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東
(寧夏億恒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寧夏 銀川 750001)
海綿城市是近年來城市發(fā)展的新型模式,在城市建設過程中通過統(tǒng)籌規(guī)劃、有效整合能大幅度提高城市可用資源的利用率,推動綠色環(huán)保型社會的長效發(fā)展。基于海綿特性,海綿城市的建造主要是為了改善城市內澇問題,在對城市人行道路進行優(yōu)化設計后,將新型透水材料應用于道路建設中,在充分掌握透水人行道路面施工技術操作要點的基礎上,采取科學、高效的施工技術開展具體作業(yè),充分發(fā)揮出新型透水材料及現(xiàn)代化技術的效用價值,以此提升人行道路的滲水性,緩解城市道路大量積水的問題,為城市交通正常運營提供可靠保障。
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指城市在適應環(huán)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被稱為“水彈性城市”。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同時還可通過科學凈化將雨水過濾為可再次利用的水資源,在有效緩解城市積水問題的前提下,提高可循環(huán)利用資源的使用率,由此降低城市積水處理成本,提高城市綜合效益。此外,為了強化海綿城市的適應性,在建設環(huán)節(jié)需要遵守因地制宜、生態(tài)優(yōu)先的基本原則開展規(guī)劃設計工作,加強人工技術同自然途徑的有機結合,在保證城市排水防澇效率的前提下,實現(xiàn)城市雨水積存、滲透及凈化效果的最大化目標,進一步提高雨水資源的利用率,降低內澇對城市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1]。寧夏從2018年就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簡稱《實施意見》)。意見提出,要把海綿城市建設作為轉變各市、縣城市發(fā)展方式,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措施。為了能充分發(fā)揮出海綿城市的建造價值,應對城市地下水、自然降水、地表水的系統(tǒng)性進行優(yōu)化調整,提高城市各給、排水系統(tǒng)的運行效率,確保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能夠穩(wěn)定地運行,促進海綿城市的長效發(fā)展。計劃到2030年,全區(qū)城市建成區(qū)8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目標要求,構建起自凈自滲、蓄泄得當、排用結合的城市良性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讓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更加和諧宜居。因此,海綿城市的建設也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寧夏出臺的《實施意見》中提出:要將海綿城市建設納入城市規(guī)劃建設管理全過程,以海綿型建筑和小區(qū)、海綿型道路和廣場、海綿型公園綠地、排水防澇設施、水系保護和修復等重點項目建設為抓手,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下述對海綿城市透水人行道路面的施工技術進行分析。
2.1.1 編制科學合理的施工方案
基于海綿城市的彈性理論,在對透水人行道路面開展設計工作時,應依照施工可行性原則,因地制宜地選擇合適的設計方案,保證透水材料、施工技術的適應性,確保人行道路面的透水效果。基于此,設計師應到施工現(xiàn)場進行全面勘察,充分掌握施工區(qū)域內的地質條件、水文地質以及地下水位等基本信息,根據現(xiàn)場實際情況進行綜合分析,按照海綿城市的建設標準及人行道路面透水指標,結合勘察資料繪制工程總體設計圖,編制完善的施工方案,為后續(xù)順利開展施工作業(yè)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
2.1.2 選擇合適的施工材料
施工材料是決定人行道路面透水效果的關鍵。因此,在前期采購階段,應優(yōu)先選用滲透能力強、耐腐蝕性能良好的透水材料,保證所選材料的各項性能指標都能滿足海綿城市人行道路面的建設標準,加強對各類材料質量的有效管理[2]。不同于傳統(tǒng)人行道路面材料,海綿城市的透水人行道路面的材料多以透水混凝土、透水磚等滲水性強的材料為主,其針對性較為明顯,而傳統(tǒng)人行道路面一般為普通混凝土、普通石材等施工材料。所以,在海綿城市透水人行道路面正式開工前,應加大施工材料的管理力度,切實把好基礎質量關。
2.2.1 施工原材料的質量檢測
透水人行道路面主要應用透水混凝土,其是由水、水泥、碎石等各類原材料配制、攪拌而成,要想切實達到透水人行道路面的建設要求,還應對各類原材料進行質量檢測。通常,水泥材料應選用強度等級在42.5 級的普通硅酸鹽水泥;碎石粒徑應在5~10mm左右,確保表面清潔、無雜物。同時,還要對碎石質地進行檢測,保證其耐久性及硬度指標均能達到標準要求。
2.2.2 確定水泥配合比
在正式開展施工作業(yè)前,施工人員應開展施工原材料配合比試驗,通過標準試驗確定施工所用材料的配合比,強化質量管控意識。其應嚴格按照施工設計指標操作,在滿足材料功能性的條件下進行試驗,同時還要充分考慮施工質量及施工操作的經濟性,嚴格把控施工材料的試驗比例。經相關試驗表明,骨料選用5~10mm 的瓜米石材料為宜。經過一系列試驗對比后,可將透水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定為:水∶水泥∶碎石=95∶350∶1540。施工人員需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選擇最佳的材料配合比,確保透水材料比例的精確性。
2.2.3 透水混凝土的拌制和運輸
透水混凝土大多在混凝土攪拌站拌制而成,在拌制過程中要嚴格依照技術指標實施操作,根據透水混凝土的投料順序依次放至攪拌機中。操作人員可先將1/2 的骨料放至攪拌機內,再將規(guī)定計量的添加劑、水泥和剩余骨料逐一放至攪拌機中,投放好各類原材料后,需進行分次加水予以攪拌。為了保證攪拌充分,強化透水混凝土的強度性能,加水攪拌的時間應控制在15s 左右、骨料攪拌的時間把控在40s 即可。
完成拌制工作后,要及時將透水混凝土運輸至施工現(xiàn)場,由于透水混凝土混合料的流動性小,極易發(fā)生失水、水化等現(xiàn)象,進而會影響透水混凝土的和易性,降低其強度性能。因此,透水混凝土拌制完成后,需在2h 之內完成攤鋪作業(yè)。
2.2.4 透水混凝土的澆筑與攤鋪
透水混凝土的澆筑、攤鋪作業(yè)決定了透水人行道路面的施工質量,關乎著路面的透水性。鑒于此,在此環(huán)節(jié)中需強化澆筑與攤鋪質量的管控意識,合理把控施工溫度,盡可能維持透水混凝土混合料的穩(wěn)定性。一般情況下,透水混凝土的澆筑工作需要在5℃以上、32℃以下的環(huán)境中進行,以防受到溫差影響導致透水混凝土結構發(fā)生裂縫等病害問題[3]。在實施攤鋪作業(yè)前,施工人員應對施工人行道的下承層進行灑水作業(yè),由此保證其濕潤度,提升透水混凝土混合料的黏結性。待混合料運輸至現(xiàn)場且質量檢驗達標后,施工人員便可開展透水混凝土的攤鋪與刮平操作。通常情況下,人行道路的路面寬度較窄、內側大多設有綠化帶,因此并不適合攤鋪機進行操作?;诖?,施工人員可利用挖掘機進行攤鋪及人工整平,由此完成透水混凝土混合料的攤鋪。
為了提高人行道路面的透水性,可將透水混凝土的松鋪系數控制在1.15~1.2 之間。同時,施工人員可借助平板振搗器對透水混凝土實施振搗工作,待透水混凝土表面浮漿、無氣泡方可停止振搗。
2.2.5 透水人行道路面的養(yǎng)護
完成透水混凝土混合料澆筑12h 后,施工人員應及時落實養(yǎng)護工作,其可將土工布鋪設在透水混凝土表面,并進行灑水養(yǎng)護,降低混合料的水化熱、規(guī)避裂縫病害。為了全面提升透水人行道路面的耐久性,養(yǎng)護時間應至少保持在14d 及以上,且養(yǎng)護期間需禁止交通通行。
透水人行道路面可采用陶瓷透水磚(見圖1)。一般標準道路路面的透水磚規(guī)格為400×200×60mm、盲道磚規(guī)格應為400×400×60mm。現(xiàn)場質量監(jiān)管人員要對透水磚的性能參數、應用質量進行全面驗收,確保各項檢測指標均在標準范圍內方可允許投入工程施工操作中。針對透水砂漿的應用標準,其強度等級應為M10、厚度控制在40mm 即可。下述對透水磚的施工技術要點進行分析。
圖1 陶瓷透水磚人行道路面示意圖
2.3.1 透水砂漿的配制
透水砂漿的配制方式分為兩種,施工人員需要根據海綿城市的規(guī)劃標準及透水人行道路面的設計指標選擇合適的配制方法,保證透水磚的強度。
(1)選擇合適計量的水泥、聚合物、細骨料等材料通過攪拌混合形成透水砂漿,在對其進行加水攪拌待其凝結固化后,形成干混砂漿[4]。在此環(huán)節(jié)中,骨料可選用石英砂或玄武巖顆粒,粒徑應控制在3~5mm 左右,含泥量應在1%以內,微粉含量需低于3%,水泥材料可選用強度42.5 級的普通硅酸鹽水泥。
(2)依照配制比例,根據1∶5 的水泥∶骨料配合比進行配置工作,然后按照設計指標將適量的高分子聚合物復合粉料添加至混合料中,通過均勻攪拌形成透水砂漿。
2.3.2 透水磚的安裝施工
安裝透水磚前,施工人員要參考施工圖紙上的標注數據進行測量放樣,標定高程,結合現(xiàn)場實際環(huán)境對不合理的安裝部位進行適當調整,確保透水人行道路面的平整度?,F(xiàn)場質量監(jiān)管人員應同施工人員做好技術交底工作,施工人員需充分掌握透水人行道路面的施工技術要點,明確施工操作的工藝流程,以便能順利完成透水磚的安裝作業(yè)。
鋪砌透水磚前,應先完成透水砂漿的鋪設工作,其厚度可控制在4cm 左右,然后采取一字型鋪砌法開展透水磚的試鋪作業(yè)。施工人員需按照設計方位及角度對透水磚進行試拼,注意將其橫縱縫對齊,并用膠錘輕輕敲打透水磚中間,通過振動作用提高透水砂漿的密實性。待透水磚試鋪質量達到規(guī)定要求后,可將透水磚翻開,對透水砂漿的平整度及密實性進行詳細核查。如若存在凹凸問題,則需進行增補操作,然后將透水磚放置原位并用膠錘對木墊板進行輕敲,以此提升透水磚塊的平整度。在整個鋪砌環(huán)節(jié),施工人員要注意對鋪砌質量進行實時檢查,一旦鋪砌空隙偏大,則需將透水磚取出,充分用透水砂漿進行填充、補實,做好基礎處理工作后再繼續(xù)鋪砌透水磚,確保透水人行道路面的平整性,以防凹凸不平影響人們正常通行,避免降低人行道路面的透水效果。
2.3.3 填縫與養(yǎng)護工作
在施工過程中,當完成每天的施工任務后,施工人員要及時將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垃圾進行清掃,保證施工區(qū)域內的整潔度,以防雜物混入透水砂漿中影響砂漿強度性能。完成透水磚的鋪設工作后,應將警示牌或其他障礙物放置人行道道口,并落實2d 的養(yǎng)護工作。在此期間,施工人員還可將細砂均勻鋪設在透水人行道路面上,用掃把將其輕掃至透水磚的縫隙中,以此強化透水磚的穩(wěn)固性。待完成工程質量驗收工作后,應對透水磚進行清洗維護,以便保證其良好的透水性[5]。
在海綿城市建造過程中,為了強化透水人行道路面的滲透作用、保證路面干爽性,可在人行道上設置溢流井。溢流井的設置位置應同排水路緣石對齊,每個溢流井的設置間距應把控在25m 左右,由此提高溢流井的流水效率。在設置過程中,溢流井需同路面平行。溢流井防滲層的材料可選用PPR 防水毯、SBS 土工布等材料,并且施工人員需在防滲層上預留穿孔排水管,而穿孔排水管可應用UPVC 材料。在溢流井內可使用雙螺紋管和雙壁波紋管進行排水,同時還應在溢流井周邊設置小型花壇或樹坑,一方面可以改善海綿城市的自然環(huán)境,提高空氣質量;另一方面還可提升雨水下滲的速度,強化人行道路面的干燥性及整潔性。
海綿城市的建設極大程度地推進了我國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方針的實施進度。在實際建設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城市自然資源,提高可用資源的利用率,在保證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平衡的基礎上,促進環(huán)保型城市的穩(wěn)定發(fā)展。在開展透水人行道路面項目的建設工作時,要充分掌握透水人行道路面結構的施工特點,通過綜合分析,對各環(huán)節(jié)操作的施工技術要點進行明確,秉承因地制宜的建設原則,嚴格依照技術指標實施操作,確保透水人行道路面的滲透能力及平整度能達到海綿城市的建設要求,進一步延長透水人行道路面的使用壽命,為海綿城市長效發(fā)展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