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屹
題目:心中有陽光,腳下有力量。我們處在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青年的未來將融匯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請以“可為與有為”為主題,寫一篇文章。
初秋暖陽,呷一口清茶,頓感暢爽,氤氳的茉莉花香躍動在午后的房間(景物描寫新穎,營造了氣氛)。挪開桌前散放的書籍,我下意識點開電腦屏幕上的按鍵,隨即,這部刷爆網絡的歷史劇在眼前鋪展開來,四個濃重的紅色字體“覺醒年代”仿佛在訴說著那段熱血無畏的歲月。
劇中,陳獨秀先生說“天下的路是留給天下的人走的,有志者,事竟成”,年輕人就要有勇氣、有志向,有想為之志,事事皆可為?。ㄕ撟C中,引入名言,間接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和追求)可為是一種選擇,是一種堅持。目光掠過桌邊的報刊,那個身材瘦削滿臉帶笑的青年,再次讓我定睛。奧運圣火照亮著每個熱愛運動的靈魂,楊倩、蘇炳添、全紅嬋,無數健兒刷新著一項又一項的紀錄,可又有多少人會關注奧運會之后的殘奧會呢?(運用反問句子,從戰(zhàn)爭年代轉入對奧運健兒的歌頌、對時代的思考)偶然從報刊上得知他的名字——何軍權,他有一個美好得讓人心疼的昵稱——“無臂飛魚”。缺少雙臂的他,一人獨攬4枚殘奧會游泳金牌,但有誰知道他每天至少要在水中游1萬米,每次他在泳道中的折返,都需要用頭撞壁,以致血染池水。有人說,身體殘缺必然有些事不可為,可何軍權用他幾十年的堅持,把這種不可為化成了可為(例子太長,議論文的事實論據應該語言凝練)。
有為是一種自律,是一種擔當。劇中毛主席說:“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只有自律的人,才有可能脫穎而出,成就大事?!保ㄟ@里應圍繞自己進行深度思考,思考自己如何在學習和生活上做出努力和改變)新冠肺炎疫情初來之時,老師給我們分享過兩則小故事: 15歲的女孩楊秀花,每天要爬一小時陡峭的山路,窩在崖壁邊上課,只因那里能接收到網絡信號;武漢高三女生黃玉婷,在方艙醫(yī)院,一邊醫(yī)治,一邊學習,備戰(zhàn)高考,她說時代需要我們,以后要當一名醫(yī)生治病救人。兩位小姐姐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你想要有多優(yōu)秀,就在于你有多自律。當你足夠努力,控制得住惰性,就足以通過征服自己,去征服世界。
可為,加之努力堅持,行將有為;有為,放眼星辰大海,篤定可為。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革命先驅李大釗的豪邁語句言猶在耳:“地球即成白首,吾人尚在青春,以吾人之青春,柔化地球之白首,雖老猶未老也。”青年人當以夢為馬,不負韶華,書寫屬于我們這代人的《覺醒年代》。
特邀名師馮淑娟,北京市特級教師、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校園文學委員會理事、研究生導師。有《作文的“大米”》《走在追夢的路上》《滿分作文就四步》等著述多部。主編教育部語文新課標推薦名著導讀系列叢書17部。
問:寫議論文的時候如何展開合理的論證?
答:首先,先確定文章中心論點。圍繞中心論點選擇議論文的論據。其次,選擇典型的論據進行論證。議論文中最常見的論據有: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道理論據以“名人名言”為主,事實論據以古今中外的名人典型材料為主。最后,運用合理的論證結構。議論文文章結構一般有總分總、總分、分總三大類。
本期特邀蔣肖斌抒寫“可為與有為”。蔣肖斌,記者、專欄作家,專事文化領域寫作,作品千余篇散見各類報紙與期刊。
問:看到這個題目,您最先想到什么?
答:我首先想到的是,“可為”與“有為”之間是什么關系?“可為”是外部客觀環(huán)境,生逢大時代,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大有“可為”之處;“有為”是主觀能動性,青年想做什么、如何去做、做出了什么。在“可為”的時代如何才能“有為”,是擺在青年面前的課題,也是青年自身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