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嶺
早上醒來,我們的第一反應通常都是不假思索地拿手機。實際上,這個時候我們最應該做的事情是起床、穿衣服、洗漱,等一切收拾妥當了再來查看信息,否則很可能受各種信息的牽引去看這個、看那個,最后,幾十分鐘過去了,人還在被窩里。在這一刻,我們有自我審視和主動控制的大腦理智在運作嗎?好像沒有。
人腦理智的戰(zhàn)斗力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側(cè)重學習、理解、記憶、運算的認知能力,即我們在校學習時主要鍛煉的部分,另一方面則是側(cè)重觀察、反思、判斷、選擇的元認知能力。
我們大多數(shù)人雖然在學校集中鍛煉了認知能力,但對元認知能力的鍛煉卻很少涉及。這也是很多人成年后依然執(zhí)行力不強、專注力不夠、意志力不足的原因。
有這樣一個觀點:“教育的意義就是教你在遇到一件事的時候如何看待它。比如,有人罵你,你就想罵回去,但是你在這個反應當中會有一個哪怕是零點幾秒的間隔去思考或者審視,這個間隔就是你獲得的教育或者經(jīng)歷的意義?!?/p>
這段話非常好地闡釋了元認知能力在大腦決策中的作用,就是這個零點幾秒的間隔,對我們來說非常關(guān)鍵。
所以你現(xiàn)在很容易就能想明白:為什么短視頻App 讓人看得停不下來?因為一個視頻結(jié)束后系統(tǒng)會立即自動跳到下一個,在整個過程中,大腦都被本能和情緒劫持,理智根本沒有主動啟動的機會。如果你希望自己能從娛樂中抽身,只需提前告訴自己:“ 這個視頻結(jié)束后暫停幾秒?!币坏┯辛藢徱暫头此嫉臅r間,我們通常都能控制住自己,然后做出不一樣的選擇,做自己的思維舵手。
當然,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好在并不是沒有方法,那就是,一定要在選擇節(jié)點上多花“元時間”。
“元時間”是我自創(chuàng)的概念。一天24小時看起來每分每秒都一樣,但實際上并不相同,有些時間的權(quán)重要遠遠大于其他時間,我把這些權(quán)重大的叫作“元時間”。
元時間通常分布在“選擇的節(jié)點”上,比如,一件事情、一個階段或一天開始或結(jié)束時。善用這些時間會極大程度地優(yōu)化后續(xù)時間的質(zhì)量。
那么,在“元時間”內(nèi)我們要做什么呢?就做一件事:想清楚。
要想清楚就要在選擇的節(jié)點審視自己的第一反應。比如,早上醒來的那一瞬間、拿起手機的那一瞬間、回到家的那一瞬間……我們都要面臨新的選擇,要主動消耗腦力去審視它們。
雖然這樣做會更累,但這正是鍛煉元認知能力的最佳時機,就像是在舉思想啞鈴,讓自己的理智變得更強大。
要想清楚,不僅要審視第一反應,同時還要有清晰明確的主張。
比如, 到了周末,我們的第一選擇可能是睡懶覺;在覺察審視之后,我們可能改用這個時間來學習。但這時我們的選擇還是模糊的,因為好多事情都堆在了一起, 既想讀這本書,又想讀那本書,還想寫文章、鍛煉,等等。由于每件事的權(quán)重似乎都差不多,最后反而在猶豫不決中浪費了時間。很明顯,這不是元認知能力強的表現(xiàn)。
元認知能力強的一個突出表現(xiàn)是:對模糊零容忍,要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在某一個時間段里只有一條路可以走。
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所有想做的事情都列出來,進行排序,找出最重要的那件事。
焦慮的人很少有“元時間”的意識,他們習慣不動腦子、直接行動,喜歡用飽和的行動來感動自己。
元認知能力強的人則是這樣:無論是當下的注意力、當天的日程安排,還是長期的人生目標,他們都力求想清楚意義、進行自我審視和主動控制,而不是隨波逐流。
(摘自《認知覺醒》,人民郵電出版社,本刊有刪節(jié),張云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