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興旺
(吉林省中醫(yī)藥科學院第一臨床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21)
經方是“經方醫(yī)學”的簡稱,它不僅限于數(shù)百首有效的驗方,更是一個獨立的醫(yī)學體系,其中就包涵了“六經辨證”,著名的傷寒大家胡希恕老先生就說過,方證辨證是六經辨證的尖端。六經辨證不限于傷寒,乃是萬病之總綱。《醫(yī)宗金鑒》[1]傷寒心法要訣曰:“漫言變化千般狀,不外陰陽表里間”。世間萬物包括疾病的變化,都離不開陰陽變化的機制。正如《黃帝內經》所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筆者在閱讀了胡希恕老先生有關傷寒的書籍,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按照六經辨證的辨證思路,遵從辨經、尋證、處方的原則,臨證每每獲效。筆者慨嘆經方的偉大,現(xiàn)將臨床中治療感冒后咳嗽相關醫(yī)案,論述如下。
1.1 苓甘五味姜辛湯案 李某,女,60 歲。2018 年11月2 日因間斷性咳嗽1 年,加重1 周來診。該患者1 年前因咳嗽1 個月,到“吉大一院”就診,經檢查診斷為“肺腺癌”,給予右側肺臟下葉切除術,術后一直出現(xiàn)咳嗽,咳白痰,病情時好時壞,1 周前因感冒咳嗽加重,遂來診??淘\:咳嗽,有白痰,量多,咽癢,時有喘促,二便正常。舌質淡紅、苔黃厚,脈沉弦。查體:面色淡黃,咽部無充血,肺部聽診未見明顯異常。雙下肢輕度浮腫。中醫(yī)診斷:咳嗽(太陰病、寒飲伏肺);西醫(yī)診斷:感冒后咳嗽。治則:溫肺化飲。處方:苓甘五味姜辛湯。具體如下:茯苓30 g,炙甘草20 g,五味子10 g,細辛3 g,干姜20 g。7 劑,每日1 劑,200 mL 溫水沖服,日2 次。患者服用7 劑后,咳嗽大減,效不更方,囑其繼續(xù)服用1 個月。停藥后,改服香砂六君子丸,以補脾化痰,扶正以防止寒飲復發(fā)。
按語:苓甘五味姜辛湯出自《金匱要略》,本方證多因脾陽不足,寒從中生,聚濕成飲,寒飲犯肺所致,此即《靈樞·邪氣臟腑病形》 中的“ 形寒寒飲則傷肺”之義。寒飲停肺,宣降失常,故咳嗽痰多、清稀色白。治當溫陽化飲。方以干姜為君,既溫肺散寒以化飲,又溫運脾陽以化濕。臣以細辛,取其辛散之性,溫肺散寒,助干姜溫肺散寒化飲之力;復以茯苓健脾滲濕,化飲利水,一以導水飲之邪從小便而去,一以杜絕生飲之源,合干姜溫化滲利,健脾助運。為防干姜、細辛耗傷肺氣,又佐以五味子斂肺止咳,與干姜、細辛相伍,一溫一散一斂,使散不傷正,斂不留邪,且能調節(jié)肺司開合之職,為仲景用以溫肺化飲的常用組合。使以甘草和中調藥。
該患者為久病體虛之人,外感引動伏飲,時方治咳,多從外感和內傷入手,而經方治咳多從陰陽、六經入手,注重治飲為特點。此病案為典型寒飲伏肺證,患者素有高血壓病史,平時伴有舌紅、脈弦、面赤、手足心熱等少陽實熱的證候,因此,前醫(yī)多不敢過用溫熱之藥,恐有耗陰、助熱、動風之嫌,用藥每每用苦寒傷陰之品,或寒熱并用,重傷陽氣,病情時好時壞,不能痊愈。若早以脾胃入手,扶正去邪,健脾截痰,定能早日康復。
1.2 小柴胡湯案 崔某,女,34 歲。2018 年12 月22日,因咳嗽反復發(fā)作10 年,加重10 d 來診。該患者10年前出現(xiàn)咳嗽,以后每年秋冬季節(jié)發(fā)作,到縣醫(yī)院呼吸科治療,未明確診斷,病情時好時壞。10 d 前因感受風寒出現(xiàn)咳嗽加重,遂來診??淘\:咳嗽,有白痰、量少、夜間重,口干,咽部不適,偶有喘促,月經不規(guī)則、延后、量少、有黑色血塊,二便正常。面色晦暗,咽部無充血。舌質暗紅、苔黃、有齒痕,脈弦滑。肺部聽診未見異常。雙下肢無浮腫。中醫(yī)診斷:咳嗽(少陽、陽明合病,兼夾瘀血)。治則:和解少陽,清瀉陽明,活血化瘀,化痰止咳。處方:小柴胡湯、桂枝茯苓丸、半夏厚樸湯、白虎湯。具體用藥:柴胡20 g,黃芩15 g,炙甘草10 g,生姜10 g,大棗10 g,黨參10 g,清半夏7.5 g,厚樸15 g,茯苓20 g,紫蘇葉15 g,石膏30 g,魚腥草20 g。7 劑,每日1 劑,水煎服,150 mL 日2 次口服?;颊叻? 周,咳嗽痊愈。
按語:該病屬于感冒后咳嗽范疇,大多是病情初期即為太陽、少陽、陽明合病,但往往醫(yī)生只治療太陽、陽明,不管少陽,因此前期通過服用清熱解毒,發(fā)汗藥物,雖然退熱表解,但是少陽里熱未除,因此邪熱往往入里,肺熱壅盛,肺氣不利,升降失常,而出現(xiàn)頑固性咳嗽,久久服藥無效。治療上應該太陽、少陽、陽明同治。
感冒后咳嗽是臨床常見病,一般屬于外感邪氣入里化熱,肺熱灼津生痰,往往痰熱互結,引起肺的宣發(fā)和肅降功能異常,發(fā)為咳嗽。肺臟既不屬于里(胃腸消化道),又不屬于表(皮膚、肌腠),因此也可按少陽辨證治療。在臨證時,正如《傷寒論》第101 條中所論述:“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2]。因此,小柴胡湯是治療感冒后咳嗽少陽證的常用方劑。
半夏厚樸湯源自《金匱要略》,是主治咽喉部有異物感的專方。《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指出:“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樸湯主之”。表現(xiàn)為有咽喉中異物感、吞吐不得,情志不暢,胸悶,舌苔白膩,脈弦滑。此證多見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咽神經官能癥、慢性咽炎。半夏厚樸湯的臨床應用十分廣泛,具有鎮(zhèn)嘔止吐、增進腸道功能、鎮(zhèn)靜催眠、抗抑郁等多種藥理作用[3]。
1.3 小青龍湯案 范某,男,65,因“咳嗽12 d”于2019 年10 月22 日來診。該患者12 d 前因著涼后,出現(xiàn)咳嗽,伴有咽癢,痰多色白、清稀,自服“雞膽口服液、肺力咳”,無好轉??人约又?,影響睡眠,食欲差,遂來診。舌淡紅、苔薄白、微膩,脈浮緊有力。查體:咽部輕度充血,雙側扁桃體無腫大。肺部聽診未見異常。西醫(yī)診斷:急性氣管-支氣管炎。中醫(yī)診斷:咳嗽(太陽病挾寒飲)。治療原則:解表散寒,化飲止咳。處方:小青龍湯。具體用藥:細辛3 g,清半夏7.5 g,炙甘草10 g,五味子10 g,干姜20 g,桂枝10 g,白芍20 g,生麻黃6 g。3 劑,每日1 劑,水煎服,150 mL 日2 次,口服?;颊叻幒?,咳嗽驟減,3 d 后復診。原方,繼服3 劑。后改為苓桂術甘湯,繼服1 周,以善后。
按語:該患者平素有寒飲,加之外感風寒之邪,外有風寒束肺衛(wèi),內有寒飲伏肺,故咳嗽頻作,且伴有痰液色白、清稀,治療當以小青龍湯解表、化飲。方證相應,故其效如宏。小青龍湯出自《傷寒論》[4],主治外感風寒,寒飲內停之證。風寒束表,皮毛閉塞,衛(wèi)陽被遏,營陰郁滯,故見惡寒發(fā)熱、無汗、身體疼痛。素有水飲之人,一旦感受外邪,每致表寒引動內飲,《難經·四十九難》說:“形寒飲冷則傷肺”。水寒相搏,內外相引,飲動不居,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凰P南?,阻滯氣機,故胸痞;飲動則胃氣上逆,故干嘔;水飲溢于肌膚,故浮腫身重;舌苔白滑,脈浮為外寒里飲之佐證。對此外寒內飲之證,若不疏表而徒治其飲,則表邪難解;不化飲而專散表邪,則水飲不除。故治宜解表與化飲配合,一舉而表里雙解。該方配伍嚴謹,散中有收,開中有合,使風寒解,水飲去,宣降復,則諸癥自平。孟大平[5]用小青龍湯加減治療感冒后咳嗽,取得了非常滿意的效果。
感冒后咳嗽目前沒有特效療法,西醫(yī)使用鎮(zhèn)咳化痰藥物,或指南推薦的中成藥蘇黃止咳膠囊,但效果并不理想。感冒后咳嗽屬于中醫(yī)“外感咳嗽”范疇,總體來說不外乎陰陽二證。六經辨證里當屬三陽證居多,三陰證也有,但多屬于平素體質虛寒或久病體虛之人,正氣匱乏,故外感邪氣之后直中三陰,表現(xiàn)為寒證。陽證多因為感冒后咳嗽往往外感邪氣時,因為失治誤治,導致邪氣由太陽傳入少陽和陽明,入里化熱,熱邪傷津液,生痰生濕,影響肺的宣降功能,肺氣上逆,表現(xiàn)為痰黃黏稠,咳嗽不止。一般用小柴胡湯、半夏厚樸湯加減。陰證患者平素陽氣不足,手足不溫,脈沉無力,外感風寒邪氣,引動內飲,表現(xiàn)為痰白清稀,咳嗽劇烈。一般用小青龍湯、苓甘五味姜辛湯加減。亦有寒熱錯雜或表里同病者,雖少見,但仍需注意。因此臨證時最重要的是分清陰陽寒熱。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6],小柴胡湯對T 細胞、B 細胞、NK 細胞及免疫相關細胞因子均有一定作用,小柴胡湯對機體的免疫功能具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而且,小柴胡湯還具有激素樣及非激素樣抗炎作用[7]。白夏芬等[8]發(fā)現(xiàn)苓甘五味姜辛湯治療寒飲伏肺型肺部疾患效果良好,但對其機制尚不十分明確。有學者發(fā)現(xiàn)[9],厚樸煎劑有廣譜抗菌作用,對多種革蘭陽性及陰性菌及常見致病性皮膚真菌有抑菌作用。半夏厚樸湯對于卒中相關性肺炎有明顯的效果,而且對神經系統(tǒng)的恢復也有一定作用,能夠改善患者癥狀及體征,且未發(fā)現(xiàn)明顯不良反應[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