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躍文
中國歷史上好像少有慈母形象,雖然有一首“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的詩廣為流傳。我們記憶里,母親的形象大多是嚴厲的,尤其是圣人和英雄的母親,一個比一個更像嚴師。
孔子的母親雖然因為養(yǎng)了個好兒子,為中華民族做出了巨大貢獻,卻名不見經(jīng)傳。孟母被堂而皇之地載入歷史,因為她不但生的兒子光耀千秋,而且她本人教子有方,斷機而三遷,終于培養(yǎng)出一個亞圣。歐陽修幼時家貧無紙,母親就逼著他用蘆葦棍兒在沙子上寫字,“至日中而不息”,終于出落成大文豪。岳母刺字,教育兒子“精忠報國”,實在令人感泣,卻同時也血淋淋的令人恐怖。胡適的書讀得好,全靠他寡母每天清晨端著一盞清油燈,把他從夢中喊醒,一邊擰他的大腿,一邊要他反省前日之過,然后哭訴自己守寡的艱難,一切指望都在兒子身上,再放他去上學(xué)。我猜測如此這般,胡適兒時即使做夢,只怕大多也是噩夢。
全賴母親們苦口婆心,甚至苛嚴殘酷,兒子們一個個長大了,成才了,當官了,出名了。母因子貴,母親的忍辱負重,守節(jié)犧牲,終于有了報答。于是,《二十四孝圖》里盡是些埋兒奉母,割股療親的故事。母親理所當然成了兒女們的債主。母親的價值也就因此彰顯。母親倘若不幸只生了一個不爭氣的兒子呢,那就只好去怨命苦了。
也許這就是中國式的母愛吧。弗洛伊德不是中國人,可他的學(xué)說卻很能為中國式母愛找到注解。人類潛意識中,母子是一種共生的融合狀態(tài),母子血肉相連。母親為幼小的兒子犧牲了一切,兒子成人了就得為這一筆沉重的母愛還債。這種還債教育,從他剛能聽懂母親說教的時候就開始了,最終深入骨髓,奉之為至上美德。
原始社會的母親們好像就低級多了。她們只管生殖繁育,食物供給,就跟鳥媽媽養(yǎng)育鳥寶寶差不多。她們絕對不會去操心什么胎教和早期教育,頂多教教孩子們爬樹和哺食。爬樹為了躲避野獸,捕食為了活命。難道原始母親那里就沒有偉大的母愛?日本有部電影,叫《狐貍的故事》,拍攝的是狐貍的真實生活,母狐貍對小狐貍的那種愛,足以讓人唏噓??扇祟愖杂形拿鳎@種如春陽大地股純粹的母愛反而缺失了。
我最不忍看母親打罵孩子。一個再美麗的女人,哪怕為了高尚的目的,打罵一個沒有還手之力的幼兒,或者打罵一個不忍也不能還手的高高大大的兒子,面目多少有點猙獰。母親打罵孩子總是對的,所謂恨鐵不成鋼嘛!可是在我看來,母愛的本質(zhì)應(yīng)該是一種寬容,一種對生命的平等尊重。孩子的生命雖然是你給的,你養(yǎng)育的,可他并不屬于你。他是自己的,他仍是愛著母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