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梓源
(哈爾濱師范大學 斯拉夫語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在互聯網技術高度發(fā)達的當下,傳統(tǒng)媒體與新興媒體齊頭并進、高速發(fā)展,信息傳播渠道的便利給各國文化交流提供了極大便利??缥幕浑H是屬于不同文化的人或事物之間進行的交際,包括人與人之間直接接觸的直接形式和借助媒體、文化產品等媒介實現交際的間接形式??缥幕浑H的概念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技術的革新而日益復雜深刻,有關研究涵蓋許多學科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其中,媒體在當下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當前,媒體的傳播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作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民族間的互相了解主要依靠媒體的宣傳、傳播來實現。但事實上,媒體在承擔跨文化交際橋梁的同時,也導致了許多不利于民族間相互了解的情況。作為跨文化交際這門學科的來源之一,俄羅斯心理語言學成熟而豐富的有關語言意識民族文化特點及對媒體文本作用機制的研究成果能夠為實現更有效的跨文化交際提供有效參考。
隨著社會和學科自身的不斷發(fā)展,當代的跨文化交際理論帶有了明顯的跨學科屬性,并結合了心理語言學、社會心理學、符號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成果。各學科對跨文化交際的定義也不盡相同,如在認知語言學中,跨文化交際被認為是屬于不同語言和文化社區(qū)的個體間的交流,而從符號學和文化研究的角度看,跨文化交際廣義上是“不同類型、不同等級的文化之間的交流”[1]。民族心理語言學和語言文化學對跨文化交際也有類似定義。這兩種定義代表了當前學界對跨文化交際的兩種主流理解,但一般來說,跨文化直接交流很難實現。通常情況下,文化間的交流需要經由一定中介來實現,如東西方文化融合的文化產品等。根據傳播學專家馬歇爾·麥克盧漢所提出的概念,特定時期占主導地位的傳播手段在特定時期的歷史文化中占有決定性的地位[2]。也就是說,跨文化交際的中介既包括文化產品,又包括傳播的技術和手段。
媒體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作用十分重要,為跨文化交際的發(fā)展做出巨大貢獻。媒體提供了一個能讓所有人共同參與的接受信息的平臺,對人的發(fā)展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而互聯網更是極大方便了人際溝通。因此,媒體是一種可以幫助我們實現跨文化交際的重要工具。米羅諾夫指出,媒體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作用可以被視為:(1)培訓(形成人們對族群間關系的充分認識);(2)組織(組織各種社會力量之間的對話);(3)研究(研究多民族現象);(4)整合(致力于增進社會團結);(5)保護(在信息領域為弱者和需要保護的人發(fā)聲);(6)援助(向致力于協調種族間關系的組織提供援助)[3]。
然而媒體本身在跨文化交際中也存在著問題,由于在媒體的交際方式中,媒體文本的發(fā)出者表達其所屬集體的觀點并實現其意圖,而文本的接受者僅能對媒體文本內容進行理解而無法及時反饋,所以難以保證文本本身的準確程度和讀者對文本的理解程度。文本內容受社會規(guī)則制約,要充分理解一個文本,先要識別其所遵守的社會規(guī)則,了解并遵守這些規(guī)則是成功交際的前提,而違反這些規(guī)則會導致交際不對稱、不平等,甚至是一方對另一方單方面的誤解。而媒體的主要形式就是單方面的產出,不可避免地產生這種交際不對稱的情況。
對此,傳播學理論家麥克奎爾提出了媒體圖式的概念。他認為,個人與現實世界間的認知互動通過新聞媒體中的各種圖式這一中介來實現,而這一中介的客觀中立程度各有不同[4]。澤爾涅茨卡婭列出如下圖式類型:(1)迎接事件的窗口 (直接呈現事件原貌);(2)反映社會事件和世界的鏡子(有選擇地真實反映社會事件與世界);(3)過濾器或守門員(僅呈現部分事實和觀點,隱藏其他聲音);(4)路標、向導或翻譯(仔細剖析事件的一些細節(jié));(5)屏障(將讀者與現實隔絕,通過虛假信息強加對世界的錯誤看法)[5]。
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媒體與讀者之間,由于對彼此的文化特點及社會背景的不熟悉,一些媒體報道存在不良意圖、讀者存在刻板印象等主客觀情況,交際不對稱的現象尤其嚴重,雙方皆基于自己的社會背景的知識去理解對方的表達方式,往往導致對彼此偏見的加深,進一步影響跨文化交際的效果。
在俄羅斯心理語言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之初,其研究主要以建設發(fā)展電視行業(yè)為目的,為“大眾信息手段功能研究”[6]這一社會公共事業(yè)服務,“跨文化交際”這一問題隨之產生??梢哉f,跨文化交際這一學科一定程度上就是誕生自心理語言學研究。俄羅斯心理語言學于20世紀60年代初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由列昂節(jié)夫創(chuàng)建,其理論及研究方法與側重二語習得的西方心理語言學有很大差異,其更重視言語活動在人認知世界及自我發(fā)展的過程中的作用。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語言意識的民族文化特點成為俄羅斯心理語言學的重點研究課題,列昂節(jié)夫指出,人所理解的事物的意義、遵守的社會定式、對事物的認知方式等都建立在其所屬民族理解感知世界的方式的基礎之上,所以人的意識受民族性制約,一個民族對世界的認識不可能僅憑文字層面的翻譯就能傳達給另一個民族的人[7]。列昂節(jié)夫認為,“語言意識”這個概念與俄羅斯心理學中的“世界圖景”(образ мира)概念相關,“世界圖景”是物質世界 以 物 質 意 義 和 相 應 的 認 知 圖 式 (когнитивная схема)方式在人的心理反應[8]。塔拉索夫指出,“語言意識”是意識結構的總和,由與語言符號相關的社會知識構成。語言意識被視為分析不同民族文化意識特點的工具[9]。俄羅斯心理語言學學者使用言語自由聯想實驗方法,對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區(qū)的被試者進行研究,得出“聯想場”,并將不同民族的語言意識進行對比分析,統(tǒng)計得出不同民族的語言意識核心詞,得出不同民族的語言意識民族文化特點,如烏費姆采娃對俄羅斯人和英國人的語言意識核心詞進行了介紹,并通過對保加利亞人、俄羅斯人、白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的語言意識核心詞的對比證明了語言意識具有民族文化特點[10]。俄羅斯心理語言學學者對不同國家、民族被試者開展的聯想實驗結果進行匯總,并將其編纂為《聯想詞典》,形成各民族的語言意識格式塔,將不同民族的語言意識民族文化特點進行模式化。俄羅斯心理語言學也在語篇層面分析不同民族的語言意識民族文化特點和世界圖景,如格里謝尼娜研究了來自俄羅斯、印度和非洲的學生的世界圖景的價值語義成分特征,在自主生成的整體文本中的表現,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俄羅斯學生文本的特點是情感豐富,文本為交際導向,生成過程中自控能力較強,原創(chuàng)性較低,經常違反邏輯和一致性;印度學生文本的特點是有著高度的以社會為中心的動機、文本為意志力表現導向、行動的系統(tǒng)性,及盡量避免虛擬語氣形式;非洲人的文本表現為具有顯著的獨創(chuàng)性、邏輯性和一致性,文本情緒低落,很少使用命令式語氣形式[11]。俄羅斯心理語言學揭示了不同民族各自的語言意識民族文化特點,其研究成果可以直接促進各文化群體間的相互了解,為各種形式的跨文化交際提供了直接參考。
俄羅斯心理語言學以指導實際應用為導向,有著許多應用領域的分支學科,包括法律心理語言學、工程心理語言學、媒體文本心理語言學等。俄羅斯媒體文本心理語言學中認為媒體文本產生的根源是事件,列昂節(jié)夫區(qū)分了事實和現實事件的概念。事件是客觀的,但對事件的理解取決于觀察主體,列昂節(jié)夫指出,一個事實總是在一個事件中挑出它的某些部分、某些特征,而對這些特征的理解取決于觀察主體對世界的認知圖景和認知主體的交際態(tài)度,因此,同一個事件可能以不同事實的形式呈現[12]。新聞媒體對讀者的影響是一個事件的映象 (образ)的傳遞過程。在對某一事件的報道中,媒體工作者會首先在自己的腦中對該事件形成一個映象,再將這個映象用文字編輯成媒體文本進行傳播。這個映象盡管被報道為各個媒體工作者理解后的事件,但由于各自的看法、觀點、立場、動機等因素的不同,不同媒體對同一事件形成的映象也就不同。而讀者在閱讀新聞報道時,會結合自己的個人經驗、所處的社會背景、個人情感態(tài)度等因素對媒體的報道進行理解,在媒體文本所反映的事件映象的基礎上去形成自己對同一事件的映象。而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媒體與讀者雙方對事件及對彼此的不夠了解,信息可能得不到準確的傳播。根據俄羅斯媒體文本心理語言學,事件映象在傳遞的過程中可能會發(fā)生訛變,列昂節(jié)夫列出了以下映象發(fā)生訛變的原因:(1)新聞工作者由于信息來源單一等問題對事件形成的映象不準確;(2)用文字很難準確表達出新聞工作者對事件的映象;(3)媒體文本因缺少關鍵信息等原因使讀者難以理解該文本內容并在其基礎上構建映象;(4)讀者堅持自己對事件的錯誤映象[13]。遺憾的是,這種由媒體傳遞事件映象訛變導致的誤解不在少數,一方面是由于一些媒體文本內容本身存在特殊需求;另一方面是由于不同國家、民族都存在各自的語言意識民族文化特點,對同一事物或同一表述的理解彼此間存在差異,這一現象不僅存在于讀者中,也存在于新聞工作者中。
俄羅斯心理語言學家塔拉索夫曾對跨文化交際做出這樣的評價:“對于心理語言學家來說,為了進行交流,不僅需要有共同的代碼,還需要有共同的知識(即共同的意識),從這個意義上說,跨文化交際本身是存在缺陷的,因為交際雙方通常只有一個共同的代碼(即語言),而沒有共同的知識,因為他們屬于不同的文化?!盵14]誠然,實現有效的跨文化交際是一項十分艱難的工作,要實現有效的跨文化交際必須建立在交際雙方對彼此的了解和理解之上。俄羅斯心理語言學的語言意識民族文化特點研究正是為促進跨文化交際而量身打造的參考對象。對媒體來說,要實現有效的跨文化交際就必須在理解對方文化的基礎上盡可能讓對方能夠準確理解自己文本的內容,具體來說,就是需要根據對方的價值觀、道德觀等方面的語言意識民族文化特點對文本進行表述上的加工,如果難以實現,則需要解釋所報道事件的背景知識,介紹該事件所處的文化背景及遵守的社會定式,從而便于讀者準確重構對所報道事件的映象。媒體工作者自身應避免受刻板印象的影響,在對其他文化群體的事件進行報道前應深入了解該事件的及該篇文本讀者雙方的文化背景,考慮二者差異,將文本表述根據雙方的語言意識民族文化特點進行相應調整,盡量避免事件映象傳遞過程中出現的訛變。而讀者在接受媒體所傳達的信息時應充分考慮自己所處的文化背景對自己語篇內容的理解,重構自己對媒體報道的事件的映象造成的影響,以客觀公正、理解包容的眼光看待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事件,理解事件在其所處社會環(huán)境中的本質,從而實現高質量的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在全球化進程中十分重要,不容忽視,跨文化交際的日益拓寬深化并呈現多模態(tài)發(fā)展也是不可阻擋的趨勢,盡管在媒體傳播的過程中,跨文化交際常常走彎路,實現高質量的跨文化交際難度極大,操作復雜,但承擔跨文化交際工作仍是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實際工作中,俄羅斯心理語言學的語言意識民族文化特點的研究成果可以為媒體提供參考,從而增進不同國家、不同民族間的理解,減少誤解,打破文化間的壁壘,為推進全球化進程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