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騰
(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第五實驗小學 福建漳州 363701)
由于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特殊性,以及小學階段是學生打基礎的黃金時期,道德與法治學科不僅僅具有學科引導作用,對于學生的三觀、品質、法治素養(yǎng)形成更是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作為偏理論基礎的學科而言,要實現(xiàn)良好的教學效果,讓道德與法治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來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實施愛國主義教育,通過二者的融入與結合,來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通過深刻的思考,來實現(xiàn)道德與法治學科對學生思維與行為的積極影響。
相較于其他學科來說,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實施愛國主義教育,具有一定的先天優(yōu)勢。首先,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知識內容不僅僅涉及理論,同時也與學生實際生活中的各項內容息息相關,包括資訊的高度發(fā)達、環(huán)境的持續(xù)改善,以及社會的高質量發(fā)展等,這些都是學生能夠切切實實感受到的。并且社會、時代、生活的這種變化,是一天比一天更好,學生的感受也是直接的。這就意味著,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的切入點更多,素材更豐富,路徑更寬廣,能夠更好地引起學生的注意力以及情感共鳴。能夠讓學生在具備相關的理論知識的同時,懂得生活的規(guī)則,了解基本的法治常識、國家的發(fā)展目標與方向,以及社會的持續(xù)變化。比如在道德與法治學科中,可以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進行討論,并讓學生就愛國主義的話題進行交流,從生活中、學習中,挖掘愛國主義元素。這樣能夠讓學生對所生活與學習的環(huán)境進行更深入的了解。同時愛國主義教育與道德與法治的學科性特征相符合。并且,在這種前提下,學生對于國家的發(fā)展與改革、國家的成就了解得更深入、更全面,有利于培育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其次,在道德與法治學科中實施愛國主義教育,二者的作用性一致,都是為了夯實學生的思想品質,樹立正確的三觀。愛國主義教育是學生道德養(yǎng)成的重要部分,同時也是實現(xiàn)良好法治效果的基本前提,唯有在良好道德觀的影響下,學生才會更好地規(guī)范自身的思想與行為,在日常的生活中自覺地踐行道德觀,遵守法律的規(guī)則。所以說,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實施愛國主義教育,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培育目標相一致,與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內容相一致。
所以說,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實施愛國主義教育,首先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能夠利用多元化的愛國主義教學資源來豐富教學形式,打造高效課堂,營造濃烈的課堂氛圍,有利于良好教學質量的實現(xiàn)。其次,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實施愛國主義教育,有利于學生素質教育理念的落實,利用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渠道優(yōu)勢、主場優(yōu)勢來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將法治的理性與愛國主義的感性更好地結合起來,從而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培育學生的愛國思想,以及道德素養(yǎng)。利用道德與法治學科的主場優(yōu)勢與情懷的滲透優(yōu)勢,通過有效的教育引導模式,養(yǎng)成學生高尚的品質,立志投身社會主義建設、報效國家的偉大理想,并將理想與追求切實落實到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成長為新時代的好學生,凝結成新時代的建設力量,從而更好地促進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最后,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實施愛國主義教育,有利于教育工作者教學能力與教學質量的提升。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教育工作者要結合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學科特征,來對愛國主義教育在道德與法治學科中的實施方法、路徑、時機來進行科學的計劃、精心的組織,以及合理的安排,同時還要結合當前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選擇相應的有啟發(fā)意義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有教育意義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同時結合學生在課堂中的反應與表現(xiàn),來對愛國主義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實施效果進行及時的總結與評價,并結合評價與總結結果來不斷地對教學活動進行調整和完善,使得愛國主義教學與道德法治學生的結合更深入,效果更顯著,更好地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
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促進國家的進步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強大的國家、完善的民生保障體系,才是學生健康成長、人民安居樂業(yè)的重要前提。社會發(fā)展會經歷不同的時期與階段,學生們也肩負著不同的任務使命。很顯然,在不同的時代,與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下,學生在思想與思維上也會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性。無論是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還是愛國主義教育在道德與法治學科中的融入與實施,都需要結合大環(huán)境,以及當前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對教育教學活動進行科學的設計與實施。在道德與法治學科中實施愛國主義教育時,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教育效果,資源的選擇與利用至關重要。在開發(fā)的重心上,要結合當下學生愛好追逐新鮮事物與熱點話題的特點,來選擇有啟發(fā)意義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比如,北京冬奧會、太空出差三人組都是極具話題熱度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無論是從冬奧會的開幕與閉幕式上,還是中國健兒在冬奧會上的精彩表現(xiàn),以及太宮出差三人組探索太空的偉大壯舉,以及太空中各種各樣的新奇事物,都是極具話題性質、教育意義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
培養(yǎng)小學生們的愛國主義精神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增強學生們的政治認同感和歸屬感,如果學生們連最基本的我國政治制度都不了解不認同,更何談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yǎng)?教師在日常授課過程中,要逐步向學生講授我們國家公民的政治權利、政治義務,幫助學生樹立擁護共產黨領導的意識,引導學生們切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操作如下:
首先,由于小學生的年齡太小,他們對政治了解得很少,政治認知能力也不高,政治的認同感也沒有正式建立,因此,老師們在進行教學時,要將培養(yǎng)小學熱愛祖國作為教學重點,樹立小學生為實現(xi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信念。比如在進行《百年追夢復興中華》這節(jié)內容時,老師就可以先組織學生看一下有關于中國發(fā)展過程的影視片段,由視頻進一步引出本節(jié)課的主題,展開教學內容。再比如,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可以將發(fā)生在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事件融入課堂中去。給學生們講講我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現(xiàn)狀,講講這些醫(yī)護人員舍小家為大家的壯舉,和海外同胞心系祖國,從各個渠道購買口罩、防護服郵回祖國,給國內同胞提供物質支援的舉動,剖析里面蘊含的濃濃愛國情懷。在講述抗“疫”情況的過程中,教師還要著重給學生們介紹國家政府積極面對疫情的措施,面對疫情,國家政府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面對困難不屈不撓,不惜一切代價,最終取得了階段性的抗“疫”勝利。由此幫助學生們認識到國家的偉大,產生濃濃的自豪感和歸屬感,進而幫助學生們更好地產生愛國主義情懷。
情境教學法,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中經常使用的教學方法。情境和道德與法治的有機結合,能夠讓愛國主義教育更加深入。情境,在調動學生熱情方面具有積極作用。教師利用情境吸引小學生的眼球,促進學生投入到愛國主義氛圍之中,思考相關問題,獲得個人感受,愛國精神便深入到學生的頭腦中,自然接受。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以由愛國教育相關的事件創(chuàng)設,也可以圍繞一個愛國人士開展。在課堂中,選擇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情境創(chuàng)設元素,促進學生感受愛國情懷的偉大之處。
像在學習《大家排好隊》這一課時,教師要讓小學生通過課堂學習認識到守規(guī)則、懂禮貌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表現(xiàn),在公共場合排好隊,是個人素質的表現(xiàn)。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人們不遵守排隊規(guī)則的案例、小視頻,讓學生感受不遵守公共規(guī)則的討厭之處,讓學生辯證地看問題,說出自己的想法。當大家都在排隊聚餐時,有人無故插隊、態(tài)度蠻橫,教師引導小學生在課堂中評價,有的小學生說“這個人真沒素質”“怎么可以這樣?大家都要排隊”“怎么不懂得排隊規(guī)則呢”。當小學生出現(xiàn)如此反應,證明他們已經在內心接受公共場合應當有秩序排隊的規(guī)則。再給學生展示中國人在外國不排隊的照片,讓學生感受到個人不遵守公共場合規(guī)則損害國家名譽的道理,激起小學生的憤慨,讓小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中國,只有自己成為遵守公共秩序之人,才能更好地愛護國家、維護國家。愛國主義教育,不一定要從民族英雄故事入手,生活中的平常小事,都彰顯著個人對自己的要求、對國家名譽的維護。
又如在學習《家鄉(xiāng)新變化》這一節(jié)內容時,教師在課堂中,結合小學生所在區(qū)域,收集豐富多樣的資料,讓小學生認識到家鄉(xiāng)的變化,感受家鄉(xiāng)的發(fā)展,為自己的家鄉(xiāng)驕傲,為自己的國家驕傲。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使得小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發(fā)生了較大變化。與二十年前相比,任何一個城市、鄉(xiāng)村在建筑、交通、工業(yè)、商業(yè)等各個方面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用圖片、文字資源的對比,促進學生產生“哇”的感受,通過語言引導,讓小學生認識到只有國家強大、社會和諧,才給這些行業(yè)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與機會。讓小學生了解中國在世界各國中地位的提高,促進小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產生,感受每一個社會人的付出,感謝國家的力量。
多媒體技術在教育活動中的深入使用,讓現(xiàn)代化成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重要特征。在落實愛國主義教育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全面開發(fā)多媒體技術的作用,讓學生在課堂中著眼于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促進道德與法治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比如在教授《不甘屈辱奮勇抗爭》一課時,如何有效引導學生了解從鴉片戰(zhàn)爭到甲午戰(zhàn)爭的屈辱歷史,如何從晦澀難懂的歷史中體會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通過影視資料、人物故事、圖片等大量多媒體資料讓學生對中國近代史中的一些事件和歷史人物有所了解,再通過分析幫助學生認識到近代初期我國遭受列強侵略和欺凌的根本原因,體會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
又如在學習《我們當地的風俗》這一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我國的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與中秋節(jié)等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學習各個節(jié)日的風俗和傳說故事。像在講解端午節(jié)時,教師可以利用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讓學生了解一個人對國家的熱愛程度,以及可以為國家獻出生命的精神。教師借助多媒體設備,給學生播放介紹屈原的視頻。視頻觀看后開展屈原人物評價活動,促進學生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lián)碛懈嘁娮R,產生更多想法,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成為具有自主思考能力與自我表達自由的學習者。
綜上所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當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和立德樹人的觀念是十分重要的,能夠強化我國青少年的愛國精神并從小開始培養(yǎng)起道德素養(yǎng),讓青少年成為更加全面的優(yōu)秀人才,為我國的未來發(fā)展夯實基礎,進而實現(xiàn)中國新教育制度的全面落實,讓更多的學生感受新中國強盛的力量,激起學生的學習激情,為創(chuàng)造美滿幸福的明天而奮斗。針對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要始終立足于學生們的長遠發(fā)展,堅持以德樹人的方法,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教師們也要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授課方式,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接受愛國主義精神的主要內容,養(yǎng)成愛國主義情懷。進而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健康地發(fā)育成長,以便更好地順應我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fā)展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