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鑫
導語:一種忘我奉獻的精神從歷史照進現(xiàn)實。
六年前,我初當語文教師,雖有一腔熱血,但“仁愛”“奉獻”等只是一些空泛的概念。隨著這幾年教學相長,實踐出真知,我才明白:上天造就一個個獨特的學生,他們的稟賦、個性、興趣……都各不相同,教師想授人以漁、結(jié)出碩果,必須關(guān)愛每個學生。
想真正做到愛每個學生,教師自己首先得有仁愛之心。仁而愛人,才能化而育之。心中有仁愛,才有大胸懷、大氣度、大力量去做一些具體而微、可以稱為奉獻的事情,才能在教學中任勞任怨,扶著、拽著、推著學生向前,引領(lǐng)他們不斷增強自主學習的能力,幫助他們健康茁壯地成長。
這正是“人民教育家”于漪先生對我們這些年輕教師的諄諄教誨。如她所說,師愛,不能只把“仁愛”“奉獻”這些大詞掛在嘴邊,不能只停留在情感層面,而要轉(zhuǎn)化為教育的力量,促使學生自主成長。
理解與尊重,是付出仁愛的基礎?,F(xiàn)今,信息渠道空前通暢,怎樣走進學生的世界,了解他們的學習世界、生活世界、心靈世界,充分發(fā)揚他們自身積極向上的因素呢?
我試過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有一段時間,我把電視劇《我們的法蘭西歲月》推薦給這群少男少女,并在課堂上讓他們登臺演繹周恩來、趙世炎冒險狀告法國陸軍部,為一戰(zhàn)時在法華工進行法庭辯護,替同胞們爭取公平權(quán)益。
令同事和家長們吃驚的是,孩子們不僅興致勃勃地看完了這部電視劇,而且對百年前那群赴法勤工儉學的青年學生的事跡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他們追溯歷史,整理成文。其中一個女孩在作文中寫道:
“‘我相信歷史將會銘記這一天,無論命運將它降臨是多么默默無聞,世界終將認出它是主人……能參與挽救苦難的祖國,能為理想而成為戰(zhàn)士,是我一生所追求的?!脷W中國少年共產(chǎn)黨(后更名為旅歐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在輕微卻堅定的聲音中誕生。
“一切都是那么隱秘而偉大。周恩來起草組織章程,在他與蔡和森等人的宣傳帶領(lǐng)下,組織逐漸壯大。鄧小平靈活、點子多,被組織重點發(fā)展。他負責刻印共青團重要刊物《少年》(后更名為《赤光》),被稱作‘油印博士’。劇中,因與趙世炎相熟,他問:‘趙大哥,你說我們來法蘭西的意義在哪兒?’
“趙世炎想了想,隨后堅定地回答說:‘我來到這個世界上,并不是為了我能活成什么樣,而是為了我能讓大多數(shù)人活成什么樣?!?/p>
“此言點醒鄧小平,我亦如醍醐灌頂。中國青年應擺脫冷氣,去為他人、為中國做點什么??赡苣阒挥袔资旯怅?,而中國會有數(shù)不清的幾十年。”
這個女孩并沒有只喊口號,也沒有停留在理論層面。寫下這篇作文時河南正遇水災,她告訴我她捐了不少零花錢,每天還抽空到微博搜索、求證并轉(zhuǎn)發(fā)災民求助信息……百年前,那群一二十歲的青年學生赴法勤工儉學,深入思考、實踐自己的人生理想,同時為中華民族的未來道路獻身;如今,像她這樣的中學生,也能學習先輩,嘗試“知行合一”“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
教育界有一句流行語:“教育,無非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片云推動另一片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師的工作就像果農(nóng),辛勤耕耘土地,培育一棵棵擁有不同特性的果樹。教育,永遠屬于“慢工出細活”的領(lǐng)域。全世界各種生存方式下的同行們,我們都有著相近的本分——如果我們愿意達成共識,把這些本分稱為“仁愛”與“奉獻”的話。
我始終忘不了剛教書時,一位尊敬的前輩教師這樣對我講:
“大家都在談‘中國教育’,雜音一片。其實‘中國教育’在哪兒呢?那不過是一個抽象概念。只要讓孩子們打開古書,靜心讀一讀《詩經(jīng)》;只要自己熱愛并勤奮努力學習漢語;只要愛孩子們,并彼此相愛……‘中國教育’就不會沒有希望?!币驗槲覀兎顬楸痉值摹叭蕫邸迸c“奉獻”,正借由“中國教育”的通途而代代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