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媛, 易婉婉, 史秋園, 呂中偉, 劉 瑾
(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yī)院核醫(yī)學科,上海 200072)
結腸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發(fā)病率居惡性腫瘤的第3位,死亡率居第2位,是全球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1],也是我國發(fā)病率居第2位的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2]。結腸息肉是指從結腸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內的隆起性病變,結腸息肉與結腸癌的發(fā)生、發(fā)展關系密切,是最常見的一種結腸癌前病變[3]。有研究發(fā)現,結腸癌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異常[4-5]。目前關于從結腸息肉發(fā)展到結腸癌過程中患者體內凝血相關參數的變化,鮮有報道。本研究通過比較結腸癌患者和結腸息肉患者血栓彈力圖(thromboelastography,TEG)參數、常規(guī)凝血試驗(conventional coagulation test,CCT)項目、血小板(platelet,PLT)計數的差異和相關性,探討TEG、CCT、PLT計數在評估這2種疾病患者凝血功能狀態(tài)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選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yī)院就診的128例結腸癌患者(結腸癌組),其中男79例、女49例,年齡43~81歲;147例結腸息肉患者(結腸息肉組),其中男85例、女62例,年齡40~80歲;以同期60名體檢健康者為正常對照組,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齡46~78歲。納入標準:(1)經病理學檢查確診為結腸癌或結腸息肉;(2)初次診治,無化療、放療等治療史;(3)行TEG、CCT、PLT計數檢測,病歷信息完整。排除標準:(1)處于現癥感染狀態(tài);(2)有其他惡性腫瘤病史;(3)既往患有血液系統(tǒng)疾病;(4)有輸血、輸PLT和抗凝藥物使用史;(5)合并心、肺、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3個組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yī)院臨床研究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批號為21K155)。
采集所有患者入院次日、正常對照者體檢當日清晨空腹肘靜脈血,分裝于2管枸櫞酸鈉抗凝采血管(1.8 mL/管,用于TEG和CCT檢測)和1管乙二胺四乙酸二鉀抗凝采血管(2 mL,用于血常規(guī)檢測)。在樣本采集2 h內完成檢測。采用重慶陽普公司T-400型血栓彈力圖儀及配套試劑檢測TEG,參數包括凝血反應時間(coagulation reaction time,R)、凝血形成時間(coagulation formation time,K)、血細胞凝塊形成速率(alpha angle,α角)、血栓最大振幅(maximum amplitude,MA)和凝血綜合指數(coagulation index,CI)。采用法國STAGO公司 STAR-R MAX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檢測常規(guī)凝血功能相關指標,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時間(thrombin time,TT)、D-二聚體(D-dimer,DD)和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ib)。采用深圳邁瑞公司BC-6800Plus血液體液細胞分析儀進行PLT計數檢測。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呈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中位數(M)[四分位數(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Kruskal-Wallis檢驗。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線評價各項指標診斷結腸癌患者和結腸息肉患者血液高凝狀態(tài)的效能。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腸癌組與正常對照組各項指標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腸癌組與結腸息肉組MA和PT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他指標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腸息肉組與正常對照組MA和CI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他指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結腸癌組、結腸息肉組和正常對照組TEG、CCT、PLT計數結果比較
結腸癌組TEG異常率為50.78%(65/128),CCT異常率為43.75%(56/128),PLT計數異常率為1.56%(2/128);有86例(67.19%)患者TEG和CCT均異常。結腸息肉組TEG異常率為44.90%(66/147),CCT異常率為19.73%(29/147),PLT計數異常率為2.04%(3/147);有51例(34.69%)患者TEG和CCT均異常。
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R、K、α角、MA、CI、PT、APTT、Fib、TT、DD診斷結腸癌的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340、0.199、0.747、0.708、0.732、0.649、0.235、0.763、0.287、0.807。TEG、CCT和PLT計數評價結腸癌患者血液高凝狀態(tài)的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754、0.863、0.330,見圖1。
圖1 TEG、CCT和PLT計數評價結腸癌患者血液高凝狀態(tài)的ROC曲線
TEG評價結腸癌患者血液高凝狀態(tài)的敏感性、特異性分別為66.0%、73.7%,CCT評價結腸癌患者血液高凝狀態(tài)的敏感性、特異性分別為68.8%、92.3%。
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R、K、α角、MA、CI、PT、APTT、Fib、TT、DD診斷結腸息肉的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553、0.350、0.639、0.702、0.674、0.540、0.331、0.575、0.507、0.515。TEG、CCT和PLT計數評價結腸息肉患者血液高凝狀態(tài)的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726、0.675、0.391,見圖2。
圖2 TEG、CCT和PLT計數評價結腸息肉患者血液高凝狀態(tài)的ROC曲線
TEG評價結腸息肉患者血液高凝狀態(tài)的敏感性、特異性分別為70.3%、61.5%,CCT評價結腸息肉患者血液高凝狀態(tài)的敏感性、特異性分別為67.6%、64.1%。
近年來,結腸癌在我國呈高發(fā)態(tài)勢,新發(fā)和死亡病例約占全球同期結腸癌病例的30%[6]。結腸息肉分為多種病理類型,其中腺瘤性息肉是臨床最常見的病理類型,已被公認為結腸癌的癌前病變,早期檢出并及時治療結腸息肉可明顯減少結腸癌的發(fā)生[7]。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與血液高凝狀態(tài)有直接關系,患者的凝血系統(tǒng)隨腫瘤生長而變化[8]。本研究分析了結腸癌和結腸息肉患者凝血相關指標的差異,以期為臨床提供具有前瞻性,且可以用于監(jiān)測患者高凝狀態(tài)的指標,為臨床診療提供參考。
腫瘤導致患者發(fā)生血栓的概率較高[9],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1)癌細胞一般通過分泌組織因子、癌癥促凝物質和乙酰肝素酶等促凝物質激活凝血系統(tǒng);(2)癌細胞會激活宿主血細胞(PLT、白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的促凝潛能,產生帶有組織因子的促凝微粒,并釋放細胞因子,導致腫瘤微環(huán)境局部高凝;(3)抗凝/纖溶系統(tǒng)失衡;(4)腫瘤的存在會壓迫或破壞血管壁,使血管內皮細胞受損,釋放組織因子;(5)癌細胞的特定基因型可能直接或通過改變腫瘤環(huán)境影響凝血系統(tǒng)[9-10]。有隨訪研究結果顯示,結腸息肉的惡性病變一般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7]。相關研究已證實結腸癌患者存在凝血系統(tǒng)異常,那么結腸息肉作為一種癌前病變,患者凝血指標是否有異常表現,需要深入研究。
CCT檢測樣本為血漿,不含血細胞,各項指標只能反映凝血過程中的一些片段信息,無法反映患者整體凝血狀況[11]。TEG是通過少量全血體外模擬記錄血管內凝血開始、血凝塊形成和纖溶的動態(tài)過程,可以全面評估凝血狀態(tài)?;颊逷LT計數與血液凝固初期產生的血凝塊的大小和強度有關,也是評估血栓形成的重要指標。
本研究結果顯示,結腸息肉患者常規(guī)血凝指標均無明顯變化,但與正常對照者比較,TEG參數中的MA和CI顯著升高,提示血液系統(tǒng)有高凝改變;而當疾病進展到結腸癌時,凝血相關指標均有明顯改變,提示血液系統(tǒng)呈明顯高凝狀態(tài),與相關研究結果[12]一致。MA是纖維蛋白和PLT通過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結合的結果,反映血凝塊的最大強度或硬度,以及血凝塊形成的穩(wěn)定性;與正常對照者比較,結腸息肉患者PLT計數和Fib均無明顯變化,推測可能患者體內PLT大量被激活,活化的PLT具有極強的黏附聚集能力,與纖維蛋白組成纖維-PLT網狀結構,引起腫瘤微環(huán)境的高凝狀態(tài)。CI是對凝血過程進行綜合評價的指標,增高提示高凝狀態(tài),降低提示低凝狀態(tài)。有研究發(fā)現,血液高凝狀態(tài)和靜脈血栓會促使腫瘤細胞的生長、侵襲、遠隔轉移[13]。為此,建議對血液檢測結果提示存在高凝狀態(tài)的結腸息肉患者,應及時給予監(jiān)測干預,這樣有助于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和侵襲,并能有效預防血栓的發(fā)生。
本研究ROC曲線結果顯示,PLT計數評價結腸癌和結腸息肉患者血液高凝狀態(tài)的曲線下面積較小,提示PLT計數不適用于結腸癌和結腸息肉患者體內高凝狀態(tài)的評估;CCT和TEG評價結腸癌患者血液高凝狀態(tài)的曲線下面積均>0.70,其中CCT更優(yōu),曲線下面積為0.863,敏感性為68.8%,特異性為92.3%;對于結腸息肉患者,TEG診斷其血液高凝狀態(tài)的曲線下面積為0.726,敏感性為70.3%,特異性為61.5%,略優(yōu)于TEG(曲線下面積為0.675),與相關研究結論[14-15]相符。提示在對結腸癌和結腸息肉患者凝血功能的評估中,TEG、CCT均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不能相互取代。
綜上所述,TEG較常規(guī)凝血功能檢測能更早地發(fā)現結腸疾病患者的凝血異常,結腸息肉患者血凝塊形成強度有所增加,表現出高凝狀態(tài)。結腸癌患者血液多個凝血指標均有明顯異常,提示顯著高凝狀態(tài),極易發(fā)生血栓。
本研究將結腸息肉這一癌前病變與結腸癌一并進行分析,探討了疾病發(fā)生過程中患者凝血相關指標的變化,建議對凝血指標異常的結腸息肉患者進行隨訪。本研究的不足之處是屬于單中心的小樣本研究,未對不同病理特征和結腸息肉類型結腸癌患者分組進行分析,結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后期將擴大樣本量,并增加患者長期隨訪數據,更充分地探討TEG和CCTs在臨床中的前瞻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