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婷, 耿姣姣, 陸建霞, 邱 靜
(1.江蘇醫(yī)藥職業(yè)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5;2.鹽城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江蘇 鹽城 224005)
腸系膜淋巴結炎是造成小兒腹痛的常見原因,為病毒性感染疾病,好發(fā)于7歲以下,多發(fā)于冬春季[1],本病由腸內細菌及病毒產(chǎn)物吸收進回盲部淋巴結引起,常并發(fā)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繼發(fā)于腸道炎癥之后[2],主要癥狀為右下腹疼痛,也可出現(xiàn)在臍周等部位,部分還可能伴有腹瀉、便秘、惡心、嘔吐、發(fā)熱等癥狀[3],目前西醫(yī)主要采取抗生素、靜脈輸液、解痙止痛來緩解癥狀[4],而隨著中醫(yī)藥快速發(fā)展,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逐漸成為臨床新思路。本研究探討雙柏散外敷聯(lián)合TDP治療儀對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患者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于鹽城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兒科的70例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患者,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5例。其中,對照組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齡1~8歲,平均年齡(5.1±1.8)歲;病程3 d~3個月,平均病程(1.7±0.8)個月,而觀察組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齡1~9歲,平均年齡(5.3±1.9)歲;病程4 d~3個月,平均病程(1.8±1.0)個月,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不涉及放射性物質及有毒有害物質,經(jīng)鹽城市第三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批號20190108)。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 參考《諸福棠實用兒科學》[5],(1)出現(xiàn)腹痛,伴有便秘、腹瀉、發(fā)熱、嘔吐等其他癥狀;(2)右下腹或其他部位腹痛;(3)痙攣性疼痛或隱痛,疼痛間隔期間患兒感覺較好;(4)彩超檢查顯示出現(xiàn)≥1個腫大腸系膜淋巴結。
1.2.2 中醫(yī) 參考《中醫(yī)兒科學》[6],主證腹痛,時作時止;次證大便稀溏,神情倦怠,痛處喜按,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脈沉細,出現(xiàn)主證與至少2項次證,結合舌脈即可確診。
1.3 納入標準 (1)符合“1.2”項下診斷標準;(2)年齡1~14歲;(3)實驗室檢查顯示白細胞計數(shù)高或正常,部分病例CK-MB輕度升高;病原學檢測可在大便中培養(yǎng)出病原菌或分離出病毒,亦可認為正常;(4)X射線腹平片未見異常,彩色超聲多普勒檢查排除急性闌尾炎、急性胰腺炎、腸套疊等急腹癥,并可見腹膜后淋巴結腫大;(5)患者家屬了解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1)合并其他病變(如肺炎)或嚴重并發(fā)癥(如重度脫水);(2)依從性較差,無法配合治療;(3)合并先天性疾病;(4)中途退出研究。
1.5 治療手段
1.5.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治療,白細胞計數(shù)>1.2×1010/L時,口服頭孢克肟顆粒(深圳致君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512),每次3 mg/kg,每天2次;白細胞計數(shù)<1.2×1010/L時,口服利巴韋林顆粒(四川百利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51023508),每次5 mg/kg,每天3次,連續(xù)治療1周。
1.5.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雙柏散外敷、TDP治療儀(型號HW-T-1,重慶國人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雙柏散組方藥材大黃、黃柏、側伯葉、澤蘭、紫草各10 g,薄荷、白芷各5 g,研磨成粉末狀,蜜水調和后外敷,再用TDP治療儀在合適部位進行照射,每次10~15 min,每天1次,連續(xù)治療1周。
1.6 療效評價 ①顯效,治療1~2次后腹痛基本緩解,無反復,無需使用解痙止痛藥,1周后復查白細胞計數(shù)、C反應蛋白定量恢復正常,腹膜后淋巴結彩超顯示淋巴結明顯縮?。虎谟行?,治療3~6次后腹痛緩解,其間有1~2次反復,需要使用1~2次解痙止痛藥,1周后復查白細胞計數(shù)、C反應蛋白定量恢復正?;蛏愿?,腹膜后淋巴結彩超顯示淋巴結有所縮小;③無效,治療1周后腹痛仍有反復,每日必須使用解痙止痛藥,復查白細胞計數(shù)、C反應蛋白定量基本不變或有所降低,腹膜后淋巴結彩超顯示淋巴結基本不變??傆行?[(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7 指標檢測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7],(1)中醫(yī)證候評分,包括腹痛、發(fā)熱、惡寒、惡心嘔吐,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為0、2、4、6分;(2)癥狀緩解時間,包括發(fā)熱、腹痛、大便稀溏、淋巴結腫大,其中腹痛緩解時間是指由腹痛時初始評分降至2分或2分以下所需的時間,采用Wong-Banker面部表情量表法評分,6張面譜(很愉快的笑臉、微微笑的臉、有些不舒服、更多些不舒服、想哭、流眼淚大哭)代表無疼痛、有一點疼痛、輕微疼痛、疼痛較明顯、疼痛較嚴重、劇烈疼痛,分別計為0、2、4、6、8、10分;(3)臨床指標,包括白細胞計數(shù)及血清C反應蛋白(CRP)、降鈣素原(PCT)水平;(4)免疫指標,包括IgA、IgG、IgM水平;(5)腹膜后淋巴結橫縱徑,采用彩超檢查并計算;(6)腹痛復發(fā)率,統(tǒng)計治療后2個月內腹痛復發(fā)情況,計算其發(fā)生率。
2.1 中醫(yī)證候評分 治療后,2組中醫(yī)證候評分降低(P<0.05),以觀察組更明顯(P<0.05),見表1。
表1 2組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分,
2.2 臨床療效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29%,高于對照組的77.14%(P<0.05),見表2。
表2 2組臨床療效比較(n=35)
2.3 癥狀緩解時間 觀察組癥狀緩解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癥狀緩解時間比較
2.4 臨床指標 治療后,2組白細胞計數(shù)及CRP、PCT水平降低(P<0.05),以觀察組更明顯(P<0.05),見表4。
2.5 腹膜后淋巴結橫縱徑 治療后,2組腹膜后淋巴結橫縱徑縮短(P<0.05),以觀察組更明顯(P<0.05),見表5。
2.6 免疫功能指標 治療后,2組IgA、IgG、IgM水平升高(P<0.05),以觀察組更明顯(P<0.05),見表6。
表4 2組臨床指標比較
2.7 腹痛復發(fā)率 治療后2個月內,對照組、觀察組分別有8、2例腹痛復發(fā),復發(fā)率分別為22.84%、5.71%,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
中醫(yī)將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歸屬于“腹痛”“痰核”的范疇[8],其病機在于脾胃失健,氣機失暢,當治以條暢氣機、化痰散結之方。大量經(jīng)方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關鍵在于緊抓病機,方證相應[9-10]。雙柏散為名老中醫(yī)黃耀經(jīng)驗方[10-11],已被廣泛應用于外科急腹癥[12-13],方中以黃柏、側柏葉為君藥,清熱涼血解毒,祛瘀散結,佐以大黃、紫草活血化瘀,白芷行氣活血,薄荷消腫止痛,諸藥合用,共奏活血祛瘀、行氣通絡止痛功效。中藥外敷采用歸經(jīng)原則,可通過滲透作用刺激神經(jīng)末梢來起到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擴張血管、消腫止痛的目的,并能降低藥物使用劑量,規(guī)避口感不佳,從而提高治療依從性。
表5 2組腹膜后淋巴結橫縱徑比較
表6 2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近年來,PCT逐漸成為判斷患兒是否出現(xiàn)感染的標志物[14],它對細菌感染表現(xiàn)出較高的敏感性,當機體出現(xiàn)細菌感染時其水平會異常上調[15],可作為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判斷標準。隨著彩色超聲多普勒技術的發(fā)展,腹部淋巴結得以清晰直觀地顯示,越來越多的腸系膜淋巴結炎被診斷[16]。
本研究發(fā)現(xiàn),治療后2組白細胞計數(shù)、CRP、PCT水平下調,表明雙柏散外敷結合TDP治療儀可顯著調節(jié)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患者免疫功能,改善臨床癥狀,促進機體恢復;2組中醫(yī)證候評分降低,淋巴結縮小,并且觀察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短于對照組,2個月內腹痛發(fā)生率更低,提示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療效明顯,安全性較好。另外,考慮到患者年齡較小,肌膚嬌嫩,故外敷時間不宜過長,需控制在8 h內。
綜上所述,雙柏散外敷聯(lián)合TDP治療儀有效減輕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患者腹痛,縮短病程,提高依從性,體現(xiàn)了中醫(yī)藥“無痛”“綠色”的獨特優(yōu)勢。但本研究樣本量過少,隨訪時間較短,無法對遠期療效進行有效精準的評估,尚有待今后加以完善,以期為相關臨床治療提供更多的循證醫(yī)學證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