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芹
(山東省臨沭縣玉山鎮(zhèn)財經服務中心,山東 臨沭 276709)
農村集體土地發(fā)包應嚴格依照最新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中“第十九條第三款之規(guī)定:承包方案應當按照本法第十三條的規(guī)定,依法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和“第二十條 土地承包應當按照以下程序進行:召開村民會議選舉產生承包工作小組—承包工作小組依法擬定并公布承包方案—召開村民會議討論通過承包方案—公開組織實施承包方案—簽訂承包合同”的規(guī)定執(zhí)行。然而在實際工作中,一些村干部不經民主協商充分討論并廣泛聽取村民意見,動輒就以“村兩委會研究決定”的名義制定承包方案。致使在具體實施所謂的“承包方案”時,因遭廣大村民非議甚至是阻止而無法實施,浪費了人力物力財力,甚至貽誤農時,給村集體和農民造成不同程度的經濟損失。
有的村集體經濟組織雖然發(fā)包原則和程序合法,但只重視發(fā)包前的準備工作和發(fā)包是否順利,承包合同一經簽訂,便覺得萬事大吉,只等收承包方之利,忽視了作為發(fā)包方的村集體在合同中約定的權利和義務,放松管理,對承包方損壞承包土地和農業(yè)資源的違法行為視而不見,沒起到“監(jiān)督承包方依照合同約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地”的作用,致使村集體土地遭到不同程度的毀壞。
有的承包戶簽訂完承包合同后,打著“經營權自主和鄉(xiāng)村振興”的幌子,未經批準,擅自在承包的土地上違規(guī)建設“農家樂旅居設施”;有的承包戶以“產業(yè)結構調整”為借口,挖魚塘、栽苗木、建養(yǎng)殖場,改變基本農田用途;有的承包戶因經營不善而撂荒;更有甚者,個別承包戶賣土洗沙,大搞掠奪式違法經營,使基本農田遭到嚴重破壞。
此舉加重了承包方的經濟負擔,使承包方無法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合法的生產經營當中去。
有的承包戶不積極履行合同約定的義務,無故不按規(guī)定時間足額向村集體經濟組織繳納承包費,不講誠信,?!袄腺嚒毙袨?。
有的承包戶把承包的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視為私有財產,不經發(fā)包方同意,私自轉包轉讓自己所承包的村集體土地給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個人使用;有的將所承包的土地私自抵押;更有甚者異村互換,時間一長,村與村之間邊界不請晰,造成本集體經濟組織土地滅失。
有的村集體經濟組織軟弱渙散,村兩委成員之間鬧不團結,“內斗”行為嚴重,對承包方的種種不法行為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甚至接受承包方的吃請和賄賂,對承包方大肆毀壞基本農田的行為包庇縱容;有的村干部利用職務之便,“得人好處送人情”,私下把承包方未到期的承包合同展期。越是臨近村兩委換屆,這些不法行為越甚。
土地承包合同屬于經濟合同中的一種,發(fā)生矛盾糾紛在所難免。但由于村干部和村民法治意識淡薄,再加上糾紛調處不當,盡管有的合同糾紛已經法院判決,個別承包戶信訪不信法。更有甚者,承包方在不法分子和“好事之人”的挑唆攛掇下,胡攪蠻纏,個體訪、群訪、纏訪、越級訪現象時有發(fā)生,現已成為目前農村干群關系緊張、嚴重影響農村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要組織發(fā)動農村基層黨員干部和廣大村民利用“黨員學習日”等時機,借助廣播電視、報刊雜志、新聞客戶端、普法微信群等多種方式,認真學習《土地管理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農村土地承包法》《物權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guī),增強他們學法、知法、用法、守法的自覺性,教育引導廣大農村干部群眾嚴格依法依規(guī)辦事。
村集體土地發(fā)包屬于農村村務活動中的重大事項,要嚴格按照“發(fā)包方案經村黨支部提議—村兩委商議—黨員會議審議—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決議,決議公開、實施結果公開”的“四議兩公開”制度行事,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開。
村干部要履職盡責,不能“一包了之”,對承包方的不法行為,要早發(fā)現早勸說早制止,并及時上報有關部門,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以防勞民傷財,造成干群關系緊張,引發(fā)社會不和諧不安定因素。
各級紀檢監(jiān)察機關要會同公檢法司、土地管理、信訪、農業(yè)農村經營管理等部門,定期不定期的開展巡察工作。要站在“講政治”的高度,切實重視農民來信來訪,加大對違紀違法違規(guī)村黨員干部和承包戶的問責處理力度,并把處理結果公開曝光,以起到警示震懾作用。“切實保護耕地,確保農地農用”,督促合同雙方嚴格履行合同規(guī)定的權利和義務,讓“農村土地承包”這一重大村務活動在陽光下健康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