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加寶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我們太久沒踏足香港,但當熟悉的粵語響起,你還是能從港樂的碎片中重新拼湊出香港的模樣。我們不妨通過港樂來重溫一遍香港的迷人風景。
如果說有哪首歌最能代表“香港精神”,那么一定是《獅子山下》。當黃霑在1979 年填下“人生不免崎嶇/ 難以絕無掛慮/ 既是同舟/ 在獅子山下且共濟/ 拋棄區(qū)分求共對”的歌詞時,他一定想不到,獅子山會成為香港人的精神象征。
獅子山真有其山,海拔495米,形如獅子,伏在香港九龍?zhí)良靶陆缟程锏拇髧g,俯瞰著香江,傲視著九龍半島,見證著香港從一座不起眼的小漁村變成國際大都會?!丢{子山下》得名于此, 也正是因為20 世紀六七十年代,一批再普通不過的香港市民聚集在新界和九龍北部獅子山下,奮斗不息、艱苦打拼,最終創(chuàng)造出香港經(jīng)濟的奇跡。
在香港新界、九龍很多地方都能望見這座山,但據(jù)聞在九龍南面市區(qū)仰望,才最能得見這頭“雄獅”的真面目。要爬獅子山,也沒想象中簡單,被評為“全球十佳路徑”之一的麥理浩徑第五段便坐落于此。
楊千嬅的《芬梨道上》則通往另一座山——太平山山頂。芬梨道是通往太平山山頂景觀的一條道,游人常以太平山夜景作為香港的最后一站。
是啊,有誰能拒絕太平山的迷人夜景呢:坐上纜車,站在海拔554 米的香港島最高點,超過700 萬香港居民的生活便在眼前鋪開。如果說獅子山代表著“香港精神”,那么太平山頂則是“東方之珠”的璀璨見證。
梁詠琪的《西貢小姐》則為我們描述了香港的另一面——“總想早點告別繁忙大街/ 鋼鐵冷冷這座叢林鬧市/ 愛洗凈鉛華/ 不需記認霓虹位置/ 稍稍加速歸家看夕陽/ 還有樹”。
西貢,被譽為“香港人的后花園”,位于香港的東北部,要是攤開地圖,你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西貢比香港島還要大,它由70多個大小不一的島嶼組成,島內(nèi)山嶺縱橫,叢林遍生,仿佛進入另一個世界。
游西貢的最佳方式,便是搭船跳島,從一個島到另一個島,在小島的街頭閑逛,吃著新鮮捕撈的海鮮,你才能體會到歌詞里所唱的“富貴浮云無什么緊要”。
對于新界和離島的迷人景色,香港人在歌里從不吝嗇筆墨描述。小眾樂隊Shine 在《東涌日和》里寫道:“東涌風景也尚算/ 能獨有/ 延續(xù)每分鐘/相廝守?!毕愀蹡|涌位于大嶼山北部,屬離島區(qū),毗鄰香港國際機場和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交通樞紐”和“美麗景致”都有。
蔡國權(quán)也用一首《用手走路》寫出了“粉嶺去石澳/ 我獨自徒步”的風景。
提及香港,人們總是不自覺地把它和“購物天堂”“國際大都會”“摩天大樓”這些字眼扯上關(guān)系,但其實,繁華鬧市、車水馬龍只占了香港面積的1/4,香港還有3/4 是無窮無盡的郊野。
自然觀察作家劉克襄曾在《四分之三的香港》里提出一個觀點:“保留著幾近75% 的郊野跟緊密的水泥大樓森林遙遙相對,一個高密度發(fā)展的國際城市跟自然和諧相處或緊張地并存,這是隱隱然最經(jīng)典的案例。”他形容這種案例誕生出來的美感為“南方生態(tài)美學”。這種美學所呈現(xiàn)出來的隱藏版香港,可比購物天堂有意思多了。
是的,香港人口密度大,從來不是因為地少,而是山多。香港本就是一座從海上冒頭的多山地體,與華南丘陵視作一體,有60% 的陸地面積屬于天然山坡。
香港的山也從不是“小打小鬧”,動不動就是海拔957 米的大帽山或海拔934 米的鳳凰山。香港有263 個島嶼, 大致上可以劃分為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和離島四個部分,香港島就是我們傳統(tǒng)意義上所指的“香港”,但即便最繁華的市中心依舊山林密布,太平山、龍虎山、扯旗山、柏架山、摩星嶺均坐落其中,與中環(huán)、灣仔等鬧市相鄰,更別提其他三部分,離島還有多個無人居住的多山島嶼。這里山海相連,群山相疊,從繁華的中環(huán)徒步,搭上纜車,便可前往太平山,如此貼近山水的大都會別說中國,放眼世界都難覓。
香港把這份生態(tài)視作“寶藏”,寧愿把75% 的土地劃作郊野,供游人賞樂。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上,竟然有24 個郊野公園、100 多條行山徑,位列“亞洲第一”。這里的多條行山徑都獲得國際殊榮,例如,港島徑龍脊段被《時代周刊》評為“亞洲城市最佳行山徑”;港島徑被《孤獨星球》評為“全球最佳城市行山徑第10 位、亞洲第1 位”;麥理浩徑被《國家地理》雜志評為“全球20 條最佳行山徑”之一……
香港都市與郊野共建的先例,讓我們看到未來大灣區(qū)的生態(tài)藍圖。
2021 年年底,香港發(fā)表《北部都會區(qū)發(fā)展策略》,提出建設(shè)香港北部成為宜居宜業(yè)宜游的都會區(qū),營造“城市與鄉(xiāng)郊結(jié)合、發(fā)展與保育并存”的獨特都會景觀。香港“北部都會區(qū)”,又是另一個“被遺忘的巨大天然寶庫”,擁有豐富多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是亞洲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濕地之一。
與香港僅一河之隔的深圳與香港相似,它依山面海,是中國公園最多的一線城市,與香港新界的山脈連為一體,是最有可能發(fā)展成“山海大都會”的城市。早在20 世紀90 年代,深圳就有以香港為樣本,設(shè)立郊野公園的想法,規(guī)劃建設(shè)21個郊野公園,目前已開放13 個;在靠海方面,深圳海岸線足有260.5 公里,大鵬半島和東、西涌都是深圳人的“后花園”。
在城市生態(tài)方面, 深圳和香港無疑是一對攜手共進的“brother”,共同點綴起大灣區(qū)同一片山海相連的天空。
(摘自“九行”微信公眾號,ID:jiuxing_neweekly,范李麗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