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軍豫
(武夷學院 人文與教師教育學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七月詩派”詩人魯藜以苦難的人生經(jīng)歷為出發(fā)點,以生命的堅韌不屈漫步詩歌創(chuàng)作路,試圖尋找生命和詩歌的契合點,基于對生命的觀照和省思,將生命的獨特體驗和感受融匯詩篇,實現(xiàn)物我相偕統(tǒng)一的詩性美感。因此,其詩飽含豐富且動人心弦的情感。魯藜緊扣生命的主題,創(chuàng)造生命的壯舉,禮贊生命的傳奇,謳歌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魯藜的一生是一首悲壯的詩,在苦難的深淵里煥發(fā)出生命的光華,映現(xiàn)出生命的風采,噴射出生命的火焰,在詩歌界曾受艾青等詩人的贊賞和推崇。
詩人一生多舛,命運之神錯把陳醋當成“墨”,寫進人生始為“酸”。他尚在襁褓中就隨父母漂洋過海,最后落腳越南,成為一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華僑勞工的兒子,從小就飽嘗顛沛流離和饑寒交迫之苦。一家老小在異國無依無靠,他稚嫩的雙肩不得不承擔養(yǎng)家糊口的重擔,穿梭在湄公河畔的大街小巷里“討”生活,臨時當過面鋪店小伙、碼頭磅工等伙計。因此,幼年的不幸遭遇在詩人心上打上深深的烙印。他目睹勞苦大眾的悲慘生活,認清上流社會為富不仁的嘴臉。同時,也認識到造成自己悲苦命運的社會根源,向往革命、翻身求解放的念頭愈加強烈。少年時,他就回到災難深重的祖國投身轟轟烈烈的革命洪流中。但后來不幸的是,延安的整風運動發(fā)生一樁“所謂搶救失足者”的事件,牽涉到魯藜。作為一名“被清算者”,長久飽受思想的苦痛。新中國成立之后,他又被錯誤定性為“胡風反革命集團”分子,罹臨劫難被捕入獄,備受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打擊。雪上加霜的是,在批斗大會上,他的妻子突然宣布與他離婚以澄清自己的階級立場??v觀魯藜的一生,他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受難者”,苦難如影相隨。
苦難是一把雙刃劍,魯藜視之為墊腳石、生活的營養(yǎng)品、詩歌創(chuàng)作的富礦。沒有苦難的降臨就沒有多彩的人生,沒有生活的絕望就沒有人生的希望??嚯y與成長是相伴而生的,苦難促進生命的成長;絕望與希望是相輔相成的,絕望轉(zhuǎn)化成生命的希望。在苦難中“活著”,是生命的傲岸與挺立。在絕望中尋找希望,讓苦難的生命和詩歌結(jié)成親密的“伙伴”相互滋養(yǎng),彼此給予。在苦難里挖掘詩意的甘泉,化苦為甜,以一顆詩心對待和理解苦難。因為苦難,詩人擁有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資源;因為苦難,詩人的生命氣象才顯得格外別致、豪壯;因為苦難,魯藜的詩歌中愈加彰顯昂揚的生命意識??嚯y的命運給了詩人苦楚的鞭打,才讓他的生命綻開絢麗的花瓣。
詩人執(zhí)著于苦難主題的書寫,寄托了他轉(zhuǎn)化運用苦難的精神和情懷,渡盡劫波,嘗遍世間苦水,絲毫不減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生命的熱忱,用簡約、樸素、深刻的語言真誠記錄著生命的“故事”,進一步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古典詩學生命書寫的傳統(tǒng),讓苦難的生命充滿燦爛的詩意。魯藜的目光聚焦大千世界、自然萬物,滿懷對生活淳樸的熱愛、對個體生命存在的省思,在日常的瑣碎生活中提煉詩情,著力稀釋生命中的苦難,創(chuàng)造“行至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人生勝境。因此,他的詩散發(fā)出悠長的生命氣息,值得我們細細品味。人生的冷暖,詩人自品自知,歷經(jīng)苦痛,仍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學會安靜地平撫創(chuàng)傷,讓傷疤處生出愛的花蕾,樂觀豁達視苦難為幸福的前奏。詩人深深懂得:倘若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梅花何來的撲鼻香?平靜的水面練不出出色的水手,安逸的環(huán)境怎能磨煉出堅強的意志?正是苦難,讓魯藜的心靈趨于慈悲,持有生命的同理心。魯藜撫摸生命的紋理,感悟生命的來由,深化對生命感知后的認識,奠定了探究生命意義的基礎(chǔ)。經(jīng)歷苦難的詩人,生命意識活動能力更大,感知能力更強,活動范圍更廣。在生命意識活動中,對自我生命的感悟,并且在此基礎(chǔ)上產(chǎn)生的對生命意義的關(guān)切、探尋,具體表現(xiàn)為生命體驗、生命省思、生命策略和生命關(guān)愛等。[1]
苦難練就詩人的傳奇人生,苦難彈奏出他生命的歌謠,生命意識作為關(guān)鍵詞在詩歌里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魯藜是轉(zhuǎn)化苦難資源的能手,視苦難為“生活的饋贈”“人生的桂冠”“磨煉意志的磐石”“沖洗軟弱的浪濤”,在苦難的泥潭中孜孜不倦地汲取創(chuàng)作的營養(yǎng),在苦難的陰影下尋找詩意的“避風港”和心靈的棲息地。伴隨著苦難的具體降臨,詩人收獲良多。他在《求索篇》里表明,在坎坷波折里歷經(jīng)人間的辛辣甘甜,在累累傷痕里體驗人生的善惡忠奸,在淚光婆娑中辨認歷史的是非真假,在曙光朦朧中領(lǐng)悟明暗嬗迭的必然,在刀光劍影中獲取鋒芒的文骨,在被時人冷落的荒野里尋覓芳菲的燦爛,在痛苦的靈魂里孕育美麗的歌聲,在風雪寒夜里預感煦暖的春訊……各種苦難錯綜復雜,交織在一起,導致詩人在憂患里出生,在憂患里成長,正如他在《魯藜詩選序言》里寫道:“我的生平是生長在憂患里,我是憂患的寵兒。”苦難催生詩人的憂患意識,激發(fā)詩人的靈感和創(chuàng)造力,在憂患里完成對生命的觀照和思考,漸悟人生的百態(tài)和萬象,參透人事的真相本質(zhì),積累豐富的情感體驗和生活經(jīng)驗。為其詩歌創(chuàng)作夯實了基礎(chǔ)、搭建了平臺。[2]苦難造就了詩人,成就了詩歌。詩如其人,生命如詩,或者說,苦難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首悲壯的詩。魯藜的詩歌鮮明地凸顯濃烈的振奮人心的生命意識,如他在《生命》詩篇里所言,生命應該是無私正直的,應該是頂天立地的,應該是無與倫比的,應該是無畏樂天的,應該讓破壞生命的一切死神和惡魔在朗朗的笑聲里戰(zhàn)栗。
魯藜的苦難遭遇與曲折的經(jīng)歷,分明使人理解他的詩歌始終飽含情感的分量和生命的重量的緣由。詩人懷有強烈的生命意向,致力于詩的構(gòu)思與創(chuàng)造,迎來一個又一個創(chuàng)作的高潮。每一部詩集都是詩人的靈魂搏斗史,苦難歷歷在目,經(jīng)過詩人一系列精心轉(zhuǎn)化,“蝶變”為優(yōu)美的詩篇。各種苦難的強大合力并沒有摧毀詩人的毅力和意志,詩人在痛苦與磨難中恪守理想與信念,挺直腰桿,以樂觀豁達的態(tài)度捍衛(wèi)生命的尊嚴,將生花妙筆織出一片錦繡,真可謂蚌“病”成珠?!?939年12月在《七月》月刊發(fā)表《延河散歌》,是他走向成熟的標志?!盵3]魯藜在當時的詩壇確立自己的名聲和地位,得到詩歌界的廣泛認可。歌頌革命的“搖籃”和圣地,禮贊解放區(qū)的新天地、新生活、新風尚,是每一位從國統(tǒng)區(qū)到解放區(qū)的進步青年詩人的詩歌主題詞。然而與眾不同的是,魯藜并沒有浮光掠影地泛泛而寫,也沒有呼喊空洞的口號,而是敏銳地捕捉到延安具體的人和事物,如朝夕相處的戰(zhàn)友、靜謐的夜空下的寶塔、照徹寰宇的窯洞的燈光、脾性比較溫和的延河、貧瘠而親切的黃土地等逐一細致地加以描繪。如《山》這首詩就是詩人在新的生命體驗中抑制不住喜悅的詩情的條件下創(chuàng)作而成,實乃即景生情,融情于景,使得詩里的景物釋放出生命的信息——希望之光?!渡健分械臒羲G洞里的燈火,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fā)展之光;燦爛的山花,寄托中華民族兒女奮進的豪情,是進步青年的前途之所在。這首詩委婉表達出“國統(tǒng)區(qū)”的生命對延安的憧憬與向往。同時,也驗證延安以自身的魅力對來自“國統(tǒng)區(qū)”的生命的吸引和打動。
隨著魯藜詩心的躍動來感知生命與生命之間不同尋常的交流互動、共鳴。詩人掌握生命的密碼、創(chuàng)作的密碼,給無數(shù)困惑中的生命帶來答案,甚至撫慰。因此,讀來,頓覺生命意識變得前所未有的強烈和充沛。如詩人常用懸崖邊生長的小草來暗喻自己的生存現(xiàn)狀——小草不懼烈日嚴寒不怕風吹雨打,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大放異彩。在詩人眼里,苦難才使人擁有完整的人生,充滿挑戰(zhàn)的生活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生活。詩人在《冶煉篇》表明,人生,苦難與不幸正是用以冶煉意志,正是用以增長智慧,正是用以治療靈魂的創(chuàng)傷,才綻放芬芳的花朵。魯藜的詩歌洋溢著頑強不屈的生命氣息與巨大能量。詩人正視苦難并沒有踟躕不前,而是迎難而上,知難而行,體驗生命的美好,體悟生命的意義,真正熱愛生命,珍惜生命,坦然面對生命的困境,在與苦難不屈不撓的斗爭中,活出別樣的滋味。贊美生命、戰(zhàn)斗與人生,彰顯了詩人獨立的人格和頑強的意志。詩人的生命和詩歌中顯示的生命相伴而行,它們一并因苦難而厚重,因苦難而綻放如花。
在整個世界,最可寶貴最應珍視的是生命。一切的生命都會在時間的單向流逝中走向結(jié)束。相對而言,個體生命是短暫的。如何才能珍惜光陰,留下生命的印痕,在有限的時間里延展生命的寬度,爭取和創(chuàng)造生命的無限可能,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最大化?詩人作出了響亮的回答:“時間呀/你的每個行動都經(jīng)過我靈魂的門口/我要很慎重地監(jiān)視著你/像哨兵看守著陣地/不讓你從我的空白里溜走?!?《時間》)這首詩采用第二人稱的敘述方式表達的效果更直接、更擲地有聲。同時,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時間個性和性格,生動地表現(xiàn)出詩人珍視生命、奮發(fā)有為的雄心壯志。詩人致力于探索生命的真諦和發(fā)掘生命的價值,并把這一實際行動反映在詩篇里:“生命如劍/在搏擊里閃爍”(《切磋集》),“生命在哪里都要開花/在石隙中,在荒野上/在冰雪中,在時間的洪流里/生命是無敵的”(《綠葉集》),“生命在不息創(chuàng)造中燃燒”(《春冰篇》)。這些詩句,既抒發(fā)了詩人對革命事業(yè)的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又頌揚了革命者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使命。魯藜袒露自己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深度思考,似乎找到了切實可行的答案:“像生命一樣/一顆飛落的星/……啊,生命,一切真實的生命/她都要朝著那終極的方向前進?!?《真實的生命》)詩人獨出心裁,把生命比作流星,不蹈虛空,顯得充實而精彩。一顆顆流星劃破黑暗的夜空,在無際的天宇里閃爍,放射出美麗的火花,彪炳著它們的豐功偉績,將此鐫刻在中華民族解放的豐碑上,人們會永遠銘記它們永恒的輝光。
朱自清在《新詩雜話》里強調(diào),新詩的草創(chuàng)期,說理是一大主調(diào)。新詩的開創(chuàng)者胡適就鼎力倡導以詩說理。[4]詩以哲理作骨子,蘊藏的意味方濃深。[5]魯藜用自己的詩心、智慧、才華、生活經(jīng)驗創(chuàng)造了觀照生命、表現(xiàn)生命之美的獨特方式,形成了一套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的詩歌創(chuàng)作美學原則,將詩歌語言和生命意識“結(jié)伴而行”,生命真實、生命道理與生命情感相互融匯,直抵詩歌的內(nèi)核,詩歌情理并蒂的美感得以呈現(xiàn),即“魯藜”式的詩歌生命美學。魯藜勤學善思,創(chuàng)作大量的哲理詩。以人生哲理、世間道理、革命真理入詩,除“理”必須是正確的外,還應精深,施教于人。[6]他的哲理詩大多集中在《綠葉集》《點滴集》《種子集》《復蘇集》《補白集》《希望集》等詩集里,創(chuàng)作有特色,有規(guī)律,幾乎是把一個時間段內(nèi)寫成的小詩結(jié)成一集出版發(fā)表。篇章構(gòu)制較短,多是兩句成一首,也有四句、五句、六句的。其詩重在講“理”,以“理”感人,以“理”教人,以“理”服人。魯藜的詩歌暗示出生命內(nèi)在應然的“道理”,與穆木天所言的“潛在意識的世界”“內(nèi)生命的深秘”不同。詩人采擷生活中的一朵小浪花注入生命的思考并加以提煉,詩章顯得短小精悍,富含哲理,耐人咀嚼,給人以精神的提振和心靈的啟迪。愛革命,革命既是奮發(fā)向上的,又是驚心動魄的;愛生活,生活既是豐富多彩的,又是變化無窮的。詩人在革命戰(zhàn)斗和日常生活中積累了大量的創(chuàng)作素材,在哲理詩里展示生命戰(zhàn)斗的姿態(tài),如冒犯嚴寒和狂風的松柏,把根牢牢地扎在巖石里去。如浸泡在砂礫和苦水里的貝殼,“愛撫著光明”,孕育出純潔。這些都是斗志昂揚的生命,都是宇宙中“大寫”的生命,極易讓人產(chǎn)生類比,然而又出人意料之外。在魯藜的詩中,那陡峭的石壁似乎可能拒絕一切生命,但頑強的小草卻昂首挺立在它的身上,冰雪凍不跨,風暴吹不折,十分樂意接受惡劣環(huán)境的摧殘與捉弄。難道這不是詩人的自我寫照嗎?難道這不是革命者的象征嗎?
魯藜追求進步,唱響生命的進行曲,用心感受戰(zhàn)斗的生活,善于捕捉詩情詩思,其詩歌創(chuàng)作融合民族的大合唱。難能可貴的是,又保留自己的風格,彈奏出自己的清音。他不會“削足適履”般去刻意追求大眾化的格調(diào)和民族化的形式,而是在重視詩藝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詩歌的思想情感表達的需要去選擇合適的形式,既有長達數(shù)百行的敘事詩,又有僅僅兩行的短詩。這些詩或敘述故事,或抒發(fā)情感,或洋溢浪漫志趣,或隱藏深刻哲理,總體上呈現(xiàn)了一股質(zhì)樸清新、樂觀明朗、積極向上的生命氣勢。詩人在革命事業(yè)的追求中尊重同志,團結(jié)戰(zhàn)友,為了民族的自由和解放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尊重同志,團結(jié)戰(zhàn)友,就是尊重生命,將志同道合的生命團結(jié)在一起。推翻“三座大山”解放人民,就是解放無數(shù)受壓迫受剝削的生命。魯藜一直與生命為鄰,觀照生命的現(xiàn)實,體悟生命的存在,凝聚強大的生命意識。詩人將自己觀感的生命納入詩歌生命美學的視野,創(chuàng)造出大量的具有鮮明的審美特征的意象。
魯藜詩歌的生命意識最基礎(chǔ)的內(nèi)容是尊重生命、熱愛生命,表現(xiàn)出詩人飽滿的人道主義精神和情懷。面對生命,尤其是弱小的生命,詩人將滿腹的溫情、熱愛灌注詩句中。然而,對毀滅生命、殘害生命的暴力行為,詩人則嫉惡如仇,詩句充滿悲憤和力量?!兑乖帷凡捎脭⑹龅姆绞浇淮晃粸閲柢|的抗日戰(zhàn)士被掩埋的經(jīng)過,表達了詩人對一位勇敢的生命的沉痛哀悼和崇敬愛戴。《紅的雪花》題目的意象含義特別,容易讓讀者墜入云霧,蒼茫的天空何來刺目的“鮮紅”?皚皚的雪花為何呈現(xiàn)這般模樣?難道詩人的審美觀發(fā)生了畸變?詩題形成的懸念令人深思,引人探究。答案就表明在詩句中,在冬天的戰(zhàn)斗里,無法給一位戰(zhàn)死的英雄厚葬,只好將他用雪草草掩埋,白雪堆成一座墳,鮮紅的血液渲染它的四周。烈士觸目驚心的鮮血,是生命被無情摧毀的鐵證,是對那些貪生怕死者的警醒;鮮紅的雪花這個罕見的意象,是對日本侵略者最有力的無聲的控訴,是對充滿正義的反抗侵略的戰(zhàn)爭的禮贊,是對戰(zhàn)友肉體生命逝去的萬分痛惜,是生命之間的依依惜別,是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真歌苦,是“活著”的生命的自我勉勵……雪花埋下的不僅僅是戰(zhàn)友的軀體,更多是對敵人咬牙切齒的激憤、震怒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雪花象征著戰(zhàn)友的生命,雖然在生物學意義上短暫,但是從精神角度來講則萬古長青。雪花和烈士的鮮血交融在一起變成“一枚種子”,昭示著又一個生命即將誕生。生命在永恒地循環(huán)著,生生不息。所以,偉大的戰(zhàn)士之死不是一個簡單的生命的隕落,而是莊嚴、肅穆、神圣的生命的重生。魯藜在《青春曲》里指出,就是在昔日那黑暗、陰險的日子里,那血腥的無數(shù)同袍遭殘殺的日子里,默默立在我們兄弟姐妹尸體旁邊,我們?nèi)匀恍χ?,我們笑著——摧殘吧,我們的理想和流淌著熱血的靈魂是不會死的。詩人懷著革命浪漫主義的精神,熱情謳歌不屈的生命。“笑著”是眾多生命的最佳生存狀態(tài),“笑著”喻示生命的火焰永遠不會熄滅。眾多的生命高懸生命的旗幟、戰(zhàn)斗的旗幟,去“沸騰”和斗爭。
20世紀20年代初期,中國詩壇掀起一場小詩創(chuàng)作的熱潮,宗白華、冰心、徐玉諾等詩人努力探索詩歌表現(xiàn)形式,加強詩歌與社會人生之間的聯(lián)系。“五四”小詩創(chuàng)作的詩人雖然參與時代的潮流,抒發(fā)生命蘇醒后的感受,但格調(diào)略顯低沉、灰色,缺乏挺拔、昂揚的人生姿態(tài)和進取精神。魯藜的小詩創(chuàng)作彌補了這一缺憾,大力開拓新的表現(xiàn)主題,撬開生活的礦藏,滲透革命、社會和戰(zhàn)斗的人生,高揚生命的旗幟,實現(xiàn)詩歌與時代及現(xiàn)實人生的高度結(jié)合。魯藜學習和借鑒“五四”小詩的藝術(shù)特征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使自己的小詩兼具形象性、抒情性、哲理性,詩句長短不一,散中有序,在參差交錯中大體達到和諧的程度。[7]詩人自始至終面對現(xiàn)實、社會及人生,不困囿于自我狹窄的小天地和小情思,在時代的進行曲里抒發(fā)自己生命的絕唱?!笆琼灨?,卻不諂媚;是贊美,卻不著意宣傳,因而有動人的力量?!盵8]“這些不宣傳什么的詩情,那移人力量比某些空洞的道理要有力得多,更能吸引讀者?!盵9]魯藜小詩流露出的生命意識感染了無數(shù)奮斗不息戰(zhàn)斗不止的生命。
魯藜追求主客觀的統(tǒng)一,在客體的觀照中滲入主體的智性思考,契合胡風“主觀戰(zhàn)斗精神”,釋放出強烈的生命氣息。魯藜擁有一顆愛心,所摯愛的生命,不僅有與自己同類的生命,還有自然界的生命,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等生命意象體現(xiàn)生命的美麗、魅力,寄托詩人欣賞的情思和愛意。其實,自然界的生命意象并不單單代表自然生命,同時也是人類生命的化身,如詩人筆下的“草”,一株要新生的綠草,要伸出嫩綠的手掌去迎接太陽,讓黑夜留下的熱淚消融在前行的路途中,喜歡生長在新的土地上,永遠沐浴著明媚的光和細密的雨,用渺小的生命裝飾荒涼的山谷。詩人將主觀感情外傾,托物言志,小小的野草不貪圖虛榮,不崇尚浮華,只求獲得嶄新的生命。難道一棵棵小草不是我們一個個人的寫照嗎?正是我們一個個具體的人才構(gòu)成了大千世界和整個人類。詩人善于挖掘客體的深層內(nèi)涵,將看似普通的事物賦予深刻的意蘊,將詩歌審美的視野聚焦,把大自然微不足道的小草納入考量的范疇,物我融合,強化了詩人主體的創(chuàng)造力。詩人思想感情的孕育、誕生為一行行的佳句,回蕩著強大的生命旋律。
魯藜的詩特別“講理”。運用意味深長的警句入詩,表達了對生命意義與價值的“求索”:“生命因勞苦而芬芳/因戰(zhàn)斗而神采/因忘我而發(fā)光/因安逸而麻木?!?《片言集》)營造了一個“勞苦”、“戰(zhàn)斗”、“忘我”的生命意象,構(gòu)建了一個“芬芳”、“神采”、“發(fā)光”的生命意境。生命因杜絕“安逸”“麻木”而走向風華正茂、英姿颯爽、令人神往的境界。此詩凝聚著詩人對生命獨特的識見和理解。在樸素的外表下,潛伏著思想的深度與情感的濃度。詩人從正反兩面和因果關(guān)系入手,彰顯生命的高貴,閃爍著思想的火花,富有強烈的思辨色彩。魯藜的詩歌躍動著生命的光華,噴射出生命的火焰,那些嚴肅認真的生命,那些充溢著勃勃英氣的生命,那些新鮮活潑的生命,那些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生命,因上下“求索”而精彩,因不懈追求而美麗。
生命的升華重在超越自我,只有將自己的命運同人類的命運緊密聯(lián)系起來,才會真正找到生命價值的根本;只有在關(guān)愛他人、奉獻社會、為改善人類整體的命運而努力的過程中,才能真正體驗生命的豐盈和心靈的充實。魯黎的生命詩學基礎(chǔ)的層面是教人熱愛生命,面對人生的挫折和磨難,以積極的心態(tài),樂觀對待生活,堅信世上沒有踏不過的“坎”,沒有渡不過的“河”;更高的層面則教人探索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追求生命的理想狀態(tài)。魯黎在詩歌中流露出對生命存在的深層次的體驗、感悟及精神取向,激發(fā)我們對生命本質(zhì)深切的感知和對生命意義的探尋。
過度關(guān)注自我會限制人們的視野,降低人們的思想境界。淡忘理想缺失信仰,惡搞神圣放逐崇高,靈魂會被遮蔽,情懷會步入迷途,生命的格局趨向狹窄和平庸。這是一種可怕的生命現(xiàn)象。魯藜在詩歌中跳出自我的小天地,向生命的高度攀登,上升為對生命的尊重、贊賞、關(guān)懷,將所有生命相互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詩人在《星的歌》里將自己比作一顆小小的星,有許多純潔的兄弟姊妹,喜歡他們并熱愛他們,常常在孤獨的時候掛念他們。小星知道,只有和他們在一起的時候,才感到快樂,才感到美麗。小星的光亮和他們的光亮聯(lián)結(jié)在一起,世界就永恒流淌著理想的星河。一顆小星在廣袤的天空微不足道,但它并不孤單,因為它心里裝著許多純潔的兄弟姐妹,眾多的小星圍在一起,繁星點點,夜空也就璀璨起來。只有把個體生命融入到眾多的生命中去,心系“無窮的遠方”“無數(shù)的人們”,和眾多的生命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同呼吸共命運,才能達到群體生命無限壯大的效果。自我的力量是渺小的,個體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類的生命如同“接竹竿”不停地接續(xù)下去,是無窮無盡的。詩人清醒地認識到,只有當個人的生命軌跡納入人類整個生命的滾滾長河中去,才能在有限中抵達無限的可能,才能突破“小我”走向“大我”,才能獲得真正的存在感幸福感,才能實現(xiàn)生命的壯行,才能獲得永恒的“光亮”。
生命意識沿著“我—我”關(guān)系、“我—他(們)”關(guān)系進一步深化,后者在前者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因為個體生命的局限,個體生命只有融入無限的“他者”構(gòu)成的“群體中”,才能超越“我—我”關(guān)系的限制,顯明“我—他(們)”關(guān)系的真諦,達到生命的升華和超越。突破“小我”的牢籠,將個體生命投入“大我”的世界,在“大我”的世界里無私地奉獻和付出,與群體生命達成一片,正如詩人寫道:“生命真正的意義——/因我而讓人們感到幸福?!?《我的座右銘》)詩中流淌著生命的暖意,傳遞著無言的幸福,表現(xiàn)出大愛無疆的力量。詩人體驗生活的不同側(cè)面,自覺加入群體,樹立團結(jié)友愛無私奉獻的高標。魯藜擅長采用第一人稱方式,在“大我”的世界里尋覓喻體作為意象,表現(xiàn)個體生命升華與超越的路徑和方式。有詩為證:“我來自白色的花朵和心靈的火焰/我是熱情的種子/永遠溶化我的生命在一切生命里?!?《雪之歌》)詩人將生命的圣潔、純凈和熱情灌注字里行間,讓無數(shù)生命駐足、觀摩、傾聽,匯入浩浩蕩蕩的生命群體中去,抵達崇高、神圣的生命圣地,在那里備受洗禮以臻涅槃?!堆┲琛犯嬖V人們個體生命升華和超越的最佳出路就在于投入“大我”的世界,投入到“一切生命里”,實現(xiàn)“小生命”與“大生命”的渾乳交融,在“大生命”中發(fā)揮個體生命的創(chuàng)造力,奉獻個體生命的熱血與智慧。毋庸置疑,魯藜的詩歌背后折射出來的是強烈的生命意識,并且這種生命意識是建立在清醒、深邃、貼切的生命觀照與關(guān)懷基礎(chǔ)之上,正如潘知常所言,其“源于生命”“同于生命”“為了生命”。[10]詩人對生命的升華與超越所作的努力,不僅體現(xiàn)在對個體生命價值與意義的追問上,還體現(xiàn)在對群體生命、“大我”的世界的追求中。
當我們的生活愈來愈物質(zhì)化和功利化,生命愈來愈空洞化和單一化,精神愈來愈貧瘠化和矮化,人們開始對生命面臨的一系列的遭遇進行一連串的追問和反思。反過來,又促使人們渴望內(nèi)心的充實與豐富,追求生命之湖的“慷慨大氣”。魯藜蘊含生命意識的詩歌恰好合乎當下人們的精神需求,為人們提供了一種詩意的“活法”。在喧囂的世界里,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日常生活中,生命是用來熱愛的,生命需要奉獻和付出。在此情況下,生命的躍動才讓人感到鮮活、恬適,這種美好的感覺培養(yǎng)了一種幸福觀。這種幸福觀從本質(zhì)上講則來自對生命的熱愛和給予,來自生命與生命之間無私的友善與互助,促使生命回歸生命本身和“初心”。正如魯藜指出:“真正的愛是生命的給予”(《座右銘》),“直到我和泥土埋在一起,我又肥沃了泥土”(《我是蚯蚓》)。生命如詩,生命的升華和超越在這方面得以形象的體現(xiàn)。
魯藜投身革命事業(yè),斗志昂揚意氣風發(fā)行走在革命隊伍中,與廣大革命群眾團結(jié)在一起,共同生活,并肩戰(zhàn)斗,詩人感到充實和快樂。魯藜在《生命在呼喊》里表示,生命躍過生命,一個個向前奔去。偉大的人生,是無窮的開端,是永遠的青春,從有限到無限,從永遠到永遠?;钪褪菫榱藨?zhàn)斗,在斗爭里逝去韶華,剝落了果實,我們不懼一個生命凋零,但要讓千千萬萬的新生命萌芽。青春永遠在閃光,永遠在呼喊。白云飄落,綠草又生。人生的白發(fā),是青春莊嚴的桂冠。永遠消亡的是形色,永遠噴薄的是生命,是未來。讓我們躍進吧。詩中那個稱作個人的“我”變成群體“我們”,單一的生命變成千千萬萬個新的生命。這不僅是“量”變的形式,更是“質(zhì)”變的過程?!傲俊钡拇蠓确e累,必然達到“質(zhì)”的飛躍。個體生命找到攀升和突破的路徑,個體生命只有在群體生命中才能如魚得水,才能無限地傳承下去,才能獲得永恒的價值和意義。
魯藜在詩歌中表現(xiàn)了兩種個體生命的承接方式:縱向方式和橫向方式??v向方式表現(xiàn)為“薪盡火傳”,生命之所以生生不息就在于代代相傳。[11]一個生命即將熄滅,將火種交付活著的生命,這樣,生命就會永續(xù)下去,在有限中達到無限。正如詩人寫道:“到秋天,我就枯萎/我準備火種給嚴寒的世界”(《草》),“雖然我過去沒有幸福/今天,我們開始勞作/播種著幸福給我們的第二代”(《第二代》)。橫向方式則表現(xiàn)為個體生命壯大的途徑:只有融入群體生命才能匯成生命的大江大河。生命的橫向聯(lián)接將個體生命納入群體生命的軌道,團結(jié)起來力量巨大,個體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群體生命中得到有力彰顯。魯藜在詩里形象寫道:“為抵抗那冬天的寒冷/我們是靠得緊緊的?!?《冬夜》)準確而恰切地展示個體生命的橫向傳承方式。個體生命的意義不在于生命個體的安逸和享樂,而在于融入社會的潮流、時代的潮汐和人民群眾的斗爭與創(chuàng)造。事實上,個體生命的兩種承接方式是生命升華和超越的基礎(chǔ),個體生命在“縱向”和“橫向”的承接中進一步發(fā)展,逐漸達到升華和超越的境界。
魯藜追求革命真理,無私奉獻自己。正如他指出的那樣:“詩人將生命的芳醇獻與人間/我將生命的珍釀獻與世界?!?《蜜蜂之歌》)在延安整風運動中,魯藜通過批評和自我批評加深反省自己,認識到個體生命的局限,認識到自己思想上產(chǎn)生的危機,采取當時盛行的政治教育策略,堅持走知識分子與人民群眾相結(jié)合的道路。詩人以腳下普通的泥土入詩,創(chuàng)作了膾炙人口的小詩《泥土》。這首小詩一鳴驚人,其來歷不凡。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深深地影響了魯藜,在此引領(lǐng)下不斷調(diào)整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因此,《泥土》是魯藜徹底告別自己心靈困惑和迷茫的實證,表明個體生命放下清高的身段、開始正視自身的弱點和解剖自己。同時,也宣示不計其數(shù)的革命群眾向往革命真理,向共產(chǎn)主義更高的境界挺進。用“珍珠”和“泥土”二個看似“貌”不驚人“言”不壓眾的意象,形成對比性的涵義,表現(xiàn)生命在轉(zhuǎn)變中應該具有的風范:生命在腳踏實地中貼著泥土生長的姿態(tài),生命在默默奉獻里高揚著集體主義的旗幟。生命告別“個體”走向“群體”,突破“小我”走向“大我”?!赌嗤痢肥莻€體生命達到認識的“制高點”又從那里躍出,突破新的界限[12],為生命的升華與超越設(shè)計了光明的具體路徑。短短四句小詩,思想警策深刻,啟發(fā)深遠,成為勵志自勉的人生格言,引無數(shù)人競折腰,在思想上深受教育,精神上備受鼓舞。堅持真理永不低頭的烈士張志新生前曾把這首小詩抄在筆記本上,詩人周良沛把它作為座右銘,時時刻刻用來告誡、鞭策自己。時至今天,《泥土》依然被數(shù)以萬計的人所銘記和傳頌,依然慰藉著無數(shù)因“漂泊”而找不到“根基”的靈魂,依然源源不斷輸送著生命的正能量,給人以前行的勇氣,以詩化的力量啟發(fā)和引領(lǐng)無數(shù)生命去探索“活著”的意義,亦是魯藜詩歌中的生命意識得以升華和超越的另一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