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榮娥
(尤溪縣總醫(yī)院病理科,福建 尤溪 365100)
上消化道癌癥在臨床中具有較高發(fā)病率,成為危害人體健康的主要風險因素,并且疾病發(fā)病率具有逐年升高的趨勢,發(fā)病年齡低齡化[1]。針對該病應做到早期診斷與治療,使得疾病影響降低,為患者健康提供支持。術前活檢是診斷上消化道早期癌的有效方式,通過組織相關檢查能夠了解早期病變狀況,為疾病治療提供參考。隨著內鏡診斷技術發(fā)展,將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應用在疾病早期診斷與治療中,并做好術后病理診斷。相關術式具有操作時間短、結果可靠的優(yōu)勢,無須根據消化道結構進行調整,在直徑不超過2 cm病灶的診斷中發(fā)揮良好作用。本文研究疑似上消化道早期癌的診斷結果準確率,觀察術前活檢、術后病理的診斷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回顧性研究選擇的數據為我院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消化內科收治的80例疑似上消化道早期癌患者;研究經過醫(yī)院倫理管理委員會批準,家屬與患者本人同意。
納入標準:符合《消化系統(tǒng)腫瘤病理學和遺傳學》(2019年版)中關于胃腸道早期癌診斷標準;患者接受超聲內鏡、CT平掃、術前活檢;經過術后病理確診;術前配合完成血液常規(guī)檢查。排除標準: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患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合并精神障礙疾?。谎芯恐型疽騻€人原因退出者。
患者一般資料如下: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 20例,年齡35~75歲,平均年齡(50.34±2.45)歲,患病史1~5年,平均病史(3.27±1.36)年。
1.2 方法
術前活檢方法:活檢前,要求患者檢查前12 h禁水、禁食,在內鏡的協(xié)助下,了解上消化道早期病灶位置信息。在具體診斷過程中,應首先使用濃度為1%的鹽酸利多卡因,對患者采取局部麻醉方案,并經過內鏡分析病變組織的具體情況,完成對病灶位置信息的確認,并使用Dual刀對病灶邊緣部分進行標記處理,隨后利用Dual刀切除小部分病灶組織,使得組織完全剝離。最后使用活檢鉗,與黏膜呈45°取出病灶組織,完成對病灶部分的術前活檢。
活檢術后病理分析:活檢標本取出后,使用甲醛進行固定。應根據病灶大體性狀選擇取材方式。根據《消化系統(tǒng)腫瘤病理學和遺傳學》(2019年版)對病灶進行全部取材[2]。取材步驟完成后,相關人員應選擇濃度指標在4%的多聚甲醛,完成對標本的固定,進行脫水、石蠟包埋、切片,并使用蘇木精-伊紅染色處理,最后在顯微鏡下觀察,對病理形態(tài)學改變進行觀察,了解具體病變性質及程度。
1.3 觀察指標 比較術前活檢與術后病理診斷結果是否具有一致性,計算一致率,具體診斷項目包括低級別上皮內瘤變與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比較不同診斷方式檢出結果,統(tǒng)計疑似上消化道早期癌疾病檢出診斷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以SPSS20.0版本對資料進行錄入,計數資料[n(%)]表示,χ2檢驗數,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術前活檢與術后病理檢查診斷一致率說明 術前活檢與術后病理診斷對比中,發(fā)現(xiàn)食管病變30例,其中輕判3例,重判4例,檢查結果符合率為76.67%;共計檢查出食管-賁門交界處病變28例,其中輕判3例,重判5例,檢查結果符合率為71.43%;共計檢查出22例胃部病變,其中輕判2例,重判4例,符合率為72.73%。見表1。2.2 兩組術前活檢與術后病理檢查診斷病灶病變程度的準確率 術前活檢與術后病理在上消化道黏膜低級別上皮內瘤變、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檢出率存在差異(P<0.05)。見表2。
表1 術前活檢與術后病理檢查診斷一致率說明[n(%)]
表2 兩組術前活檢與術后病理檢查診斷病灶分化程度準確率
上消化道早期癌具有較高發(fā)病率,并且發(fā)病人群呈現(xiàn)出低齡化趨勢。針對本病采取有效診斷措施,并及時做好早期干預,能夠提高患者生存率,延緩疾病進程??紤]到不同診斷方式對上消化道早期癌診斷效果存在差異,因此需要對診斷技術進行深入分析,關注診斷準確率、一致率指標變化?,F(xiàn)階段,臨床對上消化道早期癌的診斷方式較多,常用的診斷方式主要是CT或內鏡檢查。其中CT檢查能夠對病灶進行臟器整體及其他相關部位的診斷分析,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胃腸道惡性病變,但是無法完成病理分型,對病灶性質進行診斷。此外也無法對病變程度進行準確評估,無法作為上消化道早期癌變的最終確診依據。鑒于此,將病理診斷技術應用在臨床中。通過術前活檢與術后病理應用在疑似上消化道癌排查中。以往針對疑似上消化道黏膜病變與早期癌的檢查多使用超聲內鏡與CT檢查聯(lián)合方案,隨著消化內鏡診療技術發(fā)展,儀器設備進步,使得針對上消化道早期癌內鏡治療與手術療效一致,并且內鏡下對病灶進行干預的安全性較高,對延緩疾病進展,提升治療總有效率產生深遠影響。
在上消化道不同部位術前活檢中,由于操作視野與角度存在差異,也可能對本次活檢的準確率構成影響。如對食管、胃竇的活檢,內鏡視野顯露相對清楚,并且具有操作便捷性,活檢操作十分容易[2]。而針對賁門、胃體彎曲、胃后壁、胃角體側等部位進行術前活檢時,視野顯露較少,并且診斷結果受到患者呼吸、胃內氣體影響,使得診斷準確度受到影響。針對內鏡操作不熟練的醫(yī)師而言,診斷難度明顯增加。術前活檢在上消化道不同部位上的診斷準確度存在差異,并且在診斷技術的操作上存在難易區(qū)別,加之,內鏡檢查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同時由于是侵入性檢查,很多無癥狀、低發(fā)病風險的患者對上述檢查方式的接受度較低。
通過對診斷結果進行分析可知,術前活檢與術后病理檢查結果存在差異,在所有30例食管病變患者中,存在輕判3例、重判4例,符合率為76.67%;28例食管-賁門交界處病變患者中,輕判3例、重判5例,符合率為71.43%;22例胃部病變患者中,輕判2例,重判4例,符合率為72.73%。二者在惡性病灶與良性病灶的檢出率對比中,差異明顯。說明術前活檢有利于早期發(fā)現(xiàn)上消化道癌,對疾病的早期診斷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但是,在具體診斷中,相關技術判斷病灶的進展程度,缺乏典型性,造成上消化道早期癌誤診或漏診問題出現(xiàn),對疾病可靠治療造成不利影響。
上消化道早期癌在病理類型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對疾病的確診造成較大困難。因此,胃鏡活檢在臨床診斷中僅作為輔助檢查方法,在對疾病進行最終確診時,需要經術后病理分析。在臨床診斷中,有時會出現(xiàn)術前活檢與術后病理存在差異的問題[3]。在本次研究中,關于疑似上消化道早期癌病變的診斷,術前活檢與術后病理的符合率為44.1%~66.0%。不同診斷方式之間存在顯著差異的原因可能與下面因素有關:①術前活檢只完成對病灶一部分的取材,針對大部分病灶未能進行全面評估,容易造成活檢病理被輕判。本研究結果提示,采取術前活檢方案,對病灶形成的輕判率較高。②活檢過程中,獲取的病例組織標本較小,造成活檢組織深度不夠,難以完成對病灶性質的準確全面評估,并造成診斷偏差或診斷過于保守,對后期治療方式選擇造成不良影響。③在對同一病灶進行判斷時,受到主觀因素影響,不同診斷醫(yī)師作出的評估結果存在差異。在具體診斷過程中,即使同一位病理醫(yī)師在不同時間內對同一活檢標本進行診斷時,也會造成診斷結果存在差異。④針對上消化道早期病變診斷而言,當術前活檢病理與內鏡治療存在較長的時間間隔時,則患者經過藥物治療后,也存在診斷結果差異問題。
為進一步提升上消化道早期癌診斷結果準確率,在具體診斷過程中,建議相關人員利用術后病理,通過內鏡下剝離術完成對病變組織的早期診斷,以達到預期診斷效果,為疾病的早期干預提供支持。在術前活檢與術后病理應用過程中,有關人員應選擇合適的活檢位置,并在不同時間、不同病灶區(qū)域獲取多個活檢組織,對整個操作流程進行優(yōu)化,做好診斷結果判斷與分析工作。在對混合病灶進行診斷時,也需要明確嚴重病變在整體中占比,了解主觀與客觀因素對診斷結果造成的影響,使得診斷率獲得顯著提升。當術前活檢與術后病理一致時,則需要對疾病進行分型,在此基礎上整理出更加精準的診斷信息,為患者臨床治療提供有效的數據參考。
為提升診斷結果符合率,應做好流程管理,建議對病理取材環(huán)節(jié)進行優(yōu)化。相關人員在取材時,應對標本進行仔細觀察,同時對標本采取精心可靠的設計方案,確保能夠快速找出病變位置。在取材中,應選取具有典型特征的病變位置,對其進行高清攝影[4]。隨后完成對標本方向的確認,并近距離了解病變最近邊緣,要求相關人員能夠根據脫水盒的尺寸對標本的走行與斷開進行設計,確保標本取材更加規(guī)范。
在取材過程中,不可將病變組織完全切斷,由此最大程度確保典型區(qū)域完整度。第一個切片的位置應選擇病變邊緣距離與切片最近處,隨后根據每間隔2~3 mm的標準進行平行切割。在對切片進行包埋操作時,需要將包埋盒的編號朝向左側往右依次序放置,并將第一組織條向內側翻轉90°進行包埋。接著以同樣方法完成對剩余切片組織的有效包埋。為確保診斷結果符合率提升,需要對病理報告進行優(yōu)化,在病理報告的制作中,詳細描繪上消化道早期癌形態(tài)特征,明確惡性病變的具體位置,并對病變位置與水平切緣之間的最近距離進行描述,分析病變位置是否存在淋巴管與血管浸潤[5]。同時掌握周圍黏膜健康狀況,對復原圖進行繪制,明確內鏡下切除術是否實現(xiàn)對病變組織的完全清除,或需要采取必要補充治療方法。
本次診斷測量的主要依據為國際抗癌聯(lián)盟(IARC)在2019年發(fā)行的《消化系統(tǒng)腫瘤病理學和遺傳學》中關于胃腸道早期癌的診斷說明。其中在病理形態(tài)學角度分析,顯微鏡下可見細胞學和結構學異常;遺傳學角度分析可見基因發(fā)生克隆性改變;在生物學角度分析,則主要區(qū)分具有侵襲或轉移能力的浸潤性癌癥。術后病理學診斷結果表明,超過80%上消化道黏膜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可進展為浸潤性癌,通過上述診斷結果的分析可知,上消化道早期癌的進展程度與上皮內瘤變存在密切關系,當瘤變程度較高時,則癌癥進展的危險性顯著增加。
綜上所述,使用術前活檢與術后病理對疑似上消化道早期癌進行排查診斷,具有良好臨床應用價值,能夠提高診斷結果一致性與準確率,為后期治療提供可靠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