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冠亭,徐生錦
(蘇州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6)
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斗。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深刻總結了黨的百年奮斗的歷史意義,其中第一條就是“黨的百年奮斗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1]。中國封建社會歷經改朝換代,也有少數“治世”“盛世”,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2]廣大勞動人民受剝削被壓迫的地位始終沒有改變。1840年鴉片戰(zhàn)爭開始,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生活在苦難和屈辱之中,被西方列強辱為“東亞病夫”。中國人民歷次的反侵略戰(zhàn)爭、不同社會力量對國家出路的探索,都以失敗告終。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開天辟地的大事件,從此中國人民擺脫悲慘命運、實現民族復興有了堅強領導核心。中國人民一旦認定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不曾改變過。中國人民從艱辛苦難走向美好生活的壯闊歷程,深刻揭示了黨的百年奮斗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
中國人民的斗爭是十分英勇的,但只有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指明了斗爭的目標并找到正確的道路。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堅持真理、堅守理想,開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分析中國實際問題,揭示了中國社會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資產階級沒有也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任務。1922年黨的二大制訂出了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確定了中國人民邁向社會主義的兩大步驟。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但在現階段首先要進行民主革命實現最低綱領,打倒列強除軍閥,統一中國為真正民主共和國?!皬拇耍袊嗣裨谥袊伯a黨的領導下,確立了社會主義的方向并為此作了不懈的努力?!盵3]中國共產黨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對革命的領導權、革命的動力、革命的對象、革命的前途等重要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化,形成了比較系統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綱領、路線和方針政策。1948年,毛澤東根據“中國革命和反革命的互相對比的全部形勢”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作了完整的概括,指出新民主主義的革命不是任何別的革命,“它只能是和必須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盵4]這個總路線強調新民主主義革命必須由無產階級和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的動力則是由工人、農民、獨立勞動者、自由職業(yè)者、知識分子、民族資產階級以及一部分開明紳士所組成的人民大眾,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只能和必須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新民主主義革命之所以是一場新式的、特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還在于革命勝利后不是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而是建立一個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共和國,并且經過這個人民共和國逐步“到達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到達階級的消滅和世界的大同”[5]。
中國共產黨區(qū)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就是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做中國人民的中流砥柱,用實際行動體現“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堅定信念、“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英雄氣概、“浴血奮戰(zhàn)、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崇高品質,從而贏得了廣大中國人民的衷心擁護,把中國人民團結和凝聚成不可戰(zhàn)勝的力量,徹底擺脫失敗的厄運,奪取一個又一個勝利。1945年4月23日,毛澤東在黨的七大致開幕詞《兩個中國之命運》,指出: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歷經北伐戰(zhàn)爭、土地革命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的英勇奮斗時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現在已經成了中國人民抗日救國的重心,已經成了中國人民解放的重心,他號召全黨領導人民“為著打敗日本侵略者,建設一個光明的新中國,建設一個獨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統一的、富強的新中國而奮斗”[6]。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統治集團堅持獨裁統治和內戰(zhàn)政策,把自己置于中國人民的對立面,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集中表現。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反動派展開了兩個中國之命運的大決戰(zhàn)。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標志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滅亡。在新民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取得完全勝利的前夕,中國共產黨提出的關于建立人民共和國的方案,成為包括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在內的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共同選擇。毛澤東滿懷信心地展望:“中國人民將會看見,中國的命運一經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國就將……建設起一個嶄新的強盛的名副其實的人民共和國?!盵7]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僅標志著100多年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屈辱歷史的終結,而且標志著中國人民終于掙脫了數千年來受剝削階級統治的枷鎖,中國人民飽受欺凌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中國人民徹底改變了近代以來的悲慘命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把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人民始終以新社會、新國家的主人翁姿態(tài)為鞏固新政權、建設新中國作出貢獻,自主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發(fā)展道路??姑涝瘧?zhàn)爭的偉大勝利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提高了全國人民的政治覺悟,確立了站起來的中國人民的國際尊嚴。國民經濟的恢復和各項建設的發(fā)展為社會主義改造奠定了基礎。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黨領導人民自力更生、發(fā)憤圖強,推進社會主義建設,逐步改變了舊中國一窮二白的面貌,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需求初步得到滿足,健康水平和平均壽命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有了大幅提高,迅速甩掉了“東亞病夫”的帽子。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解放思想、銳意進取,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探索出了一條符合本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使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義中國以更加雄偉的身姿屹立于世界東方,中國人民實現民族復興夢想的步伐不可阻擋?!皼]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這是中國人民基于切身體驗所確認的客觀真理,也是中國人民掌握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動選擇。
實現人民民主是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在接受馬克思主義之后,民主的涵義就不再是資產階級民主,而是以勞動群眾為主體的大多數人的民主。中國共產黨將人民當家作主作為人民民主的本質和核心,將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fā)人民創(chuàng)造作為人民民主的價值追求。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采取其它政黨和政治派別沒有采取過、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深入到工農群眾中間,啟發(fā)人民爭取自己的權利和投入民主革命的覺悟,組織發(fā)動工農運動。中國掀起了第一個工人運動的高潮,其中安源路礦工人喊出“從前是牛馬,現在要做人”的斗爭口號,顯示出中國工人階級高度的政治覺悟和堅定的革命意志。中國出現了第一個農民協會,開展反抗地主壓迫的斗爭。中國共產黨在二大上提出要建立“真正民主共和國”,在民主革命中“使工人和貧農與小資產階級建立民主主義的聯合戰(zhàn)線”[8],后來又與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將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同盟軍。1926年,毛澤東就指出,民主革命的結果,是要達到“建設一個各革命民眾統治的國家”[9]。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開辟農村革命根據地,逐步建立起工農民主政權??谷諔?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為了加強抗日民主政權建設,在抗日根據地的政府工作人員分配上實行“三三制”原則,以便團結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各階級、階層。各級抗日民主政權機構的領導人都經過人民選舉產生,在選舉中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背箱子”“投豆子”“乍胳膊”等方法,人民破天荒地享受了民主權利,民主政權得到了廣泛擁護。中國共產黨在跳岀歷史興亡周期率的問題上已經找到新路,“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jiān)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10]中國共產黨的民主理論和民主實踐使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中國未來的希望。隨著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發(fā)展,中國共產黨提議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1949年9月,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各團體組織的代表出席會議共商國是,具有鮮明的革命性和廣泛的人民性?!吨袊嗣裾螀f商會議共同綱領》起到了臨時憲法的作用,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
新中國成立后,黨領導人民有步驟推進人民民主政治建設,逐步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guī)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建立起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不再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其將繼續(xù)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發(fā)揮人民民主統一戰(zhàn)線作用和發(fā)揚社會主義協商民主作用。在統一的國家內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載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4年5月全國人大六屆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qū)域自治法》?;鶎尤罕娮灾问侨嗣癞敿易髦髯钣行?、最廣泛的途徑。在新中國成立后的民主實踐中逐步建立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覆蓋城鄉(xiāng),充滿活力,不斷完善。黨的十七大將“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首次寫入黨代會報告,正式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一起,共同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全面總結建黨以來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基本經驗的基礎上,深化了對中國的民主政治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盵11]這較以前增加了“民主協商”,將人民民主的過程有序貫通起來。2021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強調,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發(fā)展全過程人民民主。10月,在首次召開的中央人大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深刻闡述了“全過程人民民主”這一重大理念?!鞍l(fā)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內容。全過程人民民主是支持和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一個制度化過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得到完善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fā)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也在進一步完善和發(fā)展。各項民主制度充滿生機活力,保障了人民群眾切實享有并行使民主權利、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由此構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完整操作、運轉體系,切實把民主制度的功能、優(yōu)勢、作用充分體現和發(fā)揮出來。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保證人民依法有效行使民主權力的一個全方位實踐,貫穿從選舉、協商、決策、管理到監(jiān)督的全過程,覆蓋國家治理的各環(huán)節(jié),體現在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各方面,充分保證了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民主真正成為植根于中國的一種制度形式、治理機制和人民生活方式。我國的全過程人民民主,“實現了過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實質民主、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國家意志相統一”[12],充分激發(fā)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凝聚起最廣大人民智慧和力量,為豐富和發(fā)展人類政治文明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干革命、搞建設、謀發(fā)展,其目的都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提出,人們?yōu)榱四軌颉皠?chuàng)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13]中國共產黨深知,人民群眾的好日子等不來、要不來,唯有奮斗,別無他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中國共產黨發(fā)動工人運動,從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和生活條件來引導工人進行革命。中國共產黨開展土地革命戰(zhàn)爭,打土豪,分田地,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民最關心的土地問題。黨在抗日根據地實行減租減息,組織勞動互助,改良耕作技術,推廣優(yōu)良品種,改善了根據地人民的生活。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引導學生將反饑餓與反內戰(zhàn)、反迫害相結合進行人民民主運動。新中國成立后,黨把人民物質利益的獲取、生活水平的提高上升到維持政權的高度。毛澤東指出,如果我們不能迅速恢復和發(fā)展生產事業(yè)并取得實績,從而使工人生活和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們就不能維持政權,我們就會站不住腳,我們就會要失敗?!盵14]黨的八大正確分析了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指出全國人民的根本任務是在新的生產關系下面保護和發(fā)展生產力,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糾正長期存在的“左”傾錯誤,深刻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15]。1979年,鄧小平根據國內外實際情況,把先前的實現四個現代化改為實現小康,用“小康之家”詮釋“中國式的現代化”,用“小康社會”勾畫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藍圖。“小康”最先出現在2000多年前的《詩經》《禮記》,是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向往和追求的美好生活愿景。中國共產黨將小康社會作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醒目路標”[16],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目標頑強奮斗、艱苦奮斗、不懈奮斗。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極不容易,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加快發(fā)展步伐,采取一系列重大舉措,戰(zhàn)勝一系列重大挑戰(zhàn),付出了長期艱辛的努力,堅定不移推進小康社會建設進程。1982年黨的十二大確立了到20世紀末我國經濟建設的總的奮斗目標是努力使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在2000年基本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在21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小康社會建設由“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邁進[17]。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彰顯了黨和人民奪取勝利的堅定決心[18]。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實現了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tài)文明協調發(fā)展,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切實提升。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面對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黨中央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fā)展工作,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到2020年底,中國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面實現脫貧,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國內生產總值穩(wěn)居世界第二,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中國的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并有不斷擴大的趨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各項指標如期實現。2021年上半年黨中央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行系統評估和總結。在2021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正式宣布“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19]。
中國是世界上具有14億多人口的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兌現了黨對中國人民過上好日子的莊嚴承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標志性事件,也是對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的巨大貢獻,為人類走向現代化探索了新路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人民生活還不富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會不斷增長,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充滿風險挑戰(zhàn)。黨將帶領人民繼續(xù)攻堅克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在高質量發(fā)展中促進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將不斷變?yōu)楝F實。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為人類作出了卓越貢獻。保羅·肯尼迪在《大國的興衰》中指出:“在近代以前時期的所有文明中,沒有一個國家的文明比中國文明更發(fā)達、更先進。”[20]近代中國遭遇“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封建統治者固步自封抱殘守缺,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國社會在面對嚴重的主權危機、生存危機的同時陷入了信仰危機、精神危機,從器物、制度到理論、文化,中國人5000多年積淀的尊嚴和自信一步步塌陷,墜入康有為所謂“如籠中之鳥,釜底之魚,牢中之囚,為奴隸,為牛馬,為犬羊,聽人驅使,聽人宰割”[21]的困境。辛亥革命的失敗和北洋軍閥統治的建立,迫使人們在痛苦之中分析原因尋求對策。一些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認為“改變中國人的國民性才是解決各種問題的根本”[22],魯迅先生說:“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23]。五四新文化運動“在批判封建傳統和超越西方制度的雙重逆向選擇中,尋找第三種文明,由社會主義的朦朧信仰轉向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24]。在人類思想史上,沒有一種思想理論的科學性和影響力能達到馬克思主義的高度。毛澤東指出:“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從這時起,近代世界歷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應當完結了?!盵25]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堅定文化自信、振奮民族精神,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發(fā)生了徹底改變。
中國共產黨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黨的百年奮斗的主題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自覺地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與中國優(yōu)秀歷史文化結合起來。毛澤東指出:“指導一個偉大的革命運動的政黨,如果沒有革命理論,沒有歷史知識,沒有對于實際運動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于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幫助的”。[26]中國共產黨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對優(yōu)秀傳統文化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迸發(fā)時代活力,指導革命、建設、改革。這樣,“實事求是”成為黨的思想路線?!坝薰粕健背蔀橹袊伯a黨人團結和帶領中國人民“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精神標識。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中,構建起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貫穿不同歷史時期的精神譜系。這個精神譜系一脈相承、相互輝映,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指引,有黨和人民的長期奮斗和偉大實踐的深厚基礎,吸收和借鑒了人類文明的優(yōu)秀成果,繼承和發(fā)揚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和獨特的民族精神,具有民族性、時代性、歷史傳承性、自覺能動性、開放包容性等特點和優(yōu)點,是黨帶領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寶貴精神財富。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歷史發(fā)展與時代進步有機統一的戰(zhàn)略高度,把偉大民族精神概括為“偉大創(chuàng)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27],而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就是偉大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
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證明,沒有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發(fā)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就“必須根植民族傳統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必須拓寬全球眼光而面向世界、博采眾長,也必須結合時代精神而與時俱進、推陳出新,還必須契合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從而積極推動文化創(chuàng)新,進而努力繁榮先進文化”[28]。文化自信的要義是弘揚民族精神。弘揚創(chuàng)造、奮斗、團結、夢想的偉大民族精神,必將成為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勇前進的強大動力。
綜上所述,黨的百年奮斗創(chuàng)立了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推進了民主政治建設,中國人民在實踐中發(fā)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建成了全面小康社會,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變?yōu)楝F實;弘揚了偉大民族精神,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勇前進。歷史上從來沒有一種政治力量像中國共產黨那樣推動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并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深入研究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百年歷程,深刻認識黨同人民生死相依、休戚與共的血肉聯系,更好為人民謀幸福、依靠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偉業(yè)”。[29]黨的百年奮斗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增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骨氣、底氣,新時代新征程中國人民充滿自信書寫新的發(fā)展篇章。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世紀新冠肺炎疫情疊加,我們要始終掌握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歷史主動,堅持人民至上,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我們不僅要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而且要彰顯天下一家的情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使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巨輪駛向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