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書
詩人多多的《阿姆斯特丹的河流》,我讀了好多遍,時間跨度好幾年,而后某天突然發(fā)現(xiàn),其中我最喜歡的那句“我家樹上的柿子”,不是柿子,而是桔子!這個發(fā)現(xiàn)和詩中的“突然”來得同樣突然,驚慌之下,連忙求證,所有版本都是桔子。
為什么我會把“桔子”看成“柿子”?原因也很簡單,我知道多多是北方人,他早期的詩中經(jīng)常寫到麥地、大雪、棉田、梨樹、柿子林,他以天賦直覺寫出的很多句子,每次都能深深地將我擊中。“我家樹上的柿子”在秋風(fēng)中晃動,這在我是想當(dāng)然的,再說北方也沒有桔子樹啊。
那么,多多是有意選用了“桔子”,也許因為“桔子”這個詞的發(fā)音,以及桔子本身有更多的亮光。詩歌不需要忠于事實,只需要召喚想象力。像變魔法那樣,柿子瞬間變成桔子,以全新的眼光,我把整首詩再讀幾遍,接著有了更多的發(fā)現(xiàn)。
比如“十一月入夜的城市”,這句也不像看上去那么想當(dāng)然,即十一月入夜的城市,有沒有可能還沒到十一月,而是入夜驟降的寒冷,使詩人感覺像十一月?也就是說,十一月并非實指月份,而是作為一種季節(jié)感覺進(jìn)入夜晚。
阿姆斯特丹是一個運(yùn)河縱橫的城市,和中西歐很多城市一樣,每年夏天都有音樂節(jié),全城狂歡,入秋漸告消歇。夜晚寒冷而寂靜,像一座空城,“唯有阿姆斯特丹的河流”。
猝不及防,“我家樹上的桔子/在秋風(fēng)中晃動”,這個畫面驟爾空降,與“突然”共時。畫面來自記憶,但并不屬于過去,而是鮮活地正在發(fā)生。
這首詩通常被理解為一個漂泊者對祖國的思念,但實質(zhì)上遠(yuǎn)不止如此。如果只是思念,詩人完全可以順著桔子晃動的畫面回憶下去,然而我們看到的是詩人竭力想要制止它。接連幾個“也沒有用”,欲罷不能,“也”字可見這不是第一次了,思念又能怎樣?
一種鴿灰色的、鐵屑的晦暗,一種沒有了男孩子的街道的荒涼,這是詩人在回憶中看到的。秋雨過后,那爬滿蝸牛的屋頂,那屋頂就重重地壓在“我的祖國”之上。這兩行詩在視覺上非常震撼。
最后單獨(dú)一行:“從阿姆斯特丹的河上,緩緩駛過……”感覺是遙遠(yuǎn)的,我和祖國之間的距離,就像這兩節(jié)詩之間隔出的空白,我在這里,祖國在那里,究竟是什么將我們阻隔?我想這是詩人的難言之隱,他也在邀請每一個漢語讀者自己去沉思。詩句從字面上講,似乎祖國像一艘載重的船,從河上緩緩駛過,但這個畫面只是幻覺,或曰詩人賦予祖國以想象中的流動,留下一串無聲的漣漪。
霜后紀(jì)園中草木十二絕·其一
南宋·范成大
清霜染柿葉,荒園有佳趣。
留連伴歲晚,莫作流紅去。
美麗的錯誤之后,我們讀回柿子樹,先來讀這首寫柿葉的詩。
范成大的田園詩新鮮有趣,那些詩可以說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從他退居鄉(xiāng)間的悠長歲月中生長出來的,于今讀之,仍能切身感到陽光、草木、泥土和鄉(xiāng)民的質(zhì)樸氣息。
我們選讀過的《四時田園雜興》組詩,共六十首,分詠四季(春日之中又分出晚春),天象草木,節(jié)令物候,風(fēng)土民俗,四時農(nóng)事,紛紛躍然紙上。若閑逛式偶拈一首,如觀畫家橫披,亦足賞心流連;若合而覽之,則如展開南宋蘇州鄉(xiāng)間生活長卷,更可發(fā)思古之幽情。
范成大在鄉(xiāng)間住了十年,身心輕安,詩興遄發(fā),似乎遍地都是詩,一草一木都有寫不完的詩?!端蠹o(jì)園中草木十二絕》,組詩規(guī)模亦不小,所選這首寫的是柿子樹,僅一兩筆,略加點染,烘托出荒園佳趣。
那園子應(yīng)該不小,園中有牡丹,酴醾,棠梨,葵,桃,芭蕉,柿子,等等。春時旖旎,霜后荒寂,然亦別具蕭散之美。且看園中這棵柿子樹,“清霜染柿葉,荒園有佳趣?!鼻锓种?,柿葉變黃,漸冷漸紅,若遇霜降,枝頭更艷。一樹紅葉,灼灼于清冷的荒園,不止佳趣,更長精神。
詩人激賞之,愛惜之,挽留之?!傲暨B伴歲晚,莫作流紅去”,歲之將暮,請再多停幾日,暫伴留連,且莫匆匆作流紅去。
詠紅柿子
唐·劉禹錫
曉連星影出,晚帶日光懸。
本因遺采掇,翻自保天年。
柿葉凋落稀疏,甚至葉子落光,剩下一樹火紅的柿子,小燈籠似的掛在枝上,秋冬陽光中,更覺明朗喜慶。
詠紅柿子,燈籠的比喻還不夠,需得更微妙傳神之筆,以攝柿子之魂。劉禹錫的觀察視角就很獨(dú)特,“曉連星影出,晚帶日光懸?!彼x取清曉和傍晚兩個靜謐柔和的時間點。天色微明,星影將隱,曙色朦朧,紅柿子悄然亮起;向晚時分,暮色初臨,昏暗晦昧,紅柿子猶帶余暉。一早一晚,一出一懸,詩人沒有明說,但他捕捉到的正是紅柿子的光,是不是很像一盞燈?
“本因遺采掇,翻自保天年?!睆暮髢删鋪砜?,詩人詠的是遺留在枝頭的柿子,或是被人忘記了采掇,或是原本就無人采掇。對于柿子來說,因未被采掇,反而得以保其天年,久久地留在枝頭,直至自己掉落。
我喜歡這首詩的模糊性。不知柿子樹長在哪里,是家院里,還是山里?亦不知樹上有幾多柿子,是一兩顆,還是許多顆?所幸找不到有關(guān)這首詩的“背景知識”,不知所以為美,不知所以調(diào)動我們的想象力。
你盡可代入自己想到的畫面,還可以隨意變幻,讓柿子樹長在你想要的地方,枝上帶幾片斑斕的紅葉也行。我想起老家的柿子樹,有那么兩三年,父母都去城里住了,家門緊鎖,門前兩株柿子樹結(jié)了很多柿子,無人采掇,自生自落。我的父母沒讀過《莊子》,也不會想到無用之用,柿子熟了,他們卻不在家,唯有傷感嘆息一番。
老家的柿子樹并不認(rèn)識我,那是蓋了新房之后才栽種的,我的家園記憶仍舊是老房子,仍舊是院子里的四棵梧桐樹。我小時候沒見過柿子樹,只知道南山有柿子。
每年秋收剛過,村里就有人去南山馱柿子。三五青壯相約,早早吃罷飯,騎上自行車,后座左右架兩個筐子,布袋里裝幾個饃,一行人就出發(fā)了。南山在什么地方,柿子樹長什么樣,我那時全不知道,只知道南山在南邊,雨霽后隱約呈現(xiàn)在天邊一抹黛青,柿子樹想必很美,長在那么遠(yuǎn)的山里??此麄?nèi)ヱW柿子,我心里很羨慕,感覺浪漫極了,自恨不是男人,要不長大一點我也要去馱柿子。
馱柿子來回得一天,清早出門,抵暮而歸。聽見馱柿子的人回來了,四鄰大人小孩都去看,雖不是給自家的,然而看著筐里的柿子,聽他講一路上所見所聞,各人都沾得一份歡喜。
柿子剛馱回來是青的,澀得不可入口,需在鋪有干麥草的蒲籃中放一段日子,待其變黃熟軟后才能吃。如果心急,可用催熟之法,將青柿放在溫?zé)岬乃薪?,每天換幾次水,兩三天后,柿子就能變軟,澀味盡除,味道香甜。此法吾人鮮有用者,一則熱水不易持續(xù)供給,二則如此催熟后的柿子,放不了幾天就得吃完,兩大筐柿子怎能那么快就吃完?
記得父親也去馱過兩回柿子。盛放青柿的蒲籃就擱在床底下,我每天去看,拿起來捏了又捏,柿子就是不紅,終于懶得再看,等到差不多忘卻的時候,柿子自己紅了,然而吃過三四個也就覺得膩了。
后來村里都蓋了新房,從前的桐樹槐樹榆樹等,這些身材高大的樹木消失殆盡,換成了更具景觀性又不占多大空間的花果樹,柿子樹忽然家家栽種,我家門前就有兩棵,每年柿子多到發(fā)愁,吃不了又扔不得,曬成柿餅逐年累積。
以前怎么就不知道自家種一棵柿子樹呢?大概也是習(xí)慣使然,祖輩無此習(xí)慣,子孫因循守舊,而后某家率先種了一棵,大家看著好看,繼而紛紛仿效起來,于是柿子樹便走進(jìn)了千家萬戶。
我家門前的柿子樹,樹本身不成風(fēng)景,一樹紅柿子美則美矣,然而仍不及我小時想象中的南山,更不及看村人結(jié)伴騎車去馱柿子的那種歡喜。
(源自“新京報書評周刊”,陳蕊薦稿)責(zé)編: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