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意義”注重反思,在事成之后的反思,這種反思與時效性相悖,更重要的是它對于客體的長久影響,像是某種銘刻骨髓的印記?!耙饬x產生”的那個瞬間,可以稱為“頓悟”,這個瞬間甚至會忽然改變此后對于同一類事、很多類不同的事的看法和行動。
事實上,無論是古代的“采詩”,還是我將要敘述的“采詩”,都是一種有“意義”的行為,也是“意義產生”的一個來源。
“采詩”本來是周代的一種制度:前去采詩的官員被稱為“采詩官”,他們每年自初春開始,自京師而發(fā),赴往山川鄉(xiāng)野,以木鐸為信,把那些以歌謠唱出的愛而不得的難捱、耕讀勞作的滿足、憤而悲愴的失望通通收進行囊,在秋后重聚王城,挑燈秉燭、刪減修改,最終呈以帝王,偏正政策?,惠澤萬民?。據說,《國風》就是采詩的產物之一?。這種制度斷斷續(xù)續(xù),像是漢樂府,像是今天的信訪制度。
同我在內的很多人最多去鑒賞詩,去體會復現詩文里的情感、情景,卻無法寫詩:用音律和語言拼湊出和古代詩歌中相同的韻味。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生活中詩意的離開,我們的感官只要去感受就依然可以收獲感動。那些自然草木、古跡遺址,甚至古史軼事中所蘊含的不僅僅是晦澀艱深的專業(yè)知識,還有我們每一個常人所能觸及的一些道理、一些深情,以及那些富于人文底蘊的溫度?;我們身邊的一些紛繁人事、奇遇經歷,同樣會留下不可磨滅的記憶,在日子里愈發(fā)珍貴?:這些在我看來都可被稱作“詩”,它們天然地帶有一種不定的美感和一種讓人探索深思的魔力。如果再把這些抽離出來形成一種感受以至于上升到前述的“意義”,那么這種“意義”就是“詩意”,這種思維的活動就是“采詩”,而這樣做的人就是“采詩官”?。
?2019年末,沒有人會想到世界會自此產生這么多不曾料想的變化,內卷、失業(yè)、躺平、壓力一股股浪潮席卷而來,我看到自己如此弱小,很多事情對我而言并不簡單,往往受挫,似乎承擔不起一個家庭的期望、滿足不了對自己的承諾,只能埋怨自己的無能,獨自抑郁。但在一次次“采詩”行走中,我收獲到很多東西,對我而言是一種“再成長”,最終的作用大概都是撫平創(chuàng)傷、重振力量。在《萬壽寺》的結尾有這樣一句話:“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蔽倚Х轮苍诘谄呤淮尾稍娦杏浝飳懙溃?/p>
我得以認識自己的真實和虛偽,在追尋詩篇的時候完成對自己的拯救。
我將自己看作燈塔和行舟,又充當自己的暗流和港灣,在夜中吟詩尋花穿路。
我自詡為采詩官,現在終于又在三秦的土地上復沓著他們的路,搜集平凡之中未名的浪漫,借以慰藉乏善可陳的空虛。
我所做的就是盡力地去搜集“詩”,刻意地開啟旅程,或是徒步,或是慢騎,或是乘公共汽車和地鐵,從一個目的地慢慢過渡到下一個目的地,也將每段過程作為目的地;從啟程前搜索資料開始到離途整理思緒,去得到解答“何以在此處產生詩意”“何以在此刻產生詩意”等問題的一系列答案,再把這些答案匯總,便是指導之后生活走向和思想活動的方針。
踏雪尋梅、穿花尋路,“采詩行走”正是在洪流中慢下來,不僅僅緊盯著“梅”和“路”,而是寧愿糊涂一些、天真一些,看看“雪”,賞賞“花”。我們作為主宰自己命運的君王,適時地派出采詩官,使得“下流上通上下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