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民,高純娟
(南京曉莊學院 外國語學院,江蘇 南京 211171)
時文在當今翻譯活動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它是國人了解域外政治、經(jīng)濟、文化、歷史、人文、科學的窗口,也是我們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提升中國軟實力的重要手段。
在一些翻譯專業(yè)的課程設置中,開設了《時文翻譯》這一課程,與《文學翻譯》、《實用文體翻譯》構成了翻譯專業(yè)的三大主干課程。但是對于什么是時文、時文應具備什么屬性、其翻譯價值幾何,我們仍舊概念不清,邊界不明,定義不一。
在大部分人的思維中,“時文”應與“時事”和“新”聯(lián)系在一起,因此把反映當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外交的文章歸為“時文”,“多指政治、外交、經(jīng)濟類的時事文章及政府頒布的文告等,以傳達信息為主,通常屬于正式文體”(1)林榕:《漢英時文翻譯:文化語境觀》,《閩江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第50-55頁。。有些學者把“時文”等同于經(jīng)貿、旅游、廣告等“應用文體”。有些則界定為政治文獻,如政府工作報告、黨和政府各類文獻。有些等同“報刊文摘”。有些將“經(jīng)貿文獻”看作典型時文。這些定義要么過窄,要么混同,如政府文告、政府工作報告明顯屬于應用文體范疇。因此,我們需要正本清源,對時文進行清晰明確的界定,以便在時文甄選和教學中具有針對性和目的性。
為此,我們需要弄清以下三個問題:1.時文屬于什么文體;2.這種文體有何特性;3.其翻譯價值幾何。
在漢語語境中,“時文”是出于意識形態(tài)和美學的需要,把某一種文體當作范本,加以閱讀、追模、應用,進而流行于某一個歷史時期。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經(jīng)典和時文,“總是與現(xiàn)時的主流政治、審美觀念和價值取向聯(lián)系在一起”(2)周紅民:《翻譯研究探索與思考》,科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21頁。,通過官方的認定、出版、教育得以強化和傳播。如駢文起源于漢魏,成于南北朝,全篇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和聲律,至唐代還相當流行,章奏表多用此體,唐代科考采用律賦,參加科考的士人出于對功名的追求,駢文必然會成為時文。明清時期以“八股文”取士,當時就將“八股文”稱為“時文”,它有嚴格的格式,破題、承題、起講等,內容取自“四書”,“借圣人之口氣抒發(fā)我之本心”,在文章的嚴格定式、主題下,考生還得將韻散、觀點等整合于一體,這不僅要將四書五經(jīng)等傳統(tǒng)著作牢靠地掌握,又要有豐富的知識功底,而且還要有按定式施展文墨的天賦。(3)李鑫:《范式角度探析李贄時文觀》,《六盤水師范學院學報》2019年第4期,第27-32頁。那么“四書五經(jīng)”必然當作“時文”來吟誦和研讀,這些大都是附和主流政治而形成的時文。民國以來,時文的觀念有所改變,“時文”多指“美文”,一個時期流行的、為人們所喜歡閱讀的文章,也就是廣義的美文概念。它一般指集“敘述、議論、感懷”于一體的散文。嬉笑怒罵之情緒、家長里短之瑣事皆可做成華章妙言,情思曼妙,沁人心脾。如賈平凹所言“你可以抒發(fā)天地宏論,你可以闡述安邦治國之道,可以作生命的沉思,可以行文化的苦旅,可以談文說藝,可以賞魚蟲花鳥……”(4)劉靜:《文學報刊與文化散文的興起——以〈收獲〉〈美文〉為例》,《中州大學學報》2018年第3期,第15-18頁。。同時它集藝術性和美感體驗于一體,人情世態(tài),栩栩如生,狀如眼前,給人啟迪、頓悟、沉思,或哀怨、或愉悅,任憑滄海桑田,星換斗移,仍具閱讀和欣賞價值。而唐詩宋詞時至今日,仍然是我們的必讀教材,是出于中國文學傳統(tǒng)對美的追求。
譯界從漢語挪用“時文”這一術語,并在翻譯教材和翻譯課程設置中冠以“時文翻譯”這一稱謂,但是“此時文非彼時文”,翻譯中的“時文”不單指“散文”或“美文”,更不是詩詞歌賦,它極大地拓展了其覆蓋范圍或另有所指,因為時代在發(fā)展,審美性時文無法承載當今社會不斷出現(xiàn)的新內容、新現(xiàn)象。
從內容上來看,它直指現(xiàn)實世界的方方面面,其主題無所不包,涵蓋了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人物、科技、商業(yè)。在英語世界里,它傾向于將這一文類歸于“非小說類”(non-fiction),以顯示與虛構文學作品,如小說、詩歌、戲劇相區(qū)別,或者稱為“說理性非虛構文類”(expository nonfiction)。Readsyblog就列出了24種題材:1)歷史(history);2)哲學(philosophy);3)宗教和精神(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4)科學(science);5)大眾科學(popular science);6)政治學和社會科學(politics and social sciences);7)散文(essay);8)勵志(self-help);9)商務和經(jīng)濟(business and economics);10)健康和養(yǎng)生(health and wellness);11)手工和愛好(crafts and hobbies);12)旅游攻略(travel guides);13)烹飪(cookbooks);14)教子和持家(parenting and family);15)少兒讀物(children’s nonfiction);16)涉世和社交(educational guides);17)教材(textbooks?);18)語言(language books);19)幽默小品(humor);20)藝術(arts books);21)回憶錄和自傳(memoirs and autobiographies);22)傳記(biographies);23)旅行日志(travel literature);24)新聞事件深度調查(journalism)。
但non-fiction有時又指非虛構“文學作品”(non-fiction literature),也顯示了與“虛構”文學作品的區(qū)別。在以下幾種解釋中含有這一指向。Werriam-Webster解釋為writing or cinema that is about facts and real events(基于事實和真實事件的寫作或影視作品);Micosoft Bing網(wǎng)站解釋為prose writing that is based on facts, real events, and real people, such as biography and or history(基于事實、真實事件、真實人物的散文作品,如傳記或歷史);Longman Webster English College Dictionary解釋為literature based on fact, broadly literature other than novels and stories(基于事實的文學,除小說和故事以外的寬泛意義上的文學)。這些“非小說作品”用文學的表現(xiàn)手法來再現(xiàn)現(xiàn)實世界中的真人真事,古今中外之人、之事皆可做成該類文章,介于文學與事實之間的一種文類。最典型的莫過于“文學新聞”(literary journalism),或叫“新新聞體”(new journalism)、“創(chuàng)造性新聞體”(creative journalism),類似于漢語文化中的紀實文學、報告文學。由于新聞具有“文學性”,因此里面設計了敘事結構、故事情節(jié)、場景描寫、人物刻畫、象征意義等。如我們熟知的“Hiroshima, the Liveliest City in Japan”(5)張漢熙:《高級英語》,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39-45頁。就是典型的“非虛構文學作品”。
因此,時文涵蓋的題材非常廣泛,它既有敘事性文類、又有說明性文類,還有描述、說理文類、抒懷感世的散文類,還有紀實文學類,當然這種分類以某一文類為主體,排除了與其他文類交叉穿插的現(xiàn)象。實際上,任何文類都會有交叉重疊的現(xiàn)象,如“歷史”以“敘述”為主,但不排除主觀評價,那么就會有“說明”性文類的存在。
這樣一來,“時文”就涵蓋了除虛構“文學”、“應用文體”以外的所有題材和文類,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將之設置為一門課程,與《文學翻譯》、《實用文體翻譯》并行就顯得順理成章了。只不過現(xiàn)有的教材各有側重,有的偏重新聞類題材、有的偏重散文,有的偏于科技題材。
“時文”介乎于“文學文體”和“應用文體”之間的文體。從文本功能看,“文學文本”傾向于“啟思、教化、表達、移情、美學”功能;“應用文體”突出實用功能;而“時文”強調“信息、教育、教導”功能。從接受者層面來看,閱讀文學是為了獲得各種情感體驗、積累語言素養(yǎng)、提高表情達意的能力;閱讀時文是為了積累知識和人文素養(yǎng)、開拓思維、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實用文體涉及了交際雙方的互動,閱讀文本是為了完成某一交際任務,解決生活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為了凸顯“時文”的特性,我們首先從語言功能的角度來描述和分析“應用文體”。
應用文體是出于功利、實用目的而展開的語言活動。一般來說,應用文體包括:公文、說明書、教材教程、技術報告、合同、商務信函、廣告公告、公示語、旅游手冊、工程技術資料、商品目錄、操作指南、宣傳材料、說明書、專利描述、官方文件、報告、科技情報,外事商貿函件等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文體。
具體來說,應用文體的語言主要行使呼喚功能(appellative/vocative function),或者稱為“意動功能”(conative)、或“工具功能”(instrumental)、“操作功能”(operative)、“實用功能”(pragmatic)。語言呼喚功能的核心是讀者,受話人,動員受話人行動、思考或者感覺,以文本要求的方式做出反應,在受話人身上產生一定的效果。(6)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p.41.它是“以言行事或施為性言語行為”(7)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89頁。。具備以下四種次功能:a)指示功能,影響文本接受者行為的言語行為(命令、指導、請求、縱容),如政府公文、公示語、操作指南和教材。如果所指之物是某臺機器的使用方法,文本就行使了指示功能(directive);如果所指之物涉及了整個學科知識,文本就行使了教導功能(didactic function);b)承諾功能,說話人承諾采取行動的言語行為,如合同、政府公文;c)宣告功能,履行行動的言語行為,如裁決、合同、政府公文等,(8)Hatim, B & Mason, I.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pp.60-61.d)誘導功能:說話人意在打動受話人的情感,如廣告和宣傳材料,要勸導某人做某事或者接受某一觀點,就要訴諸他們的敏感點和意愿,誘導類語言也會傳遞一定的內容,但其重點是用獨特的語言形式追求言外之結果。
根據(jù)Karl Bühler對語言功能的劃分,本文認為“時文”主要行使以下四種功能:(9)Nord, C.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6, p.41.
1. 指稱功能(referential),語言指向世界中的客體,根據(jù)客體和所指之物的性質,如果所指之物或者客體是接受者不知道的事實和狀態(tài)(如交通事故),那么文本行使了告知功能(informative)。如:
例1:When a video was made public of four Minneapolis police officers on top of the face-down body of George Floyd, showing one officer with his knee on Floyd’s neck, choking him in the light of day, thousands of people in dozens of cities revolted for more than seven days.
光天化日,喬治·弗洛伊德臉朝下,被明尼阿波利斯的四名警察按倒在地,其中一名警察用膝蓋頂壓頸部,致其窒息。該視頻曝光后,數(shù)十個城市的上萬民眾掀起了抗議活動,已持續(xù)一周以上。
很顯然,這是純粹的客觀事實描述,后文接著寫:
The expression on the officer’s face displayed the problem of indifference to black life that dates back to the policies adopted by America as it rose from the ashes of the Civil War.
這名警察臉上表現(xiàn)出的對黑人生命的冷漠來自于美國從內戰(zhàn)廢墟中崛起以后所采取的系列政策。
其中“The expression on the officer’s face displayed the problem of indifference to black life”這種主觀評價是基于以上的事實,而“that dates back to the policies adopted by America as it rose from the ashes of the Civil War”這種解釋說明同樣具有主觀臆斷的性質,也是基于以上的客觀事實。
下文這種完全帶有主觀性的描述仍舊指向客觀世界真實的人——貝克漢姆。
例2:He possesses a steely cool persona and relaxed nonchalance and grounded calm approach to his life and career.
他具有鋼鐵般的酷哥形象,對生活對事業(yè)都保持一種輕松的超然和堅毅的冷靜。
“指稱功能”是時文最基本的功能,時文的一切內容都是基于客觀世界的人和事,離開了指稱功能,時文就失去了附著的基礎,無論采用“敘述”、還是“說明”、還是“評價”、還是“描述”、還是“說理”、還是“抒懷感世”,都有指向,這一指向都是真實存在的人、物、思想觀念、人情風物、文化現(xiàn)象、法律制度等。雖然時文都基于事實,然而除了基于4W(who, what, when, where)的新聞報道,純粹陳述事實的時文并不多見,因此時文還具備以下三種功能。
2. 表達功能(expressive),在Reiss(10)Reiss, K.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s & Limitations.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pp.31-38.的文本類型中,“表達功能”限于文學文本的美學功能(aesthetic),根據(jù)語言發(fā)送者對待客體或現(xiàn)象的態(tài)度,細分為:a)情感功能,表達個人的情感;b)評價功能,表達評價(如對政府政策)。在Newmark(11)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pp.39-40.的分類中,表達功能主要出現(xiàn)這些文本中:a)高端的文學作品,詩歌、小說、戲劇,最高級別的表達類為詩歌;b)權威性陳述,說話人具有高度的權威性和語言操控能力,這些話語有作者的印記,雖然其意義帶有指向性,內涵意義也不豐富。典型的權威性文本為政治性演講、文件、政府或黨派人物發(fā)言、立法和法律文書;c)自傳、散文、私人信件,這些具有表達性,是因為它們滲透著個人情感。紐馬克分類是基于所有文本類型而言的,而且有失嚴謹之處。
筆者認為,任何時文都帶有個人之見和情感表達,因此具有很強的表達功能,只是強弱不一。按照表達性強弱的順序可以包括這些文類:散文、文學新聞(紀實文學)、回憶錄和自傳、傳記、旅游日志、評論(時評、社評、人物評論、文學評論)。情感功能和評價功能既可以通過某一詞語,如形容詞、副詞、動詞看出作者的主觀態(tài)度,也可以通過某一語句、段落折射出作者的偏向、愛好和感受。以下段落通過語義和邏輯的關聯(lián)泛出了“初秋之情思”:秋天能治愈人性之惡、抑制人性之欲。在具體的詞匯和句子層面,“enormities”(惡念)表現(xiàn)了對人類本性和對物質追求的否定態(tài)度,“perverted”(扭曲,歪曲)也表現(xiàn)了對人類邪念的否定,“l(fā)et it be in the early autumn. Then, Nature will love him better than at any other season, and will take him to her bosom with a more motherly tenderness” 對初秋的向往溢于言表,同時通過隱喻 “ to her bosom with a more motherly tenderness”肯定了“初秋”的正面價值,因為“母親的溫柔懷抱”最能撫慰心靈。
例3:If ever my readers should decide to give up civilized life, cities, houses, and whatever moral or material enormities, in addition to these, the perverted ingenuity of our race has contrived, let it be in the early autumn. Then, Nature will love him better than at any other season, and will take him to her bosom with a more motherly tenderness.
假如我的讀者決定要放棄文明生活,放棄城市、住所、任何物質和精神的欲望,還有我們人類獨有的歪門心思,那么初秋便是最好的時機,這時的大自然比任何其他季節(jié)都愛你,她會以更多的慈母柔情攬你入懷。
3. 呼吁功能(appellative),意在接受者情感,文本誘導他們以一定的方式作出反應。如果要論證一個假設,我們就訴諸受眾先前的經(jīng)驗和知識,其反應可能是對已知事物的認可;如果我們要勸導某人做某事或者某一觀點,我們就要訴諸他們的敏感點和意愿。(12)Nord, C.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6, pp.41-43.Newmark(13)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pp.41-42.認為語言呼喚功能的核心是讀者、受話人,采用呼喚這一詞語是動員讀者行動、思考或感覺,以文本意欲的方式做出反應。當然呼吁功能也通過其他題材的文本以潛移默化的方式來取得。如果我們要顧客購買某一商品,我們就要訴諸他們的現(xiàn)實需求和向往,描述符合受眾正面價值的那些品質;如果我們要教育一個人,我們就要訴諸他們易于接受的道德原理。呼吁功能的語言指針是祈使句和修辭疑問句,然而該功能也可以通過行使指稱功能的語言和風格手段,或者用行使表達功能的語言來取得,如通過最高級和表達正面價值的名詞來取得。呼吁功能甚至在詩歌語言中發(fā)揮作用,它滿足了讀者的美學訴求。
具有呼喚功能的時文并不多,主要為“演說辭”。政治家的演說試圖說服民眾接受其治國理政之理念,成功人士演講用來勵志,熱心環(huán)保的人撰文是為了喚醒民眾的環(huán)保意識,各行各業(yè)提議某一行動方案是為了吸引更多的人參與。
4. 美學功能(aesthetic),美學因素既指文本引發(fā)的情感體驗,如與文本共情引發(fā)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等;又指文學性表現(xiàn)手法,如文本的敘事結構(倒敘、插敘、直敘),人物塑造,情節(jié)安排,象征手法,諷喻手法等。但是最能直觀表現(xiàn)美學功能的因素還是語言的形式要素,如節(jié)奏、韻律、結構、修辭等形式美。Newmark(14)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pp.42-43.認為美學功能是“用語言取悅感官的功能,句子、從句、詞語的節(jié)奏、平衡、對比起到一定的作用,音效主要體現(xiàn)在擬聲、頭韻、響韻、尾韻、節(jié)奏”,其次就是隱喻,它連接了表達和美學功能。通過構擬外部世界的形象,語言打通了外部世界與內心世界的連接通道,喚醒了感官世界的味覺、觸覺、聽覺、視覺、嗅覺。其實,美化語言的手段還有很多,如借代、倒裝、擬人、婉言、夸張、諷刺、仿擬等,如果不借助這些手段,在描述事實、說明道理、表達思想和情感時,語言就會變得十分枯燥,變?yōu)楦筛砂桶偷氖聦嶊愂?,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只剩下一副骨架了。
任何時文都存在各種各樣的修辭手段,只是多與少的區(qū)別,較為純粹的美學功能只存在詩歌語言中,就連就事論事的時評也充滿著創(chuàng)新隱喻,它能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可觸可感。
例4:The problem is that, in one area after another, Bush appears to be bogged down with no clear path out of the political swamp. …And many republicans are setting their own course as Bush’s job-approval ratings hover below 40 percent.
問題是,布什似乎陷入一個又一個政治泥潭,卻找不到走出泥潭的出路?!敳际驳墓ぷ鳚M意率在40%以下徘徊時,很多共和黨人在各走各的道。
美學功能是時文的一個副產品,時文不是為了追求美學功能而構造,而是使內容更有效、形象、趣味性地傳達。因此它服務于信息功能和表達功能,是為了更好、更有效地傳遞信息、表達情感和評價而采取的手段。美學功能在以下文類較為常見:散文,文學新聞,回憶錄和自傳,傳記,旅游日志,評論(時評、社評、人物評論、文學評論)。
當然,任何時文都是以上四種功能的混合,很少存在純粹的所指功能,“所指功能”是“表達功能”、“呼吁功能”、“美學功能”的基礎,缺乏“所指功能”其他功能就無所附著,其他功能都服務于“所指功能”。只是在不同的文類中,某一功能更加突出,如散文,其表達功能明顯大于所指功能;而傳記和旅游日志,其所指功能大于表達功能。雖然整個文本并不總是行使單一的功能,而是幾種功能的混合或者相互重疊,但是某種功能在文本中占主導地位時,這種功能區(qū)分才有意義。
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認為時文是基于現(xiàn)實世界而構建的文本,通過全民契約性符號系統(tǒng)——語言,對現(xiàn)實世界加以鎖定和記錄,實現(xiàn)了從現(xiàn)實世界向文本世界的跨越。它指向了現(xiàn)實、再造了現(xiàn)實,但不是對現(xiàn)實的簡單記錄、模仿和映現(xiàn),而是超越了現(xiàn)實自身,因為它被強加了邏輯、假設、推理、判斷、評價、情感,通過描述、解釋、議論、抒情等敘事方式將現(xiàn)實世界與人的理性和情感合為一體,符合人類的認知規(guī)律和情感訴求而變得有意義,向人類打開了知識和情感的通道。
時文之用在于給我們傳授知識、啟思開智、提高判斷力、豐富情感體驗。無論是有形的人和物,還是無形的“理”、思想、風物時尚,還是對待人與事的價值判斷、情感態(tài)度,只要是我們先前不曾知道的、不曾領會過的、不曾體驗過的,都納入了我們“知”的范圍。它更新、突破了讀者的期待視野,將之引向異度空間,進入異質文化領地,從而刷新讀者對世界的認知,同時也獲得新的審美體驗。
“時文翻譯”就是把一種文化基于現(xiàn)實世界的文本用另一種語言加以再現(xiàn),無論是人物、事件、思想觀念、人情風物、文化現(xiàn)象、法律制度,目標文本需要再現(xiàn)原文的真實邏輯、事理、情感,取得同等的信息功能、表達功能和美學功能。
“時文翻譯”作為一門課程,與“文學翻譯”和“應用文體翻譯”在文體性質上有著明顯的分界。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有其內在的邏輯和課程屬性。而時文涉及的主題、內容、知識包羅萬象,要在眾多的知識體系和主題中選取適合教學的材料又并非易事。在此筆者擬以“翻譯價值”為題,希冀對翻譯教學的時文選擇提供一定的參考。
“價值”是抽象的信念、理想、規(guī)范、標準、關系、傾向、愛好、選擇等,它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卻時時處處起作用,指導人的思想,支配人的行動,評價某一事物就是來源于并反映了抽象的理想價值。以往學者對“翻譯價值”的判斷和認定往往依賴功能性標準,大處從對社會的影響著眼,小處從功利性角度闡述,如經(jīng)濟價值。本文設定時文的翻譯價值排除了功能性和功利性因素,不對其社會價值和經(jīng)濟價值或工具價值予以歷時性和現(xiàn)時性宏觀敘事,而是將“時文翻譯”框定在教學環(huán)境之中,來考察它與教學對象存在一種什么樣的關系。當然,這種關系要設定為一種正向、積極、促進、增強的價值引領。我們又假設時文翻譯不僅僅是提高翻譯能力那么簡單,它還應包括認知、體驗、情感、審美等過程。以此,在選擇“時文”時,我們就應該考慮它是否有足夠的認知價值、文化價值、美學價值等。以下就“認知價值”和“美學價值”來展開討論,以便我們對時文選擇有一定的價值判斷和傾向性。
認知是獲取知識的行為或者過程,包括感知、識別、思考、記憶、分類、推理、判斷、解決問題。時文是用于傳遞信息和知識的語篇,它包含了現(xiàn)實世界各類信息、知識、以及對這些信息和知識的評判和情感表達?!白鳛樽x者的譯者要對原文構建的世界進行認知性的解讀,實際上就是對原文現(xiàn)實世界的識解”(15)陳吉榮:《論認知語言學對譯者認知不足與認知過度的解釋力》,《外語與外語教學》2011年第2期,第16-19頁。,在識解的過程中,讀者勢必展開感知、識別、關聯(lián)、思考、記憶、分類、推理、判斷等一系列心理操作。在這一過程中,只有“異”的信息和新的知識、“異”的思維方式,未曾經(jīng)歷過的情感才能改變現(xiàn)有的認知結構。譯者在對這些“異質”成分處理時,其認知圖式一般會出現(xiàn)三種情形:1)文本內容與圖式的結構和期待一致,圖式中的空位很容易激活、恢復、填補、關聯(lián),文本容易進入譯者的期待視野,譯者圖式能輕松自如地加工文本,形成概念,把握概念之間的關聯(lián),造就主題意義,譯者圖式得到強化、鞏固;2)文本違背圖式結構和期待,譯者圖式暫時無法加工文本意義,但隨著閱讀和感知的深入,文本世界反作用于圖式,圖式中原有的組塊被拆除,得到重新組合配置,得到了刷新,文本意義取得了關聯(lián);3)譯者圖式過于僵化,文本中的知識不能激活圖式,或激活的知識與文本的意義不一致,這時表現(xiàn)為不能理解或誤讀文本意義。特別對于非原語文化的譯者,他在自身文化中形成的圖式不能認知文本中的人名、地名、事件、典故、傳說等所蘊含的意義,有時會產生阻延、曲解、任意引申的消極作用。(16)周紅民:《翻譯研究探索與思考》 ,科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157頁。
對于時文的選擇,第二類文本最具有認知價值,它略高于學生的認知水平,給學生的知識圖式帶來三種反應,1)增強:吸收文本信息到現(xiàn)有的圖式中,但不給整個圖式帶來任何變化;如blockchain(區(qū)塊鏈), virtual reality(虛擬現(xiàn)實), augmented virtual reality(增強虛擬現(xiàn)實), live streaming sale (直播帶貨),popular internet celebrities(網(wǎng)紅),因為這些文化現(xiàn)象在國內已經(jīng)盛行,我們對之已有認知,翻譯目的只是找到對應表達方式;2)調整:譯者意識到現(xiàn)有的圖式不利于理解新知識,對現(xiàn)有圖式加以修正;3)重構:指針對現(xiàn)有圖式與新知識存在的偏差,而創(chuàng)造新圖式的過程。當然在獲取文本知識的過程中,這三種反應并不是相互獨立的步驟,而是在一種連續(xù)的閱讀過程針對文本中的多個知識域交叉發(fā)生的。
在以下的兩個段落中,很明顯,例5)都是我們大腦中的已知信息,與圖式的知識結構和期待一致,其認知價值低,不會給我們帶來知識更新,只帶來增強的效果;例6)中,“進步主義”、“藍色模式”、“底特律破產”都是我們圖式中沒有建構的概念,隨著閱讀的深入,我們需要不斷調整現(xiàn)有的圖式,重構新的圖式,獲得新知,因此,其認知價值高。當然在這一過程中,原有的圖式會對新信息作出一系列假設、判斷、概括、類型化、和推理。如以“企業(yè)破產”圖式、“中國式養(yǎng)老金”圖式來加工處理“政府破產”和“美國養(yǎng)老金”制度,從而對我們的“破產”圖式和“養(yǎng)老金”圖式有所添加。
例5:China is not an enemy. It is a nation trying to raise its living standards through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improved technologies.
中國不是敵人,而是一個試圖通過教育、國際貿易、基礎設施投資和技術改進來提高國民生活水平的國家。
例6:Did the progressive “blue” model of city governance destroy Detroit? And if so, is Detroit’s bankruptcy a deeper concern to progressive cities like Chicago, Oakland, and Santa Fe, which are beginning to teeter under the weight of unsustainable pension liabilities?
是城市管理中進步主義的“藍色模式”摧毀了底特律嗎,如果那樣的話,對那些在難以承受的養(yǎng)老金債務負重下開始搖搖欲墜的城市,如芝加哥、奧克蘭、圣達菲,底特律破產是否會引發(fā)更深的憂慮?
因此,在時文選擇上,我們要偏重那些富含文化信息的文本,“異”的人物和事件、“異”的風俗、“異”的價值觀、思想和行為方式。在此,深度新聞調查、歷史、政治、哲學、宗教、散文題材最有可能成為我們的遴選對象,最終考驗學生用目標語來表達“異”能力。
美學功能是時文的一種重要功能,時文能否入選我們的翻譯教材,美學價值應該作為一個重要的標準看待。如同“2”中所述,美學因素既指文本引發(fā)的情感體驗,又指文本的敘事結構和手法,還指最為直觀的形式要素和修辭手段。情感體驗指文本世界能否產生移情效果,讀者能否與文本世界共情,產生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等情感,文本通過對真實人物的塑造,或某一場景的描寫,讓讀者產生沉浸式體驗,不但能喚醒事實、事件、思想,還能喚醒與之相關聯(lián)的情感,如同他們親身經(jīng)歷過或看到過的人物事件一樣,產生各種情感變化和聯(lián)想。
在這一方面,“新新聞”,即文學新聞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它將小說的寫作技巧與新聞事實結合起來,構成了既具時代真實性和文學審美質素的語篇,“與小說不同的是,文學新聞必須事實準確,雖然文學新聞中的人物如同小說一樣需要生動活潑地呈現(xiàn)于筆端,但是他們的情感和戲劇性沖突具有一種特別的力量,因為我們知道這些故事是真實的,這些作品的文學性來自于與世界的沖突”(17)Sims, N. The Literary Journalists. Ballantine Books, 1984, p.25.。 Wolfe的“新新聞”就以生動、極致的散文形式吸引了讀者的注意,在形式、風格和內容上打破了一切舊的體制。它拋棄了傳統(tǒng)新聞報道的字數(shù)限制和倒金字塔風格,其作品長度可達至四千字左右。利用了沉浸式體驗、聲音、準確性、象征性作為其基本元素(18)Sims, N. The Literary Journalists. Ballantine Books, 1984, p.48.。文學新聞為時代而寫,除了提供新聞事實,還提供了多種聲音,1982年Kidder以《新機器之魂》獲得了“普利策”獎和“美國圖書獎”,在這部書里,他跟蹤了一個設計團隊的計算機的設計過程,他用自己的聲音構建敘事,即可以展開復雜的描述,又能表現(xiàn)矛盾和沖突,其關鍵技巧就是故事情節(jié)和個者聲音,比起就事說事的新聞報道,能讓讀者對世界感觸更深。(19)Maguire, M. Literary Journalism as A Key to Reporting’s Richest Prize. Literary Journalism Studies, 2011(1), pp. 53-71.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美學價值,其美學價值來自于讀者的情感體驗和文學手法的賞析,所以文學新聞應看作時文翻譯最佳材料之一。
美學價值還在于語言的形式要素和修辭手段,文本經(jīng)常利用隱喻、夸張、含蓄、婉陳、擬人、習語、格言、諺語、俚俗語來加強表達效果,特別是隱喻,它是翻譯能力的試金石,正如Newmark所說,“隱喻翻譯是一切語言翻譯的縮影,因為隱喻翻譯給譯者呈現(xiàn)出多種選擇方式:要么傳遞其意義,要么重塑其形象,要么對形象或者意義加以修改,要么將意義和形象進行完美的結合,林林總總,而這一切又與語境因素、文化因素如此密不可分,與隱喻在文內重要性的聯(lián)系就更不用說了”(20)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p.85.。所以無論是哪一種題材的時文,我們應當考慮其修辭手段是否充分。
以上對“時文”的范疇進行了闡釋和描述,認為時文涵蓋了除虛構文學作品和應用文體以外的任何題材和體裁。從語言的微觀層面觀察,其語言行使的功能有:1)指稱;2)表達;3)呼吁;4)美學。從整個文本出發(fā),時文行使了“信息、教育、教導”功能。從接受者層面來看,閱讀時文能積累知識和人文素養(yǎng)、開拓思維,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時文都適合做翻譯素材,因此筆者以翻譯價值為題,選取了“認知價值”和“美學價值”作為時文翻譯語料的參考,并對之加以闡述。在選擇時文時,其信息和知識要略高于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對現(xiàn)有的知識圖式有所突破,有所添加,并且能在漢語中找到恰當?shù)谋磉_方式;而時文是否有“美學價值”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審美能力,與文本世界的共情能力,最終也是考驗學生的翻譯能力,特別是隱喻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