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
(菏澤學院 政法學院,山東 274015)
2021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歐洲聯(lián)盟地理標志保護與合作協(xié)定》(以下簡稱《中歐地理標志協(xié)定》)正式生效。目前,歐盟已經注冊的地理標志有3300多個,地理標志產品的市場價值約為750億歐元。[1]我國已經注冊的地理標志有10000多個,地理標志產品相關產值已經突破了1萬億元。[2]《中歐地理標志協(xié)定》是中國和歐盟有關地理標志保護談判的最終成果,對于加強雙方地理標志保護領域的合作具有里程碑意義。[3]雖然《中歐地理標志協(xié)定》是按照對等原則進行保護的,但相關利益方的實際獲利程度卻存在差異。歐盟地理標志保護制度完善、市場成熟,對相關產品的價格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地理標志產品在歐盟市場上被消費者視為優(yōu)質產品,這對歐盟在全球范圍內推動地理標志保護的戰(zhàn)略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4]在《中歐地理標志協(xié)定》所保護的產品名單中,我國的產品主要是初級農產品,如水果、蔬菜等,整體附加值不高。歐盟主要是高附加值的深加工農產品和食品,如葡萄酒、奶酪等。[5]由于中歐雙方地理標志保護法律、產品保護范圍以及保護方法和市場結構存在較大不同,我國陶瓷類和手工藝類地理標志尚無法在歐盟市場上獲得保護。
《中歐地理標志協(xié)定》共有七個附錄,附錄一是中歐雙方有關地理標志保護的主要法律。這些法律和《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xié)定》對地理標志保護的規(guī)定基本一致,是《中歐地理標志協(xié)定》的基石①《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xié)定》第二十二條、第二十三條、第二十四條均對地理標志保護作出了詳細的規(guī)定,其第二十二條第一款把地理標志定義為“識別一貨物來源于一成員領土或該領土內一地區(qū)或地方的標識,該貨物的特定質量、聲譽或其他特性主要歸因于其地理來源?!?。盡管地理標志作為知識產權是在發(fā)達國家首先獲得保護的,但在發(fā)展中國家也被普遍認可。同時,地理標志的形成依賴于自然稟賦和人文傳統(tǒng),具有獨特的經濟、生態(tài)和文化價值。無論在經濟領域還是社會領域,地理標志所包含的價值都愈加顯現(xiàn)。[6]中國和歐盟都是世界貿易組織的重要成員,積極倡導地理標志保護。在世界貿易組織多哈回合有關地理標志的農業(yè)談判中,中國支持了歐盟方案。作為受保護的知識產權,地理標志產品突出了質量與產地之間的獨特聯(lián)系,在全球貿易中具有競爭優(yōu)勢。[7]早在2000年,《中國加入工作組報告書》中就承諾“中國完全遵守《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xié)定》中關于地理標志的有關條款”。2006年和2012年歐盟兩度修改地理標志保護法規(guī),以適應《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xié)定》對地理標志保護的要求?!吨袣W地理標志協(xié)定》反映了雙方在多邊框架內遵守《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xié)定》關于地理標志保護的愿望。
從《中歐地理標志協(xié)定》附錄一來看,中國地理標志保護的法律體系包括法律、行政法規(guī)和部門規(guī)章,形成了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為統(tǒng)領,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以下簡稱《商標法》)、《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guī)定》《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國外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辦法》為主體的保護體系?!睹穹ǖ洹贰渡虡朔ā贰吨腥A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以下簡稱《產品質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以下簡稱《標準化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法》(以下簡稱《農業(y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以下簡稱《農產品質量安全
法》)從不同角度對地理標志保護進行了規(guī)定?!睹穹ǖ洹返谝话俣龡l把地理標志規(guī)定為知識產權保護的客體,雖然沒有對其定義和規(guī)定具體的保護程序,但彰顯了地理標志在知識產權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渡虡朔ā返谑鶙l第二款對地理標志進行了定義①《商標法》把地理標志定義為“是指標示某商品來源于某地區(qū),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該地區(qū)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決定的標志。”,相比《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xié)定》較為寬泛②《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xié)定》第二十二條第一款規(guī)定:“本協(xié)議所稱的地理標志是識別一種原產于一成員方境內或境內某一區(qū)域或某一地區(qū)的商品的標志,而該商品特定的質量、聲譽或其他特性基本上可歸因于它的地理來源?!?。實踐中,受保護的地理標志產品擁有專用標志,能夠向消費者傳遞產地、質量等信息,這種專用標志屬于產品標識,《產品質量法》有關產品標識的規(guī)定適用于地理標志。2021年之前,我國有三個地理標志專用標志,分別是原商標局頒布的地理標志商標專用標志、原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管理局頒布的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原農業(yè)部頒布的農產品地理標志專用標志。目前,地理標志商標專用標志和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不再使用,由國家知識產權局頒布的地理標志專用標志所取代。地理標志產品的生產、運輸、銷售需要符合國家強制性標準、行業(yè)標準或地方標準,受《標準化法》的約束?!掇r業(yè)法》僅在第二十三條第二款中規(guī)定了農產品可以申請使用農產品地理標志,而相關保護程序和措施則由《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作出規(guī)定。地理標志主要是保護農產品,獲得地理標志保護的農產品需要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要求。從整體來看,只有《商標法》對地理標志保護作出了實質性規(guī)定,而國務院頒布的《商標法實施條例》是對《商標法》實施的具體化,其第四條明確了地理標志商標的類型為證明商標或者集體商標并對其使用作出了規(guī)定。實踐中,部門規(guī)章在地理標志保護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與地理標志保護相關的部門規(guī)章主要有《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guī)定》《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國外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辦法》《集體商標、證明商標注冊和管理辦法》《馳名商標認定和保護規(guī)定》《國外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審查規(guī)定》。其中,《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guī)定》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是獨立、平行運行的專門法。從定義來看,《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guī)定》保護的范圍大于《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③《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guī)定》第二條規(guī)定:“地理標志產品是指產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質量、聲譽或其他特性本質上取決于該產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經審核批準以地理名稱進行命名的產品?!薄掇r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第二條規(guī)定:“農產品地理標志,是指標示農產品來源于特定地域,產品品質和相關特征主要取決于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歷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稱冠名的特有農產品標志。”?!都w商標、證明商標注冊和管理辦法》《馳名商標認定和保護規(guī)定》與《商標法》配套使用?!秶獾乩順酥井a品保護辦法》《國外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審查規(guī)定》同樣是平行運行的部門規(guī)章,前者與《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guī)定》配套使用,后者與《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配套使用。
歐盟地理標志保護起步較早,法律法規(guī)較為完善。[8]《關于農產品和食品質量體系的(EU)第1151/2012號法規(guī)》是歐盟有關地理標志保護的主要法規(guī),繼承了《關于保護農產品和食品地理標志和原產地名稱的2081/92號條例》和《關于保護農產品和食品地理標志和原產地名稱的歐洲理事會第510/06號條例》有關地理標志保護的目標、定義和產品范圍,在注冊程序上作了一定的修訂,加強了歐盟有關第三國的地理標志保護。《成立農產品市場共同組織并廢除(EEC)第922/72號、(EEC)第234/79號以及(EC)第1037/2001號和(EC)第1234/2007號法規(guī)及其實施細則的(EU)第1308/2013號法規(guī)》通過制定共同農業(yè)政策,保障歐盟內部市場運作和公平競爭。其中,地理標志保護的優(yōu)質葡萄酒向消費者傳達了關于葡萄酒的特殊性和質量信息,對地理標志葡萄酒的注冊程序作出了規(guī)定。歐盟地理標志產品的質量標簽對消費者的購買意愿和品牌態(tài)度具有較大的影響。[9]歐盟非常重視這方面的立法,如《有關加味葡萄酒產品地理標志的定義、描述、展示、標簽及保護并廢除(EEC)第1601/91號法規(guī)的(EU)第251/2014號法規(guī)》的目標是建立有關加味葡萄酒產品地理標志的定義、描述、展示、標簽規(guī)則以及加味葡萄酒產品的地理標志保護規(guī)則?!队嘘P烈酒的定義、描述、展示、標簽,其他食品展示和標簽中對烈酒名稱的使用,烈酒的地理標志保護,酒類飲料中乙醇和農產品餾出物的使用,并廢除(EC)第110/2008號法規(guī)的(EU)第2019/787號法規(guī)》認為把烈酒作為地理標志保護是成功的。隨著技術創(chuàng)新、市場發(fā)展以及消費者期望的不斷變化,關于烈性酒的定義、描述以及介紹和標簽的規(guī)則需要適時更新,應對烈性酒地理標志保護采取特別規(guī)則。地理標志突出了具有特定質量的食品的地理來源,不是靜態(tài)保護的食品生產系統(tǒng)。[10]同時,國際競爭與環(huán)境變化客觀上也推動了地理標志產品的質量標準調整,歐盟地理標志產品規(guī)范的修訂較為頻繁。
我國地理標志保護法律體系由法律、法規(guī)、部門規(guī)章構成,歐盟地理標志保護法律體系由法規(guī)構成。從立法主體來看,我國地理標志保護立法主體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國務院及其部委,歐盟地理標志保護立法主體是歐洲議會和歐洲理事會。我國地理標志細分為地理標志商標、地理標志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歐盟地理標志細分為農產品和食品地理標志、葡萄酒產品地理標志、烈酒產品地理標志。從地理標志的專用標志來看,我國主要是農業(yè)農村部管理的農產品地理標志專用標志和知識產權局管理的地理標志專用標志,前者適用于農產品地理標志,后者適用于地理標志商標和地理標志產品。歐盟地理標志專用標志包括“受保護的原產地名稱”和“受保護的地理標志”。歐盟對地理標志和原產地名稱進行了區(qū)分,是兩個關系緊密且相互獨立的概念。我國地理標志包含了歐盟的“受保護的原產地名稱”和“受保護的地理標志”。歐盟的原產地名稱在我國只能申請地理標志保護,而我國的地理標志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在歐盟獲得地理標志保護或者原產地名稱保護。
地理標志保護能夠把傳統(tǒng)的種植方式與地方風土完美結合,有利于特色產業(yè)發(fā)展,越來越受到重視。[11]從世界范圍來看,地理標志保護主要有商標法保護模式和專門法保護模式,前者以美國為代表,后者以歐盟為代表。
歐盟地理標志專門法保護制度起源法國,無論是制度建設還是經濟社會效益,歐盟地理標志保護都居世界前列。長久以來,歐盟致力于通過簽訂雙邊貿易協(xié)定的策略在國際貿易法領域將其內部地理標志保護國際化。[12]1999年,歐盟和南非圍繞葡萄酒和烈酒地理標志保護問題進行了談判,達成了《貿易、發(fā)展及合作協(xié)定》(TDCA)。[13]2010年,歐盟和澳大利亞簽訂葡萄酒地理標志保護協(xié)議,禁止澳大利亞使用歐盟的地理標志,如香檳、波特、雪莉等。2017年,歐盟與加拿大簽署《綜合經濟貿易協(xié)定》,其中“知識產權”一章中設專節(jié)就地理標志保護及其例外作出規(guī)定,保護水平超越了《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xié)定》。[14]
從地理標志保護法律的形成來看,可以分為生產者主導型和國家驅動型兩種類型。生產者主導型的地理標志保護法律源于利益相關方之間的談判,談判時間漫長、過程復雜,且隨著生產者和消費者對地理標志的認知變化而不斷完善。國家驅動型的地理標志保護法律是自上而下產生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對地理標志了解較少,使用程度較低。[15]歐盟的地理標志保護模式屬于生產者主導型,生產者在地理標志的立法、生產管理和市場保護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生產者依靠行業(yè)協(xié)會維護自身的權利,形成了責任共同承擔、利益共同分享的機制。
1999年8月17日,我國地理標志保護領域第一部專門法——《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規(guī)定》誕生,意味著我國專門法保護模式的建立①《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規(guī)定》于2005年失效。。2001年,修訂后的《商標法》中正式加入了地理標志保護條款,意味著商標法保護模式的建立。自2001年以來,商標法保護模式與專門法保護模式都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保護的產品范圍與數(shù)量大體相當。可見,我國采用了商標法保護模式與專門法保護模式并重的地理標志保護模式,歐盟則以專門法保護模式為主。同時,我國的保護模式具有政府主導的特征,因為我國地理標志保護始于1985年加入《保護工業(yè)產權巴黎公約》,保護過程中深受法國的影響。
《中歐地理標志協(xié)定》中涉及的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分別登記在附錄三、附錄四、附錄五、附錄六和附錄七中,受保護的日期不同。附錄三與附錄四中所列產品的受保護之日不得晚于協(xié)定的生效之日,因為協(xié)定已經生效,所以這些產品已經受到雙方的保護。附錄五和附錄六所列的地理標志將在2021年至2025年根據(jù)協(xié)定進行處理。如果同意對這些產品進行保護,則將其增加至附錄三、附錄四中。附錄七所列產品只涉及中方,主要涉及陶瓷和手工藝品,這些產品不在歐盟的地理標志保護范圍之內,還不具備在歐盟獲得保護的法律基礎。目前,歐盟的手工藝品不能在我國申請地理標志保護,因為在我國申請地理標志保護的前置條件是這些產品在本國獲得了保護。附錄三、附錄四、附錄五、附錄六中的產品在協(xié)定之前都在本國境內獲得了地理標志保護。
《中歐地理標志協(xié)定》附錄三、附錄四分別列出了雙方各100個地理標志(見表一)。從表一可以看出,我國地理標志產品主要集中在茶葉、蔬菜和水果,這三類產品占據(jù)了總量的62%。歐盟的產品主要集中在葡萄酒、烈酒和奶酪,這三類產品占據(jù)了總量的83%??傮w來看,雙方各有特色。其中,歐盟產品的集中度較高,僅葡萄酒地理標志就多達54個,體現(xiàn)了歐盟地理標志保護的核心利益是保護葡萄酒產業(yè)。
表一 附錄三、附錄四的產品類別及數(shù)量一覽表
《中歐地理標志協(xié)定》附錄五、附錄六分別列出了雙方各175個地理標志(見表二),這些地理標志需在處理后才能獲得雙方保護。從表二可以看出,中國位居前三位的產品類別和數(shù)量變化不大,還是水果、茶和蔬菜,占比48.6%。歐盟則是橄欖油取代了烈酒位列第二,烈酒位列第四,位居前三位的產品分別是葡萄酒、橄欖油和奶酪,占比57.7%。葡萄酒地理標志多達61個,仍是地理標志保護的核心產業(yè)。
表二 附錄五、附錄六的產品類別及數(shù)量一覽表
《中歐地理標志協(xié)定》中雙方各有275個產品。從產品集中度來看,歐盟產品的集中度更高;從核心產品來看,歐盟的核心產品更為清晰;從產品的加工程度來看,歐盟產品的加工程度更高。歐盟275個產品中占據(jù)數(shù)量前三的分別是葡萄酒、奶酪和烈酒,依次為115個、33個和29個,占比64.4%。葡萄酒、奶酪和烈酒都是高附加值產品,在產品運輸、倉儲保管、產品保質等方面具有優(yōu)勢。中國275個產品中占據(jù)數(shù)量前三的分別是茶葉、水果和蔬菜,依次為59個、47個和41個,占比53.5%。水果和蔬菜都是附加值不高的初級農產品。水果和蔬菜在產品運輸、倉儲保管、產品保質等方面容易損耗。
⒈產品集中度的差異。我國地理標志保護的產品范圍比較寬泛,歐盟地理標志保護的產品范圍比較狹窄,只包含農產品、食品、葡萄酒和烈酒。首批保護名單上的中方100個地理標志包含了茶、咖啡、水果、蔬菜、大蒜、蔥、姜、醋、豆醬、綠豆、大米、花生、蘑菇、蓮子、葡萄干、枸杞、花、月餅、米酒、紅酒、烈酒、肉、魚、龍蝦、貽貝等,呈現(xiàn)出產品種類多、數(shù)量分散的特征。歐盟首批保護名單上的100個地理標志只包含烈酒、啤酒、啤酒花、葡萄酒、奶酪、橄欖油、食用橄欖、咀嚼樹膠、李子干、香醋、火腿、南瓜籽油、水果、三文魚。葡萄酒、烈酒、奶酪占據(jù)了83個,且葡萄酒地理標志的數(shù)量較多,高達53個。
⒉核心產品的差異。從整體來看,我國地理標志保護的時間短,核心產品還處于形成過程中;歐盟地理標志保護的時間長,形成了核心產品葡萄酒。從世界范圍來看,葡萄酒是地理標志保護的核心產品。歐洲最早的地理標志是葡萄酒,地理名稱成為葡萄酒產品質量和聲譽的代名詞,如15世紀產于法國的勃艮第葡萄酒,18世紀產于葡萄牙的波特葡萄酒和意大利的基安蒂葡萄酒,20世紀初產于法國的香檳酒。[16]《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xié)定》給予葡萄酒地理標志特別保護,歐盟也為葡萄酒地理標志特別立法。在歐盟范圍內,地理標志成為葡萄酒保護的主要制度,無論是生產商還是消費者均高度重視葡萄酒地理標志保護。從地理標志保護的歷史來看,我國地理標志保護制度形成較晚。1999年8月,《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規(guī)定》正式公布,成為地理標志保護的第一個部門規(guī)章。2000年1月,紹興酒成為我國第一個地理標志產品。同時,我國地理標志主要保護的是初級農產品,由《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認定、保護。從中歐雙方的產品名單來看,茶葉是中方的核心產品,葡萄酒是歐盟的核心產品。中方的核心產品數(shù)量沒有絕對優(yōu)勢,其他產品與其差距較小;歐盟葡萄酒數(shù)量構成了壓倒性優(yōu)勢,與其他產品之間存在較大差距。
筆者建議,我國應以《民法典》對地理標志的保護為契機,推動地理標志保護體系改革?!睹穹ǖ洹钒训乩順酥疽?guī)定為知識產權保護的客體,應仿照其他知識產權客體的保護方式,如商標通過《商標法》進行保護,作品通過《著作權法》進行保護,發(fā)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通過《專利法》進行保護。因此,地理標志可以通過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理標志法》(以下簡稱《地理標志法》)進行保護。[17]目前,我國保護地理標志的具體法律法規(guī)是《商標法》《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和《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guī)定》,這三部法律法規(guī)平行運行。但隨著地理標志保護的發(fā)展,三部法律法規(guī)之間缺乏協(xié)調性,引發(fā)了許多問題。無論是地理標志商標還是農產品地理標志和地理標志產品,三者本質上都是地理標志,只是稱呼不同。三者之間有著緊密關系,但各法律法規(guī)之間無法體現(xiàn)這種關系。故需要盡快實現(xiàn)體系化立法,破除三套地理標志保護體系的沖突。[18]通過制定《地理標志法》對三者進行統(tǒng)攝,確立其發(fā)展的共同基礎。
地理標志是一種知識產權,《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xié)定》將其定義為“識別一種原產于一成員方境內或境內某一區(qū)域或某一地區(qū)的商品的標志,而這種商品特定的質量、聲譽或其他特性基本上可歸因于它的地理來源。”這個定義含有四層意思:地理標志是一種標志;這種標志標明產品產地;產地決定商品品質;地理標志是一種受保護的知識產權。[19]目前,我國地理標志的定義主要是地理標志、農產品地理標志、地理標志產品。這三個定義在表述中存在較大的不同,但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從地理標志保護的實踐層面來看,三個定義之間沒有實質上的區(qū)分,只是保護范圍不同。如龍井茶、普洱茶等產品獲得了地理標志商標、地理標志產品雙重保護;安溪鐵觀音等產品獲得了地理標志商標、地理標志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三重保護。從科學立法角度出發(fā),應取消農產品地理標志和地理標志產品的定義,只保留地理標志的定義。理由如下:
⒈農產品地理標志是地理標志的大類。地理標志和農產品地理標志是一般與特殊的關系,二者的差異只是表現(xiàn)為產品范圍的不同。農產品地理標志可以理解為地理標志的一類。農產品地理標志是農產品+地理標志,其中農產品只是表示地理標志的類別。
⒉地理標志產品是對地理標志保護的產品的統(tǒng)稱。地理標志商標保護的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的產品可以統(tǒng)稱為地理標志產品。作為《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guī)定》中界定的一個概念,地理標志產品是有特別含義的。地理標志產品是以地理名稱進行命名的產品。一般而言,地理名稱作為通用名稱是不能成為產品名稱的,而地理標志的命名是一個例外,可以用地理名稱進行命名。根據(jù)《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guī)定》的相關內容,地理標志產品的命名必須使用地理名稱。地理標志的一個重要功能是指示產品來源,指示來源最常用的方式是用文字進行標注,如在枸杞的外包裝上標注“中寧”二字,消費者容易明白枸杞的產地是“中寧”,“中寧”就是地理標志。如果在枸杞的外包裝上標注“中寧枸杞”四個字則構成了地理標志產品,消費者仍然是把“中寧”理解為枸杞的產地。
⒊地理標志的定義出自上位法。在我國,地理標志的定義出自《商標法》。農產品地理標志的定義出自《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地理標志產品的定義出自《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guī)定》?!渡虡朔ā肥侨珖舜蟪N瘯贫ǖ姆?,《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和《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guī)定》則是國務院的部門規(guī)章。
我國立法沒有形成協(xié)調統(tǒng)一的地理標志保護體系。[20]農業(yè)農村部保護農產品地理標志,國家知識產權局保護地理標志商標和地理標志產品。由于地理標志保護的法律規(guī)范不同,雖然是兩個部門,但本質上卻存在著三重保護模式,導致地理標志保護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亂問題。目前,我國農產品地理標志、地理標志產品和地理標志商標重復保護現(xiàn)象嚴重。為此,應從立法上禁止重復保護,切斷重復保護的根源。我國立法上不禁止重復保護,申請者有選擇的自由。立法上禁止重復保護后,申請者會根據(jù)自身利益作出選擇。同時,從程序上切斷重復保護的路徑。如果立法上禁止重復保護,必然要通過一定的程序機制來實現(xiàn),需要建立已經獲得保護的地理標志數(shù)據(jù)庫,而管理機關在審查地理標志申請時需要檢索這個數(shù)據(jù)庫。如果數(shù)據(jù)庫中已經存在相同或者類似的地理標志,需要進一步判斷是否屬于重復保護。如果是重復保護,則不予批準。
首先,對地理標志進行正確的市場定位。如歐盟對農產品和食品地理標志的定位是扶持農業(yè)生產和加工行為,支持生產高質量作物的農業(yè)體系。其次,合理確定核心產品。如歐盟以附件的形式列明了產品保護范圍。根據(jù)我國地理標志的發(fā)展和產品的比較優(yōu)勢,應把酒、茶、中草藥確定為保護的核心產品。再次,完善地理標志的產品技術規(guī)范。我國應優(yōu)化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制度、保護農產品產地生態(tài)環(huán)境、保障地理標志農產品質量、維護農產品地理標志聲譽。[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