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菊紅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fā)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lián)系的過程??茖W微項目活動基于幼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出發(fā),在自主愉悅的氛圍中,通過“玩”來激發(fā)幼兒科學探究的興趣和熱情,養(yǎng)成受益終生的素養(yǎng)和能力。本文從微項目視角審視當前幼兒園科學活動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改善策略,為幼教工作者提供一種新的視角和思維啟迪。
微項目活動的實施帶來三大轉變:幼兒從接受者到主動者,成為積極的、有創(chuàng)意的學習者;教師從執(zhí)行者到建構者,成為追隨兒童的課程規(guī)劃師;課程從園本化到班本化,關注每個幼兒的個性化發(fā)展,真正為幼兒成長服務。
興趣盎然、妙趣橫生??茖W微項目的活動方式以“玩”為主導,以興趣為紐帶,改變了傳統(tǒng)科學活動單一、枯燥、教條的現狀,使科學活動走向豐富、趣味、靈動。
以小見大、以微見著??茖W微項目的微,主要指的是主題上的小,問題具體,線索清晰;參與人員的少,以小組活動為主;內容上的精與細,具有連續(xù)、集中、深入的特點;實踐上的獨特與真實,貼近幼兒生活,強調幼兒親歷。
皮亞杰強調兒童的認識來源于動作,知識來源于活動。[1]在科學微項目活動中,幼兒走出校園,到大自然大社會中去探索、去活動、去鉆研,對某一主題進行深入的探究,真正做到教、學、玩合一;教師成為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和引導者,為幼兒創(chuàng)設適宜的探究環(huán)境,提供豐富的物質材料,引導幼兒在真實情境中發(fā)現問題、積極思考、大膽猜測、操作驗證、解決問題。科學微項目活動更關注幼兒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教師循序漸進的引導中,幼兒的探究能力和知識經驗得以增長。
幼兒身心發(fā)展與學習特點決定了幼兒的學習方式具有綜合性、全面性特征。在科學微項目活動中,盡管不同的主題都有領域側重,但是活動中每一項內容的確立都根據幼兒興趣和需要進行規(guī)劃預設,并根據幼兒實際活動情況進行,各個領域的知識經驗在微項目活動中交融整合。同時,微項目活動的目標、內容、參與方式,都具有整合性特征。目標著重于在探究過程中發(fā)展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多領域多緯度經驗發(fā)展;內容包含幼兒身邊事物、自然現象、問題事件等;參與方式包含集體活動、小組活動、個體活動、親子活動等。
一是幼兒學習被動化。在日常的幼兒園科學活動中,仍然存在活動內容自上而下預設,活動形式集體化、統(tǒng)一化,幼兒游戲被動化、工具化等現狀,教師沒有深入思考幼兒的個體差異、興趣需求、學習特征。
二是教師教學程式化。教師在幼兒科學啟蒙教育教學實踐中,常常依賴教材照本宣科、拿來就用,缺乏思考,容易忽視幼兒、忽略個體,教師科學課程開發(fā)意識和活動生成能力比較薄弱。
三是科學活動碎片化。當前在幼兒園開展的科學活動往往忽視幼兒科學學習及科學素養(yǎng)發(fā)展的完整性和連續(xù)性,將科學活動分散于各個主題中,活動與活動之間缺乏關聯(lián)度和延續(xù)性,活動內容點到為止,不成體系。
四是教育評價教條化。目前幼兒科學啟蒙教育評價中,仍然存在著單一化、表面化等現象。評價內容重視科學知識,忽視科學精神與探究能力;評價方法主要從教師的角度進行,缺乏幼兒主體意見表達;評價時效存在片段式評估現象,缺乏連續(xù)性、遞進性、過程性和發(fā)展性。
陳鶴琴先生的《家庭教育》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小孩子是生來好動的,以游戲為生命的。”[1]玩是幼兒生活中與成長密切相關的重要部分。科學微項目基于對課程游戲化精神的再領悟、再解讀,提出了“玩中學”的理念,鼓勵幼兒在科學活動中自由玩、創(chuàng)意玩,實現“玩中探、玩中思、玩中悟”,支持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
其一,科學微項目主題“活范式”。在科學微項目活動中,教師支持和引導幼兒圍繞感興趣的話題或問題,以微項目活動方式,通過集體、區(qū)域、親子等形式進行活動探究。每個微項目包含“微項目由來、問題搜索(經驗調查、資源搜索)、思維導圖、活動探究(含集體活動、區(qū)域活動、親子活動)、成長故事、感悟啟示(分享回顧、評價總結)”六大板塊,為教師提供科學活動規(guī)劃支持。教師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調整微項目活動板塊、步驟等,立足幼兒經驗發(fā)展推進微項目活動。
其二,科學微項目教學“活范式”。科學微項目根植于幼兒生活實際問題,幼兒成為活動的開發(fā)者、問題的研究者、教師的合作者,由問題生發(fā)、生長出一系列有聯(lián)系的探究活動。其教學活動通過“四環(huán)節(jié)”,以幼兒、教師兩條脈絡同時推進。幼兒層面包含“發(fā)現問題——自主探究——交流分享——解決問題”,教師層面包含“價值判斷/預設活動——支持引導/觀察記錄——交流分享——評價總結”?!八沫h(huán)節(jié)”跳出了以往教師依賴教材、忽略幼兒的弊端,注重觀察了解幼兒,鼓勵幼兒自主探究,關注幼兒個性發(fā)展。
陳鶴琴先生曾說:“兒童的世界是他自己去探索去發(fā)現的,他自己所求來的知識才是真知識,他自己所發(fā)現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保?]科學微項目關注不同年齡幼兒的學習特點與發(fā)展需求,關注幼兒生活實際問題,總結小、中、大班幼兒的科學活動發(fā)展目標,體現分層性、多元性、引領性;建構活動資源庫,包含“班—組—園”三級“物”資源、數字化“云”資源、共享式資源地圖;梳理活動內容,涉及動物類、植物類、沙土類、玩具類等;采用靈活適宜的活動形式,包含集體活動、區(qū)域活動、親子活動等,建構了完整的活動鏈,使幼兒園科學活動目標從“片面”走向“全面”,內容從“碎片”走向“系統(tǒng)”,形式從“固定”走向“彈性”,全面提升教學質量。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2001年版)指出:管理人員、教師、幼兒及家長均是幼兒園教育評價工作的參與者,評價過程是各方共同參與、相互支持與合作的過程。[4]科學微項目提倡流動化、生態(tài)化、個體化評價,以“成長故事”“成長檔案”為載體,通過調查表、思維導圖、活動影像、成長故事書等方式,留下珍貴的過程資料,讓評價立體、生動、鮮活,真正為幼兒成長服務??茖W微項目的評價主要來自三個維度:一是幼兒記錄,以自己的方式記錄活動過程或探究發(fā)現,表達主體意見;二是教師記錄,觀察記錄、收集整理幼兒游戲中的信息,反思實踐,調整策略;三是家長記錄,靜心觀察、傾聽對話,體現原生態(tài)的親子共“玩”時光??茖W微項目的多維評價方式,實現了評價內容、評價視角、評價方法、評價主體、評價功能的多元性和個性化,體現了“玩—學—評”一體化,形成了“師—幼—親”成長共同體。