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情報知識》編輯部
一般而言,城市經濟文化發(fā)展被視為場景理論產生的背景條件之一。場景被認為是對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城市和社群最好的描述方式,包括:物理環(huán)境與美學(如建筑、綠化等)綜合作用所產生的整體風格和場景,居住和工作場所及經常出入于其中的人們(包括其人口和社會經濟特征),人們所參加的活動(例如在公園中吹薩克斯或跳舞、在咖啡店喝咖啡、打理公共花園等),以及這些活動所激發(fā)的價值和象征意義(如自我表達、地方真實性、社區(qū)睦鄰性及華麗戲劇性)①Silver D, Silva T, Аdler P, 等. 場景的演化:四種社會發(fā)展模式在場景中的應用[J]. 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75(5):49-65.。人們通過研究場景來揭示地方文化風格、美學特征、文化意涵,及其與地方發(fā)展的互動。
在媒體傳播領域,梅羅維茨賦予“場景”一詞新的內涵。他突破了戈夫曼所理解的教堂、咖啡館、診室等物理地點的空間概念,積極導入了“信息獲取模式”——一種由媒介信息所營造的行為與心理的環(huán)境氛圍。這不是一種空間性的指向,而是一種感覺區(qū)域。斯考伯提出,互聯(lián)網時代的“context”應該是基于移動設備、社交媒體、大數(shù)據(jù)、傳感器和定位系統(tǒng)提供的一種應用技術,以及由此營造的一種在場感②蔡斐.“場景”概念的興起[EB/OL].[2022-06-30].http://m.cssn.cn/sylm/sylm_syzx/201704/t20170422_3495245.htm?ivk_sa=1024320u.。移動互聯(lián)時代,被看作為是一個場景的時代。
社會人類學中,場景更多被作為一種觀察的場域,從中考察和分析社會關系的聯(lián)結,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行動能力等。近年來比較受關注的是“附近”的提出。附近,是指在關注自我和關心世界的宏大敘事這二者之間的一個中間層,例如你所居住的小區(qū)、小區(qū)附近的菜市場、公園、你周遭的鄰居、朋友等,這些作為你日常和身邊的世界真實地存在。在"附近"這個生活場景中,來自不同背景的個人不斷相遇。附近將不同的立場帶入同一視野,從而構成一個視域。在這一視域中,人們可以對現(xiàn)實形成更細致的理解,從而發(fā)展出新的社會關系和行動③項飆,張子約. 作為視域的“附近”[J]. 清華社會學評論,202(21):78-98.。
社交媒體上的“附近”,本來倡導以“本地化生活“分享為出發(fā)點,卻被莫名異化成了套路式的情節(jié)設計、濾鏡重塑下的擺拍,這些“夸張的碎片”無疑與本地化分享的初衷相距甚遠?!案浇钡南?,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同焦慮。
場景,可以作為觀察和敘事的切口和錨定點,通過“建構中間”來重新找回“附近”,在智識上滿足我們的好奇,同時感受我們是以鮮活具體的方式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