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珠
[摘要] 文言文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言文教學旨在引領學生誦讀經(jīng)典,以更好地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文言文一直是教學的一大難點,如何有效地讓學生理解、掌握、應用文言文知識是小學語文教師面臨的挑戰(zhàn)。本文基于“梯度思維”理念,從理解難度、文體特點、思維發(fā)展三個角度提出有效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 小學語文;文言文;梯度思維;教學策略
文言文語言凝練、行文簡潔,意在以較少的文字符號表達出完整的內(nèi)容,由此形成了獨有的一套詞匯、語法、修辭等文體范式。對小學語文教學而言,文言文最大的困難在于“言文分離”,具體表現(xiàn)在同樣用漢語表達一句話、一個觀點時,反映在書面與口頭上完全是兩種情形,從而造成閱讀障礙,致使學生理解不暢。本文研究的“梯度思維”正是為了有效應對這一困境?!疤荻取北旧硎且粋€數(shù)學及物理學術語,本研究將其引申為教學模型中存在變化的量,并映射在小學文言文教學的“坐標系”內(nèi)?!白兓牧俊卑ɡ斫怆y度、文體特點、思維發(fā)展,具體教學策略如下。
一、厘清文言文難度的梯度變化,設置分層教學模式
基于文言文的特征,教學文言文主要的困難就是“言文分離”,教師教學文言文的壓力也集中于此。因此,基于梯度思維的教學實踐過程首先要厘清文言文理解難度,再采取分層教學模式,讓小學生按照“逐字、逐句、逐段、整篇”的方式深入理解文言文內(nèi)容。
首先,“逐字教學”的環(huán)節(jié)需要語文教師事先對整篇文言文進行篩選,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字,如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伯牙鼓琴》一文,鼓、志、曰、若、足等字重要性相對較高。以“鼓”字為例,它出現(xiàn)在題目當中,就足以表明理解其內(nèi)涵之重要。依據(jù)小學生形成的語文知識經(jīng)驗,“鼓”要么代表一種名為鼓的樂器,要么用來表達敲鼓的動作或物品鼓起來的狀態(tài)。但在《伯牙鼓琴》這篇文言文中,“鼓”則是指彈琴的動作。教師引導學生弄明白古今表達中“鼓”這個字的內(nèi)涵差異后,余下的內(nèi)容中再出現(xiàn)“鼓”字,就可以有效地規(guī)避理解障礙。因此,教師對文言文關鍵字的把握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理解文言文的含義,并可在教學中充當一個單獨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其次,教師應側重引導學生關聯(lián)前后句的關系,這是因為文言文的表述過于簡潔,單看一句或一個短語則難以有效掌握文本所表達的意義。如《伯牙鼓琴》開篇第一句“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單其中一句似乎只是表明某人做了某事,并不能反饋出伯牙的身份是演奏者,鐘子期的身份是聽眾這層關系。同時,在“逐句教學”的環(huán)節(jié),教師還需要指導學生多方領悟,避免被生活中的語言現(xiàn)象所誤導。如“善哉”一詞,小學生對這個詞的印象主要源自于影視劇中佛教和尚所述。如果教師忽略這一背景,就很容易讓他們產(chǎn)生文言文的理解偏差,所以教師要結合前后句的內(nèi)容,正確解釋“善哉”為好啊、擅長啊等含義,其中“哉”是語氣詞,沒有實際意義。因此,在通篇解釋完關鍵字后,教師還應重新整合完整的句子,以促進學生對文言文整體的理解。
再者,教師還應注意文言文的結構分析,尤其是文中所表述內(nèi)容的起承轉合,這對幫助小學生了解文言文大意、情感、人物特點是不可或缺的。究其原因,在于文言文作為一種古代書面文體,與現(xiàn)代散文、記敘文等段落概念完全不同,它沒有標點符號,因此掌握分段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以《伯牙鼓琴》為例,開篇第一句“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為第一段,交代了人物、事件等基本信息。第二、三句“方鼓琴而志在太山……湯湯乎若流水”為第二段,在表達伯牙彈琴技藝高超的同時,也說明了鐘子期是他的知音。第四句“鐘子期死……以為世間無足復為鼓琴者”為第三段,主要表明了兩人間的惺惺相惜之情。
最后,在“整篇教學”的環(huán)節(jié),教師應注意文言文意境賞析。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一個問題是“只重局部而忽視整體”,即關注點放在文言文字、詞、句的翻譯上,未能讓學生了解通篇文言文的意思。從現(xiàn)代文的立場看,文言文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書面表達形式,但將文言文融入古代時空,它本質上是一種文體規(guī)范,因此抒發(fā)情感、表達思想的方式與現(xiàn)代文大相徑庭?;诖?,在文言文“整篇教學”的環(huán)節(jié),教師不可忽視對意境的賞析,這也是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有效方式。如《伯牙鼓琴》通篇解讀完畢后,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播放古琴名作《高山流水》,讓學生從中獲得審美體驗。學生在此過程中認識到要從無形的音樂中感受到彈奏者的情感,不僅需要高超的音樂技能與深厚的音樂造詣,同時也要對演奏者本身有所了解。通過意境賞析,學生得以理解為什么俞伯牙將鐘子期視為“知音”了,同時對“知音”這個詞理解更為深刻。
二、抓住文言文文體的主要特點,梯度安排教學環(huán)節(jié)
將梯度思維運用到文言文理解難度的把控上,進而安排分層教學模式,是一種非常直觀的教學方法。此外,文言文還有一個特殊的屬性,就是文體本身,即構成一篇文章的規(guī)格、模式、結構及語言風格等組成。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即便能理解關鍵字、句子、段落的意思,但仍然不能很好地開展自主探究及合作學習,這說明小學生并未完全掌握文言文的精髓所在。因此,設計梯度教學,應將重心放在文言文文體特點的顯化和應用上,具體環(huán)節(jié)如下:
第一,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加強朗讀訓練。強調(diào)朗讀旨在讓小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中發(fā)出聲音、增強體驗,以更直觀地品味文言文的特點。相對于白話文口頭和書面表達的一致性,文言文則是惜墨如金,但為了達到表達完整、情感豐富的目的,又往往善于用典。此外,還有一些文言文音律、對仗工整,文言虛詞的廣泛運用也是一大特點。通過朗讀教學方式,有助于小學生讀通語句、精準斷句,進而讀出節(jié)奏、讀出感情,并由此體會到文言文表達的精妙之處。如《伯牙鼓琴》第三段“鐘子期曰”的部分,就呈現(xiàn)出明顯的對仗特點,教師可以單獨挑出來讓學生閱讀,并體會“巍巍乎若太山,湯湯乎若流水”,之后進一步向學生解釋這就是成語“高山流水”的出處,鼓勵他們據(jù)全文意思去解釋成語,能很好地提升文言文學習興趣。
第二,在朗讀訓練的基礎上指導寫作練習。進入第二梯度,教學重點落在“以讀促寫”這一層面。文言文教學的價值,不僅是讓學生了解古代語言表達方式,還應該從中體會漢語之美,并提升他們的文化修養(yǎng)、塑造人文精神。需要注意的是,該梯度下的寫作練習不是翻譯成白話文,而是在掌握文言文文體特征后,擷取一點再發(fā)揮想象開展寫作。以六年級下冊《書戴嵩畫牛》一文為例,教師讓學生根據(jù)最后一句“古語有云:‘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可改也”發(fā)散思維,聯(lián)系生活實際寫一篇讀后感。學生在寫作過程中不僅明白了寫作要深入生活的道理,在現(xiàn)實中這有助于糾正部分學生不良的寫作習慣。
第三,在寫作練習的基礎上逆向翻轉表達。語文教學的職能之一是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文言文作為古代文學的創(chuàng)作方式,雖然已經(jīng)遠離了現(xiàn)代社會情境,但其自身的魅力并未減少,仍然有著繼承的必要性。同時,培養(yǎng)小學生文言文寫作能力,對提高其語文素養(yǎng)和文學造詣具有很大幫助。因此,在進入第三梯度教學時,可以在寫作訓練的基礎上開展逆向翻轉表達的嘗試,將其作為文言文教學的一個拓展提升環(huán)節(jié)。同樣,為了照顧語文水平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采取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如先從字詞、句子入手,再逐漸仿寫段落、整篇。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高山流水”的含義,可以仿寫鐘子期的話,如出示一幅徐徐清風圖和一幅皎皎明月圖,再指導學生借鑒“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秋月”這句話,并用“善哉乎鼓琴, ”的方式表達,這樣的訓練既能讓學生明白知音的意思,又可增加語文寫作的樂趣。
第四,在逆向翻譯表達的基礎上倡導生活化運用。廣義的文言文包含了詩詞歌賦、曲策八股,幾乎是所有古代文學創(chuàng)作問題的總稱。雖然時過境遷,但古代漢語的表達方式并未徹底消亡,這是因為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漢字是一種從未中斷發(fā)展的表意文字,它為文言文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運用提供了保證。例如,人們在交際活動中常用的成語典故、寫文時是引用的詩詞段落等文言詞句,不僅不會與白話文產(chǎn)生違和感,反而能夠增加文章的韻味、彰顯此人的文化層次。因此,在逆向翻譯表達的基礎上,應進一步倡導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文言文。當然,這種運用并非盲目地、形式化地使用“之乎者也”,而是在熟悉文言文體的表達規(guī)律、基本用詞等基礎上,自然地嵌入到口語及書面語的應用中。例如,在學習完六年級下冊《兩小兒辯日》一文后,教師指導小學生對原文進行拆解,形成類似“文言文實用指南”的成果,再讓他們在生活場景中熟練地運用。例如,“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這句話就可以轉化成一個固定的句式,它交代了誰干什么、發(fā)現(xiàn)什么、去做什么,依托這個句式轉化而成現(xiàn)實生活中的表達,如“我過馬路,見紅燈亮起,立停腳步”。這樣的教學方式能讓學生以短短幾字、寥寥數(shù)筆就交代清楚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無論是口頭表達還是書面寫作,都有很好的實用性。
三、巧搭文言文內(nèi)容的學習支架,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
文言文內(nèi)容與現(xiàn)代文內(nèi)容的最大差異,在于前者在組織過程中更注重埋下伏筆,這也是文言文惜墨如金的特點所決定的。換言之,文言文相對更加注重思辨、歸納、對比等高階思維的運用。而現(xiàn)代文內(nèi)容組織往往則較為直接,如一篇文章交代人物、事件、環(huán)境等要素是以平鋪直敘來展開。由此可見,文言文重邏輯,白話文重情節(jié)。
例如,六年級下冊《學弈》一文的第一句“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開頭就強調(diào)一個人下棋很厲害,那么在余下的文言文內(nèi)容閱讀時,學生會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他的徒弟也會很厲害”的想法,但這一句恰恰是一個伏筆,在最終“非然也”一句完成了翻轉。同時,“弈秋”這兩個字就非常具有邏輯性,所謂弈指的是圍棋,“秋”才是人的名字,合起來是“一個會下棋叫做秋的人”,并非這個人叫做“弈秋”。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只根據(jù)表面內(nèi)容教學,或只是讓學生按照注釋來理解文章大意,學生則難以從中理解起承轉合的變化,也無法獲得文言文思維的躍升。
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巧妙地利用文言文內(nèi)容,為學生搭建學習支架,例如《學弈》體現(xiàn)了對比思維,論證了兩人都在學下棋,結果卻截然不同。同時,還可以讓學生轉化文言文的表達思維,對“弈秋”這兩個字進行“文言文解釋”,如“秋,善弈者也”,將原本的動賓短語轉化為主謂語句。又如,《兩小兒辯日》一文中體現(xiàn)出了明顯的發(fā)散思維,教師可以讓學生演繹“兩小兒辯日”的情節(jié),在此基礎上提出新的論點,如太陽在冬天離得遠,在夏天離得近,只要能自圓其說,就能夠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發(fā)展。
綜上所述,文言文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實踐中應差異化運用教學理念與方法,將其與現(xiàn)代散文、記敘文、詩歌等文體區(qū)分開來。梯度思維的運用,不是單純地分層或分階段,它是將文言文教學視為一個語文知識“坐標系”,從難度、文體、思維三個維度同時展開,是因材施教的進一步升級,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何裕奮.讀·解·品·拓——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文言文梯度教學的實施策略[J].新教師,2022(06):25-27.
[2]郭琿峰,袁莉莉.參透課標 抓牢課后題 實施文言文梯度教學[J].新教師,2022(06):28-29.
[3]陳英華.“讀思達”視域下小學文言文教學[J].課外語文,2021(24):107-109.
[4]陳秀錦.文言文梯度教學的三個關鍵點[J].教學與管理,2021(20):31-32.
[5]吳禮行.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的探究[J].課外語文,2021(04):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