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娟
毋庸置疑,法律是人民群眾必須遵循的準則,具有極高的威嚴。而“人情”則是更多從人性的角度出發(fā),給予人更多的人文關懷,展示社會溫情。兩者都對人的行為提出規(guī)范要求,但在執(zhí)行過程中存在明顯差異。法治新聞能夠起到傳播法律知識的作用,但也容易存在忽視人情的現(xiàn)象,在法治新聞報道中平衡“情”與“法”是一項極具挑戰(zhàn)性的工作。
法律事實指的是能夠對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和消失產生影響的事件,也是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失的前提。而客觀事實指的是已經發(fā)生的,并不以當事人或者其他人意志為轉移或變化的事件。法律事實與客觀事實并不是完全一致,我國司法機關在裁定案件時需要以客觀事實為基礎,同時以法律事實為基準。在嚴格按照我國法律規(guī)定的基礎上,明確事件當事人的責任。此時此刻媒體報道法治新聞的目的,就是要向公眾全面?zhèn)鬟f法律事實,讓新聞受眾能夠遵守法律、掌握事實真相。
在當前互聯(lián)網時代下,各種新型媒體的出現(xiàn)以及快速發(fā)展給傳統(tǒng)的媒體生態(tài)造成了巨大沖擊。法治新聞在當前的新媒體環(huán)境下能夠更快速地傳播,傳播范圍也更廣。尤其是自媒體的興起,讓很多人成為信息的收集者和發(fā)布者。但是在這一背景下,一些為了博人眼球或者謀取個人私利的人,就可能做出一些不正確的傳播行為,比如傳遞虛假信息或者夸大其詞混淆視聽等。所以媒體報道法治新聞就要利用自身權威性強的優(yōu)勢,對外傳遞準確嚴謹、導向無誤的信息,正確引導社會輿論。
近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加強“法治中國”建設,所以法治新聞也要順應時代發(fā)展的趨勢,積極弘揚法治精神,傳播法治觀念,普及法律知識。社會公眾通過觀看法治新聞了解到更多的法律知識,熟悉更多的法律事件,也提醒自己嚴格遵守法律,并且為維護法律的公平正義作出努力。
媒體報道法治新聞不僅能夠有效宣傳法律知識,增強人們的法治觀念,而且還有利于監(jiān)督法律的實施。法治新聞的有效傳播能夠引導社會輿論,而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會對法律和司法機關產生更深刻的認識,在人們心中牢固樹立法律的權威,越來越相信法律并且主動學習和應用法律知識。另外媒體報道法治新聞也是對司法機關的監(jiān)督,時刻提醒司法機關嚴格依照法律行使權力,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做出努力。
法治新聞報道的價值在于讓人民群眾能夠更好地了解相關案件,并通過法治新聞更好地了解我國的法律制度,促進普法教育。法治新聞報道中對一些典型案件的真實描述是向人民群眾展示法律事實,促進人民群眾法治意識的提升,促進社會的和諧發(fā)展。而進入新媒體時代,行業(yè)競爭的嚴峻也讓部分媒體為提升新聞關注度而特意選擇高熱度話題新聞進行報道,這本無可厚非,但人為炒作新聞話題,就背離了法治新聞報道的初衷,使法治新聞報道喪失原本的價值。
與其他新聞報道類型相比,傳統(tǒng)的法治新聞報道邏輯性與嚴謹性更強,報道中鮮少進行情感渲染,更多是對法律問題的理性分析。而現(xiàn)階段一些媒體摒棄了傳統(tǒng)報道模式,在新聞報道中過多渲染情感,制造報道“淚點”,通過情感渲染的手段激發(fā)受眾同理心,從而達到提高點擊率的目的。大量的情感渲染削弱了法治新聞報道的知識性與邏輯性,不利于體現(xiàn)法治新聞報道真實性與客觀性。
新聞報道多采用紀實性的文體,法治新聞報道作為重要的普法途徑,更需要真實再現(xiàn)新聞事件的細節(jié)。但在部分法治新聞報道中,采用了小說等文體,過多融入文學故事的表達手段,刻意制造懸念以博取新聞受眾關注。這種融合如果操作不當容易造成新聞事實的扭曲,削弱了法治新聞報道的嚴肅性,使法治新聞報道成為人們獵奇的對象,法治新聞報道的社會價值大大降低。
法治新聞報道“情”與“法”失衡的問題并不是最近才出現(xiàn)的,但在近幾年日趨嚴重。近年來我國媒體行業(yè)快速發(fā)展,互聯(lián)網媒體的普及應用讓更多的“情”與“法”失衡的法治新聞作品出現(xiàn)在公眾視野中。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王法本乎人情”一說,意思是制定法律也要依據人之常情,所以在判斷很多事件的過程中情感成了主要的影響因素,“情”在先,“法”在后。
在這種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下,法治新聞報道出現(xiàn)“情”與“法”的失衡也在所難免。在當代社會中,面對“情”與“法”的沖突與矛盾時,很多人都習慣于將天平向“情”傾斜,“情”網籠罩下的法治新聞有一定市場空間。這就給新聞記者報道法治新聞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比如前幾年有一則兩名小偷下水救落水女童的新聞,在這則新聞中某媒體對兩名小偷舍己救人的精神進行“渲染”,但沒有對他們的小偷行徑予以揭露。這就造成受眾獲得的信息不夠全面。
我國政府始終堅持依法治國,不斷完善我國法律體系,尤其是《民法典》的編纂和正式實施,更是對我國法律系統(tǒng)的完善和健全作出重要貢獻。而且我國政府也在不斷加強普法宣傳,依法行政并加大執(zhí)法監(jiān)督,把權力放到法律制度的框架中。媒體通過法治新聞向公眾傳播法律知識,增強人們的法律意識,使更多人主動運用法律思維來處理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但是一些媒體工作者仍然沒有轉變傳統(tǒng)的工作觀念,自身的法治意識不夠強。甚至在報道新聞的過程中暴露出自己某些法治知識的欠缺,最終影響了新聞的傳播效果,給自己和所在媒體帶來一些消極影響。所以作為媒體工作者,也作為一個公眾人物,更要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識,增強法治精神,提升個人的社會責任感,增強法治新聞的可讀性,確保法治新聞“法”與“理”的平衡。
近年來,我國媒體行業(yè)也加入了市場化發(fā)展的大軍中。一些媒體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為了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會采用激進做法,最終導致法治新聞“情”與“法”失衡。一些媒體為了提高收視率或者收聽率,過多進行煽情,理性不足,或者只渲染案件細節(jié),而忽視對法律知識的宣傳。
我們常說“人治”不如“法治”。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只有建立統(tǒng)一的社會行為標準,才能對人民群眾的行為進行有效約束,為社會的穩(wěn)定與和諧提供制度保障。法治新聞報道作為我國普法教育的重要途徑,不僅要傳遞法律知識,也要幫助人民群眾樹立法治觀念。法治新聞報道“情”與“法”關系的失衡對法律知識的傳遞及法治觀念的宣傳都會產生不良影響。
大眾傳媒要不斷提升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以及輿論引導的能力,“情”與“法”是維護社會公序良俗的相輔相成的手段,在法治新聞報道中,“情”與“法”的失衡直接造成新聞報道內容質量以及社會價值的降低。法治新聞娛樂化會影響受眾對新聞內容的評價,也會對新聞媒體自身社會形象的塑造產生不良影響。
若法治新聞報道中出現(xiàn)“情”與“法”失衡的現(xiàn)象,比如“重情輕法”,那么就會對社會公眾價值觀的引導產生不利影響。例如:一些媒體在報道法治新聞的過程中,過于注重“情”,那么就會給公眾一種錯誤的信號,讓公眾潛意識中對違法者產生強烈的同情,卻對其給社會造成的危害認識不足,從而影響了新聞受眾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法治新聞報道中“情”與“法”的失衡,也不利于樹立司法機關權威性。在報道中,個別媒體過于重視“情”而忽略“法”,就會讓新聞受眾在觀看的過程中,忽略了立法、執(zhí)法的重要意義,甚至對司法機關的執(zhí)法行為產生抵觸情緒。我國倡導依法治國,所以只有讓司法機關展現(xiàn)出權威性,才能讓社會公眾更加尊重法律并且嚴格遵守法律。因此平衡好“情”與“法”在法治新聞中的比重,是所有新聞工作者以及媒體應當著重思考的問題。
在法治新聞報道中,平衡“情”與“法”實質是對新聞報道內容質量的把控,這也非??简炐侣劰ぷ髡叩男侣劰Φ?。在媒體發(fā)展的過程中,通過加強行業(yè)內部監(jiān)督以及社會監(jiān)督能夠使新聞工作者感受到一定的工作壓力,進而主動提高新聞質量。行業(yè)自律和社會監(jiān)督合力并治,才能最大程度保持法治新聞報道的嚴謹性和權威性。
未來我國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加大對新聞媒體的監(jiān)督力度,使相關媒體在報道法治新聞時能夠把控好“法理”和“情理”的關系。我國也要不斷健全和完善新聞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范媒體報道法治新聞的行為。除此之外,我國也要加大對媒體行業(yè)的監(jiān)督和管理力度,保證媒體所報道的法治新聞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倡導全社會積極弘揚主旋律。
法治新聞采編人員對“法理”的理解以及自身的法律觀念直接影響報道內容的呈現(xiàn)效果。平衡法治新聞報道的“情”與“理”關系,必須從提高新聞采編人員的業(yè)務素質入手。
一方面,新聞采編人員要強化自身責任意識,始終堅持新聞工作的基本要求,確保法治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在維護新聞報道真實性的基礎上,體現(xiàn)一定的人文關懷,平衡好法治新聞報道中“情”與“法”的關系。
另一方面,新聞采編人員應當要進行自我反省和思考,及時總結自己報道法治新聞中的得與失,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法理”和“情理”的平衡。
法治新聞報道“情”與“法”的平衡一方面需要外力的約束,一方面需要新聞采編人員自身的把關。想實現(xiàn)法治新聞報道質量的提升,必須重視對相關人才的引進??梢云刚埛▽W專業(yè)人士,對新聞報道中涉及的法律知識進行嚴格審核,從專業(yè)的角度進行評判,確保用詞準確、嚴謹,解釋權威、全面,以增強媒體的公信力。
要盡量把晦澀難懂的法律專業(yè)詞匯轉變成老百姓一目了然的接地氣的詞匯,幫助受眾掌握和理解新聞內容。
法治新聞不是不能講故事,但應該合理選擇故事題材、角度,把握好情感渲染的度。
比如《檢察日報》的《法治三維》欄目,在新聞界最早運用情理法“三維”手法講故事說新聞,堅持用“速度、角度、深度”標準來衡量稿件的價值,從情、理、法三個維度來審視文章的落點。要求編輯運用深入淺出的語言,解讀百姓身邊的故事,解析故事背后的法理,通過情、理、法的碰撞,“敘真情、道公理、釋法治”,展道德之美,現(xiàn)法治之力,得到了讀者的歡迎。
新聞策劃是通過分析、構思,經過反復醞釀、調整,對已經發(fā)生或將要發(fā)生的新聞事件進行報道,選擇最佳的方案加以實施。
新聞策劃有較為長期的醞釀過程,有明確的預期報道目標和傳播效果,或以廣度取勝,或以深度取勝,是對一些典型新聞事件和熱點話題的深度挖掘,因此常常以系列報道的方式,盡量呈現(xiàn)新聞的多面性、完整性。
法治新聞策劃要盡量考慮自己的媒體定位和受眾需求,貼近法治社會和平安建設主題,圍繞不同時期的政法中心工作開展,架設與社會各界相通的法治橋梁。策劃選題從哪里來,記者要在日常采訪中想策劃,在關聯(lián)新聞中找策劃,在重要會議中謀策劃,賦予法治新聞更多的溫度和力度。
綜上所述,法治新聞是新聞的重要類型,承擔著還原法律事實、引導社會輿論和弘揚法治精神的重要責任。媒體在報道法治新聞時應當認識到,在法治新聞中“法”是基礎,“情”是展示人文主義關懷的一個手段。平衡“法”與“情”的關系,需要全面調動新聞媒體、新聞采編人員以及社會監(jiān)督的綜合力量,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