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凱
古都洛陽,伊水龍門,光耀千載。古代的藝術家們,斧鑿聲聲,為我們留下了一個曾經(jīng)輝煌盛極的藝術殿堂,這便是被譽為我國三大石窟之一的洛陽龍門石窟。前不久,當我和家人置身于伊水河畔的龍門石窟面前時,內(nèi)心被深深地震撼了。
龍門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陽城東,伊水河畔。北魏時期,佛教盛行,孝文帝拓跋宏定鼎中原后,把當年在平成開鑿云岡石窟的理念帶到了洛陽。他巡視伊水龍門,看中了這塊寶地,于是拉開了長達700 多年開鑿營造的宏偉序幕。其實,從龍門峽谷第一聲斧鑿聲到今天,龍門石窟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經(jīng)專家統(tǒng)計,龍門石窟現(xiàn)存窟龕2345個,造像10萬多尊,碑刻題記2800 塊,佛塔60 多座,均為我國石窟之最。眾所周知,石窟藝術并非唯佛教獨有,佛教石窟藝術也并非中國獨有,但是中國的佛教石窟藝術譜寫著整個佛教藝術史中最為壯闊的篇章,而龍門石窟便是其中最為輝煌的一頁。
隨著人流,我們首先來到了潛溪寺。潛溪寺是一個建在半山腰的石窟。寺內(nèi)窟頂藻井淺刻著一朵大蓮花,供有阿彌陀佛等七尊大像。阿彌陀佛結跏趺端坐在須彌座上,身高7米多,肩寬3米,面頰豐滿,胸部隆起,比例勻稱,流露出一副慈祥、睿智的神情。從這七尊大像中可以看出,唐朝的石窟造像已脫離了北魏早期造像那種遠離塵寰、不食人間煙火的造型,充滿了濃郁的感情色彩,造型上也顯得更接近人的自然形體美,體現(xiàn)了唐朝時期社會的審美觀念。
從潛溪寺下來,南行,石階右側有一敞開的石龕,正壁上嵌有一草書卷碑,上書“開張?zhí)彀恶R,奇逸人中龍”十個大字,字體豐滿而遒勁,這便是有名的“陳摶十字卷碑”。沿山崖小徑南行數(shù)十米,便來到了賓陽洞。洞內(nèi)“三世佛”高鼻大目,微露笑意,表情溫雅敦厚。洞中飛天衣帶飄逸,描繪出“諸天伎樂,百千萬神,于虛空中一時俱作,雨眾天華”的美妙場景。
萬佛洞位于西山中部北端,乃唐高宗、武則天祈福時開鑿的。洞內(nèi)滿刻15000 尊小佛,盡管微小,但每一尊佛都刻得精巧細膩,傳神入畫,真是讓人贊嘆不已。
游人如織,熙熙攘攘。我們在人流中擠來擠去,終于擠到了龍門石窟中規(guī)模最大、最為輝煌的奉先寺。登上百余級臺階后,眼前豁然出現(xiàn)一座氣勢瑰麗磅礴的佛龕——它將整座山體劈成南北寬約30 米、東西進深40米的門形崖面,然后依崖造像,雕鑿而成。工程之浩大,禮佛之虔誠,令人嘆為觀止!
奉先寺中,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9 尊佛像沿崖壁一字鋪開。整個佛龕布局嚴謹,協(xié)調(diào)勻稱。主佛盧舍那至高至尊居中而坐,通高17.14 米,耳長近4 米,是龍門石窟造像中最為高大的,他“光明遍照”的面部形象,被譽為是中國雕塑史上偉大的典范之一。我懷著崇敬的心情,凝望著眼前的大佛,體悟著大佛俯視蕓蕓眾生笑容中的睿智,內(nèi)心深處生出無限感慨……
離開奉先寺,我們又先后來到了藥方洞、古陽洞、火燒洞和石窟寺。每一處石窟都是那么宏偉、震撼,每一處都詮釋著佛教藝術的博大精深和石雕藝術的源遠流長。通過游覽,我發(fā)現(xiàn),龍門石窟相較于北魏早期的云岡石窟進步了許多,云岡石窟是“平城模式”的典范,給人以粗獷、威嚴、神秘的感覺,而龍門石窟則已形成了“秀骨清像”的“中原模式”,造像更加寫實、自然,更富于人情味。
蒼峰屏峙,伊水中流;千年石窟,穿越春秋。龍門石窟,你是中國古代藝術亙古不息的朝圣和禮贊,你是東方藝術殿堂中最美麗、永不凋謝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