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杰
(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qū)黃俊杰建盞陶瓷有限公司 福建 南平 354200)
建盞是一種茶器,其形狀小而簡單,古樸而自然。建盞區(qū)別于其他茶器最顯著的特點是生坯和釉料的氧化鐵含量高。隨著氧化鐵含量的增加,建盞的釉面層也就會越來越厚,這使得燒制過程更加的困難,生產(chǎn)成本也越來越高。建盞的藝術是土與火的高度困難的結合,是一門純粹的陶瓷藝術。
與唐朝的茶文化相比,宋代的茶文化是一種藝術的升華。兩宋時期,社會各階層飲茶風氣盛行,把宋代的茶文化推向了極至。宋代美學在追求理性的同時,也走向生活、休閑和自然。藝術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藝術化,促進宋代藝術全面興起乃至繁榮,藝術審美在趨于精致化的同時,也越來越貼近日常生活,并逐漸成為宋代的審美風尚。建盞的產(chǎn)生、發(fā)展正是宋人生活情趣和藝術追求的表現(xiàn)。在宋代斗茶成風,皇室推崇備至,文人詠茶成趣,復雜的沏茶法儼然成為宋人雅致生活的一部分。建盞雖為宋代的宮廷所用瓷器,卻舍棄刻花、剔花、印花等技法,其背后蘊藏的是一種和諧自然、樸素玄妙的審美情趣,是巧與拙雙重藝術性的成功表現(xiàn)。
建盞的釉色和斑紋作為釉色的分類,因此將建盞分為黑釉、兔毫釉、鷓鴣斑釉(油滴釉)、曜變釉和雜色釉。其中,黑釉、兔毫、鷓鴣斑、曜變同屬黑色釉類,其區(qū)別在于后3者為“窯變”黑釉。而單色釉更是一種神秘的存在。
醬釉是從青瓷向黑瓷中間過渡。醬釉一般釉色較薄,仔細看其釉內(nèi)為亮黑色,僅表面有一層褐色釉,由于褐色釉層多少不同,使得醬釉呈色也有所不同。這種接近土壤的顏色也符合了宋人追求自然、沖淡之境。然而這顏色還不是當時建陽人們的最終追求,于是他們不斷地改進燒造工藝,進而燒出了建窯的代表色。
黑釉作為宋代斗茶之風的產(chǎn)物,因為宋“茶色貴白”、“宜黑盞”,才使得這看似并不起眼的建盞有了用武之地。宋代是一個兼容并進的朝代,無論是當朝者重文抑武的政治取向,還是儒、道、佛“以佛修心,以道養(yǎng)生,以儒治世”的相處模式都證實了這一點。而建盞中的黑釉更是“無一物中無盡藏,空無之處存妙有”,這個顏色卻暗含了所有色彩的神韻,黑釉的這種美正是宋人藝術的生活化和生活趨于藝術化的真實寫照。
建盞中的黑釉,除了單純的黑色,還有會折射彩光的烏金釉,烏金不是什么名貴的金屬,而是當時非常珍貴礦藏,所以用烏金的名字命名釉色,不僅是顏色相近,更是由于烏金釉的釉色較一般黑釉品質較好、光澤度更高。與其他單色釉的清馨淡雅相比,烏金釉深沉似水,凝重華貴,仿佛夜空一般沉靜、神秘。
白釉并非釉色潔白,建盞中的白是一種偏白的灰色,有點石灰的感覺,這灰白釉也是經(jīng)過高溫燒造,更有“烈火焚燒若等閑”,“要留青白在人間”的感覺。白色釉的建盞開片或者龜裂較多,且玻璃相不是很明顯。目前這種釉色的建盞價值并不高,大約是因為在以黑釉為名的窯口燒出白色的東西,不太能引起關注。但它卻因了這種低調(diào)的灰白和自然斑駁的龜裂紋,另有一種野性的審美情趣,這種符合宋人審美流行的“以丑為美”的藝理,終究會得到當代人的喜愛與追捧。
白釉的建盞其實是灰色的,只是比較偏白,或者還有層淡淡的黑色就是建盞的灰色釉。灰色釉在宋代斗茶興盛的朝代并不適合用來點茶,因此也是被遺忘的一群,甚至是被遺棄。灰介于黑與白之間,進可有黑釉之無窮魅力,退又含白色之神韻,這種可進可退的顏色,正好也符合宋代一個獨特的審美觀照——涵泳。
紅色作為一種熱烈的色彩,出現(xiàn)在宋代的茶碗上,說起來似乎有種深深的違和感。但是若看到這種紅,就不會有這種感覺。建盞的紅色釉即柿紅釉,故名思議就是跟熟了的柿子一個顏色,很有深秋之感,紅中帶點褐色,釉面光澤感不強,很有一種歲月積淀的感覺。這種沒有斑紋僅以純色示人的柿紅釉盞在日本被稱為“灰被天目”,被作為一個名貴品種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紅色一直都是喜慶、熱情的象征,柿紅釉很含蓄、典雅,會給人一種古韻之感。宋人以為“韻者,美之極也”,這種具有歷史積淀的顏色也許會給他們更多的追古情懷。柿紅釉的產(chǎn)生并非故意而為之,它是早燒造兔毫時溫度偏高而產(chǎn)生的獨特釉色,有時窯內(nèi)溫度偏高不多,只有盞的上半部分變成柿紅,下部仍是典型的兔毫(有時兔毫未燒制成功下部僅為黑色)。柿紅釉只有表面很薄的一層紅色,釉內(nèi)依然是黑色,這點體現(xiàn)了它是黑釉的本質。柿紅似乎并不為文人喜愛,也似乎不與茶這一雅事有很大關聯(lián),因此并沒有很多通體柿紅釉的建盞留存。
建窯綠釉與一般綠釉不同。一般綠釉如唐代三彩的綠釉、宋代磁州窯綠釉等,表面無玻璃質、易脫落,而建窯綠釉是高溫釉,釉面有玻璃質,相比之下更類似于青釉。建窯的綠釉,綠中有不同程度的黃色,稱之為“茶葉末釉”,釉色黃綠摻雜似茶葉細末,綠者稱茶,黃者稱末,古樸清麗,極具雅致的韻味。茶葉末釉的黃綠色仿佛初春嫩芽,很有清新的感覺。茶葉末釉以綠色多者似茶葉為佳。有的茶葉末釉果綠中帶著些許黃,所呈現(xiàn)的韻味仿若一個溫婉女子,用這種小盞品茶,也許眼前會浮現(xiàn)一面色姣好女子,身著一身淺色旗袍輕手泡茶。
建盞中的藍色釉就是浸染了宋人的兼容,它本是黑釉,因為在黑中過于優(yōu)異,于是分出了另一種顏色——藍。藍色從黑色中生出來,容于黑又優(yōu)于黑,俗話說“青出于藍”,建盞是由青釉轉到黑釉最后回到了藍,而藍恰是青的源頭。這種回歸不知道是巧合,還是冥冥中的安排。建盞的釉色之美遠不僅僅指以上幾種,在燒造過程中窯內(nèi)溫度、含氧量、風向等的變化都會給建盞帶來不同影響。也有人認為是黑釉瓷器明度最低,讓人產(chǎn)生郁悶沉重的感覺,于是當時的匠人別出心裁,變化出新色樣以受人喜愛,產(chǎn)生各種斑紋再現(xiàn)大自然中某些物象的神韻、風貌。其中時人爭相追捧的兔毫,徽宗贊之曰“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上”,它的紋理具有秩序感,乍看過去是整齊劃一的,像是條狀的多方連續(xù)圖案,但在規(guī)矩、序列、統(tǒng)一中,有著一種形狀、色調(diào)上的隨意性變化;還有“試茶者珍之”的鷓鴣斑,在漆黑發(fā)亮的黑釉上產(chǎn)生白色斑點,恰似鷓鴣鳥胸部羽毛黑白交雜。關于鷓鴣斑目前還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一部分人將黑釉上白色斑點稱為鷓鴣斑,而斑點較小的稱為油滴;還有一種認識將建盞上片狀銹色的斑點稱為鷓鴣斑,這種斑點的形狀與鷓鴣鳥斑點更為接近,有些銹色斑點紋路接近西瓜皮上的花紋于是稱為“西瓜皮”,或者將凡是銹色斑點的統(tǒng)稱為鐵銹斑;曜變天目更是僅余3件且都藏于日本。建盞釉色之美非常多,單色釉之間過渡沒有明確界限,而更多的斑點花紋更是令人眼花。初識建盞時斑點樣式并不很多,于是象形的命了幾種名字,待到對建盞認識加深,出土或出水建盞的增多,建盞花紋名字就顯得不夠用而有些混亂。也因目前對于建盞的學習研究還遠遠不夠,才使得建盞尚未有公認的分類標準和命名。但這種情況還不足以影響大家對建盞的追崇和喜愛,也許就是因為認識的不足,建盞的魅力更像蒙了一層面紗一樣惹人愛不釋手。筆者介紹了建盞的單色釉作為拋磚引玉,而建盞斑點的魅力,建盞器形之美之于斗茶的科學性,以及建盞底部落款和標識符合的含義,都留個懸念,待大家慢慢發(fā)掘,留作以后討論。
在宋代,建盞簡潔的器形和變幻莫測的斑紋相結合,形成了建盞獨特的藝術風格,深受宋人們喜愛和追捧?!叭敫G一色,出窯萬彩”,是建盞最本質的特征,由于建盞工藝復雜、燒制不易、最終的結果全看天意,精品少之又少。而建盞燒制的工藝美之所有難有以下幾方面:①建盞所使用的胎、釉原料的含鐵量都很高。宋代其他窯口仿燒的兔毫盞等產(chǎn)品,斑紋品質很難達到正窯建盞的品質,主要就是因為原材料的成分沒有達到要求。②建盞的燒制,需要1 300 ℃左右的高溫。③建盞的許多釉色需要在還原氣氛下燒成,因此須嚴格控制窯爐內(nèi)氧氣含量,這就對窯爐的密封性能要求很高。④建盞采用仰燒,上釉又厚,故而高溫下,釉水會明顯向下流動。這樣的流動是燒成結晶的要素之一,也是建盞的工藝難點之一。⑤建盞需要施厚釉,若釉薄,紋理不現(xiàn);若太厚,釉水流動后,會觸及匣缽底部,導致粘窯。為了減少流釉帶來的粘窯,建盞只能施半釉。⑥因為釉的流動,建盞燒制過程中,口沿釉會變薄,故形成干口。而釉層最下方釉會變厚,易形成聚釉,甚至形成水滴狀的釉淚(也叫釉滴珠)。
千年建盞融匯著無數(shù)建盞人的智慧和艱辛,凝聚著作者豐富而簡潔的藝術語言。宋代理學的道器觀和“格物致知”思想認為:人們不應過多追求事物造型的工巧奇麗,而應追求其內(nèi)在的意韻,于平淡之中見本質,古樸中見自然。建盞作為茶器造型簡約實用、線條流暢、自然厚重,獨具一種難能可貴的簡逸。建盞的釉色美和工藝美,處處體現(xiàn)了宋人崇尚平淡自然、簡潔明朗的精神氣韻和思想,從而達到典雅含蓄的美學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