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勃 劉占冬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10.1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1.6%。十億用戶接入互聯網,形成了全球最為龐大、生機勃勃的數字社會,這也同樣刺激了網絡新聞評論的發(fā)展。在新聞事件當中,由于其特性所需要的時效性同樣貼合網絡平臺信息高效傳播化特點,因此網絡新聞評論逐漸走進大眾視野并被認可。
行業(yè)內的認可與外界的支持無疑讓網絡新聞評論形式多元化。為此,針對其特點的網絡新聞評論比賽應運而生。一方面,舉辦方依靠自身從業(yè)經驗與社會影響力,吸引眾多相關領域人員參賽,同時也可以起到反向推力作用,宣傳提升自身媒體影響力和公信力。另一方面,相關參賽人員多為行業(yè)初探者,需要平臺的曝光度以宣傳自己,增強自身實力。因此二者共贏的局面催生了網絡新聞評論大賽的發(fā)展,而以大學生為主的參賽人群,剛好迎合了比賽發(fā)展的方向性,為比賽提供了更為多元角度思考的空間。
誠然,這種相互吸引、相互促進的步調是好的??僧敳秸{出現不協調時,二者卻很難自愈恢復良性循環(huán)的狀態(tài),網絡新聞評論比賽也帶來了網絡體系中的不穩(wěn)定性和脆弱性。大學生群體的流動性,和高校政策鼓勵的差異性,加上各類網絡比賽興起的同時,作品質量也會參差不齊。因此,草草收場、評價體系崩塌、呈現形式過于單一化等種種因素,都時刻影響著網絡新聞評論比賽的發(fā)展。而此次研究,我們試圖通過網絡評論大賽主辦方與參與方、評論大賽與實際業(yè)界接軌程度、網絡評論大賽新出路三個層面,來分析大學生網絡新聞評論大賽發(fā)展的現狀與困境。
我們僅針對2017年以后舉辦的網絡新聞評論大賽進行研究。一方面,2017年之前舉辦的網絡新聞評論大賽與近年相比,規(guī)模較小,整體性和系統(tǒng)化有待完善。而另一方面,由于新聞特性的緣故,時效性一直是新聞評論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通過分析近五年的考量范本,得出的結論更加具有代表性,研究價值也更大。
新聞評論學是新聞學組成部分,是研究新聞評論的運用和寫作規(guī)律的科學,是針對新近發(fā)生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新聞事實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發(fā)議論、講道理、直接發(fā)表意見的文章。相對于事實報道來講,其更為深刻、更為明確、更加獨特,概括性強,有著引導作用、監(jiān)督作用、表態(tài)作用、深化作用。近年來新聞評論呈崛起態(tài)勢。如人民日報的“任仲平”新聞評論風格在國家重大事件中發(fā)揮其獨特的光芒;各大報社紛紛開設評論板塊以“點對點”方式對新聞事件展開剖析;各高校迎和新聞行業(yè)態(tài)勢,在新聞評論業(yè)務實踐課的基礎上,紛紛開設專屬新聞評論班。
由此以來,網絡新聞評論更是受人關注。而關于網絡新聞評論的定義,學界眾說紛紜:部分學者認為,只要是在媒體上發(fā)表的評論就可以被稱為網絡新聞評論;或者一些來自論壇中的小議論、評價、交流、非正規(guī)的言論也可被稱為網絡新聞評論。因此在新聞學界大致可分為兩類:一種是由傳統(tǒng)新聞評論發(fā)展而來,承接了傳統(tǒng)評論的語言文字特點、布局格式;另一種是網絡論壇,為觀眾提供一個交流意見的平臺。
而網絡新聞評論大賽的形成與發(fā)展,正是新聞評論與網絡新聞評論相互結合的充分體現。一方面,網絡新聞評論比賽是學術界話語權下放,與更多的“準媒體人”,甚至是非媒體人的一次交流,一些網絡新聞評論大賽會開設相關交流群,匯集所謂“萌新”人士的問題,由閱歷豐厚的媒體人進行解答,是傳統(tǒng)新聞評論與網絡新聞評論碰撞結合后的產物。例如紅星新聞舉辦的連續(xù)三屆全國大學生高校賽中,在比賽前期都會準備比賽群,匯總選手有關評論的疑難問題,邀請業(yè)界專業(yè)人士進行解答;另一方面,由于網絡新聞評論比賽準入門檻不高,選手水平參差不齊,而比賽具有競技的性質,可將部分不規(guī)范、不成體系的無章法新聞評論剔除淘汰,完成網絡新聞評論的凈化和升級。所以,話語權的下放和階梯型的篩選,都是網絡新聞評論比賽這一載體完成了由傳統(tǒng)新聞評論到網絡新聞評論的有效過渡,貼合了時代的要求,因此,比賽隊伍不斷壯大,越來越多的舉辦方、參與方投入到這一活動中來。
1.傳統(tǒng)媒體舉辦方
隨著網絡新聞評論大賽逐步發(fā)展,舉辦方也從原來的單一媒體走向多元化。例如,在傳統(tǒng)媒體中,新京報開設評論部“沸騰”欄目,依靠自身社會影響,將沸騰評論IP面向大學生,打造最早的網絡新聞評論比賽,吸引了眾多大學生與業(yè)界人士的關注。隨后,錢塘江晚報、中國教育報業(yè)相繼舉辦網絡新聞評論大賽。
傳統(tǒng)媒體舉辦方依靠自身優(yōu)勢,有著雄厚底蘊和固定的資源,但也帶來了呆板、思維定式的風險。如何讓比賽貼合新時代,更加貼合當代與時俱進的觀念,不斷改良創(chuàng)新,針砭時事進行校對自身缺點與時代問題,是傳統(tǒng)媒體不斷提升辦賽水平的有效途徑。
2.以網站為主的舉辦方
在各大網站當中,以紅網為首的資歷最老的網站類新聞評論大賽更是百花齊放。從2006年開辦至今,目前紅網的網絡新聞評論大賽已經覆蓋了全年段的賽程,從紅辣椒評論比賽再到青椒計劃比賽,面向大學生群體,詳盡的比賽流程和規(guī)模更是贏得了業(yè)界內外的一致好評,也曾獲得了第17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新聞名專欄獎。此外,荊楚網、湖北日報網也舉辦了規(guī)模不小的網絡新聞評論比賽。而在新媒體領域,以成都商報作為優(yōu)質班底的紅星新聞,相繼舉辦了連續(xù)三屆的紅星新聞高校評論賽新秀挑戰(zhàn)賽,也成功獲得了大眾的普遍關注。
網站辦賽過程中,相較于傳統(tǒng)媒體而言,自由度更為寬泛的同時也帶來了更高標準的要求。為此,邀請相關學者積累評委席含金量,也是眾多網站的做法,同樣,如何貼合主流傳統(tǒng)媒體報道,不搞歪報道、左報道,永遠是網站媒體辦賽理念當中不可逾越的紅線。
3.高校辦賽趨向性明顯
舉辦網絡新聞評論大賽一方面可以反哺提升自身影響力,另一方面促進業(yè)界內外的相互討論與交流,高校辦賽近年來也成為一種流行的趨勢。但因為高校辦賽評委規(guī)模自身受限,難以形成比賽評委公信力、知名度兩者充分結合的較高素質的團隊,為此與高校所在地各報社聯合辦賽的形式是舉辦方的主要選擇。如碧桂園杯大學生評論比賽由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與湖北日報網共同舉辦;“我看時代、不負韶華”大學生新聞評論大賽由黑龍江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與黑龍江報業(yè)集團共同舉辦等。
同樣,高校辦賽不僅可以更加貼合大學生較為熟悉的比賽環(huán)境,還坐擁雄厚的參賽生源。當然,高校與所在地報社聯合辦賽,就是為了防止比賽過度理念過度理論化而不貼合媒體實際,走向呆板。而這又會導致當地報業(yè)色彩濃厚,區(qū)域地方性較為明顯。例如在阿里巴巴首屆全國大學生新聞評論大賽當中就不可避免地含有電商元素;而“我看時代、不負韶華”大學生新聞評論大賽賽道當中,也有著明確標注如黑龍江大學80周年校慶為主題的地域色彩。如何適度煥發(fā)區(qū)域色彩與整體辦賽步調相協調,是高校辦賽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網絡新聞評論大賽參賽方的不確定性體現在多方面。首先,大學生參賽群體年齡段主要分布在大三、研究生階段。大一大二新聞評論業(yè)務課程還未吸收得當,大四期間學生面臨著擇業(yè)與深造的多種考量與選擇,而大三與研究生階段的學生參賽時間跨度并不長。在外觀條件下,大學生難以形成長期的參賽習慣,這也就對參賽大學生的自身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同樣,我們對本文列舉的幾大比賽進行對比,從2017年1月到2022年1月的獲獎名單里,重復獲獎人數占比不到5%。這也進一步說明,大學生評論高精尖人才稀缺,大學生參賽重心并不在網絡新聞評論比賽上。這與新聞評論在新聞領域中的龍頭地位有著明顯對沖現象。
這種對沖現象的根源是大學生認為對不確定性事物的投入過多會有風險。一方面,高校開設評論班僅僅只是趨勢,許多高校對此重視程度低,導致學生了解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另一方面,網絡新聞評論大賽并不能讓大部分大學生直接從中受益,也解決不了困擾大學生深造等問題。部分學生只能拿該類比賽作為一個提升自己實力的工具。而與其他比賽如計算機設計大賽相比,網絡新聞評論大賽的權威性和公信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在新聞業(yè)界,評論人群相對固定,而參賽人員基數大、流動性較頻繁、不固定人數居多,這就導致了網絡新聞評論比賽當中,滋生出重復基礎性問題頻發(fā)、“上下”溝通交流困難、評論觀點枯燥化等問題。誠然,這與多家辦賽,標準不統(tǒng)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但更為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對接兩類人群,實現通過網絡新聞評論比賽吸取經驗,減少社會人力物力資源的相對浪費,既避免大學生“病急亂投醫(yī)”又避免靠自己一次次投稿卻石沉大海的低效方法來提升自己,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網絡新聞評論比賽當中,獲獎大學生實質性得到利益較少,助推力不夠。許多比賽結束后,比賽作品就此失去了相應附加值。就其作品本身來說,部分比賽沒有進行二次宣傳,而獲獎后給予的報酬也沒有很豐厚,這對于比賽的再創(chuàng)辦和相關參賽人員的原動力都是一種打擊。誠然,新聞評論有著新聞的時效性這一趨勢是必然的,但由于大學生人群較為特殊,如何提升獲獎作品附加值,是促使各類網絡新聞評論大賽向好的方向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而在后續(xù)發(fā)展中,如果舉辦方能與參賽方形成良性互動,使得大學生對作品的投入時間計入大學綜合成績考量的范圍,這種掛鉤行為無疑會對參賽源推力形成強有力的支撐。而最根本的是,業(yè)界與學校聯動的強化認可。
在眾多網絡新聞評論比賽當中,大部分辦賽方本著培養(yǎng)新聞評論人才、充實當代青年人思想觀念、豐富當代年輕人思想閱歷等基點宣傳辦賽理念,而實際效果卻并不盡如人意,參賽的確可以提升新聞評論水平,但是和選拔人才標準相差甚遠,提供的人才通道也少得可憐。而當代充實思想觀念的辯論、脫口秀等多元方式都能提升年輕人的思想閱歷,相比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網絡新聞評論比賽的宣傳理念在年輕人的評判標準有待考量。
現行的網絡新聞評論大賽其評論形式仍較為單一。如黑龍江大學與黑龍江報業(yè)集團舉辦的“我看時代、不負韶華”大學生新聞評論大賽,僅有文字評論形式。而縱觀各類比賽,雖然視頻評論形式已逐漸被添加到比賽的賽程當中,但是其質量和稿件數量規(guī)模都不能與文字評論相媲美。而即便是在視頻評論賽道領域有著豐富辦賽經驗的紅網比賽中,也僅僅有短視頻評論形式,中視頻和長視頻等深度評論報道仍未普及。
由河南大學和河南日報報業(yè)集團舉辦的鐵塔記者節(jié)就是很好的范本,。鐵塔記者節(jié)創(chuàng)辦于2012年,是全國范圍內具有影響力的大學生記者節(jié)之一,至今已在舉辦10屆之久基礎上。歷經十年的積累,該比賽擴展了眾多形式,除文字類,還有視聽類和新媒體類如非虛構類、新媒類,受到了諸多現代大學生的青睞。隨著傳媒技術的發(fā)展,諸如非虛構類、新媒體類等眾多新型參賽方式都需要新聞評論比賽領域去深度學習和挖掘。
在網絡新聞評論大賽當中,文字稿件要求800 字至1300字居多,這會使大學生在深度解析方面受到限制。一方面大學生本身自身資歷有所欠缺、思想深度難以挖掘,而另一方面單一的字數要求更加限制了大學生嘗試深度創(chuàng)作的空間和自由度。這也導致了部分稿件浮于表面,難以剖析事物內在聯系。
發(fā)揮深度評論的特性,可以嘗試多賽道競爭,分領域、分觀點進行有效匯總舉辦命題,讓評論深度與創(chuàng)新性并存,促使大學生接觸嘗試深度思考與深度挖掘。
提升網絡新聞評論比賽的含金量,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參與比賽。如新京報評論分部舉辦比賽主題為“超級實習生”計劃,獲獎人員可以在新京報與前輩共同學習評論業(yè)務,但此項計劃僅持續(xù)到2017年,“超級實習生”計劃也成了最后唯一可以直接進入主流媒體學習的機會。
而網站媒體同樣也需增強自身實力。如紅網的比賽文章于紅網刊發(fā)后,有機會被各大媒體二次助推轉發(fā),這也是大學生所迫切需要的資源。如高佳涵同學參與的青椒計劃網絡新聞評論大賽文章《炒作“虎景房”,營銷豈能走火入魔》當天發(fā)布,就被人民日報APP進行刊登轉發(fā)。而紅網為鼓勵大學生的參賽積極性,在網站特別開設了作品文集一欄,在紅網發(fā)稿超過3篇的同學,就可以申請建立作者集。
同樣,在新媒體領域,紅星評論第三季全國高校新秀挑戰(zhàn)賽打出了“寧要比賽一等獎,不要宇宙一套房”等接地氣的口號,讓更多具有現代思想的年輕人參與進來。同樣為鼓勵年輕人積極參與網絡新聞評論,“星辰計劃”等活動的推出都意在致力于打造完善的網絡新聞評論體系,同時也促進著網絡新聞評論比賽的良性發(fā)展。
而無論是哪種網絡新聞評論比賽,都會有一項特別的集體獎:最佳組織獎。以各高校的名義,在獲獎作品中挑選高校學子獲獎最多的大學,鼓勵各高校積極組織學子參賽。同時,加大高校與地方報聯辦力度,通力打造良性網絡新聞評論大賽競爭環(huán)境,是最直接最有力地促進大學生參賽的重要舉措。
綜合來看,網絡新聞評論比賽總體呈現向好發(fā)展趨勢,但是其中存在的各類人群對沖性、比賽質量參差性、比賽形式單一性和辦賽理念僵硬性等多重問題有待我們逐一解決。這不僅需要新聞業(yè)內外學子的共同努力,還需要傳統(tǒng)媒體、網站媒體、各大高校等之間的相互配合。只有這樣,才能將網絡新聞評論大賽這個匯聚新聞思想的大旗,更好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