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遲 華偉 張妮瀟 劉曦 牛紅霞 張澍
患者男性,69歲,因“發(fā)作性黑矇3年,加重2個月”入院。3年前患者活動時反復出現(xiàn)頭暈,黑矇,無暈厥,1年前24 h動態(tài)心電圖發(fā)現(xiàn)竇性停搏,>2 s RR 長間歇90次,最長RR 間歇4.7 s,建議植入心臟起搏器,患者因癥狀偶發(fā)未進一步治療。2個月前頭暈及黑矇癥狀發(fā)作頻率較前增加,復查24 h動態(tài)心電圖示竇性停搏,>2 s RR 長間歇31次,最長RR 間歇3.1 s,伴交界性逸搏及室性逸搏,為行心臟起搏器植入來院。入院體格檢查:體溫36.4℃,脈搏75次/分,呼吸頻率17次/分,血壓126/65 mm Hg,雙肺未聞及干濕性啰音,心律齊,各瓣膜聽診區(qū)未聞及收縮期及舒張期雜音,雙下肢無水腫。入院血常規(guī)、電解質、肝腎功能及甲狀腺功能未見明顯異常。心電圖示竇性心律,心率83次/分。超聲心動圖示左房前后徑37 mm,左室舒張末期內徑51 mm,左室射血分數(shù)0.60,室間隔基底部13 mm。既往冠心病史,于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植入3枚支架。帕金森病史9年余,2年前行單側腦深部電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美國美敦力公司),DBS脈沖發(fā)生器埋于左側鎖骨下皮下囊袋中。1年半前因“主動脈弓穿透性潰瘍”植入主動脈支架?;颊叽嬖诜强赡嫘栽蛩掳Y狀性竇房結功能障礙,符合永久性起搏器的Ⅰ類適應證。因患者為間歇性竇性停搏,預期起搏比例較低。此外,該患者左側胸前已有DBS脈沖發(fā)生器,其可能與對側傳統(tǒng)心臟起搏器產生相互干擾,故建議植入無導線起搏器(MicraTM,美國美敦力公司)。
患者在局部麻醉下行MicraTM無導線起搏器植入術。術前給予靜脈抗生素預防感染,程控DBS 處于關機狀態(tài)。常規(guī)消毒鋪巾,利多卡因局麻下穿刺右股靜脈并置入鋼絲于上腔靜脈,沿鋼絲先后置入12F及16F鞘管進行擴張。隨后置入27F傳送鞘管送至右房,經鞘管送入MicraTM無導線起搏器遞送系統(tǒng)至右房,在右前斜30°體位操控導管使其跨過三尖瓣進入右室,進入右室后稍松彎并順時針旋轉鞘管,使遞送系統(tǒng)頭端貼靠于右室間隔部。在左前斜30°及右前斜30°體位經遞送系統(tǒng)推注造影劑,明確遞送系統(tǒng)頭端與右室室間隔面貼靠程度。造影滿意后,保持遞送系統(tǒng)與室間隔面適當張力下釋放MicraTM無導線起搏器(圖1)。隨后進行牽拉試驗確定起搏器固定良好。程控測試起搏閾值0.38 V/0.24 ms,阻抗930Ω,R 波感知10.7 m V。牽拉試驗及電學測試滿意后,撤出遞送系統(tǒng),“8 字”縫合穿刺點,局部加壓包扎。術中靜脈給予3 000 U 肝素,使用肝素生理鹽水充分沖洗擴張鞘管及鞘芯。術程順利,MicraTM無導線起搏器僅釋放一次即成功,手術用時60 min。術后第1天穿刺處干燥且無滲血滲液,順利拆線。術后程控測試起搏閾值0.38 V/0.24 ms,阻抗900Ω,R 波感知10.3 m V。程控DBS處于開機狀態(tài),MicraTM無導線起搏器與DBS 電信號之間無相互干擾,心電圖示起搏及感知功能良好。術后第2天患者病情好轉出院。
圖1 MicraTM 無導線起搏器植入術后影像圖
討論MicraTM無導線起搏器植入無需脈沖發(fā)生器囊袋和電極導線,避免了傳統(tǒng)心臟起搏器囊袋感染及血腫,導線脫位、斷裂及感染等并發(fā)癥[1]。目前作為單腔心室起搏器,MicraTM無導線起搏器主要適用于VVI模式起搏適應證的患者,同時也適用于老年、靜脈解剖異常、合并糖尿病及血液透析等感染高?;颊遊2]。此外,2018 年ACC/AHA/HRS《心動過緩和心臟傳導延遲患者的評估和管理》指出,對于癥狀性竇房結功能障礙患者,預期起搏比例較低時植入單腔心室起搏器是合理的(Ⅱa推薦級別,C 類證據),這為MicraTM無導線起搏器廣泛臨床應用提供了證據依據[3]。
本例患者有帕金森病史,2年前植入單側DBS(左側)。DBS通過植入大腦中的電極發(fā)放高頻電刺激相關神經核團,使紊亂的神經遞質恢復正常,是目前緩解帕金森病震顫及僵直等癥狀的有效治療手段。一項回顧性研究納入了13例接受了傳統(tǒng)植入性心電裝置(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device,CIED)和DBS患者,研究發(fā)現(xiàn)12例患者CIED與DBS同時工作時無相互干擾,而其余1例患者ICD放電后“重置”了DBS,這表明傳統(tǒng)CIED 與DBS在體內同時工作存在相互干擾的風險。為降低“相互干擾”的發(fā)生率,建議傳統(tǒng)起搏器與DBS的感知極性調為雙極模式,并確保在傳統(tǒng)起搏器感知靈敏度數(shù)值最低時無法感知到DBS電信號。此外,傳統(tǒng)起搏器與DBS需對側植入且兩者間距離至少≥20 cm,術中應避免使用電刀[4]。對于雙側DBS患者,建議植入無導線心臟起搏器。對于本例患者,一方面考慮到患者為間歇性竇性停搏,預期起搏比例較低,另一方面考慮到傳統(tǒng)起搏器與DBS同時工作存在相互干擾的風險,故MicraTM無導線起搏器是該患者最優(yōu)的選擇。與Bongiorni等[5]報道一致,本例患者術后程控及心電圖均未發(fā)現(xiàn)MicraTM無導線起搏器與DBS同時工作存在相互干擾現(xiàn)象,這可能與MicraTM無導線起搏器遠離DBS脈沖發(fā)生器,以及兩者之間有較高的肺組織阻抗有關。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DBS治療后帕金森病患者可能面臨植入心臟起搏器。本病例表明,在DBS治療后帕金森病患者中,MicraTM無導線起搏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然而,目前有關MicraTM無導線起搏器與DBS的臨床研究僅限于少數(shù)病例報道,MicraTM無導線起搏器與DBS在體內同時工作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有待于大規(guī)模、前瞻性臨床研究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