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彬彬
蚌埠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 卒中中心,安徽 蚌埠 233000
腦卒中是在我國居民中排首位的致死性疾病類型,其中約75%的患者因此造成肢體功能殘疾[1]。由于腦卒中的突發(fā)性,腦卒中殘疾患者面臨自理能力下降、個人形象紊亂、家庭關系沖擊以及經濟壓力過大等影響時難以正視自身的肢體現狀。特別是中重度殘疾患者更易引發(fā)自卑、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甚至誘發(fā)心理疾病和自殺行為,進一步降低了患者的傷殘接受度和治療依從性,對患者的預后造成顯著的負面影響[2]。腦心健康管理師通過系統的專業(yè)培訓,以求對腦卒中患者實施個體化、標準化、規(guī)范化以及全程化的科學管理,從而提高患者的功能恢復水平并降低腦卒中的復發(fā)率[3]。在腦心健康管理師的干預措施中,積極的心理干預是改善患者的負面心理并增強遵醫(yī)意識的重要內容。而PERMA模式將幸福感歸納為意義、人際關系、投入、成就和積極情緒5個要素,并通過對幸福定義的拓展而建立的積極心理學,以發(fā)掘個體的積極品質并提升幸福感[4]。本研究初步探討了腦卒中致中重度殘疾患者中PERMA模式下的激勵式護理在腦心健康管理中的應用價值,以為該類患者的護理干預提供新的方案。
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2月于本院接受住院治療的腦卒中致中重度殘疾患者74例,采用隨機數表法等分為研究組和參照組各37例。納入標準:①符合《美國心臟協會和美國卒中協會指南》中對于腦卒中的診斷標準[5],且修正Rankin量表評分為4分,即中重度殘疾;②年齡為40~70歲;③意識清楚,病情基本穩(wěn)定,具備基本的理解和閱讀能力,無溝通交流障礙,可在輔助下完成問卷調查。排除標準:①處于腦卒中急性期;②住院時間低于1個月,或臨床干預依從性差;③存在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嚴重肝腎功能損傷、惡性腫瘤等嚴重合并癥或并發(fā)癥,或伴有認知功能障礙及行為異常。研究組患者年齡45~69歲,平均(57.6±7.7)歲,其中男23例、女14例;病程0.7~6.7個月,平均(2.9±0.9)個月。參照組患者年齡47~67歲,平均(56.9±7.5)歲,其中男25例、女12例;病程0.8~6.3個月,平均(2.8±1.1)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進行,患者知情同意。
參照組患者在接受臨床治療的同時予以常規(guī)護理干預,包括健康宣教、日常生活護理、藥物護理、體位護理以及飲食護理,并指導、幫助患者的康復鍛煉,向患者家屬詳細講解患者的日常生活護理要點及注意事項。
研究者患者予以PERMA模式下的激勵式護理:
(1)成立由腦心健康管理師主導的護理干預小組,包括3名責任護士、1名康復治療師及1名心理咨詢師,小組成立后共同學習腦心健康管理、PERMA模式以及激勵式護理相關知識,充分理解并掌握相關理念與干預方法,強調護士之間、醫(yī)護之間的及時溝通與高效協作。
(2)對入組患者的基本病情、卒中危險因素、自理能力、吞咽功能及營養(yǎng)風險進行全面的入院評估,建立個人檔案并詳細記錄。
(3)共同討論并制定PERMA模式下激勵式護理干預措施(見表1),通過訪談+練習的方式進行每周2次的干預,每次30~50min,并根據患者的反饋意見適當調整具體干預方法。
表1 PERMA模式下的激勵式護理干預措施
(4)強化飲食管理并督促患者的康復訓練與按時用藥,幫助患者家屬制定營養(yǎng)均衡的飲食計劃,特別是對伴有血糖、血脂或血壓過高的患者的家屬提供個體化飲食建議,并每周進行1次營養(yǎng)風險評估。
在兩組患者均在護理干預前及干預后4周進行調查表測評。以心理彈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CS)評估患者的心理彈性,該量表包括自強、堅韌、樂觀共等3個維度,共計25條問題,各問題采用0~4分的5級評分法,患者得分與心理彈性程度呈正相關。
另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 rating anxietyscale,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估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緒,二者均為20個條目,患者得分與焦慮、抑郁程度呈正相關。以中文版BI指數(Barthel Index)評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該量表包括10項日常生活動作,滿分為100分,患者得分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呈正相關。與此同時,采用傷殘接受度量表(acceptance of disability scale,ADS)評估患者對自身的傷殘接受度,該量表包括身體形態(tài)的從屬性、對傷殘影響的包容、價值觀范圍的擴大以及從對比價值到固有價值的轉變共4個維度,患者得分與對自身的傷殘接受度呈正相關。
干預前兩組患者CD-RICS評分的各維度評分與總分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研究組患者的樂觀、堅韌、力量的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參照組(P<0.01),且兩組患者干預后各項評分均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CD-RICS評分的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CD-RICS評分的比較(,分)
注:aP <0.05 vs.同組干預前
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SDS與SAS評分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而干預后兩組患者SDS與SAS評分均低于干預前(P<0.05),且研究組患者干預后的上述評分均低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SDS與SAS評分的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SDS與SAS評分的比較(,分)
注:aP <0.05 vs.同組干預前
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BI指數與ADS評分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而干預后兩組患者BI指數與ADS評分均高于干預前(P<0.05),且研究組患者干預后二者評分均高于參照組(P<0.01),見表4。
表4 護理干預前后BI指數與ADS評分的比較(,分)
表4 護理干預前后BI指數與ADS評分的比較(,分)
注:aP <0.05 vs.同組干預前
腦卒中又稱腦血管意外或中風,是因腦部血管突發(fā)性阻塞或破裂而造成大腦血供障礙,進而引發(fā)腦組織損傷的一組急性腦血管疾病,包括出血性腦卒中和缺血性腦卒中[6]。其中缺血性腦卒中在近80%的腦卒中病例中出現,是導致長期殘疾的主要原因,并且已經成為影響人們日常獨立生活的普遍健康問題[7]。此外,腦卒中患者心理健康受損和抑郁的風險顯著增加[8]。據報道,在腦卒中發(fā)生后的最初幾周,大約30%的患者伴隨抑郁癥狀,而約20%的患者伴隨焦慮癥狀,這種心理狀態(tài)可能會導致康復訓練的主動性和堅持度降低,并增加照顧者的負擔,因此予以積極的心理干預至關重要[9]。在本研究中,我們對腦卒中致中重度殘疾患者實施了PERMA模式下的激勵式護理。在腦心健康管理師的主導下,干預4周后患者的心理彈性及焦慮、抑郁情緒得以顯著改善,并且促進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恢復以及對自身的傷殘接受度。
究其原因,可能是該模式在常規(guī)腦心健康管理措施的基礎之上,圍繞人生價值、非理性信念的積極矯正以及以疾病和自我的積極認知進行的激勵式訪談活動,降低了患者在意識層面對健康現狀的屈服和逃避,轉為自強、堅韌和樂觀的心態(tài),從而進一步激發(fā)患者功能鍛煉的主動性[10-11]?;颊邔膊〉恼暿菧p輕心理消極應激反應的必要過程,亦是勇于嘗試、主動克服困難的基礎,減少日常自理活動中過多依賴心理[12]。加之患者親友在生活和心理兩方面的支持,以及疾病的轉歸,最終促進患者進入從心理到行為不斷的良性循環(huán),獲得了較好的干預效果。此外在研究過程中,不同患者的反饋為干預措施的進一步完善提供了方向,并提示了個性化護理干預方案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在腦心健康管理師的主導下實施PERMA模式下的激勵式護理,對于改善腦卒中致中重度殘疾患者的身心健康效果顯著,值得進一步推廣。但與此同時,也給護理工作者的工作量與專業(yè)能力提出了較高了要求,這是該護理干預方案推廣的困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