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瀟 章 銘 馮 城
紹興市婦幼保健院藥劑科,浙江紹興 312000
新生兒由于免疫功能尚不完善,出生后極易發(fā)生感染,由于感染進展極快,且感染初期缺乏特異性癥狀,臨床醫(yī)生通常會對疑似病例采用抗生素治療,導致新生兒抗生素的使用率居高不下[1]。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長時間使用抗生素,會影響患兒遠期預后,甚至增加患兒死亡的風險[2]。藥師是臨床合理用藥的“守門人”,在保證患者用藥安全、提高合理用藥水平方面具有積極作用[3]。研究表明,藥師參與的用藥管理模式對老年患者用藥管理具有積極意義[4]。但目前有關藥師參與的用藥管理模式在新生兒抗生素管理中的應用報道較少。為改善新生兒抗生素的使用情況,指導臨床更合理用藥,紹興市婦幼保健院自2019 年4 月起對新生兒抗生素的使用采取藥師參與的用藥管理模式,取得良好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紹興市婦幼保健院2019 年1~3 月住院的127 例新生兒納入對照組,2019 年4~6 月住院的131 例新生兒納入觀察組。納入標準:①患兒出生后存在感染高危因素但無明顯感染癥狀;②患兒臨床出現(xiàn)體溫升高、呼吸暫停、心動異常、皮膚花紋樣改變等癥狀;③病原學檢測呈陽性。排除標準:①患兒出生時體重<1.5kg,胎齡<32 周;②合并先天性免疫缺陷或染色體異?;純?;③合并嚴重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患兒;④入組前已接受抗生素治療的患兒。其中,觀察組患兒男69 例,女62 例,日齡6~17d,平均(11.67±3.68)d;體重2.5~4.0kg,平均(3.87±0.31)kg;生產(chǎn)方式:順產(chǎn)79 例,剖腹產(chǎn)52 例;疾病種類:新生兒肺炎42 例,早產(chǎn)兒31 例,低蛋白血癥20 例,細菌感染18 例,缺血缺氧性腦病10 例,其他10 例。對照組患兒男61 例,女66 例,日齡6~20d,平均(12.13±4.26)d;體重3.0~4.0kg,平均(3.36±0.28)kg;生產(chǎn)方式:順產(chǎn)81 例,剖腹產(chǎn)46 例;疾病種類:新生兒肺炎36 例,早產(chǎn)兒31 例,低蛋白血癥22 例,細菌感染16 例,缺血缺氧性腦病13 例,其他9 例。兩組患兒的臨床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紹興市婦幼保健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批件號:倫審2018(017)號],所有患兒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患兒采用常規(guī)管理模式,根據(jù)風險評估策略使用抗生素。針對存在感染高危因素但臨床癥狀不明顯的患兒,可暫緩使用抗生素;針對入院時已出現(xiàn)感染癥狀的患兒,可根據(jù)患兒的臨床癥狀、病原學資料及主治醫(yī)生的建議使用抗生素。觀察組患兒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接受臨床藥師干預。具體為:①構建藥師參與的藥物使用管理小組,開展聯(lián)合培訓,培訓內(nèi)容包括新生兒細菌感染診療規(guī)范、不合理抗生素使用危害、抗生素合理使用策略等;②定期向主治醫(yī)生及護理人員開展培訓,學習《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5 年版)》[5]中有關新生兒抗菌藥物使用的相關知識,以加強對抗生素合理使用的了解;③由藥師參與患兒的會診,依據(jù)患兒的臨床癥狀、病原學資料制定抗感染治療方案,并就患兒的抗生素使用情況提出相關建議,調(diào)整用藥及抗生素的用法用量;④定期對新生兒病例進行審核,確認患兒抗生素使用情況,對存在不合理用藥的病例,及時反饋給主治醫(yī)生,督促其規(guī)范合理使用抗生素。
①記錄兩組患兒的抗生素使用情況,包括抗生素使用率和使用天數(shù);計算兩組患兒的病原學檢測率,病原學檢測包括血培養(yǎng)和痰培養(yǎng)。②記錄兩組患兒的藥物不合理應用情況,包括劑量不合理、給藥方式不當、給藥時間不合理和藥物種類選擇不合理;③記錄兩組患兒的抗生素相關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包括皮膚過敏、腹脹腹瀉和肝腎功能損害等;④對患兒進行為期3 個月的隨訪觀察并記錄兩組患兒的治療結局,包括住院時間、再入院率和病死率。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百分率)[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 確切概率法。校驗水準α=0.05,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兒的抗生素使用率低于對照組,抗生素使用天數(shù)短于對照組,病原學檢測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抗生素使用情況和病原學檢測率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劑量不合理、給藥方式不當、給藥時間不合理和藥物種類選擇不合理等藥物不合理應用情況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的藥物不合理應用情況比較[n(%)]
觀察組患兒出現(xiàn)1 例皮膚過敏,1 例腹脹腹瀉;對照組患兒出現(xiàn)5 例皮膚過敏,3 例腹脹腹瀉,1例肝腎功能損害和1 例過敏性休克,觀察組患兒的抗生素相關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的抗生素相關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觀察組患兒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再入院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兒的病死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的治療結局比較
針對無法立即確診感染的患兒,為防止病情急劇惡化,臨床多根據(jù)風險評估策略進行抗生素治療,這也導致部分患兒過度暴露在抗生素中,不僅增加晚發(fā)型敗血癥、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等疾病的發(fā)生風險,還使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耐藥菌感染發(fā)生率顯著升高[6,7]。因此,需要加強抗生素管理以提高其合理使用性[8]。藥師參與的用藥管理模式是一種以臨床藥師為主體的多學科團隊,在各類藥物的使用管理中具有重要意義[9]。程晟等[10]研究發(fā)現(xiàn),讓藥師直接參與到NICU的診療中,能顯著提升NICU 抗菌藥物合理使用水平,是提高NICU 用藥規(guī)范性的有效手段。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的抗生素使用率低于對照組,抗生素使用天數(shù)短于對照組,病原學檢測率高于對照組;藥物不合理應用情況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提示藥師參與的用藥管理模式可明顯改善新生兒抗生素的使用情況,提高病原學檢測率,減少不合理用藥情況的發(fā)生。本研究觀察組患兒采用藥師參與的用藥管理模式,一方面,藥師參與后對藥物使用管理小組進行聯(lián)合培訓,并編制院內(nèi)新生兒抗生素使用指南,提高醫(yī)護人員對抗生素合理使用的認知,從而降低臨床使用率[11,12];另一方面,藥師參與患兒的會診,結合患兒的病情、抗生素使用指南及用藥安全性證據(jù)進行綜合考量,可避免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情況的發(fā)生[13]。一項有關藥師參與新生兒會診的研究顯示,藥師參與新生兒抗感染會診對促進患兒合理用藥具有重要意義[14]。抗生素濫用會增加耐藥菌種類,通過病原學微生物檢測可明確病原微生物種類,為臨床抗生素的使用提供參考依據(jù)[15,16]。本研究中,觀察組患兒的病原學檢測率高于對照組,表明藥師參與的用藥管理模式可提高病原學檢測率,這也為患兒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良好條件。對比兩組患兒的抗生素相關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和治療結局可知,觀察組患兒的抗生素相關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和再入院率均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提示藥師參與的用藥管理模式可減少患兒抗生素相關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縮短住院時間,降低再入院率,改善患兒預后。在藥師參與的用藥管理模式運行下,藥師可充分發(fā)揮自身的藥學專業(yè)技能,有針對性地為醫(yī)護人員提供更專業(yè)化的用藥指導,從而確保患兒抗生素使用的安全性與有效性[17,18]。與此同時,定期對新生兒病歷進行審核,可及時發(fā)現(xiàn)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情況,與主治醫(yī)生溝通后可避免類似情況再次發(fā)生[19,20]。本研究中,兩組患兒的病死率無明顯差異,可能與隨訪時間較短有關,也可能與影響患兒病死率的混雜因素過多有關[21]。
綜上所述,對新生兒實施藥師參與的用藥管理模式,可明顯改善患兒的抗生素使用情況,提高病原學檢測率,減少藥物不合理應用情況與不良反應,縮短住院時間,降低再入院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