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雅琪,陳閩浩
(1上饒市皮膚病醫(yī)院超聲科;2上饒市第二人民醫(yī)院超聲科,上饒 334000)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皮膚病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皮膚病種類極其繁多,以往基層臨床醫(yī)生憑借個人經驗,通過視診、觸診等傳統(tǒng)方式進行診斷,由于缺乏可衡量、可對比的影像學依據,存在臨床漏診和誤診的現象。為給臨床醫(yī)生提供診斷依據,提高正確診斷率,我院引進高頻皮膚超聲儀彌補了這一空缺。高頻皮膚超聲儀特有的20 MHz和50 MHz高頻超聲探頭,可清晰、直觀的提示皮膚疾病介于肉眼和組織病理學之間的影像學數據,而多普勒超聲可提示皮膚疾病的血供情況。我院結合臨床采用高頻皮膚超聲聯合多普勒超聲(以下簡稱聯合超聲檢查),顯著提高了皮膚病的正確診斷率。同時也因聯合超聲檢查具備無創(chuàng)性、可重復性,患者依從性較高,可動態(tài)觀測皮膚病的治療效果,客觀給予患者治療情況的反饋等優(yōu)點,使聯合超聲檢查在基層皮膚病醫(yī)院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1.1設備介紹 我院引進的高頻皮膚超聲儀(MD-300SII)采用20 MHz和50 MHz的高頻超聲技術,圖像分別率達50μm,可直觀分辨表皮、真皮、皮下組織,探測到直徑8 mm~10 mm的病灶。
1.2臨床操作
1.2.1 足量耦合劑 在檢查部位涂抹足量的耦合劑,因皮膚表面時常伴有潰瘍或隆起,耦合劑需要將病灶完全覆蓋,保證探頭表面與病灶之間不存在空隙。
1.2.2 避免擠壓受檢部位 病灶位于表皮時候,將探頭放置在耦合劑隔離帶表面,使探頭保持與病灶表面存在一定間隔。病灶位于皮下,探頭可接觸體表但不能施壓[1]。
1.2.3特殊部位的檢查 當病變在耳廓,可用一小片棉花覆蓋耳道[2]。當病變在頭皮或毛發(fā)旺盛區(qū)域,可將病變部位的毛發(fā)剃除后檢查。當病變在皺褶部位時,應將皮膚撐平再行操作。
1.2.4預防交叉感染 遇到潛在的感染性疾病的患者,為預防在檢查過程中存在交叉感染的發(fā)生,我院采用一病灶一探頭薄膜形式,檢查后及時清洗、消毒探頭。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防止交叉感染發(fā)生。
結合臨床需要,我院采用聯合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Neusoft-Flying)的7~14 MHz高頻線陣探頭,更好地顯示皮膚病血流動力學情況。2020年12月至2022年02月,聯合超聲檢查皮膚病450例,涉及到良、惡性皮膚腫瘤、炎癥性皮膚病、血管源性腫瘤等多種皮膚疾病。應用聯合超聲檢查技術配合臨床治療,對于皮膚病的診療進行動態(tài)的、客觀的跟蹤,為臨床醫(yī)生提高診斷率提供依據。
2.1表皮樣囊腫 表皮樣囊腫是最常見的皮膚囊腫之一,患者常因體表隆起性腫物就診,行高頻皮膚超聲檢查,鑒別其性質。高頻皮膚超聲下表現為真皮層的橢圓形低回聲區(qū),邊界清晰,內部回聲欠均勻,常可見碎片狀高回聲,后方回聲增強;多普勒超聲顯示包塊內部無明顯血流信號。當存在炎癥或囊壁破裂時,囊腫外觀不規(guī)則,邊界模糊,混合了角蛋白和炎性成分的囊腫內容物可擴散到周圍組織,引起異物樣反應,在聲像圖上呈低回聲。多普勒超聲顯示腫塊囊腫周邊血流信號增多[3]。感染時需提示臨床,建議治療后再行手術切除。
2.2結節(jié)性紅斑 結節(jié)性紅斑(Erythema Nodosum)為累及皮下脂肪小葉間隔的脂膜炎,是炎癥性脂膜炎中最常見的類型。中青年女性患者多見,典型表現為小腿伸側的紅色結節(jié)和斑塊,中等硬度,自覺痛及壓痛[4]。結節(jié)性紅斑的病理改變?yōu)樵缙谥鹃g隔的水腫,伴嗜中性粒細胞浸潤;晚期淋巴細胞、組織細胞浸潤,偶見多核巨細胞。脂肪小葉間隔的中小血管內膜增生,管壁增厚,管腔可見血栓[5]。高頻皮膚超聲顯示真皮層與皮下脂肪層分界不清,皮下脂肪小葉回聲增強,脂肪間隙增寬,呈低回聲“裂隙樣”改變;多普勒超聲顯示皮下脂肪層內血流信號增多。
2.3銀屑病 高頻皮膚超聲顯示銀屑病斑塊處表皮及真皮淺層增厚,回聲減低,呈帶狀低回聲區(qū);多普勒超聲顯示真皮層血流信號增多。銀屑病甲病在活動期高頻皮膚超聲顯示甲床增厚,回聲減低,腹側板中央出現點狀高回聲,雙側板增厚呈波浪狀改變,多普勒超聲顯示血流信號增多,呈低速動脈表現[6]。銀屑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得到臨床的高度重視。聯合超聲檢查應用于臨床生物制劑(司庫其尤單抗注射液)治療銀屑病療效的監(jiān)測,治療前后對比,聯合超聲顯示真皮淺層低回聲區(qū)厚度變薄,真皮層血流信號消失。聯合超聲檢查監(jiān)測治療前后對比數據與臨床療效呈正相關。
2.4基底細胞癌 基底細胞癌(Bsal Cell Carcinoma,BCC)是一種低度惡性、生長緩慢、極少轉移的皮膚基底細胞層的腫瘤。BCC好發(fā)于老年人的曝光部位,如面部(眉、眼、鼻唇旁等),常發(fā)生表面的潰瘍、糜爛、結痂等局部性破壞。BCC典型皮損初期為有光澤的丘疹,緩慢增大為斑塊,伴有光澤性隆起邊緣,表面可見擴張的毛細血管和雀斑狀小黑點,中央凹陷或潰瘍[7]。BCC可分為結節(jié)型、淺表型、色素型、硬斑病樣型和纖維上皮瘤型。高頻皮膚超聲顯示各型形態(tài)有所不同,結節(jié)型BCC多為類圓形,淺表型、色素型BCC多為匍匐形。病灶累及表皮層及真皮中上層,表皮層增厚,回聲增強,常連續(xù)性中斷(對應病灶表面的潰瘍、糜爛),病灶內部以低回聲區(qū)為主,內伴散在分布的強回聲光點或小圓形無回聲區(qū),病灶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晰,無明顯后方聲影。多普勒顯示腫塊基底部血流信號較豐富,呈分支狀分布。
2.5 鮑恩病 鮑恩?。˙owen's Disease,BD)是多發(fā)生于中老年人的表皮內鱗狀細胞癌,病程緩慢,常無自覺癥狀,組織病理表現為鱗狀細胞原位癌。鮑恩病的患者,約3%的機率進展成浸潤性鱗狀細胞癌[8]。本病當癌變限于表皮時,一般不發(fā)生轉移,但一旦發(fā)生侵襲性生長后,則可能迅速發(fā)生轉移,預后差。故早發(fā)現、早治療對于鮑恩病預后有著關鍵性的作用。高頻皮膚超聲顯示局限于表皮層境界清晰的線狀高回聲改變,或呈匍匐型表現,后方呈稍低回聲,與真皮層有清晰平坦的分界,但表面呈特征性的“波浪形”或“城垛型”的隆起[9]。多普勒超聲顯示病灶內部較為豐富的血流信號。此外,本病并發(fā)或以后發(fā)生惡性腫瘤的機會較多,故對這類患者確診后,即應作全身檢查,并且需長期隨訪,觀察有無其他腫瘤的可能[10]。
3.1高頻皮膚超聲的優(yōu)點 高頻皮膚超聲技術是傳統(tǒng)超聲技術的延伸,20~75 MHz的高頻皮膚超聲擁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更適合皮膚組織的穿透深度。對于各種良、惡性皮膚腫瘤,高頻皮膚超聲可以提供豐富的無創(chuàng)診斷依據,提示腫瘤的病變部位、范圍、浸潤深度、內部回聲、與周圍組織關系、是否存在遠處轉移等信息,為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參考依據。對于炎癥性疾病,通過與周邊正常組織的對比觀察判斷其受累范圍,通過不同時期皮損回聲強度的變化判斷其發(fā)展、恢復情況[11]。
3.2聯合超聲的應用 聯合超聲的開展,彌補了高頻皮膚超聲儀無血流成像的局限性。對于良、惡性腫瘤患者,臨床需掌握腫瘤是富血供還是乏血供,血流的分布情況、血流峰值流速及阻力指數等情況,以保障手術操作的安全性。對于炎癥性腫塊,需要聯合超聲提供腫塊內部血流情況,以判斷炎癥的發(fā)展階段及制定治療方案。因此,高頻皮膚超聲聯合多普勒超聲檢查的應用為臨床提供更全面、更詳細的影像學數據,從而提高疾病診斷率。
3.3聯合超聲的不足 目前,聯合超聲的開展在我院得到了臨床的普遍認可,其診斷提示也得到了術后病理的佐證。但聯合超聲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一是,聯合超聲檢查項目開展時間較短,檢出的陽性病例數不高;二是,聯合超聲對操作者的皮膚臨床及病理知識要求較高,需操作者多積累臨床經驗,掌握皮膚??浦R;三是,聯合超聲對于皮膚疾病治療前后,療效對比要得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對比數據,需要較長跟蹤周期。
聯合超聲是皮膚病學和超聲醫(yī)學的跨學科應用,隨著聯合超聲診斷技術的不斷成熟,將衍生出若干應用,如皮下植入物的定位和狀態(tài)檢測,創(chuàng)傷評估,異物檢測,皮膚手術的術中引導等[12]。此項技術的開展將為皮膚病的診療提供“無創(chuàng)”、“動態(tài)”、“可視化”的影像學數據支持,為基層皮膚病醫(yī)院能提供更高質量的公共衛(wèi)生服務做好保障。聯合超聲如果能在皮膚疾病普查中開展,將提高皮膚疾病的診斷率,做到早發(fā)現、早診斷、早治療。因此,聯合超聲診斷技術值得在基層皮膚病醫(yī)院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