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允,馬玲,尹欣然,陳丹,周忠強,張道洪
中南民族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武漢 430074
有機化學是一門實驗學科,實驗教學一方面使學生對有機化學的理論知識和概念得到驗證、充實和提高,另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隨著化學學科的快速發(fā)展,有機合成涉及的化合物結(jié)構(gòu)越來越復雜,官能團種類和數(shù)目越來越多,基礎有機化學實驗開設的內(nèi)容難以滿足要求[1,2];另一方面,對學生綠色化學素養(yǎng)和科研能力提升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對有機化學實驗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有機化學綜合實驗的設計與創(chuàng)新成為目前有機化學實驗教學關(guān)注的熱點問題之一[3]。
(2R,3R)-1,4-二甲氧基-1,1,4,4-四苯基-2,3-丁二醇1是一種廣泛應用的手性二醇,尤其在手性硼酸酯化學中表現(xiàn)出色。其衍生的手性硼酸酯性質(zhì)穩(wěn)定,便于儲存和使用,對反應的耐受性較好,且易于重結(jié)晶純化處理,作為手性助劑,(2R,3R)-1已成功地應用于不對稱環(huán)丙烷化、環(huán)氧化、3,3-Sigmatropic重排和羰基的烯丙基化反應[4]。然而,其制備方法仍停留在三十年多前的合成方案[5]:從天然酒石酸酯出發(fā),通過仲羥基的縮醛保護,酯基的烴基化,游離出的叔羥基的醚化和縮醛的去保護等5步反應制得(2R,3R)-1,需要用到2,3-二氯-5,6-二氰基苯醌(DDQ)、LiAlH4、NaH/MeI等價格昂貴、操作不便且毒性較大的試劑。2008年,有報道對該合成方案進行改進[6]:采用便宜的無機鹽溴酸鈉和連二亞硫酸鈉代替DDQ,但仍需LiAlH4和NaH/MeI等試劑,其制備成本較高、合成操作繁瑣且具有一定的危險性,不適合作為本科教學實驗開設。(2R,3R)-1,1,4,4-四苯基丁四醇2是α,α,α’,α’-四芳基-2,2-二甲基-1,3-二氧環(huán)戊烷-4,5-二甲醇(TADDOL)的母體化合物[7],其與氯化亞砜的反應表現(xiàn)出高度的區(qū)域選擇性和立體選擇性[8,9]。基于綠色化學理念,設計通過(2R,3R)-2的高度區(qū)域選擇性反應制備(2R,3R)-1[10],利用常規(guī)試劑甲醇代替了NaH/MeI等甲基化試劑,并避免了DDQ-LiAlH4等較昂貴且具有一定危險性試劑的使用,具有原子經(jīng)濟性高、試劑廉價易得、實驗操作簡便等特點[11]。將這一綠色化程度較高的研究成果引入到實驗教學中,可以豐富有機化學實驗教學內(nèi)容,并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綠色化學素養(yǎng)和從事科學研究的興趣。
該合成方案涵蓋了格氏反應、親核取代、水解反應等經(jīng)典反應類型,涉及到手性化合物的多步合成、區(qū)域選擇性反應、分離純化、結(jié)構(gòu)表征及旋光測定等多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所用藥品均為常規(guī)試劑,價廉易得。每步合成及分離純化所需時間較短,且目標化合物結(jié)構(gòu)明確,相應產(chǎn)物的1H NMR譜具有典型的特征峰,便于訓練學生運用波譜分析對化合物進行表征的能力,適合設計為本科生的有機化學綜合實驗。
(1) 了解(2R,3R)-1,1,4,4-四苯基丁四醇的區(qū)域選擇性反應;
(2) 掌握格氏試劑、環(huán)亞硫酸酯及醚類化合物的制備原理及具體制備方法;
(3) 掌握有機合成的無水操作和重結(jié)晶、萃取、薄層色譜等常規(guī)的分離純化操作;
(4) 掌握熔點、旋光測定、核磁分析等有機化合物的結(jié)構(gòu)表征方法。
利用天然酒石酸酯與苯基格氏試劑的烴基化反應制得(2R,3R)-2,基于其區(qū)域選擇性2,3-環(huán)亞硫酸酯化和1,4-氯代反應,一步制得(4R,5R)-4,5-雙(氯二苯基甲基)-2-氧代-1,3,2-二氧硫雜環(huán)戊烷3,繼而與甲醇發(fā)生親核取代反應引入甲氧基,制得(4R,5R)-4,5-雙(甲氧基二苯甲基)-2-氧代-1,3,2-二氧硫雜環(huán)戊烷4,最后與NaOH溶液發(fā)生水解反應除去亞硫?;?,制得(2R,3R)-1,如圖1所示。
圖1 (2R,3R)-1的合成方案
(2R,3R)-酒石酸二乙酯、溴苯、氯化亞砜、乙醚、四氫呋喃、吡啶、甲醇、乙酸乙酯(EA)、石油醚(PE),均為分析純;氫氧化鈉,化學純。鎂屑、95%乙醇。以上試劑均購自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
磁力攪拌器,圓底燒瓶,薄層板,旋轉(zhuǎn)蒸發(fā)儀,紫外燈(254 nm),旋光儀(上海儀電物光,WZZ-2B自動旋光儀),核磁共振儀(美國瓦里安,Varian MERCURY plus-400/300 spectrometer,TMS內(nèi)標),熔點儀(天津新天光,RY-1型)。
在帶有磁子的150 mL兩口燒瓶中,加入鎂屑(2.11 g,88 mmol)、一小粒碘,安裝回流冷凝管和恒壓滴液漏斗,在冷凝管上裝干燥管,恒壓滴液漏斗用空心塞密封。在恒壓滴液漏斗中混合溴苯(12.56 g,8.4 mL,80 mmol)和乙醚(35 mL)。
先將三分之一的混合液滴入燒瓶中,數(shù)分鐘后反應開始(可觀察到溶液變渾濁,碘的顏色消失,有氣泡產(chǎn)生)。若反應未發(fā)生,可用手掌溫熱。開動攪拌,緩慢滴入剩余的溴苯乙醚溶液,保持反應液呈微沸狀態(tài)。加畢,水浴回流1 h。
將制好的苯基溴化鎂試劑置于冰水浴中,攪拌下,滴加(2R,3R)-酒石酸二乙酯(2.06 g,10 mmol)和乙醚(10 mL)的混合液,控制滴加速度,保持反應平穩(wěn)進行。滴加完畢,水浴回流1 h,使反應進行完全。水浴冷卻,攪拌下,緩慢滴加由10 g氯化銨配成的飽和溶液(約需36 mL水)。混合溶液分液得到有機相,水相用乙酸乙酯萃取3次,合并有機相,無水硫酸鈉干燥,抽濾,旋蒸,殘余物用15 mL 80%乙醇加熱溶解,用10 mL石油醚洗滌除去聯(lián)苯等副產(chǎn)物,分液,從80%乙醇溶液和石油醚兩相體系中分別析出白色晶體,抽濾合并,真空干燥后得到2.64 g (2R,3R)-2,產(chǎn)率為62%,熔點:149-150 °C[8],[α]D25= +154.0 (c 1.0, in CHCl3)。1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 δ 7.35-7.24 (m, 20H, Ar-H),4.64(s, 2H, OH),4.43 (d, J = 4.1 Hz, 2H, CH),3.79 (d, J = 4.4 Hz, 2H, OH)。13C NMR (101 MHz, Chloroformd) δ 143.0, 142.8, 127.6, 127.3, 126.3, 126.2, 125.0, 124.0, 80.7, 71.2。
在干燥的50 mL圓底燒瓶中加入(2R,3R)-2 (1.06 g, 2.5 mmol),吡啶(1.49 g,1.5 mL,18.8 mmol)和四氫呋喃(10 mL),橡膠塞密封。冰浴攪拌15 min后,用注射器緩緩向圓底燒瓶中注入氯化亞砜(1.6 g,1 mL,13.3 mmol,注意:該操作必須在通風廚中進行!),加畢,冰浴攪拌10 min,TLC檢測反應完成(VEA/VPE= 1 : 6,Rf= 0.6),將反應液用滴管緩慢滴加到正在攪拌的冰水中(400 mL,燒杯盛裝),析出淡黃色固體,滴加完畢,繼續(xù)攪拌30 min,抽濾,得到淡黃色固體,用冰冷的80%乙醇洗滌得到白色固體,真空干燥后得到1.10 g (4R,5R)-3,產(chǎn)率為87%,熔點:(c 1.0,in EA)。1H NMR (400 MHz,Chloroform-d) δ 7.48-7.13 (m, 20H, Ar-H),6.06 (d, J = 2.0 Hz, 1H,CH),5.82 (d, J = 2.1 Hz, 1H, CH)。13C NMR (101 MHz, Chloroform-d) δ 141.5, 141.2, 140.2, 129.3,129.0, 128.6, 128.5, 128.4, 128.3, 128.2, 128.1, 128.0, 87.6, 87.4, 76.9。
在50 mL圓底燒瓶中加入(4R,5R)-3 (0.255 g,0.5 mmol),吡啶(2.4 g,3 mL,30 mmol)和甲醇(10 mL),攪拌回流1 h,TLC檢測反應完成。旋蒸除去多余的甲醇和吡啶,殘余物加入10 mL水除去生成的吡啶鹽,殘余物變?yōu)榈S色固體,抽濾,加入四氫呋喃(10 mL)溶解該固體,再加入2 mol·L-1的NaOH水溶液(20 mL,注意:配制氫氧化鈉溶液時會強烈放熱,氫氧化鈉溶液具有腐蝕性,避免與皮膚接觸!),劇烈攪拌回流1 h,TLC檢測反應完成(VEA/VPE= 1 : 6,Rf= 0.2)。用滴管將反應混合物緩慢滴加到冰水中(200 mL,燒杯盛裝),劇烈攪拌30 min,析出淺黃色固體,抽濾,用95%乙醇重結(jié)晶,抽濾,真空干燥后得到0.14 g白色晶體(2R,3R)-1,產(chǎn)率為62%,熔點(c1.0, in CHCl3)。1H NMR (400 MHz, Chloroform-d)δ7.46-7.22 (m, 20H, Ar-H),4.74 (d,J= 3.3 Hz,2H, CH),3.17 (s, 6H, OCH3),2.74 (br, 2H, OH)。13C NMR (75 MHz, Chloroform-d):δ142.8, 141.5,129.0, 128.3, 128.1, 128.0, 127.5, 127.7, 85.4, 71.3, 53.7。
實驗中合成的3個手性化合物(2R,3R)-1、(2R,3R)-2、(4R,5R)-3均為已知物,中間體(4R,5R)-4可以不經(jīng)分離純化,通過“一鍋兩步”的方法直接制得(2R,3R)-1。
(2R,3R)-2的制備是通過酒石酸二乙酯與苯基格氏試劑的反應一步完成,該合成方案與有機化學基礎實驗“三苯甲醇”相銜接,圖2是制備格氏試劑的裝置圖。但和苯甲酸乙酯不同,酒石酸二乙酯的兩個仲羥基未經(jīng)保護直接與格氏試劑反應,會消耗2分子的格氏試劑,所以合成方案中需用過量的格氏試劑與酒石酸二乙酯反應。
圖2 (2R,3R)-2的合成裝置
本實驗改進了(2R,3R)-2的分離純化方法,并做了對照實驗。6位同學分為2個小組,一組同學采用“水蒸汽蒸餾”方法除去聯(lián)苯等低極性的副產(chǎn)物;另一組同學則利用80%乙醇和石油醚極性差別大、易分層的特點,用低極性的石油醚除去聯(lián)苯等副產(chǎn)物(圖3)。對照實驗發(fā)現(xiàn),后者的純化時間大大縮短,且純化效果與水蒸汽蒸餾再重結(jié)晶效果相當。
圖3 (2R,3R)-2的分離純化(石油醚-80%乙醇分液)
(4R,5R)-3的制備是通過高度區(qū)域選擇性2,3-環(huán)亞硫酸酯化和1,4-叔羥基的氯代一步完成的。該反應的關(guān)鍵是反應溫度的控制。在冰浴條件下,(2R,3R)-2先與氯化亞砜發(fā)生高度區(qū)域選擇性2,3-環(huán)亞硫酸酯化反應,控制氯化亞砜的用量可以保留一個或兩個叔羥基,氯化亞砜過量則兩個叔羥基均被氯代生成(4R,5R)-3[5,6]。溫度升高會使反應變復雜,產(chǎn)率降低。因為2,3-環(huán)亞硫酸酯化和叔羥基的氯代反應均不涉及到手性碳原子,所以手性構(gòu)型保持。
因為氯化亞砜易于水解產(chǎn)生HCl,需在通風廚中用注射器取用氯化亞砜,用橡膠塞密封反應瓶(圖4a)。氯化亞砜要緩緩注入,反應生成的HCl與吡啶反應生成吡啶鹽酸鹽,利用TLC檢測反應的完成(圖4b)。接下來將反應混合物緩慢滴加到冰水中,吡啶鹽酸鹽溶于冰水,四氫呋喃分散在冰水中,從而析出粗產(chǎn)物(圖4c)。
圖4 (4R,5R)-3的制備
(2R,3R)-1的制備是通過“一鍋兩步”的方法完成的。首先,(4R,5R)-3與甲醇發(fā)生親核取代反應生成(4R,5R)-4,甲醇既是反應物,又是反應溶劑,而吡啶做縛酸劑吸收反應生成的HCl,生成吡啶鹽酸鹽。接下來,利用旋轉(zhuǎn)蒸發(fā)儀除去多余的甲醇和吡啶,再加水除去生成的吡啶鹽酸鹽,即可得到(4R,5R)-4的粗產(chǎn)物,不經(jīng)純化處理,直接水解即可制得(2R,3R)-1。因為(4R,5R)-3與甲醇的親核取代反應和(4R,5R)-4的水解反應均未涉及到手性碳原子,所以手性構(gòu)型保持。
該步合成操作需要注意:前面一步反應生成的吡啶鹽酸鹽必須加水溶解除去,否則后面(4R,5R)-4的水解反應會變復雜。
將6位同學分為2個小組進行對照實驗,化合物的制備原理相同,改變產(chǎn)物的純化處理方法(水蒸汽蒸餾vs.石油醚-80%乙醇分液)和實驗操作流程(兩步法vs.“一鍋兩步”方案,即第三步產(chǎn)物不經(jīng)純化處理,直接進行水解操作)。通過小組對照實驗,實驗結(jié)果有了直觀的對比,第一組采用石油醚-80%乙醇分液純化(2R,3R)-2,分液后,80%乙醇和石油醚層分別析出晶體,相對于水蒸汽蒸餾后乙醇重結(jié)晶析出的晶體,二者純度和產(chǎn)率相當,但前者省去了水蒸汽蒸餾的時間,時間縮短了約1.5 h;甲醇與(4R,5R)-3的親核取代反應和環(huán)亞硫酸酯的水解采用“一鍋兩步”法制備(2R,3R)-1,目標產(chǎn)物產(chǎn)率提高了7%,實驗用時減少了約2.0 h。該綜合實驗已經(jīng)針對18級和19級本科生開設了兩個學期,19級的3名本科生還對該綜合實驗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并參加了第二屆全國大學生化學實驗創(chuàng)新設計競賽,獲得了華中賽區(qū)二等獎。
該綜合實驗的教學效果和對學生的影響總結(jié)如下:(1) 達到了化學綜合實驗的開設目的。在基礎有機化學實驗的基礎上,設計出銜接緊密的綜合實驗,讓學生循序入門。將多種經(jīng)典的有機反應和實驗操作融入到一個連續(xù)性的實驗中,通過連續(xù)多步合成操作,化合物熔點、比旋光度和核磁共振譜圖解析等多種化合物表征手段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化學實驗能力,90%以上的學生能順利完成實驗。此外,加深了學生對有機化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實踐和理論相結(jié)合,提高了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興趣,19級學生主動利用暑假的時間在實驗室優(yōu)化該合成實驗并參加化學實驗創(chuàng)新設計競賽,極大地鍛煉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2) 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一方面讓學生考慮如何高效便捷地得到目標產(chǎn)物,根據(jù)“相似相溶”原理,探索出石油醚-80%乙醇分液純化(2R,3R)-2的方法,而不是按照基礎有機實驗方案照方抓藥;另一方面讓學生從實驗原理上考慮如何簡化實驗方案,設計出“一鍋兩步”的操作程序,引導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勤于動手動腦的好習慣。(3) 激發(fā)了學生的科研興趣。該綜合實驗引導學生認識到通過設計高度區(qū)域選擇性反應可以實現(xiàn)有機合成的原子經(jīng)濟性,利用廉價易得的常規(guī)試劑高效合成(2R,3R)-1,提升了學生進行科研創(chuàng)新的信心,激發(fā)了學生進入專業(yè)實驗室進行業(yè)余科研的積極性,增加了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動力。
本文介紹了一個連續(xù)多步反應合成手性二醇的有機化學綜合實驗,加深了學生對手性化合物的多步合成、薄層色譜法對反應進程的監(jiān)測、手性化合物構(gòu)型的保持與反應歷程的關(guān)系等相關(guān)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化學實驗能力,該綜合實驗內(nèi)容從科研成果的背景到實驗內(nèi)容的延伸提高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科研能力。通過設計具有高度的化學選擇性、區(qū)域選擇性和立體選擇性的有機化學綜合實驗,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反應選擇性對實現(xiàn)有機合成原子經(jīng)濟的重要性,在有機化學教學中仍具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