶威士忌是一樣的,即便嚴格控制制備條件。因此對于一家酒廠而言,如何保證一種威士忌的品質不變是一項巨大的挑戰(zhàn)。
對此,調酒大師(masterblender)會從多桶不同類型的酒(如酒齡和批次)中精確選擇合適的酒液,并確定配比,同時根據(jù)實際情況做些許調整,以保證威士忌的一致性。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最有力的武器就是他們的鼻子,或者說嗅覺。而為了使自己的嗅覺和味覺更加靈敏,他們大多需要10年左右的修煉才有可能成為一名調酒大師。
蕾切爾·巴利(RachelBarrie)表示,了解熟成過程中某種酒液會如何與不同類型的木桶發(fā)生反應,是調酒大師才擁有的一項技能。而她作為一名分析化學家所接受的培訓便派上用場了——這是化學專業(yè)的另一個出路。巴利是英國愛丁堡大學化學系的畢業(yè)生,在2003年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女性威士忌調酒大師(masterwhiskyblender)。根據(jù)2016年的數(shù)據(jù),當時全世界總共只有12個享有如此頭銜(威士忌調酒大師)的人。
如果走進她所在的實驗室,你很有可能會看到一瓶瓶酒液——它們大多是來自蒸餾廠等待質量測試的樣本。在這里,為了檢驗威士忌的品質,他們會利用氣相色譜(GC)和高效液相色譜(HPLC),分別檢測酒液中的可揮發(fā)性組分(如醇類和低分子量的酯類)和其他非揮發(fā)性組分。此外,想要測試酒齡,就需要隨著酒的熟成連續(xù)從木桶中取液,以此跟蹤分析酒液的成熟情況,判斷是否可以裝瓶或混合。
但是,無論是GC還是HPLC,還是有時會聯(lián)合使用的質譜儀(MS),以及1H核磁共振波譜儀都相對比較昂貴,而且需要從酒廠取液并送到實驗室后才能得到測試,因此非常耗時。
對此,威爾·佩弗勒(WillPeveler,這項研究的通訊作者)的研究團隊在想,他們是否可以設計開發(fā)出簡易便攜的設備,在酒廠現(xiàn)場就能得到分析結果?于是他們嘗試聯(lián)系了蘇格蘭威士忌研究所(SWRI),以獲得一些威士忌樣品?!拔覀兿胍獙⑼考珊吐冉鹚峄旌显谝黄?,然后看看是否可以產(chǎn)生金的納米顆粒?!迸甯ダ照f。他們知道,酮類和苯酚類化合物——威士忌中可能含有的物質,能夠將金離子還原成金原子。而且現(xiàn)在,金的納米顆粒作為一種標記物,已經(jīng)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許多方面。
當你拿到一個抗原試劑盒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上面寫了什么?
“膠體金法”——你很有可能會看到這個標識。由于納米金往往處在溶液中,所以常常會將它稱作膠體金。在堿性條件下,它的表面帶負電,可以通過靜電作用與帶正電的物質(如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結合在一起。例如,納米金或納米銀可以與新冠病毒抗體形成一種結合物。而且靜電作用力并不會改變它所結合的蛋白質的性質。
我們知道需要10分鐘左右的時間才能看到抗原結果,這主要是因為測試樣本會通過毛細作用從檢測卡的樣品孔出發(fā),依次經(jīng)過納米金/新冠病毒抗體結合物所在的位置、T條帶(含有新冠病毒抗體)和C條帶(含有免疫球蛋白,可與納米金/新冠病毒抗體的結合物發(fā)生相互作用)。
在T條帶處,如果樣本中含有由新冠病毒誘發(fā)產(chǎn)生的抗原,就會將含有新冠抗原和納米金的復合物留下。這時我們?nèi)庋劬湍芸吹揭粋€紅杠。而剩下的結合物會繼續(xù)攀爬到C條帶,其中的納米金和新冠病毒抗體會停留在這里,由此顯示出另一個紅杠。
除此之外,驗孕棒會出現(xiàn)紅杠也是因為其內(nèi)含的納米金。這其實是一種基于免疫膠體金(immunogoldlabelling)的免疫層析法(immunochromatography)。而免疫膠體金是英國的兩位科學家W.佩奇·??耍╓.PageFaulk)和G.馬爾科姆·泰勒(G.MalcolmTaylor)在1971年第一次引入免疫學領域:他們用膠體金吸附兔抗沙門氏菌抗血清作為一種標記,然后在透射顯微鏡(TEM)下利用這種結合物來檢測沙門氏菌。
但還有一個問題在于,這些測試中為什么會出現(xiàn)紅色?
金屬可以看作一種特殊的等離子體。隨著金屬的尺寸減小到納米尺度,它的比表面積增大,電子能級也會呈離散分布。在一定波長光的照射下,金屬納米粒子的自由電子很有可能會發(fā)生集體振蕩,即局部表面等離子體共振(LSPR)。這時,入射光子的頻率與這些電子的振蕩頻率相當而產(chǎn)生共振,從而使這些納米粒子對給定波長的光產(chǎn)生很強的吸收作用。由此就可以形成一張基于不同光波波長的吸收光譜。但在實際應用時往往會使用消光光譜,即包括吸收和散射的光譜。
例如,對于粒徑為5~10納米的球形納米金而言,LSPR的波長位于520~580納米的范圍內(nèi)。也就是說,這種納米金會吸收綠光或黃光,從而呈現(xiàn)出紅色或紫色。
而在這項新研究中,當研究人員將氯金酸按比例加入來自蘇格蘭、日本和美國的15種威士忌時,大部分溶液很快就變成了紅色。當他們透過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這些溶液時發(fā)現(xiàn),大部分呈現(xiàn)紅色的溶液中都含有球形的納米金,與此同時,它們消光光譜的峰值會出現(xiàn)在530~535納米的范圍內(nèi),并且具有相對較窄的半峰寬。相比之下,有一些樣本存在粒徑更大的納米粒子(如80納米),相應的,它們消光光譜的峰值會發(fā)生紅移,且譜峰展寬。這樣一來,它們很有可能會變成更暗的紅色或灰色,而不是鮮亮的紅色。
此外,他們還用水、40%的乙醇和伏特加作為對比,發(fā)現(xiàn)這些液體并不能將氯金酸還原成納米粒子,因此仍然會保持近乎透明的模樣。也就是說,乙醇并不能發(fā)揮還原氯金酸到納米金的作用,而木桶中的熟成過程卻對此至關重要。
接下來,研究人員還利用這種方法,追蹤了一桶威士忌在6年內(nèi)的熟成過程。他們發(fā)現(xiàn),新酒(可以認為是0歲時)表現(xiàn)得類似前面測試過的伏特加,然后隨著它不斷成熟,譜峰值會發(fā)生紅移,譜峰也會逐漸展寬。這種變化趨勢表明,在如此長時間的熟化過程中,更多來自木桶的不同物質會浸入威士忌中,從而改變納米金的還原速率和表面穩(wěn)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木桶中含有一定量的單寧酸。而威士忌的熟化過程可以說就是這種酸的不斷滲入,以及它發(fā)生分解反應的過程——分解產(chǎn)物包括沒食子酸在內(nèi)的酸,以及醛類。
因此可以粗略地將這些物質進入酒液的速率與納米金的形成相關聯(lián),包括粒子的尺寸、形貌和形成速率,進而將納米金的形成與威士忌的年齡聯(lián)系在一起。不過,他們也表示,這些很有可能不是唯一能夠還原納米金顆粒的組分。未來,他們會繼續(xù)研究威士忌中其他可能的還原性物質。
他們還暢想,這種方法或許可以用來設計一種像抗原試劑盒那樣的工具,盡管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