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林拉姆 西藏大學藝術學院
歌舞是傳統(tǒng)婚俗儀式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在迪慶建塘藏族婚俗儀式中,“央查巴”(聚福)鍋莊歌舞是重要的、不可代替的內(nèi)容。在眾多鍋莊歌舞中,“央查巴”是唯一一首具有儀式性的、必須參與婚禮儀式的鍋莊歌舞,其在整個婚俗儀式中以不同的語境在不同的時段里先后出現(xiàn)三次之多,足以說明“央查巴”歌舞體現(xiàn)了藏族人民對于“央”(福瑞)觀念的信奉及其在儀式中的重要地位。現(xiàn)采用在文獻整理的基礎上多次進行田野調(diào)查的研究手段,對 “央查巴”儀式音樂的文化內(nèi)涵及音樂本體的內(nèi)在規(guī)律進行初步探索和研究。
藏語中的“央”意為福分、福氣或財富、吉祥等,是廣大藏族群眾對守授福瑞或祥瑞信奉觀念中的特殊性專用詞匯。藏族所謂的“央”是象征福氣或財氣等內(nèi)涵的一種抽象性概念,其在藏族人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可以依附于物體上的能量。在藏族人的文化概念中,一個人或者家族的“央”很足,則說明這個人或他的家族具有積累財富和人畜興旺的無形能量,自身一切順遂的同時又能給人帶來好運?!把搿钡牡檬г谝欢ǔ潭壬蠜Q定了一個家庭或族群的物質(zhì)財富等的興衰,因此在生活中人們總有聚?;蛄舾5拿袼孜幕袨?,這種文化行為在建塘藏族婚俗儀式中通過不同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如姑娘出嫁時將代表福分的“福籮筐”緊鎖在自家糧倉中,這種行為是為了防止自家福分跟隨出嫁姑娘流失,將福分鎖在家中糧倉內(nèi)堆積的青稞上;又比如在婚俗的必用物品名稱上加上“央”的前綴,如“央羌”(福酒)、“央姆”(福酥油)、“央布”(福籮筐)等,人們認為這種加入前綴的方式可以使這些物件給家庭以及新婚夫婦帶來福瑞。歌舞同樣是“央”能量的承載體,在婚俗儀式中也不乏以歌舞為載體的表現(xiàn)形式,建塘藏族婚俗中鍋莊歌舞“央查巴”意為聚福,在整個婚禮儀式過程中的不同場景先后表演三次,分別在結親時嫁方離家前在嫁方客廳中表演,在結親儀式中作為整個儀式程序 吉祥結尾的形式表演,在完成整個儀式程序后自娛性鍋莊表演時作為序的形式進行。通過結親儀式中不同時段、不同語境下的重復表演充分體現(xiàn)了它的重要性,其是婚俗儀式中對于“央”聚攏或保留的必不可少的鍋莊歌舞。
“央查巴”為非常規(guī)性的五句式單段體結構,調(diào)性統(tǒng)一建立在D羽五聲調(diào)式上,由“a+b+c+c1+b”五個樂句組成,樂曲做開放性終止,減弱了終止感。a樂句(1-2)以七度“跳進”的形式進入,樂句的旋律屬于“曲折式旋律型”,其將七度的“跳進”進行與三度內(nèi)的“級進”結合起來,形成一種特殊的旋律型,既有跨度較大的“跳進”進行帶來的方向上的明顯變化,也有三度內(nèi)的“級進”進行所形成的細微起伏,樂句停留在羽音“D”音上,穩(wěn)定感較強。b樂句(3-6)中運用“四個十六”的節(jié)奏型,使音符間的連接更加密集,增強了律動感,從商音“G”音上進入,在角音“A”上結束此樂句,樂句中以三度內(nèi)的“級進”為主。c樂句(7-9)從角音“A”開始進入,與b樂句結束音前后呼應,具有“魚咬尾”手法的特征,樂句中采用前倚音的技術性處理,讓旋律變得更為豐富,旋律音均建立在五聲調(diào)式上,因此民族色彩較為強烈,最后在羽音“D”音上結束。第10小節(jié)開始對c樂句以及b樂句進行再現(xiàn),c1樂句(10-12)在c樂句的基礎上進行變化發(fā)展,加入裝飾音。第13小節(jié)進入b樂句的重復再現(xiàn),無節(jié)奏、旋律音上的變化,形成前后呼應,最后在角音“A”音上結束,運用中音的不穩(wěn)定性來減少結束感,為多段歌詞的重復表演提供空間。
圖1 《央查巴》曲式結構圖 (作者自制)
圖2 《央查巴》曲譜(作者自制)
“央查巴”表演時圍成圓圈進行順時針舞動,舞者舞動時將左手搭于左邊相鄰隊友的右肩或腰間,舞步隨歌聲同時進行,總體舞步共八拍。每拍一個舞步,舞步第一拍時右腳側撤步,左腳順勢呈前端步,右臂向側右后甩動;第二拍時左腳側前跨步,右腳順勢呈前端步,右臂向側左前甩動;第三拍時右腳側右后撤步,手臂向側右后甩動;第四拍時左腳側左前踏步,右臂向側左前甩動;第五拍時左腳側左前跨步,右臂側右后甩動;第六拍時右腳跟隨左腳側左前跨步,跨過左腳的位置使得舞隊整體向順時針方向移動一步,右臂向側左前甩臂甩動;第七拍左腳側前踏步,右臂向側右后甩動;第八拍右腳前端步,右臂向側左前甩動,表演時需要加入顫膝動作,以此增加律動感。表演中八個拍子的舞步以兩個拍子為一個小組,四個拍子為一個大組,“央查巴”的舞步總體上以撤步、前端步、跨步、踏步為主,手部動作以右后甩臂、左前甩臂為主,腰部動作則以上下弓腰為主。在表演中,舞蹈動作根據(jù)歌詞的長短進行嚴格的循環(huán)重復,男女動作一致,但在表演中,女性動作較為柔美含蓄,男性則更加奔放有力。
上述提到“央查巴”歌舞作為婚俗中對“央”觀念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在結親儀式過程中會在不同語境和不同時段先后出現(xiàn)三次,可以根據(jù)人們對“央”的不同的祈求表現(xiàn)出不同的情感內(nèi)容,用同樣的曲調(diào)以不同的歌詞來表現(xiàn)不同的情感內(nèi)容。
在整個婚禮儀式中,“央查巴”的第一次表演是在結親儀式中嫁方在自家完成前序儀式后,在即將離開自家時由主婚人以及送親團成員在嫁方客廳中圍繞中柱進行的表演,表演全程由男性參與。第一次表演的鍋莊歌舞“央查巴”根據(jù)結親這一特殊的儀式形成了特定的婚禮祈福歌舞“央查巴”的歌詞,歌詞中借以對婚禮中有“央”名稱前綴的儀式用具的稱頌表達了對新人的祝福,如借用“央日”(指建塘婚俗中臨時搭建在客廳的類似神龕的儀式臺龕),祈福新人的婚后生活圓滿圓美;借用“西姆”(由糌粑面與酥油混合制成的儀式用具),祈福新人的子子孫孫猶如雪山般高大圣潔;借用福酒,祈福新人的子孫像大海般心胸寬廣等,共三段?!把氩榘汀北硌莩吮磉_對新人的祝福外,同時也是對嫁方自家“央”的一種聚攏到保留的方式,人們認為一個家庭的“央”屬于這個家庭中的每一個人,每個人都擁有聚攏“央”和帶走“央”的能力,而新人結親過后便會成為別家的媳婦(或女婿),因此為了防止嫁方自家的全部“央”跟隨自家兒女出走,就形成了一系列對“央”的保留行為,鍋莊歌舞“央查巴”的表演就是其中之一,人們認為通過表演能夠有效聚攏和保留“央”,促使除了新人以外的其他家庭成員的“央”依舊保留在自家。
聚福呀,請把福氣聚到“央日”上,“央日”就像建神山般。
聚福呀,請把福氣聚到“西姆”上,“西姆”就像雪山般。
聚福呀,請把福氣聚到福酒上,福酒就像大海般。
鍋莊歌舞“央查巴”的第二次表演是整個結親儀式結束前的最后一個程序,它的出現(xiàn)表示結親儀式進入了吉祥尾聲,由雙方主婚人、送親團、伴郎團等在娶方的客廳中圍繞中柱進行表演,全程由男性參與,無女性參與,表演中同樣使用特定的婚禮祈福歌舞“央查巴”的歌詞,與第一次表演的內(nèi)容完全一致,但其中所表達的情感內(nèi)容卻稍有不同。第二次的表演一方面表達對新婚夫婦的祝福與祈愿,另一方面是通過表演將嫁方新人從自家?guī)淼摹把搿庇郊抑衼聿⑹顾蹟n,最后使它成為家庭“央”中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對新成員的認可。
鍋莊歌舞“央查巴”的第三次表演是在結親儀式結束后當天晚上的自娛性鍋莊歌舞表演中,是建塘鍋莊中固定程序的表演,表演時一般嫁方與娶方親友形成兩個方陣在娶方客廳中圍繞中柱進行表演,男女老少都可以參加,并無特殊限制,雙方以對唱的方式進行表演。第三次表演是對“央”的一種較為廣泛的聚攏行為,一方面表達了“央”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如歌詞中唱到的:村落、院子、柴堆、母親等,體現(xiàn)出在表演“央查巴”的場域內(nèi)的物品、人物等一切所見所聞都是極具福瑞的,是圣潔的,“央”可以作為精神力量依附于它們;另一方面又同時寓意著對當晚鍋莊表演的祈福。
聚福呀,請把福氣聚到此地來,此地就像蓮花鋪滿地。
聚福呀,請把福氣聚到此地來,此地就像圣地印度般。
聚福呀,請把福氣聚到此村落,此村落就像鳥群落滿地。
聚福呀,請把福氣聚在寶石上,寶石就像鎮(zhèn)村之寶般。
聚福呀,請把福氣聚到籬笆上,這籬笆就像拉了旗子般。
聚福呀,請把福氣聚到此院里,此院就像圍了鐵山般。
聚福呀,請把福氣聚到此大門,此門就像虎牛相爭般。
聚福呀,請把福氣聚到柴堆上,這柴堆就像箭旗般挺立。
聚福呀,請把福氣聚到拴狗棒,這拴狗棒就像竹竿般直挺。
聚福呀,請把福氣聚到鐵鏈上,這鐵鏈就像黃金般閃耀。
聚福呀,請把福氣聚到此狗身,此狗就像蜜蜂飛舞般。
聚福呀,請把福氣聚到此豬身,豬仔就像金魚排列般。
聚福呀,請把福氣聚到樓梯下,梯下就像鋪了虎皮般。
聚福呀,請把福氣聚到扶手上,這扶手就像拉了旗子般。
聚福呀,請把福氣聚到臺階上,臺階就像壘著白紙般。
聚福呀,請把福氣聚這樓上,這樓上就像銅鏡般圓滿。
聚福呀,請把福氣聚到外門上,外門就像金色太陽般。
聚福呀,請把福氣聚這內(nèi)門,內(nèi)門之上升滿月般。
聚福呀,請把福氣聚到水柜里,這水柜就像栓了吉祥結。
聚福呀,請把福氣聚到銅水池,水池就像大海翻滾般。
聚福呀,請把福氣聚到酥油上,酥油就像滿月升起般。
聚福呀,請把福氣聚到小酥油,小酥油就像空中星辰般。
聚福呀,請把福氣聚到房屋中,這房屋是四角八方的。
聚福呀,請把福氣聚到父親身,父親就像須彌山一樣。
聚福呀,請把福氣聚到母親身,母親就像瑪旁雍措般。
聚福呀,請把福氣聚到兒子身,兒子就像十五月亮般。
聚福呀,請把福氣聚到女兒身,女兒就像湖邊花朵般。
婚俗中三次不同語境下的鍋莊歌舞 “央查巴”的表演體現(xiàn)了人們對“央”極高的重視,前者通過依附于前綴具有福瑞意義的物質(zhì)上,體現(xiàn)出在特定的語境下所需要的“央”的特殊功能,通過婚禮中特定的物品進行特定的福瑞祈求;后者則普遍依附在表現(xiàn)福瑞存在于一切象征性的物質(zhì)上,并無局限。二者實際是“央”觀念的普遍信奉與特定信奉,由此可以看出,有關“央”的信奉并無特殊的規(guī)定,而是根據(jù)人們的需求進行靈活運用,是存在于人們思想中的以實際行動表現(xiàn)出來的精神力量。
從音樂本體來看,“央查巴”鍋莊歌舞的曲式結構為五句式單段體結構,以主要使用七度的“跳進”進行與三度內(nèi)的“級進”結合的旋律發(fā)展手法,形成一種特殊的旋律型,既有跨度較大的“跳進”進行帶來的明顯律動感,也有三度內(nèi)的“級進”進行所形成的細微起伏與大跳形成對比,增加了音樂的流動感與穩(wěn)定感。鍋莊歌舞“央查巴”的結束音雖然在角音上,但從調(diào)試中主和弦的角度來看,“央查巴”中的第一樂句、第三樂句、第四樂句結束音始終落在羽音上,以LA、DO、MI為樂句中的主和弦,使得整體曲調(diào)極具羽調(diào)式的色彩,所以此音樂的調(diào)式應當為D羽五聲調(diào)式,整個音樂的最后一個結束音沒有落在羽音上,而是結束于角音上,以此來減少結束感,為多段歌詞的重復表演提供空間。
從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來看,儀式歌舞是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精神文化的產(chǎn)物以及人類生活的真實寫照。“央”作為藏族人福瑞、福祿的信奉觀念,是一個家庭乃至社會的福祿或福氣等抽象的正能量的來源。當然,它作為一種存在于精神世界的觀念,容易耗損和衰竭,因此需要不斷喚醒和聚攏,這就使得有關“央”觀念信奉的行為時刻伴隨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并形成一系列關于“聚央”或“請央”等的儀式行為。婚俗儀式中的 “央查巴” 歌舞在結親儀式過程中以不同的語境和不同時段先后出現(xiàn)三次,其以相同的音調(diào)和不同的歌詞體現(xiàn)藏族人民對“央”觀念的信奉,以音樂中重復再現(xiàn)的手法強調(diào)了廣大藏族群眾對“央”觀念的重視及其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