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zhí)教|任麗芳 評析|朱潔如
師:同學們,今天讓我們再次走近一位詩人——(出示)
他是一位深情的丈夫,前妻去世40 多年后,來到兩人曾經相遇的地方,因思念而老淚縱橫,寫下了:“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泫然?!彼€是一位慈愛的父親,從不忽視對子孫做人為學的教導,冬夜陪伴小兒讀書寫下了這樣的殷殷祝福:“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彼且晃粣蹏闹臼?,“收復中原”是他畢生的理想,念念不忘、至死不渝,我們學過他的臨終絕筆《示兒》。
(生背誦)
師:他85 歲的人生留給后世9300 多首詩歌,是我國留存作品最多的詩人。你們知道他是誰了嗎?今天我們要來學習他68 歲,罷官退居在家鄉(xiāng)浙江紹興鄉(xiāng)村時所寫的一首詩,題目是《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生齊讀,師指名解詩題。)
師:天還沒亮,就走出了家門。你可以推測到那天晚上詩人可能——
生:詩人可能一晚上沒有睡著覺。從“秋夜”“出籬門迎涼”可以看出初秋的時候,夜晚屋里還是十分悶熱,所以詩人睡不著。
生:也有可能他一晚上翻來覆去一直想心事,睡不著覺才走出家門。
師:同學們,我們一起來讀讀詩的內容,也許就能知道詩人當時在想什么了。
師:請同學們打開課本,放聲讀詩,注意讀準字音、讀好節(jié)奏。
(師指名讀,指導后兩句詩的特殊節(jié)奏。)
師:誰能說說“仞”和“摩”的意思?(相機補充:據《山海經》記載:“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指導寫好“摩”字。)
師:結合注釋,和同桌小聲說說詩意。
(師指名說)
師:結合注釋很容易就能讀懂詩意。可是,同學們,在那個秋夜天還沒有亮,詩人走出籬門,他眼前真正會看到些什么,聽到些什么呢?
生:他可能會看到天上還有星星在閃爍,會感到有一陣陣的涼風吹來。
生:他可能會聽到小蟲子在草叢間鳴叫,也有可能會聽到雄雞在報曉。
師:那就是他在另一首詩里寫的“迢迢天漢西南落,喔喔鄰雞一再鳴”。
師:可在這首詩中,詩人沒有寫眼前景,卻仿佛看到了什么呢?請你讀。詩人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生:黃河彎彎曲曲,穿山巖、走平川,猶如千軍萬馬咆哮著奔向大海。華山高聳入云,險峰好像就要刺破天空一樣。
師:前代詩人是這樣寫黃河、華山的。
(師出示,生讀。)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云低。
師:陸游寫黃河、寫華山的方法和他們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他運用了“三萬里”“五千仞”這樣的數量詞,夸張地寫出了黃河的長、華山的高。
師:這樣的夸張,這樣的氣勢,很容易讓你們聯想到另一位詩人,他是——
生:李白。
師:陸游就被稱為“小李白”。
生:詩人還用了兩個動詞“人”和“摩”,讓我們仿佛看到了黃河奔入大海、華山直插天際的畫面,非常壯觀。
師:這綿延萬里的黃河,這直插云霄的華山,一橫一豎代表的就是中國北方的山河啊!詩人當時吟出這兩句詩時,內心是怎樣的?
生:無比自豪、非常激動、充滿贊美之情。
(生讀)
師:此刻,你們肯定以為陸游也同前代詩人一樣親眼見過黃河的波濤洶涌,親自攀登過華山的險峻山道。其實,陸游出生的第二年,北方就已經被金軍侵占了,他在詩中說“我生學步逢喪亂”。這是當時的疆域分布圖。(出示北宋版圖)黃河啊,華山啊,這壯麗的河山都被金國侵占啦,陸游此生未能再親眼看一看。再讀這兩句詩。
(生讀)
師:此刻,你覺得這兩句詩中還飽含著詩人怎樣的情感?
生:非常痛心、非常惋惜,如此河山竟然落入敵寇手中。感到懷念,還有悲傷,也很悲哀。
師:是啊!以壯襯悲悲更悲啊!讓我們一起讀好這兩句詩。
(生讀)
師:此刻,詩人的心緒肯定無法平靜,他又從北方的山河想到了北方的遺民。讀——
生:(齊)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師:詩人仿佛看到了北宋遺民正過著怎樣的生活?把我們的思緒也放飛出去一起想象。
生:我仿佛看到北宋遺民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常常遭受到金人的毒打,被抓去當奴隸、做苦力;我仿佛看到金人到老百姓家搶東西,如果遇到反抗,金人就會把那些老百姓活活打死;我仿佛看到老百姓的日子過不下去了,只能賣兒賣女,小孩子們面黃肌瘦,不停地啼哭,大人們穿著破衣爛衫,除了哭泣想不出一點辦法。
師:你們所想到的畫面都凝聚到了詩句中的哪個詞中——
生:淚盡。
師:同學們,你們可知,在金人未入侵前的北宋是怎樣的嗎?
生:我從課外資料上知道,北宋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國都汴京城是世界上最繁華、最先進的地方。(出示北宋畫家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動畫并配畫外音介紹)
郊外,駱駝隊、毛驢隊運送貨物、絡繹不絕;農家小院錯落有序地分布在樹叢中,羊圈里有羊,羊圈旁有很大一群雞鴨,好一幅恬靜的鄉(xiāng)村圖!
走過城門,便進入了汴京城。街道四通八達,店鋪林立,車馬如龍,人流如織。從橋上就可以看到熙熙攘攘的各色人群,好一派國泰民安的幸福場景??!
師:可是這一切都被金軍入侵的戰(zhàn)火毀滅了!一位沒有留下名字、喚作蔣氏女的女子,親人全部死于金軍之手,自己也被擄去做奴隸。她聽著囚車咕嚕嚕地向北方駛去,看到了“月下孤村”只有三兩戶人家。這是北宋千萬遺民悲慘生活的一個縮影。讓我們再讀這兩句。
(生讀)
師:你讀出了什么?
生:讀出了陸游對北宋遺民的同情。北宋遺民渴望南宋的軍隊去解救他們。
師:這份渴望和期盼體現在哪個詞中?
生:望。
師:是啊,望眼欲穿,可是他們盼來了嗎?
生:沒有。金人入侵的時候,趙構帶著一群官員和士兵逃到南方建立了南宋王朝。一開始還有收復中原的想法,可是慢慢地就在南方茍且偷生,尋歡作樂,喪失了雄心壯志。
(師引導齊背《題臨安邸》《夏日絕句》)
師:陸游出生第二年金兵入侵,一年又一年,如今他已經68 歲啦!此刻,你又讀到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板書:憤)讓我們把四句詩連起來讀一讀,感受詩人如波濤般翻滾的不平心緒。
師:同學們,回到詩題,現在你肯定理解為什么這個秋夜陸游睡不著覺了吧?
生:因為他一心想要收復中原,拯救北方的黎民百姓,可是朝廷不給力,真是悲憤又無奈。
生:他想親自上戰(zhàn)場殺敵,收復北方壯麗的山河,可是自己已經年邁,朝廷貪圖安樂,想不到北方的遺民了,但是他還是念念不忘,盤算著心事。我記得他在一首詩中寫道:“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p>
師:你說的這句詩出自《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打開他的詩集,你會發(fā)現,陸游夜晚睡不著覺不是一天兩天,而是他晚年的常態(tài)。
師:他做的夢也始終是一個——
生:收復中原、定國安民的夢。
師:這是他一生未曾掙脫的家國情結。(板書:家國情結)對此,你還有哪些了解嗎?
生:我從課外資料中了解到他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年輕時就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志向。他刻苦習文練武,希望能建功立業(yè)。
生:他雖然很有才華,但是受奸臣秦檜所害,一直得不到重用。他還曾因為建議北伐而被罷官,40 多歲時曾有機會到抗金前線,但后來又罷官回到家鄉(xiāng)。他心里一直想著北定中原,一直到去世仍沒有忘懷。
(師出示卷軸動圖,引讀陸游人生各階段的詩句。)
師:是啊,青年時讀書練劍,渴望有朝一日——
生: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
師:中年時親歷戰(zhàn)場,豪情滿懷——
生: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師:可朝廷畏戰(zhàn)求和——
生: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
師:他沒有用武之地,只能自號“放翁”,僵臥孤村,收復中原只能在夢中實現罷了——
生: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師:這個秋夜他寫的詩,以山河壯襯遺民悲、在遺民悲中蘊含對朝廷的憤,無一字寫他自己,他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景物和他人中,更加深沉感人。有人說陸游有一顆像杜甫一樣憂國憂民的心。讓我們一起背誦這首詩。
(生背誦)
師:遺民南望王師又一年,陸游北望中原又一年,一年又一年,直至生命的終結,依然囑托兒孫——
生: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師出示梁啟超和葉嘉瑩對陸游的評價:“集中十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薄奥f蘇秦能驛騎,放翁原具自家真。”)
師:連起來理解,陸游在他們心中是個堂堂真男兒!在你心中,陸游是什么樣的呢?請你用一兩句話寫出來。
生:陸游是富有真心和真情的愛國詩人,豪放似李白,愛民似杜甫,他的詩和他的人永遠都不會被中國人遺忘的。
生:陸游是寫詩的戰(zhàn)士——至死不忘中原夢,一片丹心付家國。
生:陸游是詩人中的男子漢——北望山河壯,心懷遺民淚。臨終囑兒孫,莫忘定中原。
師:我們都要繼承陸游這般詩騷李杜魂,做堂堂中華好兒女。課后請同學們進一步搜集陸游及其他詩人的愛國詩歌,在全班開展一次愛國詩詞朗誦會。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一詩出自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家國情懷”,語文要素是“通過課文中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任老師立足整體,關注教材編排序列,聚焦單元語文要素,緊緊抓住本詩“以壯襯悲悲更悲、融情于景情更深”的特點,逐層展開,在課堂中探尋適切的方式去落實要素,突出體現在以下三點:
綜觀整堂課,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任老師對課內外詩歌資源的整合,打破了傳統(tǒng)的單首封閉式的教學模式,催動學生的情感,讓閱讀詩歌的情感體驗更具有層次。
課堂伊始,任老師引用陸游的詩句來介紹他的各個身份。葉嘉瑩先生曾經說過:“真正偉大的詩人,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來寫作自己的詩篇,都是在用自己的生活來實踐自己的詩篇,所以詩篇中蓄積了這些偉大詩人的心靈、智慧、品格、襟抱和修養(yǎng)?!蓖ㄟ^吟誦詩句,迅速拉近了學生與詩人心靈之間的距離。
在引導學生理解前兩句詩所描繪的壯美的祖國河山時,任老師又帶領學生回顧描寫黃河與華山的詩句,學生胸中對祖國壯麗河山的驕傲與自豪便油然而生。同時她還從表達的角度,引導學生領會陸游獨特的寫作風格。
第三次令人印象深刻的拓展出現在引導學生理解后兩句詩的時代背景時,蔣氏女的《減字木蘭詩》、李清照的《夏日絕日》、林升的《題臨安邸》,喚醒了學生原有的認知,能幫助他們更好地感受那個時代的悲哀,從而走進詩句所傳遞的沉痛的悲哀中。
最后的拓展,任老師抓住課堂中的生成資源,相機補充陸游描寫夢境的詩題,補充回顧陸游整個人生的代表性詩句。隨著悲壯的音樂和深情的誦讀,一個隔著遙遠時光的愛國詩人的人生畫卷緩緩展現在學生眼前,學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升華。
感悟古詩,讀出古詩背后的意蘊,重點在于進入情境。任老師努力在課堂上打開學生的想象,盡量還原到詩人創(chuàng)作詩歌的情境中。
第一次是讀罷課題,引導學生想象,秋夜將曉走出籬門的陸游會看到什么,聽到什么。眼前看到的是迢迢天河,聽到的是陣陣雞鳴,但是作者腦海中的畫面卻是“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由此引發(fā)了學生的好奇,指引其走進詩行,體察作者的內心。
第二次引導學生想象,是根據前兩行詩想象北方壯麗的河山,很多未曾親歷的學生是想象不出那樣的景觀的,所以任老師又補充了寫黃河和華山的其他詩句,輔以相應配圖,讓學生感受到“三萬里”“五千仞”中的豪壯之情。
第三次想象畫面,是讓學生想象胡人統(tǒng)治下北方老百姓的生活:戰(zhàn)馬嘶鳴,鐵蹄肆虐,無盡的剝削、戲耍和壓迫,學生從這一幅幅畫面當中,讀懂了那個時代的悲哀。對詩句中的“淚盡”的悲哀沉痛形成了具體感知,對“南望王師”的熱切期盼形成了深刻理解。
在這一次又一次的想象當中,學生仿佛置身于那個國土淪喪、民不聊生的時代,仿佛化身為這位憂國憂民,滿腔悲憤的詩人,詩歌的情感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象為豐實的體驗。
古詩前兩句寫祖國河山之壯,后兩句卻又寫遺民之悲,任老師巧妙設計了兩次對比,在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后進行探究,深化學生的情感體悟。
在體會祖國山河之壯時,學生胸中正激蕩著強烈的自豪之情,任老師引出陸游的生平,學生始知如此壯麗的山河已落入敵手,立刻體悟到壯麗景色描寫之中的“悲”情。除了國土淪喪之“悲”外,“遺民淚盡胡塵里,難忘王師又一年”一句,其實還飽含著對生靈涂炭、民不聊生的悲憤。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這重“悲憤”,教者又設計了第二次對比?!肚迕魃虾訄D》記錄的繁華和蔣氏女目睹的破敗形成巨大的反差,給學生帶來強烈的心靈震撼,《夏日絕句》《題臨安邸》的接入則令情感得到進一步渲染。在這種時空的比照中,詩句、畫面、音樂、講述交織,學生對這種由壯及悲至于憤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體悟,師生在情緒場中共同受到了一次刻骨銘心的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