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金山小學 趙玉霞
本文分析了指向高階思維發(fā)展的高段語文深度閱讀教學的價值,進而提出具體的教學策略。指向高階思維發(fā)展的高段語文深度閱讀教學有助于提升高段學生的閱讀鑒賞力、閱讀遷移力以及閱讀創(chuàng)造力。教師應揭示文章的內在規(guī)律性知識,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生活體驗與文章的內在知識邏輯相結合,從而達到提升高階思維的效果。長期以來,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小學閱讀教學存在知識碎片化、思維僵化等諸多問題。近年來,深度學習逐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這一理論重視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開展理解、反思以及探究活動,側重于知識的運用和意義的建構,使語文學習進入更深層次,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高階思維的發(fā)展。
閱讀鑒賞力指的是讀者對文章的內容、形式和傳播價值進行鑒賞和評價的能力。這方面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理解文章內容、批判性思維以及作出審美評價。從理解文章內容的角度來看,主要涉及認識文章所涉及的人物、情感、事件,欣賞文章的結構和表達技巧,賞析文章的寫作風格。在指向高階思維發(fā)展的深度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找出語句、結構和章節(jié)的精彩用法,從而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教師要從批判性思維意識的層面,引導他們從多種角度賞析文章,并基于文章的特定時代背景形成自個人的獨到見解。教師要創(chuàng)造出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可以自由地思考和表達,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評價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
閱讀遷移能力指的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將所學知識運用到新的閱讀情境中,從而有效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在指向高階思維發(fā)展的深度閱讀教學中,閱讀遷移能力主要包括文章知識的遷移能力、思維應用能力、移情能力以及審美共鳴能力。就文章知識的遷移能力而言,以往學生在閱讀學習中主要完成讀、寫、背等任務,所獲得的知識具有分散、孤立的特點。然而,學習的關鍵是應用所學知識。采用深度閱讀教學的模式,教師首先要在多篇文章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課文。通過對典型文章的學習,引導學生利用在這篇文章中學到的閱讀方法學習其他相似主題或體裁的文章,掌握文章的表達方式和手法。學生在理解文章內容和情感的基礎上,對文章中優(yōu)秀的語句和段落進行改寫,通過聯(lián)想對文章的內容形成新的理解,由此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和討論中提出個人的獨創(chuàng)性見解,由此實現(xiàn)思維的遷移和運用。為了達到情感共鳴的效果,教師還要按照每篇文章的背景和內容創(chuàng)造出對應的情境,讓學生在課堂上融入情境,增強對文章的理解,并與個人的經(jīng)驗結合起來,由此產(chǎn)生不同的閱讀體驗。
閱讀創(chuàng)造力指的是在閱讀過程中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也就是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往學生在課堂上大多處于被動狀態(tài),缺乏自身對文章的判斷和理解,閱讀思維和創(chuàng)造力沒有得到真正的提高。進入小學高段之后,由于認知和思維逐漸成長,學生不再滿足于枯燥的閱讀教學方式,難以在課堂上集中精力。在深度閱讀教學中,學生閱讀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主要是指學生在閱讀中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到了提升。首先,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創(chuàng)造和批判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根據(jù)課文的相關內容創(chuàng)造性地改寫相關的句子和段落。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不會盲目地遵循教學參考書上的標準答案,而是在討論和交流中形成自己獨特的意見。其次,教師讓學生獨立探索,通過討論和交流拓寬思維的方向和維度。采用這種教學模式,教師和學生都處在民主和平等的氣氛中,學生通過熱烈的討論中提升洞察力,通過提問區(qū)分是非,提高判斷力。學生以文章為基礎,通過已經(jīng)獲取的知識對文章進行合理的想象和猜測。而在指向高階思維發(fā)展的高段語文深度閱讀學習中,答案不具有唯一性,學生通過理解和想象獲得對文章的新理解,從而達到增強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效果。最后,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能力。教師要讓學生知道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當他們對他人提出的觀點能夠提出不同的意見和看法時,就能在課堂上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真正形成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升閱讀創(chuàng)造力。
對深度閱讀學習而言,教師預先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是開展后續(xù)教學活動的前提。指向高階思維發(fā)展的高段語文深度閱讀教學應以事先確定的教學目標為指導,開展多樣化的閱讀活動。
首先,教師要注重意義的建構,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從知識的內部要素來看,知識包括符號表征、邏輯形式和意義。符號表征是指概念性的知識,即知識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邏輯形式指的是知識的邏輯過程以及思維過程。意義指的是知識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在指向高階思維發(fā)展的高段語文深度閱讀教學中,如果教師僅僅注重符號表征和邏輯過程,缺乏意義系統(tǒng)的構建,就只能達到表層學習的效果。深度閱讀教學目標的制定,不僅要讓學生理解基本的符號表征知識,還要理解知識背后的意義。所有文章都包含了一定的教育價值,能向學生傳授生活的經(jīng)驗和意義。因而,教師應注重不同閱讀文章所傳輸?shù)膬仍趦r值,借助對語句的認識和理解,掌握每個文章的深層內涵,讓學生逐漸體驗知識的教育價值,從而達到陶冶情操的效果。
其次,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應用。高階思維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分析、綜合和評價的過程。指向高階思維發(fā)展的高段語文深度閱讀教學過程是在學生對文章知識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對閱讀知識進行分析、比較和應用的過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培養(yǎng)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以及解決問題的理性思維。因而,教學目標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促進學生的高階思維發(fā)展。教師應在掌握學生現(xiàn)有知識結構的基礎上,強調閱讀文本與現(xiàn)有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與沖突,搭建問題知識,設計出有效的任務,并指導學生自主完成,在這一過程中開展有效的討論、反思和運用活動。教師要鼓勵學生就文章中的內容提出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意見,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對文章產(chǎn)生自己的理解,甚至創(chuàng)造性地改寫每個文章的內容。
最后,注重學生情感和審美的升華。在小學階段,語文課程不僅要促進學生的情感體驗,而且要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能力。根據(jù)小學語文課程標準,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在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學習文章,在形成理解和產(chǎn)生體驗的基礎上深入思考,獲得思維方面的成長和審美體驗。學生從多樣化的文章中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從而促進綜合素質的成長。因而,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不僅要強調知識建構,而且要關注閱讀活動在情感和審美方面的促進作用。教師要按照每篇文章的特定背景,讓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融入個人的情感,在完成知識建構的同時獲得情感和審美體驗。教師要了解高段學生在審美方面的不同需求,結合文章的體裁和特點,基于普適性的情感和審美,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不同文章所具有的魅力,從而促進學生閱讀情感和審美的深層次發(fā)展。
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不同文章的特定背景,包括社會背景、文化背景等。文章是作者內心世界的外在表達,自然也會受到特定時代背景以及作者內心情感的影響。為了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作者的原意,體會文章背后的文化內涵,這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而且也有助于學生厘清文章的語境、處理知識性問題,對閱讀學習產(chǎn)生強烈的興趣。在教學中,學生除了要把握作者在文中表達出的思想和情感之外,還要根據(jù)自己的認知發(fā)展水平,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和文化背景,構建與文章之間的聯(lián)系。其一,教師可以通過展示文學知識讓學生了解作者的生活環(huán)境。很多文章的內容與作者的生活環(huán)境與個人經(jīng)歷緊密相關,對此進行探究能深入作者的內心世界,從而實現(xiàn)對文章的深入理解。其二,教師在課堂上應當要求學生了解不同文章的文化背景,掌握文章的內容。小學高段學習的文章跨越古今,與學生所處的時代和環(huán)境存在差距。因而,教師在課堂上應要求學生理解文章特定的時代背景和文化背景,這樣才能深入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情感。
其次,教師應指導學生關注文章存在的邏輯關系,包括類似的主題、體裁以及相同的作者。在閱讀和比較了大量不同的文章之后,學生的知識面得以拓展,構建出自身的閱讀體系。具體而言,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采用對比的方式,讓學生對類似的文章進行分析,充實知識結構。教師可以運用主題閱讀法,指導學生閱讀相同或者類似主題的文章,分析每篇文章的寫作思路和寫作手法,從而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內容和情感。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閱讀相同體裁的文章,此類文章在表達技巧和方法方面往往一脈相承。因而,教師在分析閱讀課文時,應把握此類體裁文章的規(guī)律,探索不同文章之間的聯(lián)系,加強學生閱讀技能的運用。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閱讀由同一作者撰寫的文章。作者對文章的表達往往受到當時環(huán)境和自身經(jīng)歷的影響,在不同時期寫作的文章中存在著一些相同點和不同點。在分析文章時,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比較異同來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最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閱讀所具有的教育價值。小學高段閱讀教學中的文章均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教師要注意進行挖掘,以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陶冶情操,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思考下列幾個層面的關系。第一,個人與自身的關系。在閱讀文章的時候,每個人都在同自身進行交流,不斷觀照自我,將自我代入文本中。因而教師要協(xié)助學生在閱讀中實現(xiàn)自我溝通。第二,個人與他人以及社會的關系。在閱讀中,通過理解每篇文章中存在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幫助學生建構與他人以及社會的關系。第三,個人與自然的關系。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從書本中走出來,認識人類與外部世界的聯(lián)系,幫助他們完成有價值的知識建構。
首先,在課堂上構建任務情境,營造有利于開展深度學習的條件。教師要按照特定的教學主題,布置專門的學習任務,幫助學生進行探究和吸收,促進文章內容的積累。深入閱讀教學強調學生的深度參與,這樣才能促進他們的理解和思考,產(chǎn)生真實的情感體驗,促進高階思維的發(fā)展。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還原每篇文章的時代背景,創(chuàng)造出教學所需的情境和氛圍,讓學生在這種情境中完成知識的建構。教師要明確閱讀教師的目標、重點以及難點,并設計出豐富多樣的問題,讓學生融入情境,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理解每篇文章的內容和情感,實現(xiàn)深度參與。
其次,支持學生對文章的個性化理解。深度閱讀教學強調學生對文章的個性化理解,閱讀教學的過程就是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過去,部分教師片面強調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沒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影響了閱讀教學的效果。教師要為學生留出一定的自主閱讀時間,重視他們在閱讀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不同體驗和感受,從而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深度閱讀。教師應認識到,學生在閱讀每篇文章時是一個自主學習、理解和消化的過程,教師的引導不能完全替代學生的自主性。對小學高段學生而言,要懂得圍繞教師在自主閱讀過程中提出的主要問題深入文章,按照個人既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對文章進行個性化理解,并對文章提出獨到見解,從而為深度閱讀奠定良好的基礎。
最后,教師要建立有效的問題支架,以利于高階思維發(fā)展。高階思維的形成和發(fā)展是在學生不斷的思考和運用中實現(xiàn)的。因而教師要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增強理解、分析以及評價等多方面能力。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師就要構建適當?shù)膯栴}支架,讓學生主動、積極地思考,自主地解決問題。其一,學生可以根據(jù)文章提出新問題,提出自己的新觀點。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對學生進行引導,提出適當?shù)膯栴},并鼓勵學生自主進行思考,找到答案,從而打破思維定式,激發(fā)出創(chuàng)造力。其二,教師可以按照學生中存在的認知沖突,指導學生對問題開展分析和討論,鼓勵他們從多角度深入思考,通過批判性思維推斷可能的答案,增強學生的分析和批判能力。其三,通過交流和討論,讓學生在課堂上勇于表達出個人的見解,并分析和評判個人見解的合理性,從而促進學生對文章的深入理解,達到培養(yǎng)高階思維的效果。
總之,在深度閱讀教學中的所謂“深度”指的是教師要按照學生的認知水平、文章的內容以及教學的實際情況開展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意蘊以及價值?!吧疃取辈⒉皇菃渭兗由铋喿x學習的難度,而是要讓學生深入文本,在探索中理解文章的內在邏輯和情感。在指向高階思維發(fā)展的高段語文深度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向學生揭示文章的內在規(guī)律性知識,引導學生主動把個人的生活體驗與文章的內在知識邏輯緊密結合起來,發(fā)展自身的高階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