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粟
你見過孤島嗎?或許離某一大陸的海岸很近,一眼就能望見島上的植被;或許離海岸很遠,遠得讓人輕易就能料想到它的神秘與荒蕪。
你見過像孤島一樣的人嗎?他原本可以在周末與家人團圓,在假期回家盡孝,然而,特殊的使命讓他不得不隱姓埋名,家庭關(guān)系、社交關(guān)系因此日漸疏遠。
他宛如一座孤島。這座孤島,名叫黃旭華。
約翰·多恩在詩中說:“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p>
黃旭華這座孤島背后的大陸,是廣東省海豐縣。他生于斯,長于斯,卻沒法牢牢與之相依——11歲時獨自離家到汕尾求學,14歲硬是走了四天的山路前往聿懷中學繼續(xù)學業(yè),再是輾轉(zhuǎn)至桂林、重慶、上海。在漫長而艱辛的求學路上,腳底生泡或舟車勞頓只是暫時的皮肉之苦,一方書桌都無處安放才是他最大的痛。
這種痛的背后,是日本的侵略。原來的學校關(guān)閉了,于是要繼續(xù)尋學校;因頻繁遭到轟炸,師生不得不帶著書本躲進甘蔗林;之后,又被迫轉(zhuǎn)到桂林中學……頻頻因戰(zhàn)爭而中斷學業(yè)的無奈,日夜被日軍侵犯而帶來的氣憤,讓少年黃旭華時時不自覺地望向天空,那兒不僅僅有盤旋的日軍飛機,更有著無數(shù)的疑惑——為什么?為什么連個能安靜讀書的地方都沒有?為什么偌大的國土容不下一張小小的書桌?為什么中國的土地上寫滿了悲傷與流浪?
他離開廣東,更清楚地看到了腳下這片土地的現(xiàn)狀——狼藉的背后,是落后!國家不強大,百姓連基本的安全也無法得到保障。黃旭華是什么時候明白這個道理的呢?也許是在甘蔗林里聽到轟炸聲時明白的,也許是在煤油燈下挑燈夜讀時明白的,也許是在從早響到晚的警報聲中明白的……他把明白的道理化作志向,決定改“學醫(yī)”為“學航空或造船”。他堅信,造飛機可以保護祖國藍天,造軍艦可以抵御海上侵略,這在當時比學醫(yī)更能救中國。
在兩個志愿之間,他最終選擇了后者,大抵是因為海邊的孩子特有的情結(jié)。此后,交通大學留下了黃旭華潛心學習的身影。在大學里,他不僅學到了現(xiàn)代造船理論與技術(shù),還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完成了從一名進步學生到革命者的蛻變,為之后鑄造國之重器奠定了專業(yè)基礎(chǔ)和思想基石。
從年少外出求學開始,到后來參加工作,再到接到神秘任務(wù)開始“深潛”,黃旭華仿佛一直被一根隱形的線牽扯著。這根線的另一頭,是父母,是親人,他們鮮有黃旭華的消息,空余關(guān)心與思念。對于家庭而言,黃旭華亦是一座孤島。
在家庭那片大陸上,有一生行醫(yī)的父母,有彼此愛護的兄弟姐妹,有正直與奉獻的精神傳遞。有一次,“恰好出差到廣東”,孤島才擁抱了大陸。這讓母親難掩激動——在母親印象中,有他面對外來侵略時的憤怒,有他提出棄醫(yī)學造船時的堅定,而今日,不再打仗,有了安定之勢與交通之便,兒子終于可以?;丶铱纯戳?!黃旭華滿口答應(yīng),只是沒想到,“島”的屬性,讓他身不由己。
為什么不回家?小時候三餐只能吃番薯,父母沒有餓著你;長大了堅持讀造船系,母親掏出所有積蓄支持你。為什么“忘恩負義”不回家?為什么狠心讓父親帶著不解和不甘離開這個世界?
孤島會沉默,會哽咽。這時,與其說黃旭華是孤島,毋寧說他是一艘核潛艇。和他幾十年里一點一滴打磨的國之重器一樣,他在“深潛”。
正式進入核潛艇研制領(lǐng)域后,嚴格的保密制度讓黃旭華從此開始隱姓埋名。工作單位、工作任務(wù)、工作性質(zhì)成了秘密。所有人都只有一個身份,即赫赫無名的核潛艇研制工作者。眾所周知,核潛艇被視為捍衛(wèi)國家核心利益的殺手锏。彼時,中國的核潛艇研制工作迫在眉睫,而團隊卻是一個無經(jīng)驗、無技術(shù)、無條件的“三無團隊”,對著一個外交人員帶回來的玩具模型,依靠中國傳統(tǒng)的算盤,進行了一場從無到有的偉大實驗?!白钔痢卑l(fā)起了對“最尖端”的挑戰(zhàn)。
這一挑戰(zhàn),便是三十年。他們住在真正的孤島上,在渤海灣畔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同時在頓頓白菜的日子里,真真切切地感知了孤島的貧瘠。他們也漸漸與孤島融為一體,默默承受著家人的懷疑與責備。黃旭華從來沒有過怨言,一如大學期間在入黨申請書上寫的那樣:“黨需要我把血一次流光我做到,黨如果不是要求一次流光,而是一滴一滴慢慢流,一直流盡為止,我也堅決做到?!彼瓦@樣一點一滴地,用自己的心血推動著中國核潛艇事業(yè)的發(fā)展。
黃旭華“深潛”著,如深海里的潛艇,沒有聲響。為了積蓄撼山震地的力量,忍受力也必須超乎尋常。直至成功的喜悅傳遍大江南北,掌聲和鮮花才終于代替一直以來的不解與埋怨?!安豢筛嫒恕薄半[姓埋名”的人生結(jié)束了,從水底浮出水面并被聚光燈照耀的黃旭華竟有一絲不適應(yīng)。
為了工作,他沒有見到父親最后一面,也沒有見到二哥最后一面,當終于可站出來面對“不孝”的罪名時,已然兩鬢斑白。好在母親終究是替家人解開了一直以來的誤會。
先是重逢時年過花甲的黃旭華滿含熱淚地站在老母親面前,再也不是一個遙遠的信箱號碼;再是一篇名為《赫赫而無名的人生》的報告文學,揭開了黃旭華的工作之謎,親人眼中的這個“不孝子”實際上是中國核潛艇事業(yè)的幕后英雄。母親默默流著淚,一遍又一遍地告訴家人,要諒解,要諒解。而黃旭華,也將多年的深深思念化為兩行熱淚。他說:“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笔前。液湍赣H,都是身后無法割舍的大陸,黃旭華的心從未遠離。
后來,102歲高壽的母親在生命垂危時再次見到夜夜想念的兒子黃旭華,安穩(wěn)睡去。而每年冬天,黃旭華都會圍著母親留下來的圍巾,久久思念。青春的親情,有過長時間的疏離。那一條承載了母親的理解、包容與濃濃牽掛的圍巾,而今依然蓄滿一點一滴匯成的愛。
漫漫數(shù)十載,那是一段無法輕描淡寫的“深潛”人生。黃旭華“深潛”在對母親對家人的深深思念里,“深潛”在祖國的偉大事業(yè)里,至于自己的驚濤駭浪,已不值一提。如今,黃旭華摩挲著心愛的核潛艇模型,不僅無悔于全部青春的奉獻,更是要把余生也毫無保留地獻給黨和國家。
這是一位功勛卓著的老人的履歷,如深潛,如孤島。
由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此生屬于祖國——功勛科學家黃旭華的故事》一書,生動講述了黃旭華為國“深潛”的人生故事,飽含深情地謳歌了他隱姓埋名30年創(chuàng)造的不朽功勛、一生報國無怨無悔的崇高精神,為當代青少年學習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科學家精神和無私奉獻精神提供榜樣的力量。
“這是一本非虛構(gòu)的傳記故事,不需任何虛構(gòu),按照黃老的人生經(jīng)歷來寫,就足以感動人了。”作者徐魯說,“寫這本書的整個過程,對我來說是一次精神洗禮,是受到深刻教育、升華自己的過程?!倍藭匠霭媲?,黃旭華院士還審閱了書稿并題寫書名,表達了老一輩科學家對廣大青少年的殷殷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