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qū)東洲國際學校 殷海軍
設問的技巧有很多,教師要結合不同的課型、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學生對象,巧妙合理地設計問題,讓問題一方面服務于課堂教學任務的達成,另一方面服務于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還要服務于學生參與度、思維度的提升。最終,教師在長期有效的科學設問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科素養(yǎng)。本文結合初中物理的實例,淺談如何將設問科學應用到教學中,以全面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
1.依托實驗情境設問。初中物理是以實驗為主要研究手段的自然科學,在初中物理的學習過程中,有很多的教學重點、難點都是需要通過實驗來突破的,也有很多知識與規(guī)律需要通過實驗來幫助學生建構。為此,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將實驗和問題融合在一起。比如,在大氣壓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感受大氣壓的存在,可以采用如圖1所示的覆杯實驗進行設問。
如圖1甲所示,先用一只手托住紙片,提問學生:手離開后紙片會不會掉下來?然后再松開手,發(fā)現(xiàn)紙片并沒有掉下去,形成認知沖突,再提問學生紙片沒有掉下去,說明紙片受到哪個方向的力?這個力的施力物體是誰?如果把杯子轉到如圖1乙所示,紙片會不會掉下去?再次進行實驗展示,提問此時紙片沒有掉下去又是為什么?紙片受到哪個方向的力,這個力的施力物體又是誰?
圖1
這樣的導入方式將設問和實驗融合在一起,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啟發(fā)了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
2.依托學生困惑設問。在習題講評課、復習課中,課前教師就已經知道學生的困惑有哪些,上課的重點就是突破學生的思維盲區(qū),真正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困惑。此時,教師需要科學地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維的生長。以例1的浮力類壓軸題的講評為例,教師可采用設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
例1:圓柱形容器中裝有適量的水,將一只裝有配重的薄壁長燒杯放入圓柱形容器的水中,燒杯靜止時容器中水的深度H1為20cm,如圖2甲所示。將金屬塊A吊在燒杯底部,燒杯靜止時露出水面的高度h1為5cm,容器中水的深度H2為35cm,如圖2乙所示。將金屬塊A放在燒杯中,燒杯靜止時露出水面的高度h2為1cm,如圖2丙所示。已知圓柱形容器底面積為燒杯底面積的2倍。則金屬塊A的密度為_____kg/m3。
圖2
問題:要求金屬塊A的密度,我們需要求什么物理量?通過圖2中甲圖和乙圖的對比,這兩圖的差異是什么?可以求出哪些物理量?通過圖2中乙圖和丙圖的對比,這兩圖的差異是什么?又可以求出哪些物理量?這些物理量的求出對求金屬塊A的密度有什么幫助?
導入環(huán)節(jié)的設問旨在讓學生用最快的速度投入到課堂學習之中,內在的求知欲和外在的學習興趣同步推進。
1.分層設問,滿足各層需求。課堂中拋出的問題要兼顧各個層面學生的需求,啟發(fā)每位學生的思維參與。比如在聲現(xiàn)象內容的教學過程中,為了啟發(fā)學生對聲音能在液體中傳播的思考,我們對學生進行設問。
問題:你能舉一些聲音能在液體中傳播的例子嗎?看看哪位同學想得又多又準?
這個問題是開放性的,能有效調動學生的思維,確保每個學生都愿意參與問題的思考。
2.分層設問,啟發(fā)循序漸進。有些問題的思考需要分成若干個環(huán)節(jié),以此降低問題的難度和思維度,通過多環(huán)節(jié)引導基礎薄弱的學生進行思考,滿足隱性分層的效果。比如在大氣壓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給學生演示“瓶吞蛋”實驗時,可將實驗的細節(jié)分解成若干個問題來提問學生,讓分層設問真正引導學生激活思維。
問題:瓶子中加入熱水,里面的空氣將變稀薄還是變濃稠?這樣會導致里面的壓強變大還是變???此時外面的壓強有沒有變化?這時外面的壓強和瓶內的壓強哪個更大?這樣形成的壓強差就會產生一個向哪的壓力?最終雞蛋就會向哪運動?
在教學過程中,分層是基于實際學情而定的,一方面教師要結合自己所教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提前預設好分層的問題,另一方面是基于課堂的生成而定,這就需要教師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課堂機智,結合學生的學情現(xiàn)場生成設問,啟發(fā)學生的思考,以此滿足班級大部分學生的學習需求。
1.進階設問,突破元認知的難點。在物理學習過程中,有很多元認知是學生很難理解或者突破的,這些是概念本身的抽象性決定的。比如有的教師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讓學生背誦密度的概念、公式、單位及其計算方式,但是學生對密度是物質的物理屬性并不能真正地理解,也不能理解密度為什么不隨物體的質量改變而改變。為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進階設問來達成學生認知誤區(qū)的突破。比如,筆者就采用以下進階式的設問來幫助學生突破。
問題1: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同種物質的物體,它們各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什么關系?不同物質的物體,它們各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什么關系?
問題2:由此可見,如果物體A和物體B,它們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同的話,那它們是不是同種物質?
問題3:由此可見,下次我們要區(qū)分兩物體是否是同種物質組成,我們可以通過測量它們哪些物理量來區(qū)分?
問題4:由此可見,運用物體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來區(qū)分物質的種類,也就說明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有特殊的意義,也就是可以用來區(qū)分物質的什么?
在這樣的設問推進下,學生對密度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就會很清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也會更加牢固。
2.進階設問,突破前概念的矛盾。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有很多前概念在學生的認識中已經根深蒂固,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該如何引導學生對前概念進行糾正至關重要,而如何糾正將會決定學生對這一概念是否能真正理解。比如,平面鏡成像規(guī)律的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有這么一個前概念的認識,那就是照鏡子時,人離平面鏡越遠,感覺看到的成像就越小,這個前概念與平面鏡成等大的像相矛盾。為此,筆者采用下面的問題幫助學生來完成糾正。
問題1:同學們,你們看遠去的物體時,你感覺這個物體在變大還是變?。?/p>
問題2:這個物體真的變小了?
問題3:那是什么原因感覺遠去的物體會變小呢?(通過作圖介紹視角,讓學生感覺變小是因為視角變小,而不是物體變?。?/p>
問題4:我們用等效替代法再做一下平面鏡成像規(guī)律的探究,如果將物體遠離,我們看看它的像是否變???(實驗發(fā)現(xiàn)沒有變小,由此可知,我們感覺到的物體成像的變小也是視角變小,而非物體成像真正變小。)
問題和實驗相融合,在實驗和作圖的鋪墊下,讓前概念的認知誤區(qū)完全突破,此處進階設問的推進,實現(xiàn)了教學難點的巧妙突破。
總之,問題是思維的起點,也是思維的航標燈,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價值和學生的需求,用我們的專業(yè)智慧激活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的真正理解知識,引導學生的思維生長,讓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有效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