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佳佳 鄧聯(lián)合
(1.山東大學(xué) 哲學(xué)與社會發(fā)展學(xué)院,山東 濟南 250100;2.中山大學(xué) 哲學(xué)系(珠海),廣東 珠海 519082)
關(guān)于老子其人,歷史上一直眾說紛紜。老子的身份,最廣為人知的有兩個:一是先秦諸子百家中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一是民間家喻戶曉的道教始祖“太上老君”。由“人”至“神”,這是老子的形象由先秦至東漢末期發(fā)生的巨大變化,本文擬就相關(guān)文獻作一考察,以揭示老子形象的“人”“神”之衍變過程。
老子是誰?生活于什么年代?這些圍繞在老子周圍的問題至今未能有一個確切的結(jié)論,或許永遠也不會有。在20世紀(jì)二三十年代,學(xué)界曾就老子其人其書等問題展開過激烈的論辯(1)相關(guān)論辯大多被收錄于羅根澤編著的《古史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冊和第6冊中。,這些論辯是由于先秦文獻對老子記載的不確切所導(dǎo)致的。但就老子的形象而言,他在先秦相關(guān)典籍中的記載是“人”而不是“神”,這是一個共識。
先秦典籍中,記載老子之事的主要有《莊子》和《禮記》,其中尤以《莊子》最多,其他如《韓非子》的《解老》《喻老》之類多是論及老子思想,而非老子之事?!抖Y記·曾子問》中有四則對話提到了老子,此時老子總是以孔子口中“吾聞諸老聃云”或“老聃曰”的方式出現(xiàn),這是孔子以老子所云來回答曾子提出的關(guān)于禮的問題,這里的老子是一個學(xué)識廣博、精通古禮的老者形象。在《莊子》一書中,老子出現(xiàn)的次數(shù)至少有17次,多被冠以“老子”“老聃”之稱。要言之,《莊子》中老子的出場形式有兩種。
其一,以對話的形式出現(xiàn),這也是《莊子》中最常見的方式,全書大約有14次之多。與其對話者,有孔子、叔山無趾、陽子居、崔瞿、柏矩、南榮趎等,其中尤以孔老對話最多,凡8次。其對話內(nèi)容,或是論治天下,如《應(yīng)帝王》篇陽子居問“明王之治”;或是論仁義禮智等道德規(guī)范和六經(jīng),如《天運》篇中的孔老相見;或是論道,如《知北游》篇孔子問“至道”于老聃;或是論養(yǎng)生之經(jīng),如《庚桑楚》篇南榮趎與老子的對話。從這些對話來看,老子的言談毫不涉及任何神仙之類的內(nèi)容。在諸多對話中,老子總是以一個智者的形象出現(xiàn),如《天道》篇士成綺見老子則曰“吾聞夫子圣人也”以及子路對孔子說其聞“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田子方》篇孔老相見后孔子發(fā)出的“微夫子之發(fā)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的感嘆,其中的稱呼“夫子”“圣人”沒有絲毫的神仙色彩,僅是對老子本人的一種尊稱。
其二,莊子自己或借他人之口來論說老子。《庚桑楚》篇說:“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這是說庚桑楚是老子的得意弟子?!娥B(yǎng)生主》篇有“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的故事,這說明老子仍是有生死的人,且秦失直言“始也吾以為至人也,而今非也”。崔大華認(rèn)為,這“也許是《莊子》中對老聃最真實的一次記載”,“老聃確是個真實的人,并非漠然無情、長生不死的‘至人’,未能逃脫死亡的大限,也有遺情遺愛于人間”[1]391?!短煜隆菲小瓣P(guān)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的贊譽,但這里的“真人”并不是道教意義上的修道成仙之人,而是一種能守道體天(2)《莊子·刻意》篇云:“純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倫?!仕匾舱?,謂其無所與雜也;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能體純素,謂之真人?!?、不為世俗所擾、視死生如一(3)《莊子·大宗師》篇云:“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fù)之,是之謂不以心損(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钡睦硐肴烁?,正如徐克謙所說:“莊子所謂‘真人’只是以一種形象化的方式指向一種抽象的哲學(xué)境界?!盵2]雖然莊子也說“真人”能“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熱”(《大宗師》)、能“免乎外內(nèi)之刑”(《列御寇》),這種神話般的描述似乎使“真人”具有向神仙發(fā)展的潛在傾向,但莊子主要是借這種描述來表達“真人”的內(nèi)在之真不會被外在環(huán)境所異化[3],而不在于強調(diào)“真人”具有神奇的規(guī)避利害的能力,所以《莊子》中的老子仍然是“人”的形象。劉國均曾說:“然就所記(按:指《莊子》中所記的老子之事)觀之,則老子實為一隱君子,有居處,有官職,有朋從,有生死,乃尋常之凡人,非若后世道士所傳神仙幻變之說,固無疑也?!盵4]
秦漢時期,《呂氏春秋》《淮南子》以及《史記》中也有老子的相關(guān)記載。與先秦典籍一樣,在《呂氏春秋》和《淮南子》中,老子或以被請教者的身份出現(xiàn),或以“故老子曰”之類的形式出現(xiàn),老子的形象仍是師者或圣人。至太史公作《史記》,老子終于有了完整的傳記,《老子韓非列傳》云: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鬃印唬骸啊峤袢找娎献?,其猶龍邪!”老子修道德,其學(xué)以自隱無名為務(wù)。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guān),關(guān)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庇谑抢献幽酥鴷舷缕缘赖轮馕迩в嘌远?,莫知其所終。
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
蓋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以其修道而養(yǎng)壽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被蛟毁偌蠢献?,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于漢孝文帝。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齊焉。
另外,司馬遷在《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傳》中也提到了老子:
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請與孔子適周?!濒斁c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fā)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笨鬃幼灾芊从隰?,弟子稍益進焉。
孔子之所嚴(yán)事:于周則老子;于衛(wèi),蘧伯玉;于齊,晏平仲;于楚,老萊子;于鄭,子產(chǎn);于魯,孟公綽……
從《史記》的記載看,司馬遷時代的人對老子生平事跡的認(rèn)知已更加模糊籠統(tǒng),各種傳說更讓人無從分辨真假,于是司馬遷便以“或曰”“或言”等方式兼采多種說法匯集成了老子的傳記。雖然太史公依然將老子定位為人——“隱君子”,但他模棱兩可的表述——“或曰”“蓋”“或言”——恰好反映了老子在時人心目中的神秘性。從司馬遷所作傳記的整體內(nèi)容來看,老子形象仍是“人”而非“神”,他不僅有姓名、籍貫、官職、弟子、著作以及相關(guān)事跡,而且還有子孫后代。
但與先秦典籍中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相較,《史記》中明顯地增加了三點關(guān)涉老子形象的內(nèi)容:其一,老子最終的去向是“莫知其所終”;其二,“蓋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以其修道而養(yǎng)壽也”;其三,老子有子孫后代。就前兩點而言,老子本人已經(jīng)被賦予了神秘化的色彩。具言之,異于常人的生命壽數(shù)已經(jīng)使得老子脫離了常人的序列,且司馬遷又言老子“以其修道而養(yǎng)壽也”,這句話似乎還潛藏著老子所修即是長生之道的意思(4)劉國均說:“則老子在此時已化為一長壽之人……一若老子所修即是長生之道者。”見劉國均《老子神化考略》,載于《金陵學(xué)報》1934年第4卷第2期。,這就為以后老子其“人”向脫離生死的神仙形象轉(zhuǎn)變、其學(xué)向修道長生之術(shù)轉(zhuǎn)變作了先期鋪墊。加之司馬遷以“莫知其所終”言老子最后之蹤跡,這又為后人推測老子的去向問題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間,也為老子的神化埋下了伏筆。
西漢初期,統(tǒng)治階層以黃老學(xué)作為官方思想。但隨著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政策的施行,黃老學(xué)便由官方意識形態(tài)的地位跌落,轉(zhuǎn)而以關(guān)注生命哲學(xué)為重點。由于黃老學(xué)“身國同治”的理論本身就有治身養(yǎng)生的內(nèi)容,因此在它與漢代盛行的神仙思想、陰陽五行思想等結(jié)合后,就在養(yǎng)生的基礎(chǔ)上產(chǎn)生了偏重于長生修道的內(nèi)容,這就是東漢時期的黃老道思潮,而“對老子的神化,正是從黃老道出現(xiàn)開始的”[5]33。
與之前相關(guān)文獻記載中的老子形象相比,此時關(guān)于老子的認(rèn)知主要有兩個顯著的變化。
其一,修道與長壽,這是人們對老子形象以及老子其學(xué)的基本認(rèn)知。據(jù)傳西漢劉向所作的《列仙傳》就已經(jīng)將老子列為神仙:
老子無為,而無不為。道一生死,跡入靈奇。塞兌內(nèi)鏡,冥神絕涯。德合元氣,壽同兩儀。[6]19
從語言上看,與《史記》的記載相比,《列仙傳》對老子的整體記載沒有了司馬遷的“或曰”之類的模棱兩端用語,反而是言之鑿鑿。據(jù)其說,老子生于殷,歷經(jīng)周,及周德衰而入大秦,其壽命不可謂不長,加之其最終乘青牛而入大秦的去向,老子顯然屬于非“人”的存在。從內(nèi)容上看,與《禮記》《莊子》所載的毫無神仙色彩的討論相比,《列仙傳》開篇便說老子“好養(yǎng)精氣,貴接而不施”,之后寫老子的生命之久,這說明后者的關(guān)注焦點已偏于老子因修道而長壽的神仙方向了?!妒酚洝飞幸浴白噪[無名為務(wù)”概述老子之學(xué)的要旨,但《列仙傳》僅說老子著有《道德經(jīng)》,且“老子無為,而無不為。道一生死,跡入靈奇。塞兌內(nèi)鏡,冥神絕涯。德合元氣,壽同兩儀”的記載也偏于老子特有的神仙品格。因此,“壽同兩儀”便是此時對老子形象的最好定義。
同樣的形象,我們也可在兩漢之際以及東漢經(jīng)學(xué)家桓譚、王充的著作中看到:
余嘗過故陳令、同郡杜房,見其讀《老子》書,言:“老子用恬淡養(yǎng)性,致壽數(shù)百歲;今行其道,寧能延年卻老乎?”[7]31
這里無疑認(rèn)為老子的“恬淡養(yǎng)性”與“致壽數(shù)百歲”構(gòu)成了一種因果關(guān)系,因此“延年卻老”便成為時人學(xué)老子之道的一個重要緣由。
世或以老子之道為可以度世,恬淡無欲,養(yǎng)精愛氣。夫人以精神為壽命,精神不傷則壽命長而不死。成事,老子行之,逾百度世,為真人矣。[8]113
老子之術(shù)以恬淡無欲延壽度世者,復(fù)虛也。或時老子……偶其性命亦自壽長。[8]113
由熱力計算理論分析可知,煙氣流速變化對分隔屏及后屏的換熱量影響微弱,即使兩側(cè)煙氣流速偏差達到50%,A、B兩側(cè)分隔屏及后屏的受熱面?zhèn)鳠嵯禂?shù)偏差亦不超過4%。而A、B兩側(cè)屏底溫度偏差對分隔屏及后屏過熱器吸熱量影響較大。實際運行中由于切圓燃燒的固有特性及實際燃燒情況不同,造成爐內(nèi)流場不均,爐膛上部區(qū)域的屏底溫度存在差異。
道家或以導(dǎo)氣養(yǎng)性度世而不死……此又虛也。[8]114
道家或以服食藥物,輕身益氣,延年度世。此又虛矣。[8]114
在這里,王充總結(jié)并批判了時人對道家的錯誤認(rèn)識。顯然,引文所說的“道家”已與先秦講“自然”“無為”的老莊道家有了很大的不同??偟膩砜矗瑑蓾h之交及東漢之人將“恬淡無欲,養(yǎng)精愛氣”“導(dǎo)氣養(yǎng)性”“服食藥物”等方法看作是老子之道或之術(shù),進而將其與“延壽度世”“壽命長而不死”等結(jié)合起來,于是老子之學(xué)也被當(dāng)成卻老長生之學(xué),而老子本人也成了長生不死的神仙真人。
其二,老子成為祭祀的對象。最早的記載見于《后漢書·光武十王列傳》,其中說劉英“晚節(jié)更喜黃老,學(xué)為浮屠齋戒祭祀”。“浮屠”即佛,由于佛教傳入中國時,佛是以“神”的形象存在的(5)《后漢書·西域列傳》云:“世傳明帝夢見金人,長大,頂有光明,以問群臣?;蛟唬骸鞣接猩瘢环?,其形長丈六尺而黃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問佛道法,遂于中國圖畫形像焉。楚王英始信其術(shù),中國因此頗有奉其道者?!?,因此這里將“浮屠”與“黃老”對舉的行為,足見此一時期老子已非凡人。此后,還有漢桓帝祭祀老子的記載,《后漢書·孝桓帝紀(jì)》曰:
八年春正月,遣中常侍左悺之苦縣,祠老子。
十一月壬子……使中常侍管霸之苦縣,祠老子。
秋七月……庚午,祠黃、老于濯龍宮。
《后漢書·祭祀志》云:
桓帝即位十八年,好神仙事,延熹八年,初使中常侍之陳國苦縣祠老子。九年親祠老子于濯龍,文罽為壇,飾淳金銀器,設(shè)華蓋之坐,用郊天樂也。
對此,《后漢書》的作者范曄曾在《祭祀志》中云:
前史稱桓帝好音樂,善琴笙。飾芳林而考濯龍之宮,設(shè)華蓋以祀浮圖、老子,斯將所謂“聽于神”乎!
古代祭祀的對象一般有天神、地祇、人鬼,從這里將祭祀天帝的“郊天樂”用于老子的祭祀活動上,以及將早已神化的黃帝與老子共同祭祀的行為上,我們可看出此時的老子不僅被神化了,而且老子的神位還被放在與至高神(天)同等對待的位置[9]103。另外,祭祀老子的行為并不限于上層社會,《后漢書·西域傳》云:“后桓帝好神,數(shù)祀浮圖、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后遂轉(zhuǎn)盛?!边@說明此時的老子至少已經(jīng)被許多貴族和百姓視為神仙了。另,《后漢書·皇甫嵩朱俊列傳》記載,巨鹿張角“奉事黃、老道”,“以善道教化天下”,其徒眾有數(shù)十萬,足見當(dāng)時民間對黃老的信仰之甚。
總而言之,此一時期老子在大多人心中已是長生不死的神仙形象。
隨著老子與天地同壽形象的深入人心,人們不再僅因其壽命之長而尊崇、信奉之,而是進一步將其與天地萬物的本源聯(lián)系起來,并直接見之于具體文字。如明章二帝之際蜀郡成都人王阜所作的《老子圣母碑》云:“老子者,道也。乃生于無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虛,出入幽冥,觀混合之未別,窺清濁之未分?!盵10]328漢桓帝時陳國國相邊韶奉命為老子作碑文《老子銘》云:“由是,世之好道者,觸類而長之。以老子離合于混沌之氣,與三光為終始,觀天作讖□降什斗星隨日九變;與時消息,規(guī)矩三光;四靈在旁,存想丹田,大一紫房;道成身化,蟬蛻渡世;自羲農(nóng)以來□,為圣者作師?!盵10]633劉國鈞認(rèn)為,這里的《老子銘》“以老子為道體”是“承自王阜碑之說”[4]。
與之前“壽同兩儀”的形象相比,老子形象至此又有了顯著的變化:其一,老子即道,是天地萬物的創(chuàng)生者,與混沌之氣相“離合”,“與三光為終始”;其二,老子具有通天徹地之力,能“浮游六虛,出入幽冥,觀混合之未別,窺清濁之未分”、能“□降什斗星”、能“規(guī)矩三光”、能使“四靈在旁”;其三,老子可主宰人間世界,其可“觀天作讖”以安排人間秩序,亦可與時偕行如“蟬蛻渡世”般以不同身份、形象濟世安民,可“為圣者作師”??偟膩砜?,此時的老子形象不再是單純的長壽,而是愈加飽滿豐富,其神化的層次、程度也大為提升。借此之機,天師道一家利用老子已被神化的事實,進一步將老子塑造為道教宗祖。于是,便有了家喻戶曉的“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的稱呼提出于《老子想爾注》:
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昆侖,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耳。今布道誡教人,守誡不違,即為守一矣;不行其誡,即為失一也。世間常偽伎指五藏以名一,瞑目思想,欲從求福,非也;去生遂遠矣。(第十章注)[11]12
從引文可以看出:其一,“一”“道”“太上老君”三者是同一的,“太上老君”是“道”的擬人化形象,他是一個至高無上的神明;其二,為教化世人,“太上老君”向世間發(fā)布了道之告誡,不遵守“道誡”則“去生遂遠”。此時需要追問的是,《老子想爾注》實以“太上老君”來指稱“道”,這又與老子有什么關(guān)系呢?
實際上,這與《老子想爾注》將《老子》中的“吾”“我”人稱代詞解釋為“道”有關(guān)系。在《老子》一書中, “吾”“我”出現(xiàn)頻率很高,分別見22次、19次。除“百姓皆謂我自然”(第十一章)“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第五十七章)以及“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第六十九章)中的“我”有明確的指向(百姓、圣人、用兵者)外,其他的“吾”“我”一般多被籠統(tǒng)地解釋為第一人稱代詞——“我”,而由于《老子》一書是從第一人稱的視角來闡述作者對世人之教誨的,因此“吾”或“我”在《老子》中最直觀的指向就是老子本人。正因此,有的學(xué)者認(rèn)為《老子》中有關(guān)“吾”“我”的文字“多數(shù)情況下也就是老子的‘自傳’”[12]。在《老子》一書的上篇(6)《老子想爾注》僅存《道經(jīng)》部分,與之對應(yīng),這里僅列舉“吾”“我”在《老子》上篇的出現(xiàn)章數(shù)。中,“吾”或“我”出現(xiàn)于第四、十三、十六、十七、二十、二十一、二十五、二十九、三十七章中,《老子想爾注》對它們的解釋皆是“吾,道也”“吾、我,道也”“我,仙士也”。這樣的解釋實質(zhì)上便將老子與“道”作了統(tǒng)一,而“太上老君”又是“道”化身的人格神,因此“太上老君”便成為了老子的神化形象,而老子也搖身一變成了至高神。李養(yǎng)正將老子地位的這種變化視為“神仙信仰上的一個發(fā)展”[13]259。
與《老子圣母碑》和《老子銘》的記載相比,首先,《老子想爾注》依舊視老子為至尊之神,并以專名“太上老君”稱之。其次,《老子想爾注》以“太上老君”“布道誡教人”的形式拉近了神與人的距離,在其看來,人的行為受神的教導(dǎo),人的死生壽命亦由神判定。這意味著“太上老君”不是遠離人間的,而是與所有的生命緊密相連。其三,《老子想爾注》屬于道教為《老子》所作的注疏之作,除神化的“太上老君”形象外,老子思想亦被《老子想爾注》作了宗教性質(zhì)的轉(zhuǎn)變。梁宗華曾說:“道與誡的聯(lián)合標(biāo)志著道家哲學(xué)成為民間宗教的理論指導(dǎo),同時也是道家思想向道教轉(zhuǎn)變的重要標(biāo)志之一?!盵14]384此時的老子乃是連同其書其思想而被整體納入了道教體系之中的,這說明“太上老君”的形象背后有著相應(yīng)的宗教思想的支撐和加持,這樣的被注入思想靈魂的神仙形象更具有豐滿性,更便于改造信眾的思想世界。其四,由于歷史上張魯曾以政教合一的形式“雄據(jù)巴、漢垂三十年”[15]263,這使得“太上老君”的形象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chǔ)。之后張魯投降曹操并被封為鎮(zhèn)南將軍,這使得道教思想具有了向上向下發(fā)展的機會,這也便于“太上老君”形象的傳播。
綜而言之,從先秦和漢初典籍中的圣人,到《史記》中略帶神秘色彩的“隱君子”,到《列仙傳》以及許多漢代人心中與天地同壽的神仙,再到《老子圣母碑》和《老子銘》中的天地萬物的創(chuàng)生者以及《老子想爾注》中的“道”之化身和與人的壽命休戚相關(guān)的具有至上權(quán)威的教導(dǎo)者、裁判者,老子由“人”最終變?yōu)榱嗣耖g家喻戶曉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