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冬 吳敬波
西南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腫瘤科(四川 瀘州 646000)
肺癌為常見惡性腫瘤,死亡率占各惡性腫瘤死亡原因第一位,嚴重威脅人們生命健康[1]。此病起源與支氣管粘膜上皮,也成為支氣癌,發(fā)病率近50年來為逐漸增高的趨勢,男性腫瘤發(fā)病率第一,40歲為此病高發(fā)年齡階段[2-3]。而由于肺部血液循環(huán)旺盛,肺癌患者極易出現遠處轉移的情況,其中最為常見的是腦轉移,存在肺癌腦轉移瘤病灶患者會出現相應的臨床癥狀比如頭暈、頭痛、視力障礙、相應腦功能區(qū)障礙[4]。在臨床檢查中多依靠患者病史以及影像學檢查初步了解轉移瘤情況,從而為患者治療方案選擇提高參考,故不同類型的肺癌腦轉移瘤患治療方式也存在一定差異,因此,了解不同類型肺癌腦轉移瘤病灶影像學表現,可為臨床診斷提供相關資料。本文旨在分析不同類型肺癌腦轉移瘤病灶MSCT圖像特征,現報道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收集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67例肺癌腦轉移瘤患者,其中男43例,女24例,年齡35~75歲,平均年齡為(51.23±15.74)歲。根據病理學進行分類:34例為腺癌,21例為鱗癌,腺鱗癌8例,大細胞癌2例,小細胞癌2例。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臨床資料、影像學資料完整;均符經病理檢查確診為原發(fā)性肺癌;患者均知曉并同意本次研究;檢查前均未進行轉移瘤相關治療。排除標準:有嚴重心、肝、腎等重要器官衰竭者;碘試劑過敏者;依從性較差者;臨床資料不完整者;存在其他肺部疾病。
1.2 MSCT檢查患者體位:選擇仰臥位。檢查前排除金屬異物,患者深呼吸、深吸氣后行屏氣。應用西門子64排多層螺旋CT進行掃描,掃描參數:管電壓120kV,管電流150mA,掃描層厚及層距均為5mm,螺距為0.932;肺窗:窗寬為1500HU,窗位為-700HU,而縱膈窗的窗寬為300HU,窗位為35HU。掃描范圍全肺。在平掃完成后,經肘部靜脈高壓注射器注入80mL碘海醇進行強化掃描。掃描后,利用CT后處理工作站重建患者軸向掃描圖像的冠狀和矢狀圖像,并將圖像數據傳輸到PACS系統(tǒng),由專家對掃描圖像進行讀取、分析和診斷。
1.3 觀察指標分析MSCT圖像,如不同病理類型肺癌腦轉移瘤病灶在患者腦內分布、數目、位置、強化特點、瘤周圍水腫、病灶與周圍臨近組織關系等情況。腫瘤周圍水腫情況:無:患者病灶周圍無水腫情況;輕度:患者病灶水腫不超過病灶最大直徑50%;中度:患者水腫程度超過病灶最大直徑50%,但不超過其最大直徑;重度:患者病灶周圍水腫情況完全超過病灶最大直徑。多發(fā)病灶根據病灶水腫情況最嚴重一處計算。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本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平均數±標準差(±s)描述;計數資料通過率或構成比表示,并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不同類型肺癌腦轉移瘤MSCT圖像分析
2.1.1 肺腺癌腦轉移瘤MSCT表現 34例患者共檢出轉移病灶78處,轉移部位為頂葉者最多,占80.76%(63/78),其中23例為多發(fā)病灶,11例為單發(fā);28例表現為結節(jié)性強化,4例為環(huán)形強化,不強化以及混合強化各1例;所有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水腫,其中重度水腫18例,中度水腫13例,輕度水腫3例。
2.1.2 肺鱗癌腦轉移瘤MSCT表現 21例患者共檢出病灶轉移病灶33處,轉移部位21處為頂葉,7處為額葉,5例為枕葉;多發(fā)病灶6例,單發(fā)病灶15例;2例表現為結節(jié)性強化,17例為環(huán)形強化,不強化2例;所有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水腫,其中重度水腫12例,中度水腫7例,輕度水腫2例。
2.1.3 肺腺鱗癌腦轉移瘤MSCT表現 8例患者共檢出病灶轉移病灶13處,轉移部位8處為頂葉,3處為額葉,2例為枕葉;多發(fā)病灶8例,單發(fā)病灶5例;2例表現為結節(jié)性強化,3例為環(huán)形強化,不強化2例,混合性強化9例;所有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水腫,其中重度水腫7例,中度水腫4例,輕度水腫2例。
2.1.4 小細胞肺癌腦轉移瘤MSCT表現 2例患者共檢出病灶轉移病灶4處,轉移部位均為頂葉;多發(fā)病灶15例,單發(fā)病灶1例;1例表現為結節(jié)性強化,2例均為環(huán)形強化;其中重度水腫1例,中度水腫1例,無輕度水腫。
2.1.5 大細胞癌腦轉移瘤MSCT表現 2例患者共檢出病灶轉移病灶2處,轉移部位2處為頂葉;均為單發(fā)病灶6例;均為環(huán)形強化;均為中度水腫。
2.2 典型病例見圖1~圖5。
患者,男,50歲,MSCT檢查:雙側小腦半球、左側額葉及枕葉可見結節(jié)狀及團塊狀稍高密度影(圖1~圖5),影像診斷:肺腺癌術后,顱內多發(fā)轉移。
腦轉移瘤是多見的顱內惡性腫瘤,在顱腦腫瘤中占10%左右,15~30%存在惡性腫瘤的患者會出顱內轉移,此類患者常會出現頭痛、精神異常、癲癇等臨床表現[5-6]。轉移瘤常發(fā)生與顳頂枕交界區(qū)(大腦中動脈供應),此外小腦也是顱內轉移瘤常發(fā)生的部位。據臨床研究而得知,肺癌最易發(fā)生腦轉移,尤其是男性,多數患者常在出現相關表現后檢出[7]。
目前影像學診斷為肺癌腦轉移最佳的診斷方法,MSCT為臨床腦部檢查中常使用手段,臨床普及率高,且相對于傳統(tǒng)CT檢查來說MSCT檢查速度快,圖像分辨率高,可有效反應出現患者病灶基本情況,可為患者鑒別診斷提供參考[8-9]。MSCT檢查是通過不同厚度/密度的物質對X線吸收程度來達到成像的目前,可對患者病灶進行斷層掃描,在使用儀器配套軟件后期圖像處理功能獲得病灶各個斷層的圖像,有利于臨床醫(yī)生對患者圖像進行后期進行多平面重組、容積再現等處理,方便臨床醫(yī)生對患者病灶進行定位、定量、定性等全方位觀察,使臨床診斷所獲取信息更全面[10]。通過以往對肺癌腦轉移瘤研究可知,由于癌栓和癌細胞易在腦動脈終末分支處停留,其轉移部位超過70%發(fā)生于患者幕上腦實質內,在皮層或其下方的淺表位置更多見[11]。在本研究中發(fā)現,不論哪種類型肺癌其出現腦轉移瘤時,病灶部位均在大腦中動脈終末分支處多見,以頂葉最多,其次為額葉、枕葉[12]。有研究提出腫瘤周圍水腫程度和腫瘤分化存在聯系,腫瘤分化程度越低,其出現水腫的情況就會越嚴重,在本研究中,轉移病灶周圍水腫情況和不同肺癌不同病理類型無明顯關系,不同病理類型的肺癌在腦轉移灶周圍有相似的水腫模式[13]。
轉移瘤病灶呈多發(fā)單發(fā)兩種,在本研究中發(fā)現肺腺癌、鱗癌的區(qū)別在與病灶發(fā)生數目情況,肺腺癌中67.64%為多發(fā)病灶,肺鱗癌則71.41%為單發(fā)病灶。小細胞癌和腺癌強化情況均與結節(jié)性強化為主,所占比分別為100.00%,82.35%,鱗癌則多為環(huán)形強化。分析不同肺癌之間生活活性存在相關性,肺腺癌多為小支氣管癌變,多呈周圍型,具有活躍的生物活性,常會對周圍組織、血管進行侵犯。肺鱗狀細胞癌多見于肺段以上的支氣管,多為中央型,生物活性、惡性程度低,大部分是腔內生長,對周圍組織侵犯少。而在以往文獻研究中表明,腫瘤血供、細胞學 特征、病程是決定其影像學表現的主要因素[14]。而腫瘤的強化程度與腫瘤的血供和血腦屏障完善情況密切相關,本研究中轉移病灶以結節(jié)狀和環(huán)狀強化為主,與腫瘤血管生成和毛細血管腦血屏障缺乏有關,導致造影劑在腫瘤內積累,病灶呈高密度;若腫瘤內部組織呈壞死、液化等情況,則顯示環(huán)形強化[15]。
綜上所述,不同類型肺癌腦轉移瘤病灶數目、強化形式CT影像表現存在差異,通過分析影像學表現查可為臨床鑒別診斷提供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