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拉爾斯(丹麥籍)
“北京城中軸線是古都北京的中心標志,也是世界上現存最長的城市中軸線。我驚嘆中國古人的智慧,感慨今天北京的快速發(fā)展。”
2020年4月13日,跑步從紫禁城旁福佑寺前經過的年輕人
來自美國《National Geographic》的記者Eliza Scidmore女士于1899年到訪北京,她用精彩的文字和20頁的版面從各個角度展現了當時的北京。但有一點一直讓我很好奇,她的文章里竟然沒有一處出現“中軸線”這個詞。
我第一次從丹麥來北京是在1996 年,我跟Eliza Scidmore看到的情景完全不一樣。
雖然我那個時候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中軸線”,但現在回想起來,我基本上是沿著7.8公里長的中軸線游覽了北京。我首先參觀的是中軸線上的紫禁城和景山,但Eliza Scidmore沒有我那么幸運,她當時是沒有辦法進到這些地方的,因為1899年還是清朝統(tǒng)治時期,皇城之內的建筑還沒有對外開放。20多年來,我眼中的北京不斷發(fā)展和變化,最明顯的變化就是不停修建的環(huán)路拉大了北京的直徑。
20年前,我對北京的歷史開始著迷,當時我就發(fā)現,中軸線連接了北京城的當下和歷史,城市不停地發(fā)展,中軸線的范疇也隨之在變。
在我看來,Eliza Scidmore女士1899年訪問的北京更像是一個迷宮,整個北京城是一座由城墻連在一起的巨大建筑。我想,她文中沒有寫到“中軸線”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她根本看不到北京的“脊梁”,只有站在景山上的人才能真正看到它的存在。
對北京中軸線有所了解的人都會知曉,它南起外城永定門,直抵鐘樓的中心點,連著外城、內城、皇城和紫禁城,就像一條脊梁一樣,在北京城的中央一貫到底,北京市諸多建筑物都位于此條軸線上?!爸休S線”這個詞應該是從北京籌備2008年奧運會開始熱起來的。當時在查閱資料后我知道,中軸線的南端永定門在20世紀50年代為了便利交通已被拆除,但在籌備奧運會的過程當中,為體現北京傳承有序的歷史文脈,北京市政府決定重建。當時很多國內外專家認為,永定門是北京歷史文脈中軸線的南端,而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匯集了一半以上的奧運會設施)正位處中軸線的北延長線頂端,不修復永定門,中軸線是不完整的。
Eliza Scidmore沒有直接說到“中軸線”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明清時期“中軸線”并不叫這個名字。我因此特意查考了《清實錄》(全稱《大清歷朝實錄》)。這是清代歷朝的官修編年體史料匯編,里邊提到這條城市“脊梁”時用的是“御道”這個詞,因為這條“御道”本是為皇帝準備的。
拉爾斯設計的與北京傳統(tǒng)文化有關的文創(chuàng)產品
具體是誰先開始用中軸線這個詞?有人說是梁思成,這是因為梁先生很早就開始專門研究北京的城市規(guī)劃,在研究過程當中,他用“中軸線”來稱呼北京的脊梁。中軸線和北京城的規(guī)劃原本是分不開的,但我發(fā)現不只是北京城有中軸線,幾乎所有老北京的四合院也都有中軸線。北京的老一輩兒建房子時首先會定下中軸線。一個四合院的中軸線本身并沒有什么獨特之處,但它可以清楚地明確房子的南北朝向,當時的人喜歡將房子建在正南正北,這樣在炎熱的夏天可以確保有穿堂風透過窗戶,并且可以通過太陽判斷時間。
清朝滅亡后,北京城內的老城墻和城門就陸續(xù)被拆,原來由甕城和城墻聯(lián)絡起來的各個城門突然變成了一座座獨立的建筑,當時加快城市現代化建設則讓這些老建筑更像西方國家的標志性建筑。前門城樓就是典型的代表。
20世紀初新建的北京火車站就在前門城樓旁邊,因無法承載日益增多的客流量,所以當時的北京市政府就決定拆掉前門城樓的甕城,這樣前門的箭樓一下子就變成了一座獨立的建筑。前門新的改造是由一位叫庫爾特·羅克格(Curt Rothkegel)的德國建筑師負責的,他為當時的政府設計了許多標志性建筑,但今天他幾乎被遺忘了。Rothkegel重新設計的前門箭樓變成了當時整個城市現代化的標志,這差不多有點像巴黎的艾菲爾鐵塔。那時的廣告上經常會用前門箭樓做宣傳,今天雖然前門城樓早就失去了這個“標志性”身份,但在中國城市和鄉(xiāng)村的小賣部還能買到當時就開始賣的“大前門”香煙,這是另外一種延續(xù)。
關于北京中軸線的來源說法很多,作為一個“老外”,我也很難分辨清孰對孰錯,但我最喜歡的故事來自元代《析津志》這本書。按照這本書的作者熊夢祥寫的,忽必烈建元大都的時候,想確認元大都是否準確地按一條朝北的中軸線所建,因此他問了元大都的建筑師劉秉忠。劉秉忠指了一棵立在今天天安門城樓外的一棵樹說,“就因為那棵樹”。因為智慧的中國古人定正北方位時,經常會把一棵樹或者一個柱子的影子作為參照物,影子最長的位置會定為正北方向。
如果我們把方方正正的北京城看作是一個“口”字,加上這條中軸線,恰好就是中國的“中”字。北京城中軸線從永定門到鐘鼓樓,全長是7.8公里,是古都北京的中心標志,也是世界上現存最長的城市中軸線。經后人測量,忽必烈當年劃定的北京城中軸線與子午線基本重合,只是在地安門那里向西偏離了子午線200多米。
而這種偏離也并非是中國古代沒有測量儀導致,而是有意為之,因為由此偏斜的中軸線順延270多公里后,就是忽必烈入主中原的國都——元上都,故宮太和殿上的龍椅就端端正正地擺放在中軸線上。中國古代風水學認為,如果把都城和皇宮修建在龍脈上,可以永保社稷平安,因此中國古代皇家的重要建筑也大多對稱地分布在中軸線的東西兩側。忽必烈所確定的這條中軸線數百年來從未改變過,他之所以將都城定在北京,一是由于這個地帶屬于中央,無論是對于當時北方的牽制,還是對于南方的控制都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我驚嘆中國古人的智慧,也感慨今天北京的快速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