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輝
胸腰椎較易發(fā)生骨折,若治療不當,容易導致患者長期成腰背部慢性疼痛,降低其生活質量[1]。微創(chuàng)手術能夠減少醫(yī)源性損傷、降低患者的疼痛度,并促進術后康復,已廣泛應用于臨床。經皮椎弓根螺釘固定術與Wiltse入路復位內固定術為胸腰椎骨折最常用的兩種微創(chuàng)手術方式[2],患者的手術效果及預后會不同程度的受手術入路影響。研究表明,Wiltse手術入路可以避免脊柱周圍軟組織剝離,保護多裂肌,減少術中不必要的出血,利于術后軟組織修復[3]。本文探討Wiltse入路復位內固定術在胸腰椎骨折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浙江省德清縣第三人民醫(yī)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20例。納入標準:(1)無神經損傷;(2)胸腰椎骨折時間小于3周;(3)臨床資料完整,依從性較好。排除標準:(1)強直性脊柱炎、腰椎結核;(2)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3)因骨質疏松、椎間隙感染或脊柱腫瘤導致的胸腰椎骨折;(4)伴有腦、肺、心等嚴重器質性病變;(5)耐受性較差。按照不同的治療方式分為Wiltse入路復位內固定術治療組(觀察組)和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治療組(對照組),各60例。觀察組男38例,女22例;年齡32~64歲,平均(45.4±3.2)歲;傷椎壓縮程度I度30例,II度24例,III度6例。對照組男36例,女24例;年齡30~61歲,平均(44.9±3.1)歲;傷椎壓縮程度I度32例,II度23例,III度5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倫理委員會核準,所有入組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治療。在C型臂X線機透視引導下對損傷椎體進行克氏針定位及標記,在椎弓根投影外緣進行縱向切口1.5 cm。在椎弓根至椎體后壁前3 mm進行穿刺,經正側位透視位置較好,將導絲置入,穿刺針拔除,然后在椎體后壁前1 cm位置置入適宜的攻絲,再次透視確認位置,攻絲退出。沿導絲置入適宜的椎弓根螺釘,螺釘位置經正側位透視證實良好后,沿近端螺釘切口將適宜縱棒向遠端穿入,確認縱棒位置后,將各椎弓根螺釘撐開并固定。待確認骨折椎體復位無誤后,沖洗切口并止血縫合。
觀察組采用Wiltse入路復位內固定術治療。在C型臂X線機透視引導下對傷椎及相鄰椎體椎弓根投射點進行標記,以傷椎作為中心,進行后正中切口,依次切開皮膚組織至觸及關節(jié)突關節(jié),然后透視確認椎體,進而椎體椎弓根螺釘進釘點完全呈現(xiàn)暴露,然后逐步將適宜的椎弓根螺釘置入。正側位確認螺釘位置后,安裝適宜縱棒并依次撐開、固定。確認骨折椎體復位無誤后,沖洗切口并止血縫合。
術后觀察1~2 d,若無特殊情況即可出院。1年后門診隨訪,行腰椎正側位片評估恢復狀況。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術后引流量、術中出血量、椎弓根螺釘置入準確率及椎體復位率。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治療前后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CT及X線測量椎體Cobb角及傷椎前緣高度。記錄術后1年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shù)(ODI)、椎體高度丟失率。
1.4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26.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手術情況比較 兩組手術時間、術后引流量、術中出血量、住院費用及住院時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療效評估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VAS、傷椎Cobb角及傷椎前緣高度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VAS評分、傷椎Cobb角均顯著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傷椎前緣高度顯著升高,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均P<0.05)。兩組螺釘置入準確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椎體復位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療效評估指標比較
2.3 兩組術后1年隨訪情況比較 兩組術后1年ODI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年后椎體高度丟失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1年隨訪情況比較
研究表明,早期手術治療能夠有效避免早期胸腰椎骨折患者受傷椎體的深度塌陷。傳統(tǒng)手術治療胸腰椎骨折的方式主要包括前路或后路手術治療、前后路聯(lián)合手術治療等。后路內固定術是最常用的經典的手術療法,該手術治療能夠使椎體高度恢復、后凸畸形得到矯正、促進脊柱穩(wěn)定性的恢復,椎管減壓,療效顯著。但有研究結果[4-5]證實,該手術將廣泛剝離椎旁肌肉,大面積損傷軟組織,出血較多,導致后柱穩(wěn)定性遭到破壞,容易引起患者后期腰背部無力及疼痛,嚴重影響患者的早期恢復及預后。近年來,微創(chuàng)手術有效避免了傳統(tǒng)手術通過剝離椎旁肌顯露進釘點的弊端,具有創(chuàng)傷小、出血量少、恢復快等優(yōu)點[6]。
經皮椎弓根螺釘術是經體表穿刺,然后直接置釘,同時完成縱棒連接與撐開,防止產生肌肉剝離。雖然Wiltse入路需將皮膚、皮下組織依次切開,但并不剝離肌肉,經多裂肌與最長肌間隙觸及關節(jié)突外緣,進而顯露進釘點并完成置釘。與傳統(tǒng)手術相比,置釘完成后,肌肉間隙能夠自然閉合。Wiltse入路因可以使椎旁肌得到較好地保護,復位效果及穩(wěn)定性更好,因而越來越多地在應用臨床。本研究結果表明經治療后兩組VAS評分、傷椎Cobb角均顯著低于治療前,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傷椎前緣高度顯著高于治療前,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術后ODI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張波波等[7]研究結果亦證實,經上述兩種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胸腰椎骨折患者的VAS評分、椎體前緣高度、Cobb角及ODI評分均改善明顯,且Wiltse入路復位內固定術患者治療效果治療顯著優(yōu)于經皮椎弓根螺釘術患者。均提示Wiltse入路復位內固定術更加能夠降低患者疼痛,促進患者功能重建。
另外在實際手術操作過程中,Wiltse入路固定術透視次數(shù)明顯少于經皮置釘術中透視下的每一步驗證、調整,進而相對減少了透視造成的次生輻射損害。龍廣等[8]研究指出,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出血量、術后引流量等手術指標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孫忠良等[9]研究結果表明,Wiltse入路術后患者錐體復位率高于經皮入路。本研究結果與上述文獻結果相符,均提示Wiltse入路術有利于患者術后盡快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