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芳芳
(安徽省利辛高級中學 安徽亳州 236700)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以下簡稱《評價體系》)指出,學科素養(yǎng)在高考的考查中起導向作用?!镀胀ǜ咧猩飳W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將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作為高考命題中的重要依據。社會責任是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考生物真題中通過滲透對社會責任素養(yǎng)的考查,促進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目的的落實。下文以2022年高考生物全國卷部分試題為例,嘗試從社會責任素養(yǎng)角度進行分析,以期把握高考試題的命題方向,對新一輪高三的復習課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議。
現代人生活節(jié)奏快,工作壓力大,又受到電子產品的誘惑,很多人忽視了體育鍛煉,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這對青少年學生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參與全民健身活動,增強人們的體質和健康情況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高考試題中滲透運動、健康意識,宣傳全民健身、關愛生命、遠離毒品、生活自律等,以引導學生選擇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例1】(2022年·全國甲卷·1)鈣在骨骼生長和肌肉收縮等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曬太陽有助于青少年骨骼生長,預防老年人骨質疏松。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細胞中有以無機離子形式存在的鈣
B.人體內Ca2+可自由通過細胞膜的磷脂雙分子層
C.適當補充維生素D可以促進腸道對鈣的吸收
D.人體血液中鈣離子濃度過低易出現抽搐現象
答案:B。
命題角度分析:本題通過對鈣離子在人體中的存在形式、運輸方式和生理作用的考查,利用曬太陽有利于青少年骨骼生長和預防老年人骨質疏松的生物學知識,滲透對運動健康、體育鍛煉的社會責任意識,意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養(yǎng)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課程標準》在對高考試題的命題建議中提出,試題素材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圍繞現實生活中的社會熱點話題展開,以保證試題的新穎性、真實性和前沿科學性,有利于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考查。新冠疫情是當下的熱點話題之一,由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入手,通過對其相關內容的考查,能夠引導學生關注傳染病的防控措施,關注社會熱點,關愛他人,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例2】(2022·全國乙卷·38)新冠疫情出現后,病毒核酸檢測和疫苗接種在疫情防控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回答下列問題。
(1)新冠病毒是一種RNA病毒,檢測新冠病毒RNA(核酸檢測)可以采取RT-PCR法。這種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先以病毒RNA為模板合成cDNA,這一過程需要的酶是_______________,再通過PCR技術擴增相應的DNA片段。根據檢測結果判斷被檢測者是否感染新冠病毒。
(2)為了確保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準確性,在設計PCR引物時必須依據新冠病毒RNA中的_____來進行。PCR過程每次循環(huán)分為3步,其中溫度最低的一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人同時進行了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和抗體檢測(檢測體內是否有新冠病毒抗體),若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而抗體檢測結果為陽性,說明_____(答出1種情況即可);若核酸檢測和抗體檢測結果均為陽性,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常見的病毒疫苗有滅活疫苗、蛋白疫苗和重組疫苗等。已知某種病毒的特異性蛋白S(具有抗原性)的編碼序列(目的基因)。為了制備蛋白疫苗,可以通過基因工程技術獲得大量蛋白S?;蚬こ痰幕静僮髁鞒淌莀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逆轉錄酶
(2)特異性核苷酸序列 復性
(3)曾感染新冠病毒,已康復或接種過新冠病毒疫苗 已感染新冠病毒,是患者
(4)獲取目的基因→構建基因表達載體→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目的基因的檢測與鑒定
命題角度分析: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是目前社會的熱點。本題以核酸檢測及疫苗制備為載體,綜合考查了基因工程及免疫調節(jié)相關內容,突出對學科主干知識的考查,注重生物學學科核心概念的評價。試題通過對疫苗的成功研發(fā)、核酸檢測的原理以及結果的分析,說明科研成果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影響,加深學生對疫情防控的認識,加強自身防護以及向他人宣傳新冠病毒等傳染性疾病的防控措施,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該試題體現了時代主題,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
當前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帶來了一系列的環(huán)境問題。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戰(zhàn)略思想,將生態(tài)環(huán)保作為我國發(fā)展的重要內容之一。生態(tài)學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實踐密不可分,是培養(yǎng)學生生態(tài)意識的重要內容。高考真題,通過對生態(tài)學相關知識的考查,引導學生關注全球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滲透生態(tài)平衡理念,充分發(fā)揮生物學學科在高考中的育人價值。
【例3】(2022·全國乙卷·37)化合物S被廣泛應用于醫(yī)藥、食品和化工工業(yè)。用菌株C可生產S,S的產量與菌株C培養(yǎng)所利用的碳源關系密切。為此,某小組通過實驗比較不同碳源對菌體生長和S產量的影響,結果見表1。
表1 不同碳源對菌體生長和S產量的影響實驗結果
回答下列問題。
(1)通常在實驗室培養(yǎng)微生物時,需要對所需的玻璃器皿進行滅菌,滅菌的方法有_________。(答出2點即可)
(2)由實驗結果可知,菌株C生長的最適碳源是________;用菌株C生產S的最適碳源是_______。菌株C的生長除需要碳源外,還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點即可)等營養(yǎng)物質。
(3)由實驗結果可知,碳源為淀粉時菌株C不能生長,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以制糖廢液作為碳源,為進一步確定生產S的最適碳源濃度,某同學進行了相關實驗。請簡要寫出實驗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利用制糖廢液生產S可以實驗廢物利用,其意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點即可)。
答案:(1)高壓蒸汽滅菌、干熱滅菌、濕熱滅菌(2)葡萄糖 制糖廢液 氮源、無機鹽、生長因子 (3)缺少淀粉酶 (4)設計一系列不同濃度的制糖廢液分別培養(yǎng)菌株C,測定不同濃度制糖廢液中S產量,尋找產量拐點,確定最適碳源濃度 (5)減少污染、節(jié)省原料、降低生產成本
命題角度分析:本題由生物技術在食品、藥品等方面的應用引入,前三問是對實驗室微生物分離與培養(yǎng)的基礎知識進行考查,意在評價學生歸納與概括的科學思維。第四問通過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提高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第五問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制糖廢液再利用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對環(huán)境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意識,踐行綠色生活,參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樹立科學的生產勞動觀念。
我國在80年代中期引進了“STS教育”(科學·技術·社會)的理論,科學知識首先要轉化為技術,技術再應用于生產實踐。運用所學生物學知識,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具體問題,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體會知識的社會價值,是生物學課程教學的目標之一,也符合高考立德樹人的育人宗旨。
【例4】(2022·全國乙卷·6)依據雞的某些遺傳性狀可以在早期區(qū)分雌雄,提高養(yǎng)雞場的經濟效益。已知雞的羽毛性狀蘆花和非蘆花受1對等位基因控制。蘆花雞和非蘆花雞進行雜交,正交子代中蘆花雞和非蘆花雞數目相同,反交子代均為蘆花雞。下列分析及推斷錯誤的是 ( )
A.正交親本中雌雞為蘆花雞,雄雞為非蘆花雞
B.正交子代和反交子代中的蘆花雄雞均為雜合體
C.反交子代蘆花雞相互交配,所產雌雞均為蘆花雞
D.僅根據羽毛性狀蘆花和非蘆花即可區(qū)分正交子代性別
答案:C。
命題角度分析:本題來源于人教版新教材《必修2·遺傳與進化》中“伴性遺傳”一節(jié)的內容,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延伸,遵循高考“來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命題理念。以雞羽毛的蘆花和非蘆花的遺傳分析為主題,突出對學科必備知識的考查。在早期的雛雞時期,便可根據雞羽毛的性狀來區(qū)分雞性別,以利于養(yǎng)雞場根據實際生產的需求,及時篩選出公雞和母雞,以提高其經濟效益。此題要求能夠用所學知識解決生產中的生物學問題,突出社會責任、學科素養(yǎng)的考查,能夠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勞動觀,符合《評價體系》中“價值引領、素養(yǎng)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的新時代高考試題命題理念。
2022年全國卷生物試題依據《評價體系》,強化學科素養(yǎng)的導向作用,注重學科基礎知識的考查,突出社會責任意識及育人功能。基于此,下文對2023屆高三復習課教學提出一些備考建議。
從近幾年高考試題分析來看,社會責任素養(yǎng)的考查主要體現在崇尚健康生活方式、珍愛生命、遠離毒品、新冠疫情防控、農業(yè)生產實踐、生態(tài)平衡理念以及科學研究新成果等方面。
《課程標準》中有關學科核心素養(yǎng)水平的劃分中,社會責任素養(yǎng)的體現多出現在教材的“與社會的聯系”“科學家的故事”“科學·技術·社會”“生物科技進展”等欄目中。所以高三復習備考時,教師要以教材為根本,依據教材構建生物學學科主干知識網絡,還要關注教材中其他欄目的設置,以完善對知識網絡的構建,關注對學生社會責任的培養(yǎng)。例如,新人教版教材必修1的95頁“思考討論”,必修2的82頁“與社會的聯系”和選擇性必修1的30頁“思考討論”等欄目,通過倡導慢跑等有氧運動,遠離致癌因子,遠離毒品,引導學生選擇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選擇性必修1的76頁“科學·技術·社會”欄目中關于流行性感冒及其預防的內容,能夠引導學生運用傳染性疾病的相關防控知識,保護自身健康及向他人宣傳傳染病的防控措施,并能與當下新冠疫情防控相結合,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選擇性必修1的76頁,必修2的85頁“生物科技進展”欄目,通過生物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的不斷進步,讓癌癥患者看到了希望,引起學生關注社會、關心他人的社會責任感。選擇性必修2的12頁“科學家的故事”,引導學生關注對有害動物飛蝗的防治情況以及對野生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32頁、89頁和111頁的“科學·技術·社會”欄目則展現我國的立體農業(yè)、生態(tài)農業(yè)的發(fā)展狀況以及對已破壞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修復情況,引導學生關注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滲透生態(tài)平衡理念。
類似的資源教材中還有很多,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一輪復習的過程中,要深挖這些資源中隱含的信息,有效地提煉和拓展,加深學生對知識理解的深度和廣度,訓練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厚植疫情防控和生態(tài)意識,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通過科學實踐解決生活中問題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以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
以具體的情境進行命題,突出考查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助于高考選拔創(chuàng)新型人才,符合《課程標準》和《評價體系》對高考命題的指揮作用。近幾年高考試題和山東、廣東等地的等級考試試題中多次出現情境化試題。這在以后的新高考命題中,也將會持續(xù)出現,并不斷加強。情境問題多來源于社會熱點話題,在高三生物學的復習備考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社會熱點話題尋找具體的素材,創(chuàng)設真實的問題情景,提升學生在新情境下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和根據生物學概念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同時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議題,樹立正確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以發(fā)揮試題積極的導向作用。例如,近三年,因新冠疫情在各地的反復出現及局部暴發(fā)情況,對人們的生活和學習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對于新冠疫情這一社會熱點問題,教師在備考時可設置基于新冠病毒的問題情景,通過收集不同種類的素材,從病毒的結構、遺傳、變異、機體免疫、核酸檢測、疫苗研發(fā)等方面設置不同的問題,滲透對學生的生命觀念和社會責任的培養(yǎng)。
此外,社會熱點還包括生產實踐問題,如提高農作物產量、育種等,以及生態(tài)環(huán)保、綠色生活以及最新的科研成果,如科技論文、諾貝爾生理學及醫(yī)學獎研究成果等。教師在進行一輪復習時,可以適當引入這些具體情景,引導學生復習回顧相關知識,分析具體情境對已有知識進行重新加工整合,構建知識網絡。這也是《評價體系》中發(fā)揮核心價值引領作用的具體體現,有利于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例如,教師可以我國科學家成功培育出靈長類動物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創(chuàng)設具體的問題情境,考查學生細胞工程與胚胎工程相關的生物學問題;以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涼夢”設置問題情境,綜合考查育種的相關內容,包括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以及基因工程等方面的生物學知識;以我國科學家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實現人工光合作用為情景,考查光合作用的相關內容等。從這些具體的情境入手,教師能引導學生學會在解題的過程中運用相關生物學知識感受科學技術帶來的成就,體會生物學的奧妙,培養(yǎng)社會責任。
高考真題的命制依托于《課程標準》和《評價體系》,突出了學科主干知識和核心概念,又兼具綜合性、應用性和創(chuàng)新性。試題多選取具有引領學科核心價值的素材,試題的難度、考查角度具有代表性和方向性。通過對歷年高考試題的研究,教師可以總結出高考命題思路,熟悉高考試題題型及難易程度,并預測高考試題命題方向。因此,高考真題是高三學生復習備考最有效的資料之一。
教師在引導學生復習備考時,可以立足真題,通過設置微專題,強化訓練,夯實基礎。在復習某一內容時,教師可先將近幾年高考真題中有關這一知識點的典型試題進行歸納總結,讓學生通過練習完善對知識網絡圖的構建。教師可以對高考試題進行改編,讓學生進行變式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結合具體情境,教師還可以原創(chuàng)滲透社會責任意識的試題。例如,在復習生物與環(huán)境這一模塊時,教師可以北京冬奧會主火炬點火儀式為背景命制試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思考全球所面臨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以及如何利用生物學知識尋求解決之法,宣傳低碳生活和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踐行社會責任,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愛國主義情懷。
高考的目的是選拔人才。黨的十九大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講授知識,還要注重理論聯系生產生活實際,時刻關注與教育相關的社會熱點話題以及最新的科研成果等,將其恰當地引入教學過程。情境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良好載體,教師應利用真實的問題情境,在考查學生基礎知識和關鍵能力的基礎上,落實社會責任的培養(yǎng),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