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文貴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更是引領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和實踐深入發(fā)展的鮮明旗幟。在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時代背景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離不開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更離不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傳承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離不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浸潤和滋養(yǎng)。甚至可以說,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得以產生的最古老、最持久、最有力的歷史淵源和價值支撐。這是因為,“在歷史上的任何時刻,世界精神都處于某個特定的、具有這一精神、能對人類進步作出最大貢獻的民族國家或文化中”。[1]中華文明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蘊含著浩若煙海、博大精深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和基因,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精神命脈。五千多年的歷史發(fā)展和文化傳承,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培育和塑造了諸多寶貴的精神品格和崇高的價值追求,比如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博大胸襟,協(xié)和萬邦、萬國咸寧的和合追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學智慧,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價值導向,利己達人、扶危濟困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精神氣質,義利并舉、以義為先的道德品質等。其中,對中國處理與世界的關系影響最為深遠的莫過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學智慧,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博大胸襟,協(xié)和萬邦、萬國咸寧的和合追求。這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fā)展的力量源泉,亦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倡導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天然土壤。
從哲學立場來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著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學智慧。“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又稱《老子》):“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盵2]這句話的大意是,在茫茫宇宙之中有四“大”,分別是天、地、人、道,其中人是以地的法則運行,地是以天的法則運行,天是以道的法則運行,道是以自然為法則運行。不難發(fā)現(xiàn),這里老子以頂真的修辭手法把天、地、人最終都歸結為一種“道”,而“道”的落實又需要以“自然”為本源和遵循?!暗馈逼鋵嵕褪堑览?、規(guī)律、道路、道德,就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guī)律,就是世間萬物發(fā)展變化的根本動力和最終歸宿?!白匀弧眲t包括兩層涵義:一方面,“自然”即我們生存于其中的“大自然”“有機界”“自然界”及其發(fā)展變化、根本規(guī)律;另一方面,“自然”即“自己的樣子”,也就是“自然而然”“順其自然”,意味著一種不為人為或者外力干涉的狀態(tài),象征著一種“無為而無不為”的行事風格。這就啟示我們,所謂“道法自然”,就是要求人們在改造自然過程中,要懂得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向大自然學習,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做大自然的朋友而不是敵人,這即是真正的“天道”;要求人們在日常生活實踐中,要善于把握學習和應用事物本身包含的發(fā)展條件和規(guī)律,真正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如此方能事半功倍、得償所愿,這即是真正的“人道”。
與“道法自然”的哲學智慧相比,“天人合一”的哲學智慧并非道家學派的專屬,崇尚“天人合一”、追求天與人的和諧統(tǒng)一始終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主要基調,儒、道、釋等諸學派都對其有所提及。早在西周時期,中國哲學之源《周易》中的許多闡述就生動詮釋了“天人合一”哲學理念。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3]“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4]這是古人基于對天地運行穩(wěn)健、氣勢厚實和順的特點的觀察而對君子提出的要求,即君子應該像天地一樣擁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品格和胸懷。這是“人”向“天”學習之表現(xiàn)。“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盵5]這里古人一方面把男人和女人視為天地萬物的產物,另一方面又把相關的人及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限定在與生俱來的各種自然法則、社會秩序中。這是“人”順應“天”之表現(xiàn)?!胺颉笕恕?,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6]這里運用比擬的手法把“大人”的道德、圣明、施政、占卜等“人”所具有的屬性與天地、日月、四時、鬼神等“天”所具有的屬性進行形象聯(lián)系和比較。這是“天”與“人”融合之表現(xiàn)。除此之外,《中庸》還提出:“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7]這其實是從個人品性的養(yǎng)成對天地萬物演化發(fā)展的影響來凸顯人與天地萬物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莊子在《齊物論》中提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思想,喻指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呼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深察名號》提出“事各順于名,名各順于天。天人之際,合而為一”的理念,以更好地服務于其“獨尊儒術”的政治理念。張載在《正蒙·乾稱》提出“儒者則因明至誠,因誠至明,故天人合一”的命題,這標志著“天人合一”概念的正式誕生。在此之后,以程顥、程頤和朱熹為代表的宋儒程朱學派,明代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等,都傳承“天人合一”思想,并提出了有別于前人的“天人合一”理念。綜合各學派有關“天人合一”的相關言論可以發(fā)現(xiàn),盡管各時代、各學派對“天人合一”理解并未達成統(tǒng)一,但也存在一種主流觀點:“‘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我們人類,天人關系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盵8]
總之,不論是“道法自然”思想還是“天人合一”理念,都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哲學智慧,并且主要是一種樸素的生態(tài)哲學智慧。它分析和總結了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生產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揭示了人與自然的本質關系,強調人與自然與生俱來就是統(tǒng)一的有機整體,并非相互孤立、相互排斥的關系;告誡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對自然要存敬畏之心、熱愛之心,要懂得樹立自然意識、順應自然規(guī)律、保護自然環(huán)境,學會與自然和諧共處,做自然的朋友而不是敵人;引導人們要善于修身養(yǎng)性、寧靜致遠,豐富自身的知識,教化自身的德行,提高自身的覺悟,以此實現(xiàn)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統(tǒng)一,促進人與自然關系的本質的真正復歸。在漫長歲月的洗禮中,這些樸素的哲學智慧對當代社會文化、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追求等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為世界各國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貢獻了一套偉大智慧和科學方案。當今世界,由于各國片面追求經濟發(fā)展造成了日益嚴峻的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破壞,引發(fā)了越來越頻繁的極端天氣事件和自然災害,人與自然的關系已經到了空前緊張的地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特別倡導構建尊崇自然、綠色發(fā)展的生態(tài)體系,建設一個山清水秀、清潔美麗的世界,正是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學智慧的一種傳承和發(fā)展。
從價值導向來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著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博大胸襟。“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出自儒家經典著作《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盵9]這是孔子鑒于春秋末年禮崩樂壞、世風日下的社會現(xiàn)實而向學生言偃描繪的上古時期大道流行的社會景象。其中,“大道”是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或者真理,意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天下”的意涵較為豐富,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特指“天子統(tǒng)轄的區(qū)域”;“公”,根據(jù)東漢經學家鄭玄的解釋,即“共”,意指以天下為天下人所共有。所以,“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指的就是:在施行大道的時候,天下是天下人所共有的天下,而不是一家一姓的私有之物,如此,方能實現(xiàn)“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的“大同世界”?!按蟮乐?,天下為公”表達了孔子對周朝末年禮崩樂壞的社會亂象的痛心疾首和強烈抨擊,寄托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的崇高的政治理想和美好社會愿景。自此以后,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博大胸懷,就深深熔鑄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脈絡之中,成為中國歷代思想家和政治家矢志不渝的價值追求和政治目標,成為中國歷代知識分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抱負和精神動力。正是基于這樣的天下主義情懷,綿延五千多年的中華民族,不論歷經什么樣的時代更替,不管面對什么樣的政治動蕩和社會磨難,都從來沒有退縮過,從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勇往直前、愈挫愈勇,不斷匯聚起炎黃子孫和華夏兒女的磅礴之力,不斷凝聚成一個中華大一統(tǒng)的共同體。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內外談及治國理政和國際政治重大問題時,屢屢引用“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典故,充分展現(xiàn)出中國共產黨人執(zhí)古御今、持經達變的思維方式和宏韜偉略,彰顯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致力于實現(xiàn)人類社會公平正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政治情懷和博大胸襟。當然,21世紀的今天,習近平總書記眼中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中的“天下”與古人的理解是不同的。習近平總書記語境中的“天下”毫無疑問指的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國家和民族,涵蓋的是整個人類社會或者整個世界,中國僅僅是這個世界中的一員。而古代中國語境中的“天下”,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實際上我們理解到的世界只是中國漢族先民自古以來的民族地域概念——九州,或者說中國范圍內的全部土地。這種理解固然有其實證科學意義,“但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更重要的是一個人文政治社會概念,具有神圣的形上的超越的意義”,[10]它是一個物質概念,也是一個社會概念,還是一個精神概念和文化概念,既包含廣袤無垠的空間,也包含延續(xù)不斷的時間,還包含理想的秩序。因此,古代中國的“天下”其實是一個哲學視野中的世界,一個兼具人文含義和物理含義的世界,“世界”不僅是天下體系中的一個基本政治單位,而且是一個最大并且最高的政治單位,同時意味著思考所有社會生活問題的最大情景和解釋框架,意味著一種不同于西方國家的方法論。因為對西方國家而言,國家才是思考政治問題的最大政治單位,是思考和衡量各種問題的絕對根據(jù)和尺度,不論是城邦國家還是帝國,或者民族、國家,基本上包含的是“國”的理念,很少有“世界”的理念,“世界”通常只是個地理性空間概念而已。[11]這就決定了西方國家在思考問題時,總是僅僅考慮自己國家的利益而無視其他國家的利益,并且把自己國家的利益當成世界的利益,當成衡量世界事務的尺度。因此,如果說西方國家思考世界的邏輯是“以國家衡量世界”“屬于國家利益的世界”,那么中國天下理念思考問題的邏輯就是“以世界衡量世界”“屬于世界的利益”。
據(jù)此可知,不論從歷史還是現(xiàn)實來看,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理念本身蘊含著鮮明的天下主義情懷,這種情懷體現(xiàn)出來的價值導向對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華優(yōu)秀文化中許多開放包容、寬宏深邃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都與其有著密切關系,比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擔當精神,它們與其他優(yōu)秀政治思想和價值理念,共同構成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政治智慧和倫理精義,共同構成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基礎和文化土壤,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著眼于整個人類社會的前途命運指明了方向。
從終極目標來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著協(xié)和萬邦、萬國咸寧的和合追求。“協(xié)和萬邦”源自《尚書·堯典》,其原文為:“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盵12]這是上古時期的部落聯(lián)盟首領堯基于當時“天下萬邦”的社會現(xiàn)實而提出的政治理念,其基本含義是:(帝堯)能夠舉用同族中德才兼?zhèn)涞娜?,使族人都親密團結起來;族人團結和睦了,又考察百官中有善行者,加以表彰,以資鼓勵;百官中的事務處理得當了,部落聯(lián)盟的全體成員才能親如一家、和睦相處。不難看出,這一政治理念是一個由近及遠、由小到大的思想體系,其中象征天下太平的“協(xié)和萬邦”正是這一思想體系的根本目標和最終指向?!叭f國咸寧”源自《周易·乾卦》,意在提倡各邦國之間要睦鄰友好、相互團結、和平共處,唯有如此,才能實現(xiàn)萬邦安寧、天下大同。概言之,不論是“協(xié)和萬邦”還是“萬國咸寧”,都蘊含著一種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價值理念,這種價值理念可以概括為一種“和合”追求。但是,這里的“和合”不單單局限于某一個家庭、家族、民族的“和合”,而是存在于天地之間的所有邦國、群體、百姓之間的“和合”,是不同文明、種族、信仰、制度之間的“和合”,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天地萬物之間的“和合”,是“對立中尋求統(tǒng)一”、“多樣中尋求和諧”、“沖突中尋求合作”的“和合”。就此而言,中華文化中的“和合”,其實就是“自然、社會、人際、心靈、文明中諸多形相、無形相的相互沖突、融合,與在沖突、融合的動態(tài)變易過程中諸多形相、無形相和合為新事物、新結構、新生命的總和”。[13]“和合”作為一種交往理念和處事原則,是中華文化的根與魂、經與脈、心與體,也是中華人文精神的核心和精髓,還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最本質、最典型、最完美的表現(xiàn)形式。
當然,在少數(shù)人統(tǒng)治多數(shù)人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時期,要想把“和合”追求落到實處,真正實現(xiàn)協(xié)和萬邦、萬國咸寧的大同社會,無疑是不現(xiàn)實的。然而,“和合”追求畢竟是一種理想、圓融、超前的人類理性表達,一種契合人類本性和人類利益的崇高價值,擁有其他文化所沒有的親和力、包容力、凝聚力。因此,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賡續(xù)中,“和合”追求不斷為歷代思想家和政治家所傳承和發(fā)展,不斷展現(xiàn)出新的形式、傳遞出新的蘊涵。無論是“和衷共濟”“禮之用,和為貴”“以和邦國”“化干戈為玉帛”“四海之內皆兄弟”等思想主張,還是“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羹之美,在于和異;上下之益,在能相濟”“中也者,天地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天地和,則萬物生;地道和,則萬物興”“合天道,則天府鑒臨;合地道,則地府消愆;合人道,則民用和睦”等哲學智慧,抑或“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薄疤煜峦瑲w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包容心態(tài),都是“和合”追求的生動而深刻的體現(xiàn),都蘊含著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追求和生、和氣、和立、和處、和諧的社會愿景,人和、家和、國和、天下和的美好憧憬,以及人樂、地樂、天樂、人美、地美、天美的終極境界。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傳承和發(fā)展中,“和合”價值追求延綿不斷、推陳出新,塑造出中華民族“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文化傳統(tǒng)和習慣,不斷喚起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安全感,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得以出場和發(fā)展的重要歷史底蘊和文化積淀,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致力于實現(xiàn)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美好世界提供了基本遵循。
綜上所述,中國高舉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堅持走和平發(fā)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絕非空穴來風、無中生有,而是源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學智慧,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博大胸懷,協(xié)和萬邦、萬國咸寧的和合追求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髓。在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歷史傳承和發(fā)展中,這些文化精髓世世延續(xù)、代代相傳,早已深深融入華夏兒女的內心世界,成為炎黃子孫骨子里和思想上揮之不去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基因和精神食糧。正因如此,中華民族深諳“國雖大,好戰(zhàn)必亡”的道理,即便歷史上的中國一度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也從來沒有過侵略和奴役他國的歷史紀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經常強調的:“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霸世界的基因,中國人民不接受‘國強必霸’的邏輯,愿意同世界各國人民和睦相處、和諧發(fā)展,共謀和平、共護和平、共享和平?!盵14]過去的中國如此,今天的中國和未來的中國同樣一如既往、初心不改。這是一種文化自覺,也是一種文化自信,更是一種文化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