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愷
(古浪縣馬路灘林場,甘肅古浪 733100)
在綠色中國發(fā)展背景下,如何提升林業(yè)工程質量和造林效率已成為林業(yè)部門面臨的首要問題。因此,在園林綠化建設、人工造林過程中,必須構建科學的苗木培育機制,加強技術管理,篩選合格的林木品種,優(yōu)化移植方案,做到適地適樹,以發(fā)揮林業(yè)工程的生態(tài)效益和經濟效益。
1.1.1 整地。為了提升苗木培育質量、提高苗木成活率,應該選擇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的育苗地。整地時,要施足底肥,提升土壤肥力,同時做好溝畦,方便圃地排水和灌溉,以滿足不同生長期苗木對養(yǎng)分和水分的需求。此外,選地整地時要綜合考慮圃地溫度、濕度、光照等因素,以促使苗木有序生長。
1.1.2 品種選擇。選擇品種時,應根據園林環(huán)境和土壤條件,綜合考慮林木胸徑和樹型。一般情況下,園林綠化項目中的幼苗培育不宜選擇胸徑過大的樹種;人工造林育苗時,一般應根據立地條件、降水量、光熱條件選擇容易成活、適應性強的樹種,如柳樹、楊樹、銀杏、杉木等,便于后續(xù)造林管理。
1.1.3 播種育苗。播種前,應做好消毒工作,及時對種子進行催芽,始終保持外界環(huán)境水分充足。在播種過程中,應精準控制播種范圍,嚴格根據播種區(qū)域的氣候條件控制播種時間。同時,還應把控好苗床溫度,如果當地晝夜溫差較大,可以覆蓋地膜保溫,為種子營造良好的生長條件。在苗木培育期間,要精準施肥,施用經過發(fā)酵處理的肥料,并根據苗木生長情況判斷是否需要追肥。此外,還要做好林木移植之前的規(guī)劃設計,尤其是土地規(guī)劃,設計定植穴的大小,選擇最優(yōu)運輸路線。如果采用大苗移栽,應附帶土球,降低樹木根部水分的蒸發(fā)量,注意減少運輸時間,避免苗木水分損耗過大。
1.2.1 圃地選擇。大苗培育必須選擇pH值適宜、土壤肥沃、灌溉方便、排水良好、位置優(yōu)越的圃地,在育苗之前施足基肥,打畦做床,以提升保苗率。
1.2.2 移植時間。一般北方地區(qū)在早春土壤解凍之后(4月左右)進行移植,氣候較為濕潤的地區(qū)可以選擇秋季移植,有利于根系恢復。移植時,盡量選擇清晨或傍晚,避免陽光直射,不宜在雨天進行,以免影響苗木根系舒展[1]。
1.2.3 移植方法。技術人員應根據苗木的培育年限,綜合考慮其生長系數、根系發(fā)育情況、須根發(fā)達狀況和苗冠開展情況等,選擇合適的株距和行距。一般闊葉類苗木行距大于針葉類苗木,有助于其枝葉生長,側根也更發(fā)達。在移植之前,為了降低蒸騰速率,可以對苗木根系進行適當修剪,長度維持在15 cm左右即可;楊樹、國槐等樹種,可以通過截干方式降低蒸騰速率。移植過程中,一般選用穴植法,定住栽植點,之后進行開溝植苗,必須做到苗正,移栽深度要比原苗圃深度多3 cm左右。對于側根不發(fā)達的樹種,可以選用溝植法,以提升苗木成活率。
1.2.4 撫育管理。在大苗培育管理中,有些苗木可能出現(xiàn)不良干形,比如側枝粗大、低矮尖削等,此時應進行人為干預,對苗木進行截干??捎诔醮杭竟?jié),對頂芽瘦小的苗木進行截干,使其重新長出強壯的主干。截干措施可以徹底改變苗木干形,常用于槐樹、柳樹等闊葉樹。為了防止水分蒸發(fā),可以在截干之后覆蓋4 cm左右的細土,防止傷口干燥。此外,可以利用修枝的方法,修剪細弱的梢部,預留苗木主干,調整競爭枝,抹掉剪口芽以下的芽苞,剪除過密枝條,確保苗木在秋冬季節(jié)之后可以正常發(fā)芽。
1.2.5 樹冠整形。為了滿足園林綠化的標準和要求,必須改變原有苗木樹冠的不良形狀,可根據用途將其修剪成扇形、塔形、球形、傘形,并對枝條進行短截、拉枝、摘心、疏枝等,按照預設方案,為其規(guī)劃固定的生長方向;同時,除去側梢萌發(fā)的新芽,確保其余枝丫可以正常生長。其中,在疏枝過程中,主要剪掉病蟲枝、穿插枝、直立枝和下垂枝[2],避免枝條過密,影響樹冠通風和光照,達到平衡樹勢的目的,最終優(yōu)化樹形。
1.2.6 起苗包裝。在起苗和運輸過程中,應根據苗木根系增幅和長度確定是否附帶土球,以確保苗木根部完整。一般闊葉樹、常綠樹應附帶土球,土球直徑約為苗木直徑的10倍左右;剛出圃的苗木可以不附帶土球,但必須確保隨起隨栽,避免苗木失水干枯,影響成活率。在假植過程中,應選擇排水良好、背陰的區(qū)域。栽植地土壤濕度維持在60%即可,如果土壤過干,應適當澆水;如果土壤濕度過高,應適當整地翻土、深耕,之后進行栽植。
1.3.1 播種。容器苗包裝運輸方便、造林成活率較高、育苗過程不受季節(jié)限制。容器育苗一般分為傳統(tǒng)容器育苗和可降解容器育苗兩種方式,本文主要介紹可降解容器育苗方式。該育苗方式主要采用植物纖維類型的培育缽,采用低床育苗方法,保證局部集中灌溉,苗床寬度60 cm左右、深度30 cm左右即可。育苗時宜選擇鄉(xiāng)土樹種,在初春季節(jié)播種,以人工方式進行催芽,不必等到種子露白即可播種。根據穴深合理調整栽植數量,穴深1 cm以下,可以播種小粒種子5粒,之后用育苗基質覆蓋;穴深1 cm以上,可以每穴播種3粒大粒種子,覆土0.5 cm左右。
1.3.2 灌溉除草。播種之后,在4月上旬澆解凍水;當苗出齊后,可以通過噴灌方式及時為苗木補充水分,必要時可采取覆土防寒措施,并搭蓋75%遮陽網,避免苗木受到陽光直射,降低苗木水分蒸發(fā)量和蒸騰量、抵擋風蝕。在苗木除草過程中,最好選用人工割除方式,盡量做到快除、除了、除小。當苗高超過30 cm時即可出圃,出圃時土壤含水量必須控制在20%左右。如果含水量過低,苗木不容易成活;如果含水量過大,在運輸過程中易擠壓變形,同時增加運輸壓力,也為上山造林帶來困難。
集水造林技術主要應用于人工商品林培育。根據集水造林相關技術標準進行整地,可使林地具備良好的集水功能,充分利用地表徑流滲透量滿足林木生長需求。該技術常用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區(qū),可有效彌補土壤水分的不足,提升土壤蓄水保墑能力,有利于造林苗木的生長,提高其成活率。北方地區(qū)可以將集水造林技術和抗旱造林整地技術相結合,在水土流失嚴重地區(qū),通過機械開溝法、徑流集水法開墾荒山,在坡度30°以下的地區(qū),實施土壤深耕,深耕超過20 cm;也可以開挖魚鱗坑,呈“品”字形排列,將表土填入坑內;還可以采用大坑整地法,在半陽坡和陽坡挖長、寬、深分別為 2.0、0.8、8.0 m 的“品”字形大坑,尤其在丘陵區(qū)和緩坡區(qū),通過該種整地方法可以提升土壤保墑能力,阻礙雜草生長,改善土壤理化性狀。
插條造林技術主要應用于易生根樹種人工林營建,利用樹木的一段枝條作插穗,直接插于造林地。插穗一般選用1~2年的枝條或苗干,生根力強的樹種(如柳樹)可以選用3年的枝條或苗干。插穗長度為30~70 cm,直徑因樹種而異,如采用國槐造林,直徑必須達到1 cm以上才可以進行插條造林。插條造林一般要進行全面細致的整地,使土壤疏松,既便于插條,又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以甘肅河西地區(qū)為例,該地區(qū)在楊樹人工造林過程中,常采用打孔插條造林技術,選擇尾端直徑3 cm、頭端直徑5 cm左右的枝干,打捆浸泡于水中24 h,之后取出晾干。從苗圃中取出的枝條,必要時可用ABT生根粉進行處理。整地之前要澆水保墑,結合深耕施基肥,栽植密度3 345株/hm2,株行距比例為1∶3。注意插條深度,一般露出地面2~3 cm即可。插條后3周左右是楊樹成活期,應每隔13 d左右澆1次水,提升楊樹成活率。
苗木起運時,最好采用起重吊裝方法進行吊運,對樹干進行包裹,用汽車運輸。如果林木根部帶有土球,可用木板夾緊或者用繩束縛,避免根部受損,影響苗木成活率。如果在嚴寒季節(jié)和極端天氣運輸,要采用防凍保護措施和遮陰措施,運到種植地后立即定植,確保林木朝向與在苗圃生長期間一致。
當前我國人工林多以單層純林為主,尤其是商品林,結構較為單一,生物多樣性低,加上部分地區(qū)適地適樹原則落實不到位,導致林木生長緩慢,樹勢逐漸衰弱,病蟲害頻發(fā)。為了避免病蟲害大面積暴發(fā),林業(yè)部門和技術人員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對病蟲害進行及時監(jiān)測和預報,加強病蟲害管控,優(yōu)化林種配置模式,改善林分組成。利用病原微生物,通過生物防治法降低森林害蟲發(fā)生率,使害蟲種群密度維持在可控狀態(tài)下。如果是較為狹窄的林區(qū),可以采用獨立式、單元式防護結構進行物理滅蟲。
此外,可以利用分子遺傳學技術對樹種進行基因轉化,開展抗蟲育種[3]。在撫育管理過程中,應適當間伐,避免林分密度過大,以滿足林木對光照的需求,提升林間透風度[4]。注意引進森林撫育人才,盡量引進高科技、專業(yè)性、高素養(yǎng)的復合型人才,同時做好當前園林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培訓和再教育工作,提升其工作責任感,提高其苗木培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